【江山·根與魂】【寧靜】千馬燈(散文)
在中國的歷史文化長河之中,有一種充滿神奇色彩的傳統(tǒng)表演——千馬燈。這一融合了戲劇、舞蹈、武術與雜技的綜合性藝術形式,憑借其獨特的表現(xiàn)手法以及深厚的文化內(nèi)涵,成為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一顆璀璨的瑰寶,充分展現(xiàn)出中華民族的智慧與創(chuàng)造力。
我的老家在湖南長樂,那里存在著各式各樣耍千馬燈的派系,像是龍燈、火燈、獅子燈等等。在我的記憶里,千馬燈可謂是最為宏偉壯觀的燈系,能文能武,服裝明艷,色彩繽紛,并且是參與人員最多的活動,家家戶戶皆可參與其中。長樂有著眾多的龍燈隊伍,然而“千馬燈”卻僅有兩隊,家鄉(xiāng)鐵崗村有一隊,外婆家所在的小嶺村有一隊。
“千馬燈”顧名思義,就是千軍萬馬來耍燈。鐵崗村的千馬燈與小嶺村的有所不同,除了“八仙燈”“花燈”,還包含“獅子燈”“武燈”。雖說并非真正意義上的千軍萬馬,但人員構成也在二至三百左右。要知道,鐵崗村總人口才三千多人,能組成這般浩浩蕩蕩的隊伍,實則是舉全村之力,有時甚至還需邀請鄰村的“外援”。
八仙燈是一種原本源自北方的民間燈舞形式,在河北邢臺一帶廣泛流傳,也被稱作“八仙七巧燈”。嘉慶年間,一位名為“桑下客”的人繪制出一本《七巧燈圖解》,詳細描繪了八仙燈的制作工藝和燈舞場景,現(xiàn)今圖譜仍留存于河渠鎮(zhèn)的白侯村。后來,八仙燈流傳至南方,也就融入到了南方的千馬燈之中。
八仙燈是以“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中的八位仙人為原型,再搭配各種夸張的造型,有的是普通步行,有的則踩高蹺。八仙之首鐵拐李,拄著拐杖,蓬頭坦腹;漢鐘離長髯露腹,手執(zhí)扇子;倒騎白驢的張果老,宣唱道教,弘揚法術;額闊身圓的呂洞賓,道骨仙風、虎體龍腮、鳳眼朝天;手捧蓮花的荷仙姑,貌美驚艷;男扮女裝的藍采和,對酒當歌,人生幾何;手執(zhí)竹笛的韓湘子,風度翩翩;一身官服的曹國舅,溫潤儒雅,器宇軒昂。只要這八位仙人一登場,必然會引來陣陣喝彩。
花燈是由年輕男女扮成護燈人,有的提著,有的舉著,還有雙人抬著。女子造型諸如荷花姑娘、田螺姑娘、河蚌姑娘、蜜蜂姑娘等,清新秀麗,小家碧玉;男子造型有美猴王、哪吒三太子、牛魔王、后羿等,威武陽剛,霸氣十足?;絷犖橄矐c祥和,讓人眼前一亮,尤其深受小孩子的喜愛。
獅子燈由一只大獅子和一對小獅子組成。大獅子鄉(xiāng)親們稱之為毛獅子,由兩個人共同組成。毛獅子的頭由篾竹編織而成類似圓形,里面有一根竹子作為手柄,耍獅人手握著,手柄貫穿整個獅子頭,直徑足足有八十公分才顯得大氣。竹藝獅頭的外面套著“獅被”?!蔼{被”是請裁縫裁剪成獅子頭和身的形狀,縫制而成,布上涂上鮮艷的廣告粉金黃色,獅被邊系上紅色流蘇,畫上燈籠眼、獅子鼻、微笑的口型。毛獅子由耍毛獅子頭的隊員,其體格均勻,臂力上佳,全程握著獅子頭;后面的隊員健壯沉穩(wěn),既要在獅子跳樁時身輕如燕,與耍獅子頭的隊員相互協(xié)調(diào);又要在獅子表演時,讓獅子頭的隊友站到自己身上做人墊。全程彎著腰充當毛獅子的身子,隊員自己的屁股充當獅子屁股,一只手還要在屁股后面搖動獅子尾巴,活靈活現(xiàn)。小獅子是由一個人裝扮的,跟在大獅子后面,有時在地面上翻滾雜耍,有時騎到大獅子背上,動作靈活,活潑可愛。
長樂的千馬燈,已經(jīng)流傳了數(shù)百年。它既有北方八仙燈的豪邁奔放,又有南方花燈的俏麗溫婉,更有大獅子的武藝高強和小獅子的呆萌喜人。長樂的千馬燈,猶如一鍋大雜燴,古典的、現(xiàn)代的相互穿插其中,新鮮的、濃郁的盡顯特色。鐵崗村的千馬燈更像是“滿漢全席”,充分體現(xiàn)出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特色,在歲月靜好中,值得細細品味。
據(jù)史料記載,千馬燈起源于中國古代的民間信仰和祭祀活動,經(jīng)過歷代藝人的傳承和創(chuàng)新,逐步發(fā)展成為一種集觀賞性和藝術性于一體的表演形式。在表演中,藝人們身著華麗的戲服,手持彩燈,或舞獅、或展現(xiàn)武術,以矯健的身姿和精湛的技巧,模擬出萬馬奔騰的壯觀景象。燈光閃爍之間,仿佛千匹駿馬奔騰而來,氣勢恢宏,令人嘆為觀止。
小時候家鄉(xiāng)的年味特別濃厚,只因為過年村里會組織耍千馬燈。過了臘八便是年,臘八之后村長就開始敲鑼打鼓,走街串巷地組織千馬燈燈隊了。村里男女老幼一同動手,有人修復燈籠,貼上“國泰平安,五谷豐登、風調(diào)雨順、國富民強”等字樣;有人為毛獅被加色刷桐油,替小獅子臉涂油漆;有人清洗熨燙演出的服裝,配好演出的道具;有人準備化妝用品,專人提著隨時演出補妝。那一番人頭攢動的場景,比趕大集還要熱鬧非凡。
臘月一到,先是鑼鼓隊早早出場排練。隊員們都是清一色身體健壯的小伙。打鼓的人練習起鼓,掌握輕快的鼓點節(jié)奏,因為高亢激昂的鼓聲是獅子燈表演的號令。一個村千馬燈表演完畢,去下一個村的路上敲“過山鑼”。敲鑼的練習鑼點頻率放慢,舒緩悠揚。每當鑼鼓喧天,鼓聲鑼聲在山村的每一個角落回蕩,那鏗鏘有力的節(jié)奏,召喚著每一個人,令人熱血沸騰。
晚飯過后,隊里的鑼鼓又響了起來。母親催促我趕緊挑完螺絲肉,說一會兒村里要進行千馬燈的排練了。我應聲低頭苦干,加快速度,挑螺絲的竹簽扎到手上,居然毫無痛感。鑼鼓一聲一聲咚咚鏘咚咚鏘,把我的心都勾走了。每天我都會抽空去觀看,看過春節(jié)前的排練,更期待春節(jié)后演出的精彩。
正月初八,待鄉(xiāng)親向祖宗拜年、向長輩拜過年,走完親戚,隊長開始組織鄉(xiāng)親準備耍燈了。千馬燈隊伍先到祠堂擺上條桌(三間方桌拼成長方形),擺上水果、瓜子等供品,祭拜祖先、祭拜天神、祭拜土地公公和土地婆婆,祭拜各方神仙后,就起鼓開鑼,沿著鄉(xiāng)親們商量好的路線,不走回頭路,不留一盲區(qū),繞村里每家每戶耍燈,為鄉(xiāng)親們帶來好運。
鑼鼓隊和花燈最先抵達寬闊的曬谷場。在悠揚舒緩的鑼鼓聲中,八仙燈隊、獅子燈隊、武燈隊依次入場。輪不到上場的隊伍先到隊里保管室休整、補妝、換人、喝水,待會兒再依次演出。
武燈隊是壓軸出場的,也是我最為喜歡的表演。武燈表演是中國武術的縮影,不僅展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武術的獨特魅力,還蘊含著豐富的武德內(nèi)涵。它通過肢體動作的表現(xiàn),傳遞出勇敢、堅韌、力量等品質(zhì),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的精神風貌。同時,武燈還融入了民間傳說和歷史故事,使觀眾在欣賞表演的同時,能夠感受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精深。
豐收哥哥打太極拳,一招一式似流水般柔和,又似云霧般變幻莫測。他的動作緩慢而深沉,每一個轉身、每一個推掌都充滿了力與美的結合。拳勢連貫,氣沉丹田,自然天成。太極拳不僅能夠鍛煉身體,更能磨練心性,讓人在動靜之間感受生活的韻律和力量。
黑子哥哥舞木戟。只見他活動暖身后,緊握木戟,站在場地中間,準備大顯身手。隨著激進的鼓點響起,他身姿矯健,手中木戟舞得風生水起。戟影翻飛間,似龍蛇游走,時而直刺如閃電,時而橫掃如狂風。周圍觀眾屏息凝望,只見木戟在他手中如臂使指,靈活自如,仿佛與他融為一體。一場表演下來,觀眾無不驚嘆其技藝之高超,掌聲雷動。
耍大刀的淮爺爺緊跟著登場了,揮舞大刀,刀光閃爍,如流星劃過天際。他身姿矯健,步伐沉穩(wěn),每一次揮刀都帶有雷霆萬鈞之勢。大刀在空中劃出一道道優(yōu)美的弧線,伴隨著“呼呼”的風聲。
志春叔叔耍連尺(雙節(jié)棍),他在空曠的場地中揮舞雙節(jié)棍。棍影如龍蛇游走,時而迅猛如暴風驟雨,時而輕靈如柳絮飄飛。棍聲鏗鏘,回蕩在夜空中,彰顯出他深厚的功底與獨特的韻律。
舞燈一直持續(xù)到夜晚。每當接近結束時,我望著燈火閃亮的山村,聽著一陣又一陣的掌聲和喝彩,心都陶醉了,手也拍得忘記了疼。
一年又一年的耍燈中,我逐漸長大了。每一次的鑼鼓聲聲,又為我插上理想的翅膀。等到中學畢業(yè)后,我走出了山村,后來去了城市安家。雖然每年春節(jié),我仍會回到老家祭祖,但是由于村里年輕人大部分都外出務工,留守老人和小孩難以組織起千馬燈隊,因此很少再看到舞燈的場面。
千馬燈,一直都珍藏在我的記憶深處。如今,這種傳統(tǒng)文化形式面臨著諸多社會發(fā)展帶來的挑戰(zhàn)而逐漸消失,但是我依然用文字,記錄下千馬燈的獨特之處和文化價值,期望它能夠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和喜愛,不僅是為了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和發(fā)展,也是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和認識如同養(yǎng)在深閨無人識一般的千馬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