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根與魂】【山河】鍋盔(散文)
妹妹再三要求說是新買了一套四居室兩大一小三個人住著太空蕩,她那里離海邊又近,請父親過去住,好好享受一下晚年。再加上經不住就要上小學的外孫子每小時一個視頻兩小時一個電話地喊叫著“姥爺您快來呀快來呀”,父親只好兩千里路地去了妹妹那里。這一去就是兩年,漸漸地聽不到父親吵吵著要回來的聲音了,也很少接到父親的電話,甚至一個月都不見父親的電話,都是我三天兩頭地問候老人家。突然一日,父親稀罕地打過來電話就說了一句“我想吃鍋盔了”,我趕緊告訴了孩子,孩子沒敢停頓立刻跑鍋盔的名產地鳳翔買了一個并在當地就交快遞公司寄了過去。
可一個星期沒過,父親又打過來電話,說左鄰右居們都想吃一口鍋盔,讓我再買十個快地過去。父命難違啊,只得叫孩子又去了一趟鳳翔那家有著歷史的名店買了十個仍在當地快遞了過去。也就消停了不到兩個禮拜,大清早來電話就響了起來,一看是父親打來的以為有重要事著急地問父親怎么了,父親說新熟識的許多人也要吃鍋盔,面子上抹不過去再給寄十個。我嘟囔了一句“爸您都快成了鍋盔販子了”,但還得去買。這次是我跟著孩子一起去的,就是想看看鳳翔這家的鍋盔怎么就那么吸引人,特別是上了年歲滿嘴牙齒都開始不能自作主張的父親和他新結識的叔叔大爺們怎么能咬得動。沒想到這一去竟讓我對鍋盔有了新的認識,自己也開始三日不吃心里慌了。
孩子開車帶我來到鳳翔一家專做鍋盔的作坊,給我介紹說這是一家傳統(tǒng)老作坊,老板姓李。這家作坊的整體狀況看起來歲數夠大的了少說也有個百十年,房屋結構都很古老。我的好奇眼神被作坊李老板捕捉到了,他笑著說他家的鍋盔在這里制作已經有兩百多年歷史了,是祖代相傳的手藝。我疑惑地指指玻璃窗里面的幾口淺底大鍋,意思這要是用火燒上一百年它恐怕都很難熬過去。
李老板沒理乎我的不解,招呼著我們坐下并沏了一壺香茶徑直和付款的孩子說道起來。我聽聽說的都是鍋盔和我想要了解的是差不多的意思,就靜靜地聽他倆說起來。最多的都是李老板在說,好像是接著他們上次沒說完的話題。
鍋盔在咱們西北地區(qū)特別是陜甘寧青一帶非常著名,有叫鍋魁的也有叫干饃饃的,還有叫鍋塊塊的。陜西地區(qū)基本都稱之為鍋盔,鳳翔這里也叫鍋盔。鍋盔是歷代城鄉(xiāng)民眾最喜愛的傳統(tǒng)型風味面食,延續(xù)數千年而一直被流傳。有一段在國內流傳最廣的“陜西十大怪”讓人們尤其是南方地區(qū)的人聽起來十分費解,其中“烙饃像鍋蓋”就指的是關中這里的鍋盔。說起來可能有人會不相信:一個鍋盔烙熟后的直徑可以達到七八十厘米,一個小餐桌都放不下,重量在十斤左右,您說嚇人不?而厚度更驚人,竟然有十六七厘米,長出一般人的手掌,老虎的嘴張得再大恐怕也咬不下一口來,獅子大張口之說不適于鍋盔。
這李老板看起來應該是一位鍋盔專家了,墻上掛的許多牌匾都是他的榮譽。
我撿空子插了一句問鍋盔的起源,李老板說對于鍋盔的來源說法不一,有說周武王伐紂時為解決士兵就餐的快捷方便就用頭盔烙饃,這樣的饃饃攜帶也方便,加快了行軍速度。而另一說法是諸葛亮考慮到行軍打仗中埋鍋造飯于隨時要作戰(zhàn)不利,便命軍廚教士兵們用頭盔自己烙饃,省時間也更方便。這兩個說法雖然都同用頭盔但與真正名義上的鍋盔有一點差別,周武王發(fā)明的因個頭不大只能叫墩餅,而諸葛亮發(fā)明的同樣原因也只能叫諸葛餅。即便秦朝時制作方法得到了進一步創(chuàng)新,烙的餅直徑已經達到了近于兩尺,又圓又厚的像鍋蓋一般,但仍然屬于墩餅的范疇。
李老板說著遞給我一塊鍋盔說這是他族中傳下來的制作手藝又經他父親改革,外觀非常圓,圓邊處略厚,饃干瓤酥,沒有焦糊的痕跡,看起來色形美觀,聞著就香。我放嘴里嘗了嘗,真像他說的吃起來太有味了,我毫不猶豫地把那塊鍋盔吃進了肚子里。
孩子問了一句李老板什么我沒聽清楚,李老板繼續(xù)講演起來。
直到唐朝時期,為了修建武則天的乾陵墓這一歷史上最龐大的工程,從民間征集了數萬名民工進行施工,人這么多吃飯就成了大問題,施工工地上的烹飪用具又嚴重缺乏。為解決這一問題,監(jiān)工方就用一口大鐵鍋將發(fā)好的面栽配點鹽什么的,烙制出一張?zhí)卮筇睾竦拿骘灧纸o大家食用,這比用頭盔烙制要酥軟可口多了,而且可以存放多日不霉變,被人們稱為鍋盔。這個說法基本就是鍋盔的定義了,一直流傳到今天。
依照不管哪一種說法都是在說鍋盔的形成過程,都說明了鍋盔的歷史存在和中華民族飲食文化的發(fā)源時期,在后人吃起鍋盔來是一種飲食文化的體現和享受。
在陜西關中地區(qū),鍋盔尤為有名,像陜西乾州的鍋盔和涇陽的鍋盔以及武功、長武、岐山、扶風等鍋盔,更以鳳翔的鍋盔為經典。酥、干、白、香是鳳翔鍋盔的特色,即雖干硬但特別耐嚼并非咬不動,吃起來內酥外脆非常入口,老年人和小孩子都能吃,且餅面呈白色并泛光十分香醇味美。
至于鍋盔的加工方面,李老板這樣介紹,鍋盔的制作原料要求比較高,必須選用小麥面精粉,特別是黃土高原地區(qū)的小麥最有面味很筋道,適合于做鍋盔。鍋盔的做法,操作起來用的是力道,壓榨和揉面是一項體力活。揉搓好先醒一會,然后在淺鍋中用慢火烘烤。做鍋盔考驗的是耐心,心急做不出來好鍋盔。
待李老板說得差不多了,悉心打包好的鍋盔也送了進來。李老板和孩子客套了幾句收下了錢,額外又給了我一個重量不下于五斤的鍋盔,說這是他新調味的新品種希望我吃了多提寶貴意見。
我對這位李老板的影響很好,不是我拿了他的鍋盔而是他說了這么多鍋盔話一句都沒有宣揚他這個作坊,不愧是百年作坊憑得是真材實料和真本事。
我少年的時候就比較喜歡鍋盔,是因為一塊鍋盔就可以讓我一天都不會感到饑餓,在中學時就曾經寫過這么一首詩說的就是鍋盔:一團面餅/鋪在歷史的鐵鍋上/隨著時光的流轉/漸漸熟透/歲月的精華被它汲取/醇厚被韻味裹滿。
鍋盔,由古代單純的野戰(zhàn)食品轉為集體人群用餐的主食再轉變?yōu)榻酥两裉斓娜粘J称?,以其獨特的幾何形狀和制作工藝成為了中國傳統(tǒng)飲食文化中的一部分,承載著極為豐富的傳統(tǒng)文化意義。鍋盔的演變過程既見證了中國古代的軍事飲食文化,也反映出中華民族對食物的創(chuàng)新和傳承。鍋盔,已經成為中國傳統(tǒng)飲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