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籬】黃昏的曠野(散文)
一、煙雨欲來天作奇
九月的黃昏時分,我站在巖溪鎮(zhèn)的一個曠野間,自我陶醉。九月,該是秋天了,只是閩南的九月依然屬于盛夏,一切關(guān)于秋天的物象——秋風,秋雨,黃花,落葉,衰草……無處尋覓,秋只能存在于記憶里,想象里,唐詩宋詞里。
抬頭看天空,郁悶消減。這里的天空才是真正的天空,那么開闊,無邊無際,往四面八方無窮無盡地延伸,延伸到天的盡頭,延伸到時光的最深處,延伸到神秘的未來。面對這樣浩瀚的天空,視野可抵達天涯,思緒可以馳騁千古,心靈可以自在地去飛翔,容易滋生對天地的好奇與追問——天如何產(chǎn)生,地如何形成,天的盡頭在哪里?這是一系列深奧的問題,我無力解答,只能發(fā)出追問,無法深入思索。我想起陳子昂的一句詩:“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毙凶吖賵龅年愖影?,壯志難酬,知音難覓,遭人排擠,他是孤獨的,曠世的孤獨,他在哪里發(fā)出如此沉重悲愴的追問,我想象他該是站在一片荒原上,周邊是落木蕭蕭,枯草連天,驚心的寂靜,唯有他對天長嘯的聲音響徹四野。我又想起孔子的那句“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天地浩渺,人生有限,天大的幸福和痛苦面對天空都渺小得微不足道,一切都會流逝,沒有什么可以永恒,除了天空和大地。
天空略顯灰暗,沒有夕陽,夕陽也怕熱,或者偷懶,躲到了哪朵云彩下睡覺去了。沒有夕陽的天空,也有氣象萬千,大片的灰色,夾雜著小片的白與青,絲絲縷縷的黃與黑,層層疊疊,彼此覆蓋,席卷,交融,曼妙萬千,比平日天藍云白的明朗,顯得更為豐富,清淡,深沉,給人清幽和迷離的感覺,這是臺風即將登陸前的景象,是在為一場場暴雨做著精心的醞釀吧。
我該如何形容這片天空——像沉靜的大海,蘊藏波瀾萬千,隨時準備漲潮,怒卷狂沙。又像一匹上好的雪紡,柔軟、素樸而華美,好想去撫摸一下,感受它的質(zhì)地與觸感,真想把這匹“雪紡”嘩啦啦扯下,做成一件復古旗袍,想必是極有韻味的,穿著這種色澤的旗袍,一定得穿黑色的老式布鞋,盤一個松松的發(fā)髻,別上一個木簪子,走進江南的白墻黑瓦間,最相宜,城市的高樓,難以襯托旗袍的韻味。其實最像一幅江南煙雨畫,是西方抽象畫派的風格,由一個天才畫家瀟灑潑墨而成,墨汁還未完全干透,——灰色的是煙雨和山水,白色的是墻,黑色的是瓦,青色的是草木。我覺得我的比喻很俗,可是我的想象無法抵達更遠,我只能用這些比喻來表達對這片天空的喜愛,我愿意無限的想象,我想把所有的美詞賦予給這片天空。
天空不見大雁,這是一種美的缺失。秋空與大雁,是秋天一個最生動的情節(jié),沒有大雁的秋空,顯得寂寥。若是在江南的春天,天空下會有鶯飛燕舞,鶯鶯燕燕,總是傾心江南。
這片天空,不像現(xiàn)代的天空,有古典的味道。對著這樣的天空,應該焚香沐浴,穿一襲灰色的長袍,吟一首宋詞,拈一枝花微笑,學古人長嘯。當然,最美的是配上一彎月,天空與月,是千年不變的相守,只是月屬于黑夜,她與黑夜是天荒地老的情侶。這樣的天空得配殘月,不是圓月,圓滿是一種理想的狀態(tài),過于圓滿會令人失去想象的能力,失去等待的歡喜,我們在生活中能體會到幸福的感覺,那是因為我們的生活還不夠圓滿。
二、不在梅邊在水邊
遠山在左前方風姿綽約,幾縷霧晃來蕩去,像一件白色的披風,披在山上,可是山很大,霧很少,于是山一半青灰,一半白色,很遠,又很近;很真實,又很夢幻;很安靜,又很激蕩。
河水從山那邊流來,輕輕的,緩緩的,仿佛怕驚擾河面的白鷺,怕驚繞河中的幾簇蘆葦。河很瘦,仿佛從來沒有豐腴過,河也很老,和這片土地一樣的古老,可是它又顯得很年輕,因為她流淌的每一滴水都很歡暢,充滿力量,仿佛沒有哀愁。暮色漸濃,河顯得灰蒙蒙的,灰中有青,濺起的水花呈現(xiàn)著白,和天空的顏色相似,詮釋著水天一色的意境。
朝河的下游望去,河水從容地流,執(zhí)著地流,似要流到天邊去,一個詞閃出——水隨天去。天上的每一片云,都會變成雨,滴落在河里,河里的每一滴水,最終都會變成云,飄在天上,水天合一,這是自然的規(guī)律,也是水的命運。但是在作家方方的小說《水隨天去》里,水的命運是悲涼的,是無可逆轉(zhuǎn)的劫數(shù)。——一個叫水下的少年,一個叫天美的少婦,因為命運,彼此相遇,在一個小院里抬頭不見低頭見。晚上的小院只有他們兩個,一個血氣方剛,一個空閨寂寥,空氣里有曖昧的氣息在爆炸,他們之間注定要發(fā)生什么,一場有違倫理的愛情終于發(fā)生了。愛情牽引著單純的少年水下進入情欲的天堂,滑入罪惡的深淵,最終他為了天美此后的幸福和安穩(wěn),殺了她的丈夫。水隨天去了,天依舊好好的,水卻徹底消失。方方的小說有一種直擊人心的深刻,有著尖銳的疼痛。
河面空空,此時我無比懷念一葉小舟,它讓生活變得緩慢,讓人徐徐去領(lǐng)略一路的風景,細膩地感受四周風物人情,只是飛機、高鐵、汽車的出現(xiàn),生生剝奪了它的生存空間,它已被人們遺忘了,飛速發(fā)展的時代真的扼殺了生活中的很多情趣和詩性。
但是小舟在我眼里的存在永遠如詩畫般的美。若是水邊有一葉小舟,舟上有人,就有宋詞里送別的三分情境。若是從前方漂來一葉小舟,我就像一個等待歸人的婦人了。真想穿上一襲綠羅裙,坐上一葉小舟,去浪跡天涯?!蚁M@葉小舟能漂入唐朝的河里,讓我感受李白面對人生的不如意,明朝散發(fā)弄扁舟的瀟灑和曠達。我希望這葉小舟劃入宋朝濟南的一個荷塘里,看李清照的小舟如何誤入藕花深處,驚起一灘歐鷺。我希望這葉小舟載我到宋朝開封的都門附近,見識一下柳永坐的蘭舟是什么樣子,感受一下古人的離愁別緒。我希望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
站在水邊,我不是在水一方的伊人,伊人在詩經(jīng)里,在千年前的水邊,她鬢發(fā)如云,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讓一個男子寤寐思服,輾轉(zhuǎn)難眠。我只是人間一個最尋常的婦人,微小如草芥,渺小若塵埃。此時,我不是歸人,也不是過客,我只是一個打撈古典情愫的幻想者。
三、寸寸田野寸寸詩
河邊有幾塊菜地,我知道那是一個中年婦人開墾的。夏天經(jīng)過這里的時候,我經(jīng)??吹剿齽谧鞯纳碛啊K苁?,很黑,她在菜地間走來走去,她歡快地用潑勺澆水;用鋤頭除草,沒事干的時候就蹲著看她的菜,像看自己的孩子,眼里滿是疼愛。她的菜地里有空心菜,豆角,南瓜,茄子等,空心菜綠得可以掐出水,豆角細細長長的,南瓜花開得好艷,一個南瓜臥在南瓜葉下,碩大而可愛。這些菜曾經(jīng)只屬于夏天,在這片南方的土地上,植物與菜蔬都不分季節(jié)的。
數(shù)棵芭蕉樹佇立在河畔,讓河畔顯得生動起來。芭蕉這個名字好聽,芭蕉是古典的樹,總是佇立在詩詞里,撩人思緒,“是誰多事種芭蕉,風又飄飄,雨又瀟瀟。”詩人是怨芭蕉招來了雨,惹來了風?風雨乃是自然的規(guī)律,關(guān)芭蕉何事。芭蕉不美,不高,卻自有風姿。若是有一個庭院,最適合種一株芭蕉,一棵就好,少有寂寥之美。我覺得芭蕉是屬于秋天的植物,最配和秋風、秋雨站立在一起,演繹出一種哀婉和浪漫的感覺。
曠野里最多的是一種樹木,我不知道它們的名字,它們挺拔,飄逸,帶著一種激情和堅韌,往天空有力地伸展,伸展出一種生命的高度。草鋪天蓋地,在暮色里繾綣著,柔韌著,細碎的小花在草叢間鮮亮,小蟲子在草尖上停留,飛起,顯得興奮,因為暮色將要降臨,小蟲子喜歡黑夜,黑夜是它的保護傘。
稻田在曠野上并不多見,稻谷已被收割,稻田光禿禿的。一陣“轟隆隆”的響聲傳來,尋聲而去。只見一個中年男子開著拖拉機,在一片稻田上耕地,他非常專注,非常用心,往前,往左,往右,在那塊稻田里縱橫馳騁,仿佛在騎著一片馬在快意奔馳。他的身影被暮色籠罩,顯得寂寞,又透著一種力量和精神。我遙想在遙遠的農(nóng)耕時代,一個人、一頭牛和犁杖構(gòu)成了田地上一副經(jīng)典的畫面,搖曳在漫長的時光里,在詩人的筆下飄蕩著詩意,但是農(nóng)民的勞作其實是艱辛的,更是沉重的,與風花雪月無關(guān),只與生活息息相關(guān)。
曠野的前方有一座小小的村莊,一色現(xiàn)代化的小樓,沒有陳舊的磚瓦房。這個閩南的村莊,已經(jīng)顛覆了我對鄉(xiāng)村的想象。我總是渴望在鄉(xiāng)村里尋覓與城市不同的痕跡,我想尋找青瓦,竹籬笆,青石板,雞鳴狗吠,牛,犁杖;尋找土灶臺,竹籃子,水缸;尋找穿著藍底白花褂子的村姑在井邊洗衣;尋找戴著斗笠,穿著蓑衣的農(nóng)人挑著籮筐顫悠悠行走在巷陌間;尋找一個吹著笛子的牧童騎著牛背上……這些都是我一廂情愿的想象,我對鄉(xiāng)村的記憶永遠都停留在唐詩宋詞里,停留在童年。時代是一股洪流,在奔騰不息,奔騰的過程中,會獲得很多,也會失去很多。
這是一片古老的土地,在遙遠的時代里,它曾經(jīng)是一個荒原,被中原人稱為“蠻荒之地”,這里有過貶謫者的憂傷和生命的困頓,他們曾經(jīng)位極人臣,享受過榮華富貴,因為得罪小人,觸怒龍顏,因而被貶于此,在此飽受心靈的煎熬和生活的沉郁。這里有過閩南人世世代代的守望,曾經(jīng)的土著人以自己的勤勞與樸素,以頑強拼搏的精神在這片土地上開墾,用汗水與精神挖掘出生活的希望,在這里繁衍生息,把曾經(jīng)的蠻荒之地開墾成一片肥沃的田園,于是一個熱鬧的小鎮(zhèn)在田野的不遠處傲然聳立,那里裝著他們的日子與榮光。
此刻,我是曠野里一個不合時宜的過客,我更是一個矯情的人,享受著城市生活的便利,又無比惦記鄉(xiāng)野,無數(shù)次勾勒它的美好與純粹,把鄉(xiāng)村當成精神的烏托邦。我慶幸自己還能保持這樣的向往,人生有向往總是美好的,那是生活詩意的核心地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