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學網-原創(chuàng)小說-優(yōu)秀文學
當前位置:江山文學網首頁 >> 丁香文學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丁香】玉米黃了(散文)

精品 【丁香】玉米黃了(散文)


作者:德年黃土地 布衣,328.60 游戲積分:0 防御:破壞: 閱讀:1910發(fā)表時間:2024-09-28 15:34:39
摘要:農村秋季主栽作物是玉米,以到玉米成熟后就集中人力、集中時間火速收回,給適時種麥搶回時間。 收玉米是一個要全家出動的大活,在沒有現代化機械的時候,玉米得靠人力一個一個徒手掰下來。此時,全村人不論老少、在外工作的干部職工都回家收秋,就連學生也有秋假的。

【丁香】玉米黃了(散文)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小時候,最先接觸的古詩便是唐?李紳的這首《憫農》了,可謂是口口相傳,家喻戶曉。至今半個多世紀過去了,依然在民間廣泛流傳,就連上學前班的孫子也百讀成誦。他把餐桌上的每一粒米,田地里的每一粟稻谷,都是農家人面向黃土背朝天、頂烈日冒嚴寒,用生命和汗水換來的,來之不易的實際描寫的淋漓盡致。
   “秋陽絢爛映金黃,老少齊心收獲忙。玉米田中聲鼎沸,柿林樹下韻悠揚”,張培蘭老師的詩句與我小時候秋收場景對號相融、真實寫照。那時候,以到秋收季節(jié),談不上果紅花綠,塄邊地頭只有零星的柿子樹,再就是滿地的玉米、少量谷子高梁,農民一年的期望就在這春花秋實的季節(jié)里。這時對于農民來說,世間最美的事物,莫過于漲紅了臉的高粱,咧開了嘴的苞米,黃澄澄的玉米粒和笑彎了腰的子谷子……。所以,哪怕需要在半夜里耕田或收割,他們也會不辭辛勞,不說一句累,不喊一句苦。
   農村秋季主栽作物是玉米,以到玉米成熟后就集中人力、集中時間火速收回,給適時種麥搶回時間。
   收玉米是一個要全家出動的大活,在沒有現代化機械的時候,玉米得靠人力一個一個徒手掰下來。此時,全村人不論老少、在外工作的干部職工都回家收秋,就連學生也有秋假的。
   在關中農村,每年過了白露,就開始拾掇秋收工具,安短把镢鋤、尋找擔繩、修理架子車、犁、背簍、籠等。頗有經驗的老農天天隨地轉悠,察看玉米成熟情況,排列收割順序,確定開挖地塊及時間。
   挖玉米是最辛苦、最費勁的一項工作。分掰棒棒和挖玉米稈兩步,先掰或先挖均可。一般先掰玉米棒棒,以便挖玉米稈時輕松些。
   玉米是豎行,過去行距一般是70一75公分寬(兩徒犁寬),株距約35一40公分,畝株數2800株左右。而掰棒棒是豎著掰,橫著行。掰棒人站在兩行中間左右掰,順行向前約3米左右,再倒回來掰緊鄰兩行至前兩行掰到處,目的是便于挖稈。將掰的棒棒扔在地里合適的地方,一般在3米處相對集中左右扔棒方便的地方。本次3米橫著掰完后下一個3米將掰的玉米棒反向扔在一起,如此反復。
   挖玉米稈方法基本相同,左手抓在玉米稈地面向上50公分處,右手拿短把镢鋤挖,稈粗的一般挖兩镢,稈細的一镢即可。按每行豎行挖5株左右,再橫向挖。挖一顆用镢鋤將根部彈幾下,把根部帶的土彈完。將挖的玉米稈順行平鋪到地上,這樣玉米挖完后就能看到橫行單擺平鋪的玉米稈,玉米稈在地里晾曬后,減少水份,便于拉回。最早時是牛犁地,要用勁將玉米根全部挖出來,后來農業(yè)機械化普及后,就從根部午弦頭處斬斷就行。記得有一年,全家人一起收自留地的玉米,本應掰棒棒的我卻稱能挖玉米稈,身矮手小拿不穩(wěn)镢鋤,也沒勁挖不出根部,多從根稈結合處斬斷,給牛犁地造成后患不說,還挖到自己腳上,疼的我直打哆嗦,幸虧勁小沒傷到經骨,但疼的幾天都走不了路。
   挖玉米出力受苦也就罷了,還有身體上的傷痛使人難以接受,為了收獲只能強忍。玉米葉片上有一層絨毛,可以幫助玉米葉片呼吸,供給玉米生長的葉綠素。但掰棒挖稈刷到人臉上、胳膊上燒疼燒疼,連續(xù)幾天都緩不過神來,洗多次都有燒疼感,甚至還有玉米葉子劃破肌膊的情況,使人難以接受也只能忍受。
   掰棒挖根結束后,就開始往回拉棒。把地里一堆一堆的玉米棒裝架子車拉回。如果是天氣好,就把架子車直接拉到地里拉運方便;若天氣不好時,就用籠或裝到蛇皮袋里,分次提(扛)到路邊再拉回,堆在院子里合適的地方。白天整地種麥,晚上或閑時剝棒棒。
   剝棒棒就是剝玉米苞葉,一家老小都會參與進來,忙不過來的話左鄰右舍還會互相幫忙,大家圍在一起邊敘話邊干活。把玉米苞葉剝到剩下2--3個苞葉為止,然后將2--4個棒綁在一起,形如體育用品啞鈴,等待上架風干。把不帶苞葉的凈棒擺放在太陽能曬上的地方,曬干后粉玉米糝子即食,在那個饑不果腹的時期“跟著碌碡過個年”。
   玉米架有立架和吊架兩種。立架是找一根端直的木頭立栽在地上,在距離地面向上約50公分處綁一個斜架(約20公分),把綁好的玉米竄竄以立柱為中心,從斜架處向上纏繞,形成一個玉米柱子。吊架形似過去農村的秋千,用四根木頭綁兩個杈平行栽在兩頭,杈上架一個比較粗的木頭橫梁,梁上約60公分綁一根繩或鐵絲;隨著農村人生活水平的改善,吊架也改成兩個磚礅中間架一個粗鋼管,鋼管上全部用的是鐵絲,鐵絲的下端離地面約50公分綁一個斜擋。把帶有苞葉的棒棒纏在鐵絲上,形成園柱狀玉米竄竄,一個吊架有5、6竄,可容3、4畝地。無論是立架或吊架,都要放在通風處,防潮易風干。
   過去農村廈房比較多,基本上都是一邊淌水的斜椽房。條件有限的家庭就在房檐口的順水頭頭上綁個鐵絲或繩,順檐墻掉下來,掛成玉米竄竄靠在檐墻上。也有尋一根椽,兩端綁在兩個順水頭頭上,將形似啞鈴的玉米竄搭在木椽上,總之凡是利于防潮風干的地方及方法都用上。
   待玉米風干后,也就到農村冬閑了,各家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開始剝玉米粒。那時候沒有機器,大家都是用手一根根的剝玉米粒,白天農事瑣事雜多,晚上剝的時間多。用笸蘿或篩篩(農村用的一種農具),若天氣尚好不太冷,就在房間圍著笸蘿剝,遇到天冷就把篩篩端在炕上剝。后來有了手持脫粒機,方便了很多,不過這種機子很容易卡,而且是單棒脫粒,雖然比手剝快,但用的時候得很小心;再后來就有了全自動的玉米脫粒機,把機器往門上或院子以支,兩人或三人用锨往進喂都行,既快又剝的干凈,更重要的是把玉米棒棒稍為晾一下濕也能剝,特別方便省事!
   收玉米最難最出力的是拉玉米稈。那時候,是因為氣候、品種等原因,玉米成熟與小麥播種互爭時間,總有一點重合期,不是綠挖玉米就是推遲種麥時間,影響單季作物質量。因此,把玉米稈挖倒后很快就要轉走,給種麥騰地,適應秋播時效,也能保障家里生活用柴。挖玉米當天運氣好,天晴太陽紅,鋪在地里的秸稈曬一下,水份減少拉的輕,省力又快;若遇雨天就難了,秸稈又濕又重,地面濕滑,不拉騰不了地也沒柴燒,拉費盡周折,只能將玉米稈抱到路上裝車拉回。
   我依稀記得,76年我隊玉米豐收,每人分了314斤,基本解決了缺糧吃的困難,每戶也分了不少柴禾。梨瓜地(地塊名)玉米因當年秋季雨水好,稈高又粗。生產隊派人把玉米稈搭成一樣大的堆堆(用約4米繩子為尺),每3人分一堆,我家9口人分了3堆,每堆能拉兩架子車。我們兄妹四人,二哥18歲,四弟才9歲,艱難的裝上架子車拉了6趟。時值雨后,地泥路滑,全程還是上坡路,現在想起來都不敢相信有那么大的勁。
   玉米相對于小麥種植是短期作物,生長周期短。為了解決兩季作物時間重合,影響小麥播種期的困難,約于一九八二年開始,政府強力推進麥垅點播技術。就是在小麥收割前10天左右,在麥地里點播玉米,等割麥時玉米已出苗有10公分左右,既不影響割麥,也能使玉米提前收獲,給秋播留有足夠的時間。
   農諺說,“麥吃牛功,秋吃人功”。種麥是牛壯力飽犁的深,麥就種在豐收的基礎上;而玉米全憑人工作務,一生需要施兩次肥,鋤兩次地夾一次玉米。出苗后施一次肥,約1米高施一次喇叭肥。最早是土糞,小苗時把糞拉到地里上一次,喇叭肥時把糞拉到地頭,用锨端著進地施肥。小苗鋤一次叫松苗,半米時鋤一次草,喇叭口施過肥時再夾一次玉米,就是順著玉米行把兩邊空行的土摟到玉米根部,使玉米扎根在土梁中,防倒保墑,正如農諺所說,“要得玉米結大棒,就得挖著轉個向”。
   現在不一樣了,隨著全球氣候變暖,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新優(yōu)品種不斷出新,玉米種植周期縮短,不再與秋播爭時間;單犁播種,種肥同播,省力省時;玉米收割機將掰棒、挖稈、剝棒一次完成,農民只需剝顆曬糧就完成了秋收,盡管畝株數在4000株以上。
   農耕文明的發(fā)展和綿延到現在,農民在農用機械的幫助下,雖然借助新的設備農業(yè)生產的體力強度減輕;城鎮(zhèn)化的不斷推進,留守儂村的人只有老小,一生務農的農民仍視土地為命根,依然保持著早出晚歸、看日頭吃飯、搶收搶種的務農方式,堅守著難以割舍的農耕情懷……
   (原創(chuàng)首發(fā))

共 3249 字 1 頁 首頁1
轉到
【編者按】細讀此文,看來作者是個農藝師,要不就是個種地高手,全文緊緊圍繞玉米開展描述,并且豇豆一行、茄子一行,寫的相當好,讓不會種玉米的農民,一讀此文,也會輕車熟路去種玉米?!坝衩资秦Q行,過去行距一般是40--45公分寬(兩徒犁寬),株距約20公分,畝株數2800株左右。而掰棒棒是豎著掰,橫著行。掰棒人站在兩行中間左右掰,順行向前約3米左右,再倒回來掰緊鄰兩行至前兩行掰到處,目的是便于挖稈。將掰的棒棒扔在地里合適的地方,一般在3米處相對集中左右扔棒方便的地方。本次3米橫著掰完后下一個3米將掰的玉米棒反向扔在一起,如此反復?!泵鑼懙亩嗝春醚??字字句句扣人心弦。還有“過去農村廈房比較多,基本上都是一邊淌水的斜椽房。條件有限的家庭就在房檐口的順水頭頭上綁個鐵絲或繩,順檐墻掉下來,掛成玉米竄竄靠在檐墻上。也有尋一根椽,兩端綁在兩個順水頭頭上,將形似啞鈴的玉米竄搭在木椽上,總之凡是利于防潮風干的地方及方法都用上?!睂懗隽说跤衩椎倪^程,真實、可用,在那個年代,就這樣做。“現在不一樣了,隨著全球氣候變暖,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新優(yōu)品種不斷出新,玉米種植周期縮短,不再與秋播爭時間;單犁播種,種肥同播,省力省時;玉米收割機將掰棒、挖稈、剝棒一次完成,農民只需剝顆曬糧就完成了秋收,盡管畝株數在4000株以上?!爆F在機械化了,人們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脫出來了,玉米全部機械化操作。作者寫意深刻,好文欣嘗,推薦精品。[【丁香編輯 閏土】【江山編輯部?精品推薦F2024090290003】

大家來說說

用戶名:  密碼:  
1 樓        文友:閏土        2024-09-28 15:38:49
  作者寫的真好,語言功夫好,寫出了種玉米、收玉米的過程,有真情實感,字字句句扣人心弦。“在關中農村,每年過了白露,就開始拾掇秋收工具,安短把镢鋤、尋找擔繩、修理架子車、犁、背簍、籠等。頗有經驗的老農天天隨地轉悠,察看玉米成熟情況,排列收割順序,確定開挖地塊及時間。”寫的真好。
回復1 樓        文友:德年黃土地        2024-09-28 20:57:15
  感謝楊老師
回復1 樓        文友:德年黃土地        2024-09-28 20:57:54
  感謝楊老師
2 樓        文友:閏土        2024-09-28 15:43:29
  全文結構嚴謹,敘述清晰,寫出了玉米從做務及收獲的整個過程,令人耳目一新。“ 掰棒挖根結束后,就開始往回拉棒。把地里一堆一堆的玉米棒裝架子車拉回。如果是天氣好,就把架子車直接拉到地里拉運方便;若天氣不好時,就用籠或裝到蛇皮袋里,分次提(扛)到路邊再拉回,堆在院子里合適的地方。白天整地種麥,晚上或閑時剝棒棒。”細膩感人。
3 樓        文友:小羅先生        2024-09-28 17:07:44
  作者將種玉米、收玉米的過程和細節(jié)描寫很詳細。
   人工收玉米的辛苦程度和割麥一樣,都是用一點一滴的汗水收回來的。
   編輯老師編輯仔細,認真。
   為作者和編輯點贊!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以文養(yǎng)心!
回復3 樓        文友:德年黃土地        2024-09-28 20:56:16
  ????????????
回復3 樓        文友:德年黃土地        2024-09-28 20:58:43
  感謝老師
4 樓        文友:金剛指        2024-09-28 20:18:33
  老師對收玉米得細節(jié)和過程寫的栩栩如生,如臨其境。沒有深刻的勞動體驗是寫不出如此再現生活的文章。拜讀了!
5 樓        文友:德年黃土地        2024-09-28 20:55:16
  感謝各位老師的點評!
6 樓        文友:段引麗        2024-09-29 07:22:28
  作者對農田了解的太精了,把玉米從頭到尾寫的淋漓盡致,讓人不得不刮目相看作者,作者簡直是一個農藝師或專職技術人員。文章寫出了真情實感,也發(fā)揮的好,拜讀學習。
7 樓        文友:扶風王宗合        2024-10-02 14:33:57
  一季秋禾三千文,
   道盡技術兼辛勞。
   自古真知多實踐,
   過往功臣皆舜堯。
8 樓        文友:梅林臻        2025-02-17 01:25:20
  周一清晨向老師問好!拜讀老師精心創(chuàng)作的《玉米黃了》優(yōu)秀散文作品,被老師精美的文筆吸引,那質樸無華中蘊藏的幸??鞓纷屓顺撩云渲校兄x老師精彩創(chuàng)作分享!
共 8 條 1 頁 首頁1
轉到
分享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