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岸·星】 “三轉一響”憶往昔(散文)
近日,瀏覽抖音。在一個名為“北京回憶——81”抖友處,看到一個抖音作品,還記得老北京結婚的“三轉一響”么?70年代結婚,手表、自行車、縫紉機,再算上收音機,這叫“三轉一響”。
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在中國民間流傳著“三轉一響”這個名詞?!叭D一響”?這個簡稱的由來是因為這四件物品各有特點:手表、自行車和縫紉機都能轉動,而收音機可以發(fā)出聲音,因此得名。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對“三轉一響”這個名詞很熟悉??吹健叭D一響”這個抖音作品,勾起了我這名出生于20世紀50年代的50后,對往昔的回憶。
一、如獲至寶的寶石花手表
1977年我參加了工作,在一個名為北京無線電零件二廠的單位上班。我在廠里熔封車間上班,工作性質三班倒。因為工作需要,上班沒多久父親就給我錢,讓我哥哥陪著我到商場買塊手表。哥哥陪著我到西單商場售鐘表的柜臺,挑選手表。我選中了一塊上海出的17鉆寶石花牌手表,表盤的玻璃是平的,表針上帶著綠色熒光粉的夜光表,表帶是一款黑色的皮表帶。我之所以選擇皮表帶,而沒有選擇不銹鋼表帶,是因為我手腕比較細,如果選擇不銹鋼表帶,得讓售貨員還要給我掐下一大截表帶,太麻煩。在柜臺里琳瑯滿目的手表中,我之所以看上了這款表我是看這款表端莊大氣,美觀精致,再配上細小的表帶,比較適合我這小胳膊細手腕人戴的。如果換一塊表盤厚,寬坦克履帶式表帶的手表戴,就不太適宜了。
新買了一塊手表,我心里別提多高興了,總想在同事面前顯擺一下。時不時做出摞胳膊挽袖子的動作,就是想讓別人看到我胳膊上戴的新手表。我上班是三班倒,上班的車間是在廣渠門外。我那時候在花市大街的南羊市口居住,每天上班在花市3路公交汽車站候車。坐到終點站廣渠門。在車站一起等車上班的有好幾個同事。每次上夜班等車的時候,我都時不時地看看我的夜光表,夜晚時分夜光表熒光指針發(fā)出的綠光清晰可見。有了夜光表看時間方便多了。
二、我的寶馬良駒
自行車也是“三轉一響”其中的一轉。大家如今看到的我是彎腰駝背,步履蹣跚,廉頗老矣??僧斈晡疫@位肢體殘疾人,照樣能騎自行車,而且騎的不是一般自行車,是上海自行車三廠生產的鳳凰牌28型大鏈套車,簡稱鳳凰28大套。這款自行車造型精致,在自行車前叉子上,迎面貼著一只立著的鳳凰的商標,煞是好看。許多年輕人的婚禮上,鳳凰28大套自行車都當做陪嫁??梢娺@款車在當年處在何等重要的地位。
我小時候那個年代物資比較匱乏,買什么東西都要票。買自行車也要票。我有幸在單位與同班組的人,通過抓鬮的方式,抓到了一張購買自行車的票。星期天哥哥帶我到前門自行車商店,花了198元錢,買了一輛28型鳳凰大套自行車。回到家看著眼前這輛嶄新的自行車,我心花怒放。我有寶馬良駒了,以后出門就可以騎自行車了,出行太方便了。在買回這輛自行車之前,我就學會了騎自行車。說起我學騎自行車,還有許多有趣的故事呢。
我學騎車比較晚,大約是我上初中的時候學會騎自行車的。那時候我家只有一輛自行車,父親上下班騎。父親的自行車是什么牌子的我沒記住,我只記得父親自行車前安裝了一個老式磨電燈。在自行車前叉子下,靠近車轱轆處安裝著一個貌似小瓶子一樣的金屬物品,把瓶子頭用手往下一壓,就緊貼在自行車轱轆上,自行車一蹬起來,瓶子頭就跟著轉了起來,磨電燈就亮了起來。晚上騎車出行,磨電燈一亮,暢通無阻。
當初我就是用父親這輛自行車學騎車的。開始學騎自行車是在星期天,我哥哥用父親的這輛自行車,騎車帶著我到位于幸福大街匯文中學(北京26中)對面的練車場,練習騎自行車。那個地方寬敞,沒有車輛,沒有行人,可以放開了練,開心的練。
父親的自行車是一輛28型自行車。剛開始練騎車時,由于我個子小,跨不上自行車橫梁。所以就采取“腳跨橫梁,半踩半回”的方法,就是俗話說的“掏襠”當年學騎自行車孩子們的專利。就是把右腿從自行車橫梁底下的倒三角里掏過去,踩在右側的自行車腳蹬子上,猛地一蹬,自行車就向前滑行,此時再把左腳踩在左邊腳蹬子上。踩一半腳蹬子,再往后倒回一半。就這樣不停地反復地踩,反復地回,歪著身子練習半個多小時,累的我是腰酸腿疼,右邊大腿跟拉了胯一樣,酸脹酸脹的。
開始練車時,總掌握不好平衡,老往一邊倒。哥哥告訴我,往哪邊倒就順勢往那邊拐就不會倒了,就會保持平衡了。我按哥哥說的去做,果然奏效,還真不倒了。
跟哥哥在練車場練的差不多了,也敢放單飛了,遇見行人也不害怕了,我就回家在胡同里實地操作,好比學開車路考上路了。
出了我家院子大門,往西走百八十米遠,就是一個叫合豐東的副食店。過了合豐東往北拐一個小彎兒,小彎兒處是一個三叉路口,這個三叉路口地勢比較高,從這個三叉路口往南再往東拐,路過合豐東副食店,再往東是一個很長的緩坡。我就在這個緩坡上練車,也不用費力蹬車,讓自行車滑行,練的是掌握平衡,扶穩(wěn)了車把,練習捏閘。從這個緩坡上往下滑,能滑出百八十米,滑過我家院門,一直滑到東河槽胡同2號才停下。
學滑輪跨上自行車,我也費了一番周折。每當我滑輪準備上車的時候,就感覺自行車往外倒。正是這往外倒,讓我望而生畏。唯恐掌握不好平衡自行車倒了。所以老是無休無止地滑輪,就是不敢邁腿跨越橫梁。有時滑出好幾百米,還沒有勇氣跨越橫梁,騎上自行車。有一次試著跨越橫梁,沒掌握好平衡和跨越橫梁的最佳時機,結果自行車往外倒去,我雙手一撒把,把自行車向外邊扔去,我也向里跳下自行車。好在沒有摔著,真是不幸中的萬幸。
會騎車不會上車,這也不是事呀。我決心無論多難也要把上車學會。不知道經歷了多少次的訓練,有一次我滑著滑著,猛然間一偏腿,我居然上車了。于是我就回憶一下我剛才是在自行車即將向外倒的時候,我順勢向外拐,在掌握自行車平衡的瞬間跨過橫梁的。上車的秘訣找到了,我太高興了。于是我趁熱打鐵,又反反復復地練習滑輪上車,一會兒的功夫練習了十多遍,終于完全掌握了滑輪上車的技巧。
我會上車了,別提多高興了。練完騎車回到家,一進院我就喊媽:“媽!我會上車了?!币娏私址秽従?,我也忍不住地對他們說:“王大姐,我會上車了。許大叔,我會上車了。”我高興的見誰跟誰說:“我會上車了,我會上車了?!迸脻M院子的鄰居都知道我會上車了。我好似古代作家吳敬梓寫的小說《儒林外史》里的范進中舉一樣:“噫!好了,我中了?!辈煌诜哆M中舉那樣,我沒瘋,還保持著清醒的頭腦。
三、騎車上班風光無限
買了新自行車后,我就騎著它去上班了。
我還清楚地記得我第一次騎新自行車上班的情景。那天上中班,當我騎著嶄新錚亮的鳳凰28大套自行車進入車間大門的時候,車間大門口聚集著許多等著傳達室看門趙大爺拉鈴下班的人。因工作性質,我們那個車間的工人大多都是年輕女工。當我騎車從她們身邊一過,在明媚的陽光下,嶄新錚亮的自行車閃閃發(fā)光,奪人耳目,好似夾道歡迎般的女工們爆發(fā)出驚呼之聲:“哇!鳳凰大套,劉建民真牛。”大家眾星捧月般的圍攏在我身邊,評論著這輛自行車。此時此刻我成了車間里的新聞人物。常言道:“同性相斥,異性相吸?!蹦艿玫竭@么多美女的關注和贊揚,我這個剛參加工作不久的青蔥少年,心里跟吃了蜜一樣甜。
以后,我每次上班都瀟灑地騎著我的這輛鳳凰28大套自行車進出車間,進了車間大院,還不忘按按車鈴,提醒同事我來了。騎到車間存車棚前,還瀟灑地倒一下車輪,再偏腿兒下車。有一次一倒車輪,還把車鏈子倒了下來,沒辦法,我卸下大聯(lián)套,安裝車鏈子費了好長時間,還沾了滿手油泥,以后再也不倒車輪,再也不敢得瑟了。
四、鳳凰展翅伴我飛翔
有了這輛鳳凰牌自行車,我這個肢殘人能夠自由自在地展翅飛翔。我在單位曾經擔任過三年團總支書記。我騎著我的鳳凰自行車和我的團總支委員,春節(jié)去團員青年中拜年、團員青年有病,和團干部去家中探望、與團員青年一起去圓明園公園遺址,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團日活動。總之一句話,在工作中這輛自行車可是幫了我這個肢殘人的大忙了。
1986年深秋的一天,我和幾位團總支委員,組織了30多名團員青年,去圓明園遺址公園開展弘揚愛國主義教育團日活動。我們從單位駐地崇外大街出發(fā),一路騎行,浩浩蕩蕩,一邊騎行一邊暢聊,歡聲笑語,不絕于耳。騎到興頭兒上,還賽起車來,你追我趕,奮勇爭先。畢竟都是年輕人體力好,精力充沛,沒人叫苦喊累,中途也沒休息,一鼓作氣騎到了圓明園遺址公園。在團員青年們的精神鼓舞下,我也忘記了我的殘疾人身份,頑強地堅持下來了。
崇外大街到圓明園遺址,有20多公里的路程,用了一個多小時就騎到了。也許是興奮的緣故,一路騎行沒有感覺累,到達目的地偏腿兒下車,猛地停下來,兩條腿打軟,止不住地顫抖。一下車我就跪在地下了??砂褕F員青年們嚇壞了,大家趕忙圍攏過來攙扶起我,焦急地問我:“書記怎么樣,您沒事吧?”我回答:“沒事,大家別擔心。我從來沒騎過這么遠的路,歇一會兒就好了?!庇袌F員青年幫我把自行車存好。有團員攙扶著我,走進了圓明園遺址公園。我們在圓明園遺址公園,舉辦了新團員入團儀式,參觀了大水法等景點,對團員青年進行了愛國主義教育,集體合影留念,過了一次有意義的團日活動。
五、穿針走線蝴蝶飛
“三轉一響”說了兩轉了,還有一轉那就是蝴蝶牌縫紉機。20世紀70年代,上海縫紉機廠生產的蝴蝶牌縫紉機,在社會上倍受歡迎。那個年代的人們受雷鋒精神影響,生活艱苦樸素,
那時候人們的觀念是“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那時候一個普通工人每月的工資是三四十元。一臺蝴蝶牌縫紉機售價是140元。買一臺蝴蝶牌縫紉機,要花掉一個普通工人三四個月的工資。所以那時候誰家要是有一臺蝴蝶牌縫紉機,街坊鄰居們會羨慕的不得了。
在一個四合院里有一家有臺縫紉機,其他鄰居會借用,有縫紉機的這家人會無償地借用,街坊鄰居們之間互相幫助,和睦相處,鄰里互助在那個年代體現的淋漓盡致。
六、小喇叭開始廣播了
說完了“三轉”,再說說“一響”收音機。收音機是家庭中的重要物品。20世紀六七十年代收音機是家庭富有的象征,誰家要是有一臺收音機,一個院子里的鄰居,真羨慕死了。
我們四合院里有我一個干爹。我住的四合院有兩個院子,一個里院,一個外院。我干爹家住在外院。他家有一臺“美多”牌電子管收音機。院子里面的鄰居們聽相聲、孩子們聽小喇叭廣播都湊到外院我干爹家門口。
我記得禮拜天上午11點左右,收音機里播放相聲。我干爹就用一個很長電線的插銷板,把電子管收音機的電源線插上,把收音機搬到院子里,放在小桌子上,把音量調到最大,里院的鄰居也能聽到。鄰居們一邊聽著收音機,一邊做著飯,兩不耽誤。
我那時候在收音機里聽過的相聲有高英培、范振鈺說的相聲《釣魚》“二的媽媽,快拿大木盆來?!甭犨^侯寶林、郭全寶說的相聲《夜行記》“一拐彎兒你找不著我了。你到家了?我掉溝里了?!薄嗦曀囆g家們說的幽默詼諧的相聲,逗得大家開心大笑,四合院里充滿了歡樂。外院坐在收音機旁的鄰居捧腹大笑,里院一邊做飯,一邊聽相聲,一心二用的鄰居也開懷地大笑。外院里院笑成一片,整個四合院成了歡樂的海洋。
每天晚上18點至20點,四合院里的小朋友們都拿著小板凳坐在我干爹家門口,全神貫注地聽著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播音員的廣播。隨著收音機里“嘟,嘟,嘟”響起的報時聲。一個聲音清脆悅耳的女播音員聲音響起:“剛才最后一響,是北京時間18點整。緊接著,一個清脆悅耳的女播音員的聲音響起“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現在對學齡前兒童廣播。”一個稚嫩的童聲響起:“小朋友,小喇叭開始廣播了”接著就是清脆的小喇叭聲:“嗒嘀嗒,嗒嘀嗒,嗒嗒”接下來就是孫敬修爺爺給小朋友們講故事。
小朋友們聽得如醉如癡。小喇叭廣播結束了,小朋友們還久久不愿離去,直到各自家長把自己的孩子領回去,各回各家,各找各媽??梢娦±葘δ莻€年代的少年兒童有多大的誘惑呀。
時光荏苒白駒過隙,一晃60年過去了。如今的智能手機替代了手表,越來越多的私家車替代了自行車,淘寶網購的衣服替代了縫紉機。數字廣播技術、車載信息系統(tǒng)替代了收音機。
社會在發(fā)展,人類在進步,“三轉一響”已成為歷史,雖然歷史在不斷地向前發(fā)展,但人們難以忘懷“三轉一響”這段記憶。因為這是一種難以忘卻的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