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園】雷峰塔的百年沉思(散文) ——行走在人生的邊緣系列之十二
雷峰塔的百年沉思
“十一”前夕,我跟家人到杭州休息了幾天。之所以選擇這個時候去,一是此時的氣候和天氣都很好,既不冷不熱,雨水又少,二是刻意避開黃金周,游人較少。杭州我已多次去過,但這次最令我感到驚喜的是去看了雷峰塔。對于雷峰塔,我雖不陌生,但也從未近前看過。這次休息的時間較多,妹妹一說,我就很高興地表示贊同。
重建后的古塔,基本保持了原有的風(fēng)貌,但是外觀的精美,功能的完善,裝飾的考究以及歷史文化要素的展示,這些都是原有古塔所無法企及的。新建成的這個雷峰塔骨架開創(chuàng)性地采取了全鋼架結(jié)構(gòu),內(nèi)外的裝飾件則采用了銅質(zhì)構(gòu)件,因而,它也是中國第一座彩色銅雕塔,體量堪稱“古塔之最”,總共耗費了280噸銅,是迄今為止古今中外采用銅件最多、銅飾面積最大的銅塔。該塔在日間陽光和夜晚燈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輝,美輪美奐。
今天的雷峰塔,其歷史文化和景觀價值已經(jīng)成為現(xiàn)代杭州的一個重要標(biāo)志,更是昔日“雷峰夕照”景觀的一次質(zhì)的躍升。正如中國近現(xiàn)代愛國主義者和民主主義教育家黃炎培所說的:“一水沉沉數(shù)劫灰,幾番金碧幾蒿萊。夢回苦憶雷峰塔,誰是湖山再造才?!苯裉齑A⒃谖骱习断φ丈街畮p原始位置上的新雷峰塔是對老先生,也是對歷史與現(xiàn)實的一個最好交代。
此次對雷峰塔的參觀,最令我始料不及的是,恰逢該塔坍塌倒掉100周年(1924年9月25日)。撫今追昔,不禁令人感慨萬千。
一
雷峰塔建于北宋太平興國二年(977年)。雷峰塔的名稱主要源于其建造地點和歷史背景。這是由吳越國王錢俶為供奉佛祖釋迦摩尼佛螺髻發(fā)舍利、祈求國泰民安而建造的。塔的建造地點位于西湖南岸的夕照山上,因此得名“雷峰塔”。雷峰的名稱來源于一個叫雷就的當(dāng)?shù)厝嗽诖酥志幼?,所以此山峰得名雷峰,雷峰塔的名字即源于此。隨著時間的推移,雷峰塔的名字逐漸被廣泛使用。雷峰塔最初也曾名為“皇妃塔”。關(guān)于“皇妃塔”一說,是由于吳越國王錢俶主動歸附大宋王朝,所以北宋第二任皇帝趙光義,就將錢俶的王妃孫氏封號為皇妃,而此時專為供奉“佛螺髻發(fā)舍利”的塔正在修建之中,所以,錢俶就將這個塔命名為“皇妃塔”。但是,人們還是習(xí)慣于叫這個塔為“雷峰塔”,而“皇妃塔”并沒有被叫開。
塔是東方文化中的重要標(biāo)志性建筑,在命名上也是極其講究的。盡管吳越王錢俶的妃子有大宋皇帝的冊封,還有藩屬吳越國王錢俶的賜名,但是這個塔畢竟是為安放佛祖舍利的圣地,人們對此是不接受的,也就必然不會叫開去。因此,這個雷峰塔,就其根本屬性來說,應(yīng)該是一個佛塔,其作用是為了安放和供奉佛祖釋迦摩尼的佛螺髻發(fā)舍利以及當(dāng)時的佛經(jīng),這是我國目前發(fā)現(xiàn)的唯一珍藏佛祖髻發(fā)舍利的古塔。
2001年,雷峰塔地宮發(fā)掘發(fā)現(xiàn)了秘藏佛螺髻發(fā)舍利的純銀阿育王塔、鎏金龍蓮座銅佛像、千秋萬歲銘鎏金銀盒等珍貴文物,這些珍稀文物現(xiàn)收藏在浙江省博物館。出土的這些珍貴文物表明,雷峰塔不論在佛教傳播上,還是該塔一千多年的歷史看都是具有極高宗教和文化價值的。
二
常言道:盛世修塔,亂世殃塔。這句話在雷峰塔身上是完全適用的。回首建塔以來的一千多年間,雷峰塔命運多舛,屢遭損毀。
北宋末年,1120年,方臘因為宋徽宗“花石綱”揭竿而起,聚眾三十萬攻下杭州。方臘雖然被后來的抗金名將韓世忠生擒,但雷峰塔的塔院在戰(zhàn)火中被毀、塔身的木結(jié)構(gòu)也受損。75年后的南宋寧宗慶元元年(1195年)將其重修一新。據(jù)說在元朝末年雷峰塔也曾被焚毀過一次,具體情況待考。明代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倭寇大舉進犯,杭州被圍,戰(zhàn)火中雷峰塔遭遇了再次的火劫,塔的外圍院落和塔身的木結(jié)構(gòu)全部被焚毀,僅存磚塔心。自此近370年,襤褸殘敗的雷峰塔孤苦伶仃地站在西湖南岸的夕照山上,任憑風(fēng)吹雨蝕,無人問津。昔日的“雷峰夕照”已經(jīng)成為雷峰塔日薄西山,風(fēng)燭將滅的形象寫照,到民國時期的1924年9月25日,雷峰塔終于禁不住大自然的剝蝕、歲月的冷遇與時代的遺棄而落寞地轟然倒塌。
自此以后,雷峰塔雖然魂還在,但形已破,以廢墟的形式在夕照山上又靜臥苦熬了76年,直到2000年底才迎來了生機。進入新世紀(jì)以后,新中國的崛起振興,中華民族的偉大復(fù)興開始步入了快車道。在國家繁榮昌盛的大背景下,雷峰塔的重新修建才得以實施,人民政府僅用一年多的時間就使得雷峰塔以一種全新的面貌和勃發(fā)的英姿重新站立了起來,矗立在雷峰之巔。這種站立意義非凡,它是自四百多年前,即1555年被倭寇焚毀后的再次新生;是七十多年前,即1924年9月25日坍塌倒下后的重新站立起來。如此的悲慘命運,與中華民族的命運是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它的新生和崛起就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站立與復(fù)興的真實寫照。
今天的雷峰塔在陽光的照耀下巍然矗立,仿佛是一個身披鎧甲的勇士,站立在西子姑娘的身旁,與地處北岸的保俶塔一起護佑著美麗的西子湖。
三
雷峰塔與一般的古塔最大的不同之處就在于,在它的身上被賦予了深厚的文化元素,其中最典型的是發(fā)生了《白蛇傳》的故事。關(guān)于這一民間故事的起源,有人說在初唐和魏晉時期就有了這個傳說,但公認的是,作為一個完整的文學(xué)故事還是在明代馮夢龍寫的作品中呈現(xiàn)出來的。他在其《警世通言》第二十八卷《白娘子永鎮(zhèn)雷峰塔》中所寫的故事,對應(yīng)的是南宋紹興年間的背景,這使得《白蛇傳》的傳說基本成型。此后的傳播演繹雖有所變化,但故事的基本框架是不變的,一直延續(xù)至今。期間還被改編成多種戲劇和曲藝形式,如:京劇、川劇、豫劇、評劇,以及秦腔、昆曲、太平歌詞和二人轉(zhuǎn)等。
一個民間故事被改編成如此多的藝術(shù)形式是不多見的,因而其傳播的深度和廣度可想而知。隨著這一著名民間故事的傳播,雷峰塔的名聲也就隨之流傳開來了。我認為,雷峰塔固然是這一故事完整形成的一個重要因素,但是,沒有這個故事,雷峰塔的命運不會千百年來綿延不斷,一直為人們所掛懷。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矗立在西湖北岸的保俶塔,也是吳越王錢俶建造的,而且還比雷峰塔還早建幾十年,為什么保俶塔的名氣就不如雷峰塔呢?根本的原因就是它沒有故事,尤其沒有流傳性的故事。試想,如果沒有《白蛇傳》的故事,雷峰塔與一般的佛塔又有多大區(qū)別呢?縱使在它的下面儲藏了多少珍貴的寶物,又與普羅大眾何干呢?在民眾的心中沒有位置,它的生命力又何在呢?所以,不論是帝王將相、才子佳人,還是堂皇的瓊樓玉宇、巍然的高塔名樓,離開了人民大眾都注定要化為一堆歷史的塵埃,不知所蹤。
雷峰塔在新中國以后依然名氣不減,要得益于魯迅先生的一篇文章,這就是他的名篇《論雷峰塔的倒掉》。這篇一千多字的小文是先生在雷峰塔倒塌一個月后,于1924年10月28日寫就的,發(fā)表于同年11?17?的《語絲》周刊第1期。先生在文中對于雷峰塔并沒有些許的贊美之詞,由于它鎮(zhèn)壓著白娘娘,倒是充滿了嗔怪或憎惡之情,希望它早日倒掉,以便白娘娘早日出來。他說:“現(xiàn)在,他居然倒掉了,則普天之下的?民,其欣喜為何如?這是有事實可證的。試到吳、越的?間海濱,探聽民意去。凡有田夫野?,蠶婦村氓,除了?個腦髓?有點貴恙的之外,可有誰不為?娘娘抱不平,不怪法海太多事的?”可見,魯迅先生這篇文章的核心在于站在廣大勞動人民的立場上批判和揭露封建制度的黑暗,對懲惡揚善的行為和許仙、白娘子代表的自由精神給予了有力地褒揚。
先生的這一名篇,從上世紀(jì)五十年代就被納入了全國中學(xué)語文統(tǒng)編教材,直到2010年以后才慢慢地退出。幾十年來,包括我在內(nèi)的幾代國人就是通過先生的這篇文章知道了雷峰塔,形象地懂得了善惡終有報的道理。
時至今日,不論歷史與現(xiàn)實賦予了雷峰塔何種的文化意義,它作為宗教和藝術(shù)的一個載體,其文化地位是不容抹殺的。歷史總是前進的,文化也總是要繁榮和進步的,在雷峰塔已經(jīng)煥然一新的新時代,惟愿它能夠在傳承和弘揚優(yōu)秀歷史文化傳統(tǒng)的過程中,煥發(fā)青春,推陳出新,在民族復(fù)興的征途上續(xù)寫新的篇章,再造新的輝煌。竊以為,這才是今天的人們熱衷于登上雷峰塔的根本原因。
2024年10月20日寫于上海浦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