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籬】紅山“木蘭”(散文)
一
走到赤峰的紅山,“木蘭”這個詞,跳躍眼前,紅山腳下的龍王廟的門楣懸“木蘭拱衛(wèi)”匾額,其上隱約可見“木蘭祠”,還有“木蘭碑”。
“木蘭”一詞堪稱意豐。漢語里有“木蘭花”,別名辛夷,就是人們說的紫玉蘭,屬于中國特有物種,屈原的《離騷》就有名句“朝飲木蘭之墜露兮”,詩句以喻君子高潔品行。“木蘭”冠以“花”姓,就成了一個巾幗英雄,名花木蘭。這種“添枝加葉”,卻給紅山文化添上了一筆英雄色彩的同時,也帶來了困惑。
2017年赤峰市就在紅山建立了“木蘭祠”。祠堂廟宇,多為某有名望的人物所建,敬仰祖先,傳承文化,弘揚美德,紅山的“木蘭祠”那一定是為歷史上的“花木蘭”所建,且有“木蘭碑”立于祠堂外的懸崖上,并刻碑文如次——
今之紅山,即古之鴻雁關(guān)也。木蘭從征曾居于此,山上遺跡尚有可考。民國十二年,歲次甲子,余奉簡命,以外交部特派熱河交涉員,駐節(jié)此邦。公務(wù)之暇,嘗偕林君西賡來游于此,撫今思昔,不禁增感。爰志之,以昭來者。朝陽張秉彝書。
這是曾任國民政府外交部第二任特派熱河交涉員兼任赤峰開埠局局長張秉彝所撰。自民國上溯至花木蘭故事所處的南北朝時期,約1400年,實在不可考,所以這段碑文的謬誤,就讓人提出太多的非議。
史上紅山并無“鴻雁關(guān)”之稱,且相近的雁門關(guān),又在山西境內(nèi),顯然有杜撰之嫌。赤峰人為何重視這段碑文呢?應(yīng)該是喜歡“木蘭從征曾居于此”一句所敘史實。所謂的“遺跡”,據(jù)說是有人在紅山上撿到過箭鏑,還有人用處于紅山之西有“木蘭城”村做根據(jù)以證。
“木蘭從征曾居于此”,這種推測,倒是有些吻合。我們也只能拿被譽為“樂府雙璧”的《木蘭辭》來考證?!暗┺o黃河去,暮至黑山頭”,黃河在內(nèi)蒙古境內(nèi)做了一個拋物線狀,畫了個半圓,黑山,今屬包頭市管轄,黑山一帶,曾發(fā)生過多次抗擊匈奴的戰(zhàn)爭,但花木蘭所處時代,并無太大的戰(zhàn)爭事件。當(dāng)然作為文學(xué)作品,是不足成為根據(jù),是以塑造人物形象為主?!赌咎m辭》說“關(guān)山度若飛”,完全可以找到參照,或許就是燕山山脈,或者就是內(nèi)蒙古境內(nèi)的燕然山,千里行軍,激烈壯懷。如此說來,花木蘭從軍有可能經(jīng)過紅山而扎營。這不能不說,花木蘭給紅山帶來一段英雄史詩。歷史并非都是嚴謹?shù)?,演繹歷史的成分,在歷史上并不鮮見。我完全贊同赤峰人的這份歷史情懷,這比望風(fēng)捕影,更易于被人接受。紅山,多一段血色的歷史,也能突出其在歷史長河中的意義。一個城市,一定要有自己的英雄,尋找城市與舉世聞名的英雄的關(guān)系,方向沒有錯誤。因此,我站在紅山腳下,總覺得紅山是一個謎,紅山文化有著8000年的歷史,其間發(fā)生了什么,我們難以猜測,但熱愛這座山的赤峰人,把紅山視為故事的載體,為這座城市添加文化底蘊,沒有錯。或許,這也是紅山風(fēng)景的一個特別的看點。很多欣賞風(fēng)景的人,更喜歡風(fēng)景背后的故事,花木蘭的故事,就吸引我逡巡徘徊于此多時。歷史必須鐵證,或許將來的挖掘,可以為此提供證據(jù)。如此說來,紅山也不是一覽無余,沒有東西可看了。我記得電視紀錄片《大泰山》的主題詞首句是“泰山,不僅僅是一座山”,我也想把這個句子的主語換掉,紅山也不僅僅是一座山。我站在紅山的歷史文化中難以走出來,讓我重溫了《木蘭辭》的歷史敘事,對中華文化生出無限的敬意。帶著這個故事游覽紅山,耳畔頓時響徹著金戈鐵馬的聲音,聲音穿透了歷史……
游覽很多名山,都是讓我去接受一部一座山的歷史,唯獨紅山,讓我多了一份求解的渴望。
二
在滿族的語言系統(tǒng)中,“木蘭”更是一個特別的符號,譯為漢語,意思是“哨鹿”,即捕鹿的意思。哨鹿是吹哨效仿鹿鳴之聲,引誘麋鹿入圍。所以誕生了一些專有名詞,如“木蘭拱衛(wèi)”,“木蘭圍獵”,“木蘭秋彌”等,作為清宮盛事,木蘭語匯也豐富起來,一年三季都有捕鹿之事,稱春圍,夏獵,秋彌。根據(jù)史料,這紅山又是清宮圍獵的中心地,是臨時行宮的所在地。那時的圍獵場,是以昭烏達、卓索圖、錫林郭勒和察哈爾為四圍,縱橫之域幾百里。根據(jù)古制,圍獵設(shè)看城,這紅山是否曾做過看城,未可知,前文所提在紅山拾到箭鏑,是否是圍獵所遺,也不一定。所以,紅山“木蘭”當(dāng)屬圍獵的名詞,并非指花木蘭這個人物。
木蘭秋彌最為盛大,其實,圍獵只是治軍的一種方式,清帝另有心思,是想借此實訓(xùn)八旗官兵,會見蒙古王公,宣示武功,以此威懾北方游牧民族,使其臣服于清。
根據(jù)這樣的史實,我們再看紅山風(fēng)景,就好理解了。紅山腳下,建有龍王廟,是因為在紅山區(qū)域出土了“C”型玉龍,被認定為“中華第一龍”,據(jù)考證,距今5300余年,如此看來,華夏民族,無論北國的東胡、鮮卑、契丹,還是南國的百越、百濮,皆以龍作為圖騰,所以,那句歌詞“我們都是龍的傳人”,是有著歷史佐證的。
我所關(guān)注的是龍王廟的匾額“木蘭拱衛(wèi)”,赤峰紅山,地處圍場垓心,形成拱衛(wèi)之勢,完全可以理解,至少,這里是一個觀“秋彌”的高點,龍王廟的匾額題字常常是“德配天地”之類的警語,在農(nóng)耕為主的地域往往題字“潤澤天下”,“行云布雨”等祈禱警句,這就說明,龍王廟在不同的地方,人們賦予其意義并不一樣,處于北方的圍獵之地,匾額為“木蘭拱衛(wèi)”也就成立了。
我于秋分時日觀覽紅山,習(xí)習(xí)爽風(fēng),順紅山撲下,盡管地處北方,山中草木依然青翠,那些人文風(fēng)景,掩映其間,我再也難生“木蘭秋彌”的場面,所謂的“木蘭拱衛(wèi)”,成了對草原環(huán)境的守護之詞。我從草原千里深處,驅(qū)車趕到紅山腳下,一路所見,秋色正染田野,原上草青黃交織,如繡如錦的時光,牽著我的靈魂,如今的“木蘭秋彌”,在我看來,是圍獵草原千里美景。我不逐鹿,草原深處的高速路邊一望無際的油葵,在秋風(fēng)中發(fā)出細微的哨音,仿若有“呦呦鹿鳴”的古韻襲來。遍野的黍稷,低垂著頭,掩不住的金黃,構(gòu)成了與藍天遙相呼應(yīng)的黃藍交泰的壯觀美景?;⒈芰`,藏匿于草原深山,不得見,飛車以觀,那些閃過的山丘就像虎豹在躍動奔馳。廣袤的科爾沁大草原,就是一個圍場,圍著草木的良好生態(tài),圍著如白云般的牛羊,圍著蒙族人民的幸福生活。
我是帶著歷史典故和懸案來穿行草原的,風(fēng)景就不是一閃而過的草木牛羊稼禾了,是在古老的畫板上流出的嶄新詩行。
三
歷史上的以訛傳訛,給我們準確把握歷史帶來了苦惱。對“木蘭”的誤解,我喜歡以寬宥的態(tài)度來看,輕易否定赤峰人對歷史的理解,是不對的。從“木蘭”這個詞語衍生的對傳奇的熱衷,表明他們在試圖豐盈紅山的文化;對英雄的熱愛情結(jié),對具有傳奇色彩的巾幗英雄的情有獨鐘,他們在努力留下一個英雄的身影,表明他們要找到一條英雄的血脈,為赤峰這座城市注入更強勁的人文力量。如此看來,作為普通的游客,對“木蘭”的追解就沒有多少必要性了,曾經(jīng)的烽火硝煙,圍獵殺聲,都是歷史的一瞬,只能起到豐富紅山文化的作用。
木蘭,是一種花,有著花語,木蘭在紅山,還有別樣的意義,我覺得用木蘭花語,還是能夠感受木蘭的意義——勇敢,優(yōu)雅。給木蘭冠以花姓,這在解讀《木蘭辭》時就發(fā)生過討論,據(jù)說是歷史上一個叫“徐渭”(明代文學(xué)家)的順口給了一個“花”姓,隨興說出,毫無依據(jù)。這是“花”家之幸,給這個姓氏蒙上了傳奇色彩。有意思的是,河南虞城縣就建有“木蘭祠”,祠內(nèi)有元代石碑,碑文說,木蘭并非姓花,而是姓魏。這樣看,我們就更沒有必要笑話在紅山撰寫“木蘭碑”的人,來那么一段穿越式的玄幻作文了。木蘭是英雄的代名詞,其前,完全可以冠上百家姓。
木蘭祠,木蘭碑,木蘭其人,作為野史軼聞,為何就不能存在呢?歲月深處,襲來一陣風(fēng),且是剛勁之風(fēng),風(fēng)繞紅山,紅山留住這縷風(fēng),畢竟是有著正能的,《紅樓夢》里說,假作真時真亦假,真作假時假亦真。赤峰人留住英雄精神是真的,毋庸置疑。我非史學(xué)家,只是一個喜歡山水的游客,能夠在史學(xué)里饒舌一番,沒有別的意思,我想讀懂紅山,讀懂今天的內(nèi)蒙古人的精神。
一座有著歷史厚度的山,無論是面對還是登臨俯瞰,我們的目光才有了高度,我們的視野才有了廣袤,綿延不絕的山峰,曾經(jīng)被多少人注目過,這些就是歷史的符號,山間草叢中的碎石,林間的徐徐落葉,山澗流淌不息的溪流,山坡上芬芳淡雅的山花,天空中舒展自如的云朵,繞峰盤旋的鳥雀,都是歷史的背景,都藏著歷史的因子,當(dāng)然,歷史不會總是復(fù)印在風(fēng)景上,隱約而迷離,這恰恰能激起我們的游興,神秘更能引發(fā)我們解讀的興致,哪怕是迷惑,懸念,都會讓人產(chǎn)生更大的興趣,一點也不影響我們對山的向往和尊重。中華歷史的博大與輝煌,從一些無解的歷史情節(jié)中也可見一斑。
山,并不寂寞,歷史也不寂寞。寂寞的是我們的思想和感情,面對一座山,失去挖掘風(fēng)景后面的故事的想法,就不是閱讀觀賞的最好態(tài)度,簡單地拍攝幾張照片,那是多么沒意思的事情。紅山,對于我而言,是一段謎語一樣的歷史,我正試圖解開它的謎底。
告別紅山,我?guī)е瓣P(guān)山度若飛”的古風(fēng),我沒有被誤導(dǎo),愿“木蘭精神”留在我的人生行程里。自內(nèi)蒙古幾百平方里,一直到承德之南,都是曾經(jīng)的木蘭圍場,如今,圍住的是蒼翠如青螺的群山,圍住的是北國最美的自然生態(tài)。我在秋季來,也來一場別樣的“木蘭秋彌”,圍獵這“大好河山”的美景。
撇開歷史的真相,我仿佛看到花木蘭縱馬越躍于紅山的歷史身影,聽得見她“從此替爺征”(《木蘭辭》)的豪邁誓言。她本可以說出太多推脫拒絕的理由,可硬是把使命扛在肩上,這才是真正的義不容辭!“替爺征”,多么低調(diào),卻是那么鏗鏘!
那段木蘭碑文里有個“鴻雁關(guān)”,雖是杜撰,但給了我想象推演的可能,我就像一只鴻雁,自北向南,帶回北國紅山最美的故事。
紅山,是一座傳奇的山,它還將繼續(xù)承載著時代的故事。
2024年10月27日原創(chuàng)首發(fā)江山文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