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年】三圣門,茶亭十姐妹(散文)
采訪三圣門茶亭十姐妹,我聽到了許多來自生活的善事。我們當中很少有人能做大事,但是每個人都可以用崇高的愛,去做平凡的事。
◎三圣門,有故事的地方
在明代時期,一個不足百來戶的小小村莊,建有三座圣旨牌坊,名曰恩光坊、世美坊、雙桂坊,彰顯達濟天下、樂善好施的善行義舉等美德,村名“三圣門”因此得名。
作為瑞安市東郊的名村,三圣門一直很熱鬧,車水馬龍,人來人往,尤其是瑞安商城坐落在這里,多年來,為周邊帶來巨大的客流量。
在興隆南路南端,近年來,在有關部門支持下,建起了一座茶亭,很有江南路亭特色的木質(zhì)結(jié)構(gòu),在該區(qū)域起到一個慈善地標作用。十年來,一直東挪西搬、見縫插針,為客人免費供茶的老姐妹們,終于擁有相對穩(wěn)定的服務場所。
這些老姐妹,就是我要講述的故事里的主人公,她們是林銀釵、王秀紅、李碎仙、曾春蘭、陳玲琴、賈金華、項美娟、朱金釵、周玲玲、盧娟妹,清一色的“娘子軍”。她們大部分人出生于上世紀四五十年代,名字都帶有明顯的時代特征。為敘述方便,我把她們這個組合,稱作為茶亭十姐妹。
添加林銀釵微信好幾天,沒有反饋,我撥打她的電話,告知我的意圖。我的采訪要求,似乎給她帶來一絲訝異。電話里,她對她們成為《瑞安慈善》雜志的采訪對象,感到非常驚奇,再三謙讓說做得還不夠,她說她們就是生活中最普通的人,夠不到上雜志的程度。但經(jīng)過一番溝通后,她終于答應我的采訪。
上個周末,我來到她提供的定位,瑞光大道藍天文體公司附近。這是一個十字路口,顯然并非準確地址。周圍人車川流不息,紅綠燈下,大家都匆忙趕往目的地,我一下子找不到茶亭在哪。
四下觀望時,我忽然看到非機動車道上,一位大姐騎著小三輪車,載著物品,慢悠悠地,朝我這邊走來。不知為何,那慈善人的獨特氣質(zhì),讓我認定,她就是我的采訪對象。
這是一個很有趣的現(xiàn)象,一個人從事慈善行為久了,人就顯得慈眉善目,自然形成一種氣息。這該是慈善事業(yè)賦予慈善人的額外獎賞。近年間,我采訪慈善人物和群體時,無不感受到這種獨特的氣場。于是我冒昧上前打聽:“您是林銀釵大姐嗎?”
被陌生人明顯“碰瓷”,她顯然有點吃驚,措手不及間,矢口否認:“我不是……哦,我知道了,你是那個人?”我一聽就樂了,有門:“對,我是過來采訪你們的人?!彼残α耍骸案襾戆?,林銀釵她們在茶亭等你?!痹瓉硗岽蛘?,她正是十姐妹中的一員。跟隨她的三輪車,我來到不遠處的茶亭。這里有三位大姐忙碌著,完成上午的供茶服務,已經(jīng)在整理收尾了。
大姐們接待了我。
我們在茶亭邊,四下隨意找位置坐下,就開始了問答。從她們的敘述中,我了解到,她們中的大部分人,都上了年紀,年長的有八十來歲,都沒有很完整的工作經(jīng)歷,大部分時間是在料理家務、照顧家人中度過。細數(shù)起來,其中有三位,在年富力強時,從事過服務行業(yè),比如在商城賣飯菜,在溜冰場收費,管理車輛等。
我得知了這班人目前的年齡:林銀釵73歲,王秀紅74歲,李碎仙78歲,曾春蘭76歲,陳玲琴80歲,賈金華73歲,項美娟67歲,朱金釵68歲,周玲玲55歲,盧娟妹70歲。
細心的人,可能會注意到,除了有幾位歲居花甲、古稀、耄耋之年外,其中一位姐妹才55歲。正說話時,這邊過來最年輕的周玲玲。她平時的工作是房產(chǎn)中介,屬于姐妹中的“新生代”。這位十姐妹中的小字輩,理所當然擔當起“外交官”身份,她鋪平了與大姐之間的代溝,成為和我聯(lián)系溝通的媒介,比如傳遞照片,審讀核對文章。
林銀釵向我解釋沒添加微信的原因。由于當年的經(jīng)濟條件限制,她們中的大多數(shù)人,沒有讀過多少書,有的人連普通話都不標準,所以影響到與外界的交流。我深切理解她們當年的處境。我們身邊有許多老人,一輩子說本地方言,一是在和孫兒孫女的交流中,才開始熟悉、運用普通話的。二是近年接觸外地人多起來,她們才慢慢適應新的語境。
◎茶亭,從十年前說起
她們和茶亭的故事,要從2015年5月份說起。也就是說,十姐妹的燒茶服務,在風風雨雨中,已走過十年歷程。
這幫姐妹們中,有幾個人,多年來在隆山茶亭幫忙燒水泡茶,逢年過節(jié),免費提供端午粽、八寶粥、芥菜飯、月餅、湯圓等慈善服務。她們已領到慈善總會頒發(fā)的義工證。后來,有段時間,隨著城市改造進程推進,三圣門一帶,逐漸成為拆建地帶,工地吊車林立,貨車轟隆過境,商戶、司機、民工等人的飲水問題,迫切需要解決。她們決定在三圣門地段,設置茶亭服務大家。
那時節(jié)多日大旱,供水成問題。好在轄區(qū)交警、消防等部門同意幫忙,熱心供水,方便她們燒茶。同時,她們又碰到供電困難,幸虧有關單位支持,拉了電線過來,問題得以順利解決。
接踵而至的是場地選址,臨時茶亭原先設在商場門口,后來人家裝潢完畢,要出租開業(yè),不好再遮擋,于是,她們搬進村里的店面屋,但這里西曬厲害,光線強烈,許多時間里,大家眼睛都睜不開。
在三圣門茶亭發(fā)展過程時,隆山茶亭的國堯老師熱心幫忙,代向瑞安市慈善總會進行申報。瑞安市慈善總會著手對義工統(tǒng)一培訓,提供白色汗衫給茶亭,方便義工著裝管理,使義工團隊有了統(tǒng)一標識??倳椴柰ぬ峁┮慌讳P鋼茶杯,有利清潔消毒。還撥給茶亭一筆善款,資助茶亭開展工作。
后來她們請有關部門幫忙,在興隆南路南端河邊,整理出一塊場地,建起一座木結(jié)構(gòu)房子。三圣門茶亭,就此開始擁有相對穩(wěn)定的“家”。自來水裝好了,電線拉好了,萬事俱備,大家安下心來,從此可以專心開展服務。在此過程中,市慈善總會、安陽街道、三圣門村委會和其他相關單位,曾多次提供幫助,使她們的慈善行動能落在實處。
她們置辦茶具、冰箱、餐具等,定點給過路人免費提供伏茶等,四季八節(jié),開始提供端午粽、綠豆粥、芥菜飯、月餅、湯圓等食物,有時,排隊的人沿著人行道,一直排到幾百米以外。雖然很累很辛苦,但心里美滋滋的。被別人需要,能幫助別人,是會給人帶來充實感、滿足感的。我覺得,每個人能力有大小,經(jīng)濟條件也千差萬別,但愛心沒差別,只要有愛心,就有了慈善基礎,有了發(fā)展慈善的精神動力與思想源泉。這就是愛心慈善,人人慈善。這一切像水從高處往下流淌一樣,是自然也是必然。
茶亭開業(yè)后,過路司機們,從商城、從東山、從托運部停車場、從巾子山工地過來,把這里當作一個驛站,一個服務區(qū),停車下來洗臉,刷牙,泡壺茶,吃個粽子,把胖胖大大的水瓶,灌得滿滿當當,再帶上三四份粽子鴨蛋,駕起大貨車轟隆隆離開,安心踏上旅途。商城的商戶們,工地的工友們,也習慣帶著大大的瓶子茶壺過來,裝滿茶水,去應對全天的疲勞和口渴。
茶亭經(jīng)費來自四面八方,有善人們的捐贈,也至少有一半經(jīng)費,出自義工和家人腰包。義工們的家屬都是熱心腸,每逢有經(jīng)費需求,都搶著捐款,全力支持解決問題。村里出了幾萬,村干部、村民都紛紛慷慨解囊。只要開口,有求必應。大家有個共同的信念,做功德,益下代,修下世。這也是各階層純樸的信念。這些善念,支持著她們完成一個個項目。
做好事不留名的好人大有人在。瑞安商城有個襪店老板,經(jīng)常送來一次性塑料杯子。他已連續(xù)送了多年。每次,他估摸杯子快用完了,就悄悄送過來,悄悄離開。她們再三問他姓名,始終不肯透露。
在茶亭河岸對面,有個老人公寓,這里住著樂善好施的老人們。他們的養(yǎng)老金可能不高,還要考慮吃飯費用,買藥費用,還要準備塞給孫兒孫女的零花錢。但給茶亭捐款時,她們向來沒二話,似乎給茶亭捐款,屬于天經(jīng)地義的事。每隔幾天,就有老人帶著積蓄,來到茶亭,塞上一兩百塊錢。義工收到捐款,需要登記造冊,他們就擺擺手,說不用登記。但制度有規(guī)定。她們的賬目管理,還是很規(guī)范的。義工們自己也是“農(nóng)村保”,養(yǎng)老金數(shù)額不大,但還是時常掏出一些錢,存進茶亭賬戶。晚輩生活質(zhì)量還行,也不用她們多操心。
善款來自四面八方,匯聚成一條慈愛的河。她們買了一批批茶葉、藥材、大米、糯米、面粉、蔬菜、肉類、海味和香料等,經(jīng)過精心烹飪,源源不斷提供給清潔工人、過路司機、來往商戶等。瑞安慈善、三圣門茶亭的美譽,隨著食品和茶水,傳向四面八方。
◎與人為善,就是一起做好事
俗話說,一樣米養(yǎng)百樣人,即使做慈善事業(yè),也別奢望所有人都支持。有的人擔心茶亭搞起來,嘈雜吵鬧,污水橫流,把環(huán)境搞差了,有人誤以為她們借公益事業(yè),做生意賺鈔票,甚至有向部門舉報投訴的。但她們工作用心,程序規(guī)范,并向社會各界公示相關事項,證明自己確實在做公益,沒有謀取私利。大家在事實面前,逐漸開始接受,事態(tài)也就平息下來。
一般說來,吃飯喝茶的客人素質(zhì)都不錯,但時間久了,有時也難免遇到鬧心事。比如有一次,一個清潔工,擔心打不到芥菜飯,不愿排隊,爭先恐后,被安靜排隊的人批評后,暴脾氣的她,一怒之下掀了桌子,一次性飯碗全打翻了。義工氣得渾身乏力,卻也無可奈何。
我雖不在現(xiàn)場,但有了身臨其境感:“怎么會這樣?就在這里?”
“對,就在這里。”她們指著眼前的人行道,“就在這個位置,大家勸都勸不住?!?br />
我覺得匪夷所思:“碰到這樣的客人,你們會拒絕服務嗎?”
這事顯然成了心結(jié),她們七嘴八舌回答我,那倒不會。脾氣再差的客人,也是客人。人家背井離鄉(xiāng),來這里做清潔工,也是為民服務。有可能她遇到不順心的事,發(fā)泄一下,也在所難免,盡量理解吧。
“那后來怎么解決?”
“怎么解決?繼續(xù)給她打飯啊。能怎么樣?把她趕走?”她們都笑。
“你們都在場?”
“都在的。只能息事寧人,難道人多勢眾抓起來?”
我很無語。我沒從事過服務行業(yè),難以想象如何應對。我心里替她們抱屈,免費為她提供飲食,她竟然覺得欠她多還她少似的,甚至可能覺得理所當然。做慈善碰到這樣的人,會不會感到心寒?我想起我母親說過的話:“照顧別人,總要免了十八年心思的人,才可以勝任。”
她們看我沉默下來,反倒安慰我:“這畢竟極個別,我們的善行會感化她的。也不是每個人都不可理喻,大多數(shù)人是很感激的。當然我們做慈善,并不是要得到感激,我們是行善積德?!?br />
是啊,我們都知道,慈善的理念是人們在平等基礎上的互助互利、互幫互愛、慈善友善、共同發(fā)展。幫助弱者,是幫助社會,也是在幫助自己,實現(xiàn)自身的生活理念和價值追求。慈善是愛、助、敬,但是我們也要看到,在某些特定情況下,我們的資助是不是可能助長個別人的懶惰習慣,而造成負面效果?做慈善和志愿服務,要有熱情,有理性,有專業(yè)精神,切忌好心辦壞事。
我們經(jīng)常會捫心自問,為什么做慈善?我想至少要有如下理由:做慈善可以喚醒個人內(nèi)心深處的善念善思,使人變成一個高尚的人,純粹的人,一個對社會傳遞慈愛和友善的人;做慈善可以遏制個人主義情緒蔓延,除了做好本職工作和享受個人生活外,還要關注社會發(fā)展,關心他人冷暖,讓社會成為溫暖的美好家園;做慈善可以實現(xiàn)個人的真正自由,而不被物質(zhì)利益所控制,擺脫低落的處境,進入人生大格局、高境界;做慈善可以使自己身心愉悅、延年益壽;做慈善可以為后代積福,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
希望獲益者也能理解這些道理。
在免費供茶的十來年間,姐妹們執(zhí)著地完成自己的宿愿,盡心盡意樂善好施,做好公益事業(yè),贏得客人稱贊。常年累月間,在午夜三四點鐘,她們就習慣性醒來,洗漱出門,月朗星稀時,點亮茶亭,整理材料,做飯、切菜、煮茶。她們的家離得不遠,但經(jīng)常從凌晨干起,到下午六點多整理完畢,才疲憊地返回咫尺之遙的家中。
手頭的事情忙好了,她們要四處向藥劑師討涼茶方子,要遠赴蒼南靈溪茶店,到陶山等地,去買三四十斤云南紅茶和其他材料。泡茶用到十一二種藥材,如紫蘇、霍香、茅草根等,她們?nèi)鐢?shù)家珍,說“這樣泡茶,才不會吃寒”。我雖然沒喝過她們泡的茶,但心里暖洋洋的,我能體會她們的良苦用心。
在采訪時,她們心心念念,幾次提到,想在茶亭邊開辟一塊空地,建起一條長廊,方便工作。很久前就有了這想法,能用的場地也看好了,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她們指指點點,說想在這里動一動,不知道難度大不大,不知道怎么推進才好。平時忙起來,吃飯的人排隊排到幾百米遠,很不方便,也影響交通安全和秩序。我也幫著出謀劃策,我寬慰她們:“你們是出于公心,不是幫自己干活。相信有關部門會批準的?!?br />
我不知道她們要達成的事,難度有多大,但相信心想事成。和她們告別后,匯入車水馬龍,我想起作家莫言說的話:“過去,我理解‘與人為善’,就是對別人好一點的意思。后來查了字典,才知道它的本意是‘大家一起做好事’?!蔽覀兌家c人為善,為愛奔跑,更要為善吶喊。慈善是整個社會的事業(yè),也是需要大家都參與進來的事業(yè),眾人拾柴火焰高。慈善不僅需要金錢,需要力量,也需要愛心,需要人對人發(fā)自內(nèi)心的關愛。我們要大聲地為所有參與公益慈善事業(yè)的人點贊,為他們叫好,并且努力幫助他們達成目標。這是我們做好慈善宣傳的行動綱領和最終目的。
予人玫瑰,不止手留余香。
為她們的信仰點贊,更為她們的精神動容!
送上小紅花,以示敬意!
感謝老師賜稿流年,期待更多精彩分享,祝創(chuàng)作愉快!
靈魂對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時光變得更豐盈和飽滿。
善待別人的文字,用心品讀,認真品評,是品格和品位的彰顯!
我們用真誠和溫暖編織起快樂舒心、優(yōu)雅美麗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學社團精華典藏!
感謝賜稿流年,期待再次來稿,順祝創(chuàng)作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