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楓】行走都江堰(散文)
一
我早就聽說過四川都江堰這個地方,也知道它是戰(zhàn)國時期秦國著名水利專家李冰修建的。都江堰已經(jīng)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可我一直沒機會親自去看看,也不清楚它獨特的治水原理。這次初冬到四川游玩,專門去了都江堰,這才真正感受到這個工程的獨特與偉大,對李冰也佩服得五體投地。
都江堰在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位于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我們晚上到達都江堰,休息了一晚,第二天一大早來到都江堰門口。當時天空陰沉沉的,還飄著零星小雨。本來打算從大門處順游,可旁邊導(dǎo)游建議我們坐10分鐘觀光車到山上,從最高處的秦堰樓游覽,最后再回到一號大門。我們覺得有道理,便坐觀光車穿過都江堰,爬到秦堰樓大門口,開啟了這次愉快的都江堰之行。
二
買了門票進入大門,就到了雄偉壯觀的秦堰樓。站在秦堰樓頂上憑欄遠望,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全貌盡收眼底。遠處,岷江的水奔騰而來,滔滔江水在魚嘴處被巧妙地分成兩半,外江像不受拘束的蛟龍,帶著洶涌的波濤滾滾流走,把多余的水量排出去;內(nèi)江則像溫柔的絲帶,緩緩流淌,滋潤著廣闊的成都平原。這就像古詩里說的“岷江遙從天際來,神功鑿破古離堆”描述的景象一樣。
我們走出秦堰樓,沿著彎曲的臺階下到山底,來到熱鬧的安瀾橋旁邊。安瀾橋橫跨在岷江之上,就像一條靈動的絲帶,連接著江的兩岸。橋身是木板和繩索編織而成的,人走在上面,橋會微微晃動,好像在和岷江的波濤互動。橋上人來人往,游客們有的興奮地四處張望欣賞風(fēng)景,有的小心翼翼地慢慢走,感受著這種獨特的過江體驗。
橋下,岷江水奔騰不停,江水撞擊著岸邊的礁石,濺起層層白色的浪花,發(fā)出震耳欲聾的聲音。江風(fēng)吹過,帶著絲絲涼意和江水的氣息,吹在人們臉上。橋的兩端是熱鬧的集市,賣著各種各樣的特色紀念品、小吃和當?shù)靥禺a(chǎn)。五顏六色的店鋪招牌在風(fēng)中搖晃,攤主們的吆喝聲一個接一個,和江水聲交織在一起,奏響了一曲特別的樂章。我站在橋頭,看著眼前的景象,心中充滿了對都江堰這個古老而偉大工程的敬畏和感慨。它不僅馴服了兇猛的江水,還為這片土地帶來了無限的生機和活力,孕育出了獨特迷人的地域文化。
走過安瀾橋,我們沿著江邊的小道緩緩下行,便來到了魚嘴。魚嘴如同一柄利劍,精準地插入江心,將岷江劃分為內(nèi)外兩江,其精妙的設(shè)計和堅固的構(gòu)造,讓人不禁感嘆古人卓越的智慧與非凡的技藝。內(nèi)江的水在飛沙堰處又經(jīng)歷一次“考驗”,飛沙堰既能在洪水期自動溢洪排沙,確保內(nèi)江灌區(qū)的安全,又能在枯水期攔水入內(nèi),保證灌溉用水。
再往前走,就是寶瓶口。它又窄又深,江水從這里流過時,流量被精準地控制著,就像被馴服的巨獸,乖乖地為這片土地輸送著生命之水。周圍的山巒郁郁蔥蔥,和腳下的江水相互映襯,構(gòu)成了一幅非常美麗的山水畫卷。耳邊傳來江水的轟鳴聲,好像在訴說著兩千多年來它和都江堰相伴的歷史,見證著這片土地從荒蕪變得富饒的巨大變化。
三
可能是因為都江堰面積太大,整個工程又龐大又狹長,到這個時候,我還是不太清楚它奇特的治水原理。于是我們來到了位于一號大門內(nèi)的伏龍觀。
伏龍觀歷史悠久,建筑古樸典雅,它靜靜地坐落在那里,仿佛一位歲月的見證者。踏入伏龍觀,一種莊嚴肅穆之感撲面而來。觀內(nèi)香煙裊裊,供奉著李冰神像等,讓人不禁心生敬意。墻壁上的一幅幅壁畫、一塊塊碑刻,似乎都在默默訴說著都江堰的往昔,那些文字與圖案里,或許就隱藏著都江堰治水原理的奧秘。我仔細端詳著,希望能從中找到解開心中疑惑的鑰匙,去深入理解這一偉大工程是如何巧妙地調(diào)節(jié)水勢、分流江水、排沙泄洪,讓桀驁不馴的岷江之水乖乖地造福成都平原,成就天府之國的千古傳奇。
就在這時,一位干練聰明的女導(dǎo)游帶著一群游客走了進來,他們來到一個展示都江堰整個水利工程的沙盤圖前,詳細地介紹當年李冰治水的過程和原理。我們幾個人趕緊走過去,認真地聽她講解。她先說起岷江在沒有治理之前的兇猛狀況,洪水季節(jié)時,洶涌的江水就像脫韁的野馬,經(jīng)常沖毀沿岸的村莊和農(nóng)田,老百姓生活得非常痛苦。李冰父子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開始治水大業(yè)的。
她詳細地講解了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幾個關(guān)鍵部分。首先是魚嘴分水堤,它的位置和角度設(shè)計得非常巧妙,利用江心洲的地形,把岷江巧妙地分成兩部分。在冬春枯水季節(jié),江水水位比較低,主流就通過內(nèi)江流入成都平原,保證了農(nóng)田的灌溉用水;到了夏秋洪水時期,水位升高,大部分江水就通過外江排走,實現(xiàn)了“四六分水”的神奇效果。這其中包含著彎道環(huán)流的原理,江水在彎道處因為離心力的作用,表層的水流向凹岸,底層的水流向凸岸,沙石就順著被帶到外江,有效地減少了內(nèi)江的泥沙淤積。就如同古詩“水心如鏡面,千里無纖毫”所描繪的平靜水面與這里的洶涌水流及巧妙治水形成鮮明對比。
接著,她目光移向飛沙堰。飛沙堰高度適中,比內(nèi)江河道略高。當內(nèi)江水量超過寶瓶口流量上限時,多余的水便漫過飛沙堰流入外江,起到了泄洪的關(guān)鍵作用。同時,內(nèi)江水流經(jīng)飛沙堰時,由于其特殊的“凹岸引水,凸岸排沙”布局以及堰體的阻擋,會形成強大的漩渦,能將高達約80%的沙石從內(nèi)江排到外江,極大地減輕了寶瓶口的泥沙壓力,這便是“二八排沙”機制,如同給都江堰水利工程裝上了一個自動清潔過濾器。
最后她又說到寶瓶口。寶瓶口是在玉壘山山體上人工開鑿而成的狹窄通道,猶如一道堅固的閘門,嚴格控制著內(nèi)江流入成都平原的水量。其寬度和深度經(jīng)過精密計算,既保證了足夠的灌溉水源供應(yīng),又能在洪水來臨時,通過與飛沙堰等設(shè)施的協(xié)同作用,避免成都平原遭受洪澇災(zāi)害。寶瓶口像是一道被人工開鑿的咽喉,控制著內(nèi)江的進水流量,讓流入成都平原的水恰到好處,既滿足灌溉需求,又不會造成水患。
我夾在游客之間,聽得入神,再結(jié)合剛才看過的幾個景點,腦海中逐漸浮現(xiàn)出當年李冰率領(lǐng)民眾開山鑿石、修筑堤壩的宏大場景,仿佛看到那數(shù)以萬計的百姓,在李冰父子的帶領(lǐng)下,扛著沉重的工具,喊著整齊有力的號子,匯聚到岷江之畔。他們有地揮舞著鐵錘,一下又一下地砸向堅硬的山石,火星四濺,哪怕雙手磨出血泡也不曾停歇;有的幾人一組,用粗壯的繩索拖拽著巨大的石塊,沿著崎嶇的道路艱難前行,汗水濕透了衣衫,卻依舊咬著牙堅持;還有的在江邊和泥砌石,精心構(gòu)筑著堤壩的每一處,眼神中滿是堅毅,一心只為馴服那肆虐的江水,讓家園不再受水患侵擾。
那場面,雖艱辛卻充滿了眾志成城的力量,正是這樣日復(fù)一日、年復(fù)一年的不懈勞作,都江堰的雛形才一點點顯現(xiàn),這偉大的水利工程在他們的手中逐漸誕生,成為庇佑一方的奇跡,承載著古人的智慧與血汗,跨越千年歲月,至今熠熠生輝,讓我們這些后人光是想象,都不禁心生無限的欽佩與感慨。
走出都江堰大門,我依然沉浸在女導(dǎo)游的講解之中,更加清楚都江堰偉大工程的奇特與絕妙所在。我在想,在那遙遠的古代,沒有先進的測量儀器,沒有大型的工程機械,李冰父子是如何憑借著對自然規(guī)律的細致觀察、對水流特性的深刻理解,構(gòu)思并實施出這樣一套精妙絕倫且行之有效的治水方案的?這工程里蘊含的每一個細節(jié),都彰顯著古人非凡的智慧與創(chuàng)造力。它不僅僅是一個水利工程,更是一座歷史的豐碑,銘刻著先輩們戰(zhàn)天斗地、改造自然的偉大功績。歷經(jīng)兩千多年的風(fēng)雨洗禮,都江堰依然默默地守護著成都平原,滋養(yǎng)著一代又一代的生命,這種穿越時空的力量與價值,實在是讓人驚嘆不已,也讓我們更加明白人類與自然和諧共生、巧妙利用自然之力能夠創(chuàng)造出多么偉大的奇跡。
都江堰,讓我親眼見證了古代水利工程的奇跡,更讓我領(lǐng)悟到偉大工程承載的歷史厚重,激發(fā)我對人類創(chuàng)造力與堅韌精神的無限敬仰。
二○二四年十一月二十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