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十月一”遐思
秋高露濃,又到了“十月一送寒衣”的時節(jié)。小區(qū)街道辦,又一次公布了中心城區(qū)文明祭祀地點。屆時工作人員將擺放焚燒冥幣紙香的大方鼎,這給離家遠(yuǎn),不能回家的人祭祀老先人提供了方便。雖然如此,但相當(dāng)多的人,如果能挪出功夫,總想回家在墳頭上跪拜祭祀。
我在小時候也參與清明上墳,十月一送寒衣,過年時在家中設(shè)靈供奉祖先。據(jù)聽說我們家族原來有個“影”,它上面有歷代先人靈位,誰家歿了老人就移至誰家收藏,過年時大家都去他家聚會祭奠先祖,后來在文革前被大隊沒收了,用漆刷了,演節(jié)目開大會時掛上做了幕布。自我記事起,人們都是按小家庭,給自己故去的父母,爺爺奶奶,上墳燒幾張紙錢。那時候,人沒錢,也沒有賣的冥幣,就用印板用顏色精化水印幾張,沒有印板的也就燒幾張紙,那有現(xiàn)在的人那么鋪排。
焚香燒紙錢是我們敬奉老先人的傳統(tǒng)項目,自古至今未曾完全中斷。只是記得我上小學(xué)時,破四舊,樹新風(fēng),非常盛行,那時,我們國家推崇無神論,磕頭燃香燒紙錢,被視著封建迷信,加之物力維艱,人都比較窮,不讓燒不燒那就不燒了吧。大部分人清明、十月一都不上墳燒紙錢了。只是在改革開放后,政策寬松了,人手里漸漸寬裕了,慢慢的上墳燒紙又盛行起來了。
敬奉先人,焚香燒紙錢,是不是封建迷信,到底對不對,應(yīng)該不應(yīng)該堅持呢?可能難以有統(tǒng)一的答案。因為,首先人死去,到底有沒有靈魂,是不是在另一個世界(所謂陰間)生活,沒有實證,因而亡人需不需要火化的冥幣也無法證明。所以說,緬懷先人,祭祀先人,只是活著的人對亡者思念之情的一種表達(dá)。
其實,大部分人明白,焚燒紙錢,老先人是夠不著的,這只是后人紀(jì)念先人的一種儀式而已。有的人覺得只有這樣,才能表達(dá)自己的心情;有的人覺得這樣做給兒孫們看,是孝道的一個傳承;也有人說是做給鄉(xiāng)鄰看的,讓人知道某某家還有人給先人上墳里,后繼有人里,不然會讓人恥笑。
紛繁雜亂的社會,讓相當(dāng)?shù)娜藳]了主見。記得曾經(jīng)說破除,一聲吆喝,千年文物損毀殆盡,說樹立,一哄而上,寺廟古跡如春筍冒尖。就連新文化運(yùn)動,破了又破的老篇章又回到了課堂。有些地方,把二十四孝(有的愚昧狹隘甚至失卻人性)列入了傳統(tǒng)文化,并新繪入文化長廊。非此即彼的走極端,絕對弊大于利,敬奉先祖,焚香燒紙,沒有必要禁,也無須倡導(dǎo),任其自然演化,最為妥當(dāng)。人有時候,真拎不清。舉個例子,比如秦修的萬里長城,我們既可以以此為例來說秦的暴政,也可以此來說中國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絕不能因為觀點正確問題,拆了建,建了拆瞎折騰。
說了這么多還是回歸主題。人死如燈熄,誰見享珍饈,做更好的自己就是對先人最大的孝。人世上唯有父母希望孩子超越自己。上墳燒紙錢,畢竟是一種形式,不可過分拘泥。我的家鄉(xiāng)流傳一個俗語,說,“人才出于墳塋(陰宅)”,一是說塋地風(fēng)水事關(guān)后代運(yùn)勢,(典型如漢韓信的故事),二是說父母祖先在另一個世界還在保祐自己的后代。因而人們?yōu)榱粟吋軆?,自然還要仰仗父母祖先亡靈。我也非常認(rèn)同“人才出于墳塋”的說法,但我卻以為,一個家族出人才,不是人埋得地方好,也不是紙錢燒得多,而是因為老先人,一代一代的把優(yōu)良家風(fēng)傳承了下來。從這個意義上來解釋人才出于墳塋(老先人)才是最正確的解。
心里有祖先,秉承先人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摒棄陋習(xí),博采眾長,過好自的日子,培養(yǎng)好自己后代才是正事。形式是為內(nèi)容服務(wù)的,你認(rèn)為它有用,它好,那你就繼續(xù)。你認(rèn)為它是累贅是個束縛,那就放棄它,就這么簡單。人要有自己的主見,獨立判斷自己的行事,方可無愧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