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花·歲月】中國心靈的寄托(賞析) ——讀陶淵明《桃花源詩和記》
陶淵明的桃花源詩和桃花源記杜撰了一個故事,從而在中國人的心靈中刻下了世外桃源這個令人向往的地方。每到我們對現(xiàn)實不滿意時,就會不自禁地想到,如果自己能在那么一個沒有紛爭只有歡樂的世外桃源,那該多好。
陶淵明生活在晉朝。晉朝是中國史學家評價最差的朝代,外戚當權(quán),白癡皇帝,八王叛亂,五胡亂華,漢族幾乎被屠戮殆盡,后來東晉茍延殘喘保存了半壁江山和中華血脈。那時候,殺戮橫行,民不聊生,世界就是一個人間地獄。古代哲人對社會最厲害的辱罵是率獸食人,在晉朝變成了活生生的現(xiàn)實。人就是食物,就是兩腳羊,還被研究出種種吃法,及什么樣的人最好吃。想想豬圈中的豬和雞籠里的雞,那時的人就這待遇。就是這樣的至暗時代,才會出現(xiàn)竹林七賢這樣反社會的文化斗士。陶淵明是東晉人,生活相對安穩(wěn)些,但不可能不知道北方這種暗黑世界,而東晉末期政治腐敗,也看不到希望,所以他辭官歸隱,將自己的所有理想傾注在田園生活的美好之中。
這種美好的集大成,就是桃花源。
桃花源,顯然是老子學說的最高理想,小國寡民,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桃花源不用太大,與外界全然隔絕,因為大了就要有政府,有政權(quán)這個最可怕的罪惡淵藪。里面的人,都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jīng)濟,有地,可以種糧食、種蔬菜、養(yǎng)家禽;同樣可以種植桑麻,養(yǎng)蠶紡線,就可以衣食無憂。在東晉那個時代,確實,老百姓能夠吃飽穿暖,生活能夠平安穩(wěn)定,那就已經(jīng)是幸福了。其實我們細想下,就真的是幸福嗎?這些都是最基本的生存需要,人的需要是多種多樣的,比如精神、文化的需求,桃花源會有嗎?就只說吃,桃花源才有幾種蔬菜幾種動物,如果我吃膩了想吃點別的,就只能靠幻象滿足了。
陶淵明想象的桃花源,是小農(nóng)經(jīng)濟的產(chǎn)物,是中國農(nóng)耕文化的反映。中國自古就是地大物博,不需要外來物品的輔助,所以都是自給自足的農(nóng)耕文化。中國基本上都是受周邊游牧民族的欺凌,然后以博大的心胸,以豐富的物產(chǎn),以輝煌的文化藝術(shù)來同化他們,從而進行民族大融合。而西方則是海洋文化,不僅僅是靠自己的物產(chǎn),而且靠外物的獲得。這就有兩種手段:對強大的對方,以合法的貿(mào)易等價交換;對弱小的對方,就直接無本萬利的掠奪。所以馬克思說,西方的資本,從頭到腳,每一個毛孔都滴著血和骯臟的東西。西方的海洋文明,進取、開拓,是讓人幸福的文明,因為貿(mào)易本來就是各取所需,可以提高社會福利。而中國的黃土文明,保守、持中,是讓人生存的文明。所以中國人從不去征伐別人,更不會掠奪別人,即使是鄭和下西洋和別人做交易,也是夸示海外,政治意義大于經(jīng)濟意義。但中國人也相對保守,特別是西方技術(shù)大爆炸大革命之后,幾千年來領(lǐng)先世界的中國終究還是落后了,吃了保守的苦?;氐街黝},以陶淵明為代表的傳統(tǒng)中國人的理想是同樣封閉保守的桃花源,而西方的理想則是烏托邦。烏托邦和桃花源不一樣,烏托邦是一個經(jīng)濟實體,里邊的人實行共產(chǎn)主義,即共同勞動按需分配,對外還是開放的,需要和外界進行經(jīng)濟交換等各種商業(yè)行為。烏托邦美不美好,能不能實現(xiàn)不是我們討論的話題,桃花源在陶淵明先生的眼中,肯定是美好的,也是可以實現(xiàn)的。
當然,事實上,中國沒有這么一塊世外桃源,如果陶先生非常有錢,倒是可以買一塊荒島,帶一些人去試一試,看能不能人工造就一個世外桃源。
桃花源里的生活,肯定不是奢侈的享樂,就是百姓普通的生活:每天勞作,自給自足,沒有征伐殺戮,沒有稅收,沒有官府惡霸的欺凌。這些,在盛世時不難做到,而這已經(jīng)是陶淵明的理想生活了,只能感慨陶先生沒有生活在一個好時代里。我們現(xiàn)代世界的人民,生活早已遠遠超過了桃花源的生活,除了出生在戰(zhàn)亂或者極度保守和貧困的國家。甚至有些國家,就是不勞動不創(chuàng)造財富的流浪漢,也能過上衣食無憂的生活,這在桃花源是不可想象的。我們可以衣食無憂,還可以奢侈的旅旅游,看看電影或音樂會等等,這都是在桃花源無法享受的??梢哉f,我們現(xiàn)代人的幸福指數(shù),肯定超過桃花源了,這是陶淵明不敢想象的。而生活富足的原因,當然在于科技的發(fā)展,社會產(chǎn)品的極大豐富,已經(jīng)基本能夠滿足人們的物質(zhì)文化生活需求。當然,我們的世界不是桃花源,因為我們沒有與世隔絕,我們有著稅收,還有著社會的不公。任何世界都不是完美的,即便馬克思所暢想的共產(chǎn)主義世界,事實上也不可能真正隨心所欲,因為世界上的資源是有限的,人的生活不可能沒有節(jié)制。所以,愿意怎么樣生活,那是個人的選擇,但有選擇就要有放棄,我們選擇了讓國家保護我們的安全,我們就必須放棄個人報復(fù)他人的懲戒權(quán),我們還要繳納稅收。如果我們選擇世外桃源般的生活,不想給任何國家交稅,那就要擔心會不會有人武裝侵略自己,自己能不能保護自己。
說到底,在現(xiàn)在萬物聯(lián)通的時代,連個人隱私都害怕被發(fā)現(xiàn),更不用說與世隔絕的桃花源,當然是不存在的。但是,陶淵明的這首詩,還是有價值的,他把他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完全傾注到了這個不存在的地方。
我們討論桃花源存不存在,幸不幸福,是我們讀了他的詩以后的理性思辨,更多的中國人也許并沒有讀過他的詩,也并沒認真衡量過桃花源的優(yōu)與劣,但都知道那是個美好的地方。很多時候,理想就是理想,如果我們硬要把理想變成現(xiàn)實,可能會讓我們失望。就像一個你心目中的白馬王子或者白雪公主,真的來到你身邊,和你一起生活,可能你也會失望。
陶淵明的價值,就是創(chuàng)造了桃花源這個所有中國人心目中的圣地,這是我們心靈中最深處的寄托,那是一個如天堂般美好的地方,我們可以把所有的期盼,所有的愿景都放在桃花源里,并且堅信有那么一個地方。
美夢,就有美夢的價值,哪怕知道這不是現(xiàn)實。葉嘉瑩認為,桃花源最大的悲哀不是不存在,而是沒有人再去尋找。事實上也確實,我們每個人心目中都有自己的桃花源,不管這個桃花源能不能實現(xiàn),我們都要去尋找,都要去努力。至少,我們可以把桃花源當做心靈的棲息地,但決不能是禁錮心靈放棄努力的黃粱美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