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春暉】我在故鄉(xiāng)(散文)
初冬了,太陽暖暖的,風還不大,感覺跟秋天似的,很是舒服。
因為有事要辦,便連續(xù)地回了幾趟故鄉(xiāng)的小城。
是回故鄉(xiāng)嗎?我本就沒有離開故鄉(xiāng),只不過是住所挪了幾步路,跟故鄉(xiāng)的小城有了點距離而已。
話又說回來了,哪怕是咫尺的距離,也是距離呀。有了這個距離,才使得我很長時間都沒有看到故鄉(xiāng)的小城了。
知道我的故鄉(xiāng)是哪里嗎?一說出來,一定讓你羨慕不已。我的故鄉(xiāng),就是全國百強縣之一,號稱安徽第一的合肥市肥西縣。
往前推幾十年,肥西縣寂寂無聞,唯一能讓來過的人記住的,就是一句流傳在鄉(xiāng)野的俚語:“從肥東到肥西,買了一只老母雞,拿到河里洗一洗,除了骨頭就是皮?!?br />
肥東與肥西,地處合肥的一東一西,故而得名。
肥西縣的崛起,得益于改革開放,得益于肥西人的拼搏進取。肥西的城市化建設,是從縣城上派開始并逐漸推開的。上派的興起,自然少不了合肥城市發(fā)展的引領與帶動,也少不了長三角經(jīng)濟圈的推動與促進。
今天的肥西縣,尤其是縣城上派,已經(jīng)是翻天覆地般的變化了。城市的規(guī)模,應該以幾倍甚至幾十倍的量,才可以做比較的。城市人口,從5萬猛增到30多萬。最值得一提的,不是新區(qū)的建設如何現(xiàn)代,又如何高檔。而是老城區(qū)的改造,快速優(yōu)良,宜居又宜商,令人刮目相看。
過去的上派,道路就那么幾條,如:派河路、青年路、人民路、上三路、金寨南路等。如今,這幾條路還在,卻早已不是昔日的模樣了。
先說派河路,最早時叫合安路。肥西縣還沒有成為縣治以前,就有了這條路。它東接合肥,西達安慶,還跨越了派河。派河之上,最早的一座鋼筋水泥大橋,就是連接這條路的。習慣上,上派人稱呼這座橋為“大洋橋”。后來,這條路改名為巢湖路,大概與上派就在巢湖的西岸有關。現(xiàn)在,又改為派河路,應該與派河,與上派人對派河的認知有關系了。
派河上的“大洋橋”,可是幾建幾拆呀。江淮大運河工程的實施,就是依托派河向北推進的。派河又一次涅槃重生,橋梁建設也迎來了最美的春天。派河上,因為合肥向西南的拓展輻射,一下子建了不少于10座大橋。派河路大橋最精彩,成了掛在云端底下的天橋了。橋的兩端,高架橋飛越在林立的高樓之間,瞬間將上派的城市檔次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派河路,既名正言順,又名副其實。肥西人乘東風而直上云霄,將派河路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改造。路兩邊的舊房、危房、占道房等全部拆除,路拓寬了,主干線更直了。不拆的房屋,實施外立面的統(tǒng)一“換裝”,形成了既有地域特色,又整齊干凈的一條長龍。
再說青年路,既是一條新路,也算得上是一條老路。青年路是在五星紅旗的引領下,由一條小土路逐漸形成的。初建時只有500米的距離,也就是如今的青年中路一段。青年北路、青年南路都是后來延長增加的。說它是老路,因為這條路是上派南北走向,并與派河路、金鳴街路、人民路、金寨南路、青龍?zhí)堵?、集賢路交叉的第一條路,是上派南北的中軸線。
青年路最大的特點,是上派商業(yè)最繁華的一條路,人稱上派的南京路。這條路初建時較為簡陋,路面很窄,路兩邊的建筑也是多種多樣,有樓房,有平房,甚至還有茅棚,非常難看。肥西人以發(fā)展促改造,在拆遷簡陋、危舊房的同時,借助外力發(fā)展新興的產業(yè),打造出了具有實力,建設更加亮麗的青年路。經(jīng)過兩三年的實踐,青年路真的成為一條年輕的路了。即便路面沒有拓寬多少,卻總體上成為一條直線。兩邊的建筑層數(shù)不高,一般為三至四層,最高的也只有十層。建筑的外立面,總體平整,線條流暢,凹凸有致,色彩繽紛。若是站在遠處看,青年路就如同一條河,深邃而又夢幻,成為上派最搶眼,最富有人文、商業(yè)氣息的一條街。
我回上派,先是開著車的。從翡翠路,進入金寨南路,跨過金寨南路上的派河大橋,就到達派河南岸的主城區(qū)了。我倚仗著,這是自己生活過很多年的地方,不會不認識路的,便沒有開導航。豈料,金寨南路的派河大橋,既是橋梁,也是交通樞紐。車子還未抵達橋南,就被幾條道口給弄糊涂了??赡苁菢騽偨ê貌磐ㄜ嚨木壒?,交通指示牌還沒有完善,我居然不知道該進入哪個道口了。無奈,只能憑感覺瞎闖。所幸,大方向是記得的,這才沒有跑錯。
后來,我改乘公交了。從我所在的地方回上派,可以乘地鐵,也可以乘公交。地鐵的站口與我要去的青年南路不在一個方向,稍遠了點。而691路公交車,從合肥市區(qū)的蜀山方向開來,經(jīng)翡翠路轉向紫石路、肥光路、云谷路、青龍?zhí)堵?,再進入人民路,在人民路與青年南路的交叉口處有一站。從這一站下車,到我要去的地方就很近了。不好意思的是,我平時出門大多是開車的,公交車很少乘坐。
我從翡翠湖站上車,一路上眼睛睜得大大的,掃描著所經(jīng)過的每一條路、每一個站。還真是的,不僅公交站陌生,就連每一條路都仿佛是第一次才看到似的。比如,紫石路、肥光路、云谷路、青龍?zhí)堵返?,所?jīng)過的區(qū)域,曾經(jīng)是上派北邊的城鄉(xiāng)結合部,除了一片農田,就是幾戶農民的定居點。而今居然是城市的一個區(qū)域,道路縱橫,高樓林立,商業(yè)密集,學校、幼兒園、醫(yī)院、銀行等生活配套的單位與團體,隨處可見,哪里還是我記憶中的原始與荒蕪呢!
搞笑的是,我知道該在供電大廈站下車。車子行進著,透過車窗,憑記憶搜索著供電大廈該在的位置。誰知道,車到了,也聽到車上的播音設備播報說:“供電大廈到了,請下車的乘客,拿好行李,從后門下車?!蔽夷??眼睛還在愣愣地瞅著窗外閃動的樓房,就是沒有找到要找的目標,倒不相信播報的站名了。待我反應過來,車門已經(jīng)關上,只得叫道:“我下車!”
駕駛員的腳已經(jīng)松了剎車,車子開始起步了。駕駛員的技術過硬,駕駛員的態(tài)度更是過硬。一腳剎車,車子又穩(wěn)穩(wěn)地停下。隨即,后門打開,我下車了。還聽到了駕駛員的一聲:“別急,注意安全!”
我站在站臺上,放眼四望,自己問自己:“是不是老年癡呆了,生活過幾十年的地方,也能不認識?”
仔細一看,還真的不能怪我,差不多十層高度的供電大廈,是人民路與青年南路交叉口的標志性建筑,上派人,整個肥西人,幾乎人人皆知。轉眼間,青年南路繼續(xù)向南延伸,人民路經(jīng)過了又一輪的改造。路寬了,直了。路上的欄桿、標線、燈,如同柵欄似的蜿蜒綿亙。路兩旁的樓房,一幢連著一幢,幾乎沒有空隙,很多樓的高度早已越過了供電大廈。也就是說,原來的地標,已經(jīng)被新的建筑取代了,還能……
供電大廈的地標是不能被取代的,著名書法家王家琰先生書寫的“供電大廈”四個金色的大字,以及沉淀在肥西人心目中的記憶,就是不可復制的歷史與文化。
故鄉(xiāng)的小城上派,已經(jīng)成為合肥都市的一部分,是一座城市,是幾十萬乃至上百萬人的家園。在我的心底里,上派很古老,很純粹,很樸實,永遠是我的思想與靈魂停泊的港灣。
??????????????
2024年12月20日寫于合肥派河南岸
(原創(chuàng)首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