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香】雜糧的價值與尷尬(散文)
生活在西海固這片熱土,很幸運,雖然屬于貧瘠之地,但獨特的地理位置和生態(tài)環(huán)境賦予了足夠養(yǎng)活人的雜糧種植基地。
雜糧,乃五谷類的各種糧食,因為品種雜,才被稱作雜糧。本地以糜子、谷子、蕎麥、莜麥、豌豆、玉米為主,洋芋即是菜類又是糧食類的主要作物,食用油的出處則是胡麻。
曾經,雜糧養(yǎng)育、救活了我們這代人,后來,我們這代人拋棄了雜糧。
五谷雜糧,是個籠統(tǒng)的稱謂。養(yǎng)活的不只是我們這代人,而是整個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經久不衰。經過祖先們的發(fā)現(xiàn)、種植、篩選、流傳,不斷優(yōu)化、培育,最后擇優(yōu)留取,并總結出了經驗,哪種糧食所含有哪類營養(yǎng)物質,能濡養(yǎng)哪些器官,起著什么作用,以及歸經走向,和藥才一樣,各有各的作用。
《黃帝內經》里講:“五谷為養(yǎng),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
意思就是谷物(粗糧、主食)是人們賴以生存的根本,而水果、蔬菜和肉類等等都是作為輔助、補益或補充。
而現(xiàn)代膳食金字塔最下面不是以谷物為主,而是以精細米面、肉、菜做基礎,視水果牛奶為不可或缺的主要營養(yǎng)來源。恰恰,現(xiàn)代人的飲食結構顛倒過來了。
細想,古人幾千年的生活經驗難道還不如現(xiàn)代幾十年幾年的經驗豐富?我相信祖先的智慧和無私,留給后代的都是至高無上的安全與先進。
我對雜糧的鐘愛不是從小就有的,而是最近幾年發(fā)現(xiàn)由于近二十年飲食結構改變后,導致的營養(yǎng)不均衡和多種疾病的大量涌現(xiàn),以及難以治愈給人們帶來的困擾甚至痛苦,才讓我重新審視雜糧的優(yōu)勢。不得不思考我們任性的喜好,給自己造成的損失已經到了不可彌補的階段。當然不排除現(xiàn)在食品安全問題和各種化學添加劑防腐劑的損害。
小時候由于天天吃雜糧,讓人聞著那股味就想躲起來。我懼怕雜糧和漿水酸菜帶來的困擾,因此為了逃避雜糧飯,我間斷當過幾年“流浪兒”,跟著父親走南闖北,借父親的“商品糧”滿足我小小的口欲,去舅舅家充當寵兒角色,過幾天富裕生活。
七十年代挨餓時,有些人空腹吃了糜面饃饃或糜面飯,嘴里會泛酸水,加之漿水的涼性,除了有胃病的人比較排斥,其他人還是一如既往地吃。而且沒有幾個人因為食不果腹出現(xiàn)嚴重營養(yǎng)失衡或長不高現(xiàn)象。
八十年代中期離開家鄉(xiāng),我算是成功逃出了農村,吃上了“商品糧”,過起了城市生活,再很少吃雜糧飯,后來甚至忘了雜糧這個詞兒。本以為我終于成了“城里人”再不可能回到三十多年前的農村飲食結構,結果隨著“豐富物質”的變化而導致營養(yǎng)匱乏,準確來說是營養(yǎng)不均衡。以及以前沒見過沒聽過的病越來越多,才意識到我們的生活習慣出了問題,把不該長期吃的東西反而常態(tài)化,把該吃的卻邊緣化,甚至拒絕,把優(yōu)秀的傳統(tǒng)飲食文化拋棄,又花錢買各種保健品或藥物來充填缺失。
突然間覺得我們的祖先比我們智慧多了,用五谷雜糧養(yǎng)活了一代又一代。他們發(fā)明了饃饃、飯,以及腌菜和發(fā)酵,豐富了飯桌文化,保證了后代們健康發(fā)育、成長,繁衍生息。而我們自以為聰明過人,卻給自己埋下了定時炸彈,大量進食喜歡的食物,拒絕不喜歡的食物。大魚大肉、高鹽高糖、辛辣刺激、油膩厚味、生冷寒涼、水果牛奶,損害了脾陽,堆積了垃圾(高脂肪,高血糖,高尿酸)。受損的不只是脾胃,還有血管,心、腦、腎。何止是三高,還有高血壓,高體重,肥胖。屢次減肥屢次失敗,高血壓成了常住將軍,稍微食鹽多一點就發(fā)出警告,頭昏腦脹、手足腫脹。
正是“你享了不該享的福,就要受不該受的罪”!
當我們吃慣了厚味食物時,味覺本能的敏感度降低,嘗不到香味,因此無辣不歡,無肉不歡,豈不知那是功能退化的表現(xiàn)。每當味蕾的敏感度提高一點點,就需要調動腎氣來支持味蕾,損傷的還有腎精腎氣,長此以往,貪婪厚味者,必是腎氣衰退、陰陽不平衡者。當長期進行清淡飲食時,味覺功能馬上恢復,吃啥都香,給負重前行的脾胃減負、松綁,讓它們馱著我們的軀體多行走幾年。
小時候吃雜糧是因為窮,沒有多少白面解饞,因而因禍得福,吃不飽的年代反而健康快樂,現(xiàn)在由于沒多少人吃雜糧,農村很少有人種雜糧,除非有些地方因加工廠收購才會大面積種植,因此雜糧價格翻了幾倍,從幾十年前的幾毛錢一斤逐漸上漲到四五塊一斤,目前達到五六塊一斤,蕎麥面七八塊一斤。真是能吃起的年代不愛吃,吃不起的年代反而特別渴望雜糧來補充、均衡營養(yǎng),但價格高的驚人。
雜糧從來沒想過它們的身價會上漲,而且是飛速上漲,正可謂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F(xiàn)在好多飯館出售雜糧飯或雜糧饃,莜、豆面懶疙瘩是最典型最常見的雜糧食物,價格不低于炒面燴面。比如蕎麥面攪團,一盤幾十塊,玉米面發(fā)糕也價格不菲,連窩窩頭都“跟著鳳凰走也成了俊鳥”!
喜歡吃雜糧只是最近幾年,這幾年比起前三十年,可以說翻了幾倍,真正把雜糧提上了議事日程,隔三差五吃一頓漿水懶疙瘩,偶爾吃一頓莜、豆面散飯,蕎麥面攪團則是“貴賓級別”待遇。雜糧雖好,也得有最佳搭檔才能顯示出它的獨具魅力,洋芋、漿水、酸菜、咸菜,是絕配。
當然我不會跑到飯館去消費,做雜糧飯是從小熟悉的家常便飯,信手拈來,從不慌亂,回憶著母親做的樣子,仿佛重復著母親的腳步,只是母親做著大鍋飯,養(yǎng)育著一群兒女,我玩著小灶,滿足著一兩個人的欲望。
做是一種進取,不斷積累經驗,不斷升華。我不愿粗枝大葉對待最接地氣的精華,擺拍則是興趣使然,我會精心挑選幾樣下菜搭配,將五顏六色的咸菜碟圍繞在雜糧飯周圍,然后仔細拍照,方能對得起我用心制作的美味。我喜歡把傳統(tǒng)飲食分享出去,讓更多的人參與到雜糧制作中來,享受勞作的過程,體驗美味帶來的爽感,既豐富了餐桌,又傳承了優(yōu)秀飲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