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年·熱愛】漫游和順古鎮(zhèn)(征文·散文)
走到騰沖和順古鎮(zhèn)的雙虹橋,和順古鎮(zhèn)的真容,才正式向我們揭開面紗。
一條窄窄的河面上,有兩座石橋橫跨,造型優(yōu)美,形如雙虹臥波。河里流水潺潺,兩旁綠樹成蔭,橋下游鴨戲水,魚翔淺底。橋頭上,有“冰清玉潔”貞潔古牌坊,橋?qū)Π?,是“和順順和”牌坊,牌坊后面,順著山勢,黛瓦白墻的古建筑鱗次櫛比,參差錯落。這一切組合一起,自然風光和人文風景完美結(jié)合,我心里就感嘆,這才是江南“小橋流水人家”的詩情畫意??!
漂亮的女導游王導,把我們帶到橋邊一座石碑前,石碑上,鐫刻著“橋倒碑修、碑倒自修”八個字,王導指著八個字,給我們講了一個歷史傳說。
原來,明朝時期,鎮(zhèn)里的寸玉老爺倡導修建這座橋。他率領鄉(xiāng)親們,共同籌集資金材料,并親自參與設計施工。因此,村民稱他為橋頭寸玉。修建過程中,寸玉將剩余的銀兩埋在了橋頭石碑下,并立碑為記,以“橋倒碑修、碑倒自修”八個字,告訴后人,如果橋壞了,可以用碑下銀兩來修,如果碑壞了,則自己籌款修。如此八個字,乃“此地無銀三百兩”典型案例,是基于對當?shù)孛耧L淳樸的相信。然而,當?shù)孛耧L淳樸,抵不住其它地方有貪心盜賊,最終,埋在地下的銀兩被人盜走。這個傳說,是和順古鎮(zhèn)村民公益精神的體現(xiàn),也是和順古鎮(zhèn)人民誠實守信路不拾遺的最好見證。所以,依然堅固地屹立在河面上的雙虹橋,不單是古鎮(zhèn)的一道亮麗風景線,也蘊含著古鎮(zhèn)民風的美好傳說。
順著小河,緩緩踱步,各種店鋪,明顯是新建造的仿古建筑,一溜白墻黛瓦,掛著幌子和燈籠,頗有商業(yè)氛圍,不過,游客進去得很少,也便冷清許多。
游客扎堆的地方,是小鎮(zhèn)最東南角拐彎處。
站在那里,向西望去,小河清清,垂柳撫水,雙虹橋,更像一雙彩虹,飛架河上。向東望,遠山青黛,山嵐青蔥,眼前一片濕地,蔥蔥郁郁。近處碧水,殘荷脈脈,如果是荷花盛開的時候來,一定是“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站在那里一望,和順古鎮(zhèn)依山面水的地理優(yōu)勢才一覽無余。和順古鎮(zhèn)的先人,選擇此處安居,真是慧眼獨具。
拐彎處,一座小橋旁邊,停泊一首小篷船,小船的影子,倒映在河水里,上下虛實相映,又有周圍的古建筑遠處的連綿群山和青蔥山嵐做背景,不由人不想起“野渡無人舟自橫”的詩句。不過,原詩句抒發(fā)詩人懷才不遇的憂思,而我眼前的“野渡無人舟自橫”,卻是山野之間天高地闊小舟悠閑的意趣。
然后,順著古鎮(zhèn)東邊小路,慢慢走了一段距離,拐進小巷。小巷兩邊,全是黛瓦白墻,挑檐翹角。
沿著窄窄的小巷,先到和順圖書館。
大門為牌樓式木構(gòu)建筑,面闊3間,進深2間。明間為門,梁上記載“大清光緒十八年歲次壬辰清和月吉旦·合鄉(xiāng)土庶等同建”。門頂是木板裝修,上有正書線刻“漢景殿”三大字。上額為鄉(xiāng)舉人張礪所書寫的“和順圖書館”匾,下額懸趙翼榮“文化泉源”匾。
二門磚石結(jié)構(gòu),據(jù)說,仿江蘇蘇州東吳大學校門而建,門墻一字形,設3個拱形門洞,中間寬,兩邊窄。
走進院子中,抬頭看,主樓是抬梁式木結(jié)構(gòu)建筑,面闊5間、進深2間,兩次間前各伸2米的柱子,所伸二柱與主樓相連,形成半亭,屋頂飛檐翹角,很有特色。主樓后檐下,懸有正書“咸新社”匾額。
走進主樓,墻上,書桌上,擺滿書籍,夫人一走進去,就坐在書桌上,翻閱起來,讀了好一會兒,好似津津有味。我趕緊拿出手機,留下她潛心閱讀的模樣。
主樓后面,有藏珍樓,據(jù)說,收藏的都是一些孤本。和順圖書館,成立于1928年,是中國最大的鄉(xiāng)村圖書館,現(xiàn)有藏書11萬余冊。這足以說明,和順村民,懂得讀書的重要性。也正因為如此,一代代和順人,才能才人頻出,興旺發(fā)達。
出了和順圖書館不遠,就是文昌宮。
文昌宮位于古鎮(zhèn)核心部位。文昌宮門口兩側(cè)的圍墻成八字展開,月臺,環(huán)村道,環(huán)村河,三者彼此相接,聯(lián)系最為緊密且層次分明。橋邊,道邊,臺邊,皆石欄圍護,諧調(diào)統(tǒng)一,韻律感極強。
文昌宮的建筑群由大殿、后殿、魁星閣、朱衣閣等組成,建筑群縱深很深,有三進院落沿中軸線對稱布置。
第一進院落:經(jīng)過入口處的照壁牌坊后,先上一段臺階,左邊往上進入圖書館,右邊繞過一段圍墻至一圓弧形月臺,即為文昌宮大門外的停留緩沖空間,門前又有兩段臺階過渡。月臺前是環(huán)村道,環(huán)村道下再緊接環(huán)村河,剛好為雙虹橋兩道石拱橋之間的一段河道。
第二進院落,由牌樓式大門進到第一院,左右為二層廂房,中為開敞的過廳。過廳兩山面沒有砌筑土墻,而采用“同柱過梁”的構(gòu)架方式,直接于兩山外再各建一開間耳房。由過廳進入第二院,左右分列兩棟外帶淺廊道的精巧閣樓,左為朱衣閣,右為魁星閣。
第三進院落,由兩棟玲瓏小巧的閣樓烘托出尺度高大的文昌宮大殿,加上地形高差,形成層次鮮明的強烈對比。大殿為三開間重檐歇山屋頂,面寬約十米多,平面柱網(wǎng)格局近似正方形。從大殿后檐廊或兩山墻外的過道可進入第三院。
第三院的空間,進深相對較窄,建立在高臺上的后宮,形式格局與大殿相同,僅是將開間和進深尺度縮小。
在文昌宮里,我們慢慢欣賞著古建筑的風韻,也討論著和順村民對文化的敬仰和敬畏,真是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文昌宮作為一個倡導文傳教、儒道合一的場所,曾先后被用于清代義學、清末兩等小學堂和民國益群中學的校址,培育了一代代讀書人,其中,也不乏像艾思奇這樣的文化精英。更有許多人,到海外發(fā)展事業(yè),發(fā)財致富,所以,和順村也被稱為華僑村。也正因為如此,才使一個鄉(xiāng)村小鎮(zhèn)從一開始建立,就賦予了濃厚的文化基礎,才能有后來一代代扎實的文化傳承。
最后,到了和順總兵府。這個總兵府,系清朝從一品大員振威將軍、騰越總兵張松林老宅,建于光緒末年。本來在騰沖市內(nèi),2006年從騰沖市區(qū)保持原貌遷移至和順鎮(zhèn)。其建筑布局主要體現(xiàn)了清代官宦府邸的風格,整體布局工整、寬闊。大門上繪有與真人一般大小的彩繪門神,雖歷經(jīng)百年風雨,仍保持著當年的風貌。大門前的對聯(lián)“昔日統(tǒng)兵而來,卜筑定鄰,只因到此安邊土。如今易地而建,新基舊料,還是當年故門庭”,貼切地描述了總兵府的歷史變遷。
庭院內(nèi)綠樹成蔭,環(huán)境幽靜。庭院中的對聯(lián)“昔時鼎食公侯第,今日尋常百姓家”,更勾起了人們對歷史的無限遐想。
主體建筑以木材為主要材料,搭配青灰色的石磚路,展現(xiàn)出清代建筑的典雅與精致。建筑內(nèi)部寬敞明亮,設有寬闊的木房、雕花的門窗以及清淡的匾額,透露出清代建筑的獨特韻味。
慢悠悠踱步,慢悠悠欣賞,不知不覺,將近三個小時過去了。我們行走在和順古鎮(zhèn),就是行走在慢時光里。在和順古鎮(zhèn)的慢時光里,我們一邊欣賞,也一邊感嘆,這里的古建筑保存真好。
說著說著,就聯(lián)想到我們的家鄉(xiāng),地處黃河平原的家鄉(xiāng)小縣城,我小時候,行走在街上,還一路行走在許多牌坊下,據(jù)大人說,一共七十二牌坊。老文廟,大門口,就是高大的牌坊門,從南到北,沿著中軸線,從前到后,四個大殿,大殿兩旁,各有許多輔助房屋。中間行走的甬道兩旁,清水漫流,清澈見底,水里錦鯉,搖頭擺尾。不久,要開寬街巷,嫌牌坊礙事,一律拆除。再后來,破四舊,文廟又首當其沖,從大門牌坊開始,戴著紅袖箍的小將們,一路地砸過去,砸得只剩下中間兩個大殿的空殼子。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因為一個初中學校要蓋教學樓,又把二殿徹底拆除,只剩下主殿,殘缺不全地孤零零地矗立著。與文廟毗鄰的城隍廟,更不幸,上世紀六十年代初,因為要在那里建設面粉廠,拆得蕩然無存。
同行的我的親家鐵祥哥笑謔道,老東明縣的古建筑,不都毀在咱們這一代人手里了嗎。他比我大四五歲,他對時代感知的時間也比我要早四五年。
我回答,準確地說,是當時的紅衛(wèi)兵動的手。他們動手,也是被時代風云裹挾,不由自主。
鐵祥哥又問,同樣的時代下,那人家江南人,咋就能這么完好地保留下來呢?
我回答,這既跟江南人有豐厚的文化底蘊,對文化充滿敬畏之心有關,又跟這里的鄉(xiāng)村宗族文化有關。完善的鄉(xiāng)村宗族文化,扎根于中國儒道釋三家合流的文化土壤中,他們要保留自己的宗族文化,首先就得將家族宗祠,文昌宮等這些古建筑完好保存,這些古建筑完好保存,就等于保留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物質(zhì)載體。
鐵祥哥聽了,連聲說,對對對!深表贊同。
靈魂對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時光變得更豐盈和飽滿。
善待別人的文字,用心品讀,認真品評,是品格和品位的彰顯!
我們用真誠和溫暖編織起快樂舒心、優(yōu)雅美麗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學社團精華典藏!
感謝賜稿流年,期待再次來稿,順祝創(chuàng)作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