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靜·新】采擷遺失在故鄉(xiāng)的珍珠(散文)
一
興安嶺中段的千山萬壑中,星羅棋布地散落著許多荒村,有些村落幾乎是首尾相連,中間只隔了一片小樹林,我的故鄉(xiāng)就是這眾多村落其中之一。這里依山傍水,曾經(jīng)也是樹林蔭蔽,水肥草美,后來,隨著清政府放開墾荒政策,各地流民便蜂擁而至,過度的開荒墾伐,使山巒脊背裸露,河水瘦身斷流,貧瘠也就相機造訪。近些年,全盟大力實施生態(tài)保護與修復工程,山川又恢復了勃勃生機。
我出生在一個叫嗎呢吐的村莊,這個名字是蒙古語,大概和佛教有關,意思是有佛珠(有佛經(jīng))的地方,可見曾經(jīng)也是風水寶地。我在這里生活了十八年,讀完了小學和初中,后來被推薦到鄉(xiāng)里的巴拉格歹中學讀了高中。雖然上學期間不幸遭遇文革,高考被廢止,但書讀多了便有了自己的想法,在即將高中畢業(yè)前夕,面對著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前景,幾經(jīng)思考,毅然決然地拋家別親,闖到異鄉(xiāng)謀生,成了一名故鄉(xiāng)的游子。從此,鄉(xiāng)愁鄉(xiāng)戀便成了我不離不棄的情人,回家省親就成了我生活中主要的期盼之一。然而,在那個交通極不便利、囊中羞澀的年代,回家是一道很大的難題。后來,修了公路,有了鐵路和民航,返鄉(xiāng)的路就順暢多了,回家的次數(shù)也漸漸多了起來,但思鄉(xiāng)的念頭非但沒減,反而如陳年老酒,越來越濃。
離開故土,就如斷線的風箏。依靠綠色信使傳遞,和父母及親人頻繁溝通著,和發(fā)小及同學卻鮮有聯(lián)系,不僅是信息欠發(fā)達,更是當年彼此都掙扎在奮斗的路上,謀生成了第一要務,情感的事只能暫時塵封。當然,那些年也曾回去幾次,只是人在年輕時,對浮華虛榮看的更重,還鄉(xiāng)未在衣錦時,與同學邀約的底氣就不足?;厝ケ阄伨釉诩?,期間只是和發(fā)小兼同窗好友乾恒有過幾次聯(lián)誼。乾恒長我兩歲,比我成熟許多,生活中和學習上都是我的榜樣,現(xiàn)在想來,有榜樣真好,那是一種無形的動力,讓你不斷努力追趕,在追趕競爭中成就了彼此,升華了友情。曾幾何時,恢復高考,我們又互相鼓勵,重拾舊夢。后繼的求學、就業(yè)和娶妻生子的過程中,雖然遠在千里之外像風箏一樣飄著,思念不斷,關懷不斷,友情一直延續(xù)至今。
后來,手機的出現(xiàn)改變了人們的生活,也拉近了大家的距離,讓溝通和重逢多了一種可能。
智能手機和微信的發(fā)明真是一場偉大的革命,它使人們的社交方式更加便捷暢通。2017年春,張秀華同學把我拉進了高中、初中同學群,讓在外流浪數(shù)十年的我突然產(chǎn)生了找到了組織般的欣喜。于是,一個個同學、一段段往事不斷從記憶深處翻騰出來,令我激動不已,并盼望著早日踏上歸途,與發(fā)小、與同學重拾舊夢,共話友情。也是這一年,在群主李云萍的努力下,完成了高中同學七十多人的大聚會,創(chuàng)下了巴日嘎斯臺中學校友會記錄。
2023年春,老家的高中同學群再一次發(fā)起聚會倡議,于是成就了我又一次返鄉(xiāng)之旅,讓我飽覽家鄉(xiāng)山水,體驗到濃濃的鄉(xiāng)情友情。
7月9日凌晨,我乘上返鄉(xiāng)的列車。舒適的下鋪,本該好好找補一覺,可激動的情緒始終把控著我,讓我難以入眠。拉開窗簾,試圖眺望一下夜景,但暗淡的夜色幾乎混沌不清,只是偶爾有些燈光一閃而過,跳進視野中的大多都是熟悉的草原,千篇一律便了無興致,無奈又躺回原處,任思緒飛揚,追憶著往事,憧憬著久別的重逢。
二
我的讀書生涯是從平安屯小學開始的。當時,那所學校很簡陋,幾塊土坯搭上木板就成了我們的桌凳。有一年,因為教室不夠,我們還和兄弟年級擠在一起,讀了一年的復式班。在大集體時代,這里不但貧窮,產(chǎn)出的糧食也只能勉強糊口,遇到災年,饑餓便造訪每家每戶。當時的農(nóng)村對教育還不夠重視,許多人家的孩子讀到小學畢業(yè)就棄學回家,幫父母掙工分了,我家卻很例外,不論男女孩,只要有機會,一定讀到底,上一輩是這樣,我們下一輩仍是如此。只是苦了父親,形只影單地扛著一家三代人的重任,成就著弟弟妹妹和子女們的前程。
小時候,最愛玩的游戲是滾鐵環(huán)。一個鋼板做的鐵環(huán),用一個彎曲的鐵鉤向前推著,滾動之間,鐵環(huán)與鐵鉤摩擦發(fā)出悅耳的響聲至今覺都得那么動聽。只是自己當時沒這套玩具,不得不厚著臉皮向別人告借,或趁著別人玩膩的空擋,搶過來就跑。記得有一次貪玩,獨自一人把鐵環(huán)推出學校,一溜小跑回到二里多地的家中,顧不上回答家人的問話,用水瓢舀起涼水,把肚子罐飽。然后,才推著鐵環(huán)返回教室。此時,老師已開課有了一段時間,自然少不了墻角的罰站。我是小學三年級才懂得學習的,先前的成績總被乾恒等幾位年齡大一點的同學壓著,久而久之,覺得這是自然,便不再努力。三年級的時候,三叔當了我們的老師,一次數(shù)學測驗,卷子發(fā)下來,明明是75分,可又被劃了紅叉,后邊寫了個大大的零。我當時很詫異,理直氣壯找三叔討要說法,沒說幾句,便被逐出教室。我很不以為然,背上書包蹦蹦跳跳地返回家,還向奶奶把三叔參了一本,然后很愜意地享受了半下午的自由時光。沒料到,晚飯時,我坐在桌前,剛端起飯碗,就遭到三叔的訓斥,令我放下碗筷,到隔壁屋反省。晚飯后,三叔自然用他嚴厲的方式給我吃了一頓“熏雞”,然后把道理揉碎了教導我,催我發(fā)奮上進,不能自滿。自那以后,我才懂了了學習,懂得了要不斷進步。
也是慶幸,五年級時轉(zhuǎn)到完小,又是三叔教我,還有同樣嚴謹?shù)膶O長永老師。雖然當時文革尚未結(jié)束,但教學秩序逐漸恢復正常,老師們在驚悸之余又重拾信心,教學活動有聲有色。記得當時,老師們加班加點為我們上早晚自習,沒有報酬,沒人督促,全是自愿。當時農(nóng)村沒電,早晚自習上,每個人用廢棄的墨水瓶自作煤油燈,那東西污染嚴重,一堂自習下來,同學們都成了黑花臉,但大家依然你追我趕,樂此不疲。那段時間,特別是總復習階段,考試測驗幾乎成了常態(tài),每個單元下來都要進行小考,沒有打印機,甚至油印機也沒有,老師就把題抄在黑板上。當時,我和乾恒同桌,他是班長,也是我學習上的榜樣,考試成績一直占據(jù)榜首,五年級時我終于有了幾次和他并列,此時,孫老師為激勵我,也許懷疑我抄襲,便說,下次考試敢不敢和班長分開坐,我斬釘截鐵地說:敢!結(jié)果下次測驗,我的數(shù)學依然是滿分。初中時,郝振遠、王璟和蔡元梓幾位也都是愛崗敬業(yè)好老師,給我們打下了堅實基礎,也培養(yǎng)了大家的自學能力?,F(xiàn)在想來,學生時代遇到好老師真是幸運,身邊有榜樣的陪伴真的有力量。
讀完初中,面對家境的窘困,我曾要放棄學業(yè)參加田里勞動,最終被父親否決了。后來經(jīng)過推薦,到鄉(xiāng)里的興安村讀了高中。
記得那是1974年的夏秋之交,一輛四掛馬車載著我們十幾位同學,趟過蜿蜒的巴日嘎斯臺河,奔向興安村,開啟了高中求學之旅。初始那兩個月,學校學習氛圍濃厚,老師教的認真,學生學的主動,大家心中都燃起了理想的火苗。雖然當時還沒恢復高考,可大家都覺得學習總是有用。印象最深的是李香老師,她先前執(zhí)教初中數(shù)學,后來教我們高一數(shù)學。李老師業(yè)務能力和敬業(yè)精神堪稱一流,只是沒有高中教學經(jīng)歷,便虛心向同是執(zhí)教高一數(shù)學的肖先謹老師求教,聽一節(jié)講一節(jié),典型的現(xiàn)學現(xiàn)賣,但效果卻一點不差。正是那時,我的三角函數(shù)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課堂上,何瑩同學是最活躍的,幾乎包攬了大多數(shù)提問,因此也成了同學中的名人。其實,能被高中錄取的都是各學校的尖子,但傳統(tǒng)教育下的學子大多都怯于表現(xiàn),因此,相對于其他方面,大家更佩服何瑩同學的勇氣。
秋季來臨,收獲的忙季到來,農(nóng)村學校都要放農(nóng)忙假,學校便停了課,集體結(jié)隊下到村里支援秋收。半個月的農(nóng)忙勞動歸來,氣氛突然變了,政治運動又占了上風,教學也偏離了課本,向著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傾斜,大家又陷入迷茫無望狀態(tài),剛?cè)计鸬膲粝牖鹈缇痛素舱邸ku肋般的學業(yè)、無望的前路,讓人深感迷茫,于是我便隔三差五找借口告假。
當時,在乾恒的推薦下,我作了鄉(xiāng)里文化站的義務圖書管理員,每周三和周六兩個下午在文化站開展工作,這成了我最快樂的時光,雖然當時許多名著還未解禁,但在那里我還是讀到了《金光大道》《沸騰的群山》《歐陽海之歌》,高爾基的自傳三部曲、奧斯特洛夫斯基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以及魯迅先生的作品,由此培養(yǎng)了我的文學的興趣愛好。
那時,我們住的是大通鋪,一個宿舍十幾個人,褥子壓著褥子,肩膀挨著肩膀,大家都非常友好,很少發(fā)生矛盾。只是,冬天的時候,無法抵擋寒冷,雖然有一只取暖的火爐,但細碎的煤面根本染不起火苗,那爐蓋摸著都沒有燙手的感覺,何以溫暖三十多平米的房間?害得大家夜夜當團長,每晚上鉆被窩時要有極大勇氣,蜷縮身子寒顫半天才能緩過來,好在大家都年輕,硬是這樣挺過了冬夜的寒冷。
當時正值青春年少,生龍活虎的年紀胃口就格外貪婪,饑餓便時常光顧我。那時最喜歡開飯的鈴聲,雖然食堂設在嶺下,還有七八分鐘的路程,但民以食為天,填飽肚皮是第一要務,只要開飯鈴聲一響,便迫不及待沖下山崗……那時總是好奇,賣飯的師傅為啥總要把飯?zhí)舻哪敲磁钏桑课辶鶅擅罪埓掖蚁露?,對欲壑難填的胃口來說最多算是初步的安慰,要想再吃,那就再掏銀子,想到每周一返校時家長掏腰包的那份艱難,便只好作罷。再后來,為了省點飯錢,便每天徒步丈量那十五里山路。晨起,頭頂著星星,晚歸,伴著夕陽西下,好好歹歹,熬到高一結(jié)業(yè)。下一個秋季開學,我便自作主張,棄學回家,幫著體弱的母親打理家務。這一年底,待哥哥完婚之后,在一個飄雪的日子,拋親別友,單槍匹馬,闖進錫林郭勒。
哦,半個世紀,彈指一揮間,時光真的如流水,當年風華正茂的少年如今早已蒼老了容顏,花白了頭發(fā),曾經(jīng)的發(fā)小,舊日的同窗,你們都好嗎?
三
列車持續(xù)向東北爬行,地形地貌漸次發(fā)生了變化,一望無際的草原和丘陵地貌逐漸被千山萬壑以及農(nóng)田取代,我知道,這應該是興安盟地界了。那綠油油的農(nóng)田、那蜿蜒的河流都是舊日的相識,如今一見,親切感油然而生,內(nèi)心的波瀾也隨著列車的運行而翻騰,久違的故鄉(xiāng)和親朋,我回來了。
烏蘭浩特(紅色的城市)是興安盟的首府,雖然這里留下過鮮卑、東胡、契丹和蒙古族等游牧民族的足跡,但在語言和生活習俗上都太多刻上了農(nóng)耕文明的痕記,可用心良苦的三哥(唐振遠同學)還是找到了一家蒙餐飯店。那是9日下午5點,在烏市著名的馬頭琴酒店,三哥夫妻二人手捧藍色的哈達,用蒙古族禮節(jié),對外地同學一一表示熱烈歡迎,用豐盛的蒙餐為外地同學接風洗塵。圣潔的哈達延續(xù)著同學間純潔的友誼,美味的手把肉激發(fā)著每位同學的味蕾,香醇的美酒和嘹亮的歌聲掀起一次次高潮,讓我又一次領略了振遠夫婦的熱情好客,領略了家鄉(xiāng)同學的親熱。
興安盟,從維度而言比錫林郭勒還靠北,也是十年九旱的地方,前段時間,這里久未下雨,農(nóng)田都在受干旱困擾,9日夜,也就是我們聚會的前夜,這里居然普降喜雨,真是吉兆。
10號早晨,同學們或身披雨衣、或手執(zhí)雨傘,從四面八方匯聚于鑫來酒店。這些人,除了居住在本市之外,還有來自附近的鄉(xiāng)村、周邊的旗縣,稍遠一些還有呼倫貝爾、錫林郭勒、黑龍江、山西,甚至還有幾十年第一次歸來的廣東清邁的麥永志同學。更可貴的是當年教我們體育的王義老師也撥冗賞光,冒雨前來。歡快的樂曲烘托著久別重逢的喜悅,熱情的擁抱讓彼此思念的心貼的更近更緊。美酒佳肴,輕歌曼舞,聯(lián)歡掀起一次次高潮,大家仿佛忘記了年齡,穿越了時空,回到了激情燃燒的學生時代。
7月21日,雨后初霽,氣溫有些清涼。大家再次聚首,乘著大巴,重歸母校所在地巴日嘎斯臺鄉(xiāng)興安村,造訪了紅色基地,又一次回顧了先烈們的英雄事跡,并游覽了母校和興安北山。
興安村,一片浸染著革命烈士獻血的土地,一個有著光榮革命史的村莊。
1946年6月,內(nèi)蒙古騎兵團工作隊來到興安村,成立了巴日嘎斯臺努圖克(鄉(xiāng)政府),發(fā)動群眾,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減息減租運動,并于當年9月,成立了內(nèi)蒙古東部地區(qū)第一個黨支部——興安黨支部。聲勢浩大的革命運動受到窮苦百姓的熱烈擁護,也遭到反動勢力的強烈嫉恨,1946年9月23日夜,惡霸地主趙玉勾結(jié)土匪,伙同革命隊伍里的叛徒一起向革命政府發(fā)動進攻,工作隊人員蔣弼仁、潘祖勝、王金海為保護革命政權(quán),同反動派進行了殊死搏斗,最后壯烈犧牲。
今天,為了懷念先烈的英勇事跡,在興安村為他們建立了烈士紀念碑和紀念館,把他們英勇的大無畏精神一代代傳承。
興安北山,曾是一片荒山禿嶺,且部分山巒因采石挖掘,傷痕累累,滿目瘡痍,幾乎是慘不忍睹。如今,這里四野樹林蔥蘢,枝繁葉茂,生機盎然,景象令人震驚驚喜,也感嘆興安人偉大的創(chuàng)造力。
大巴載著我們沿著林間小路爬到山脊之下,隔窗眺望,一條青灰色長城仿佛一條巨龍赫然盤臥在山脊之上,讓我瞬間有了錯覺,難道是來到了八達嶺?還是長城長了翅膀,飛落到巴日嘎斯臺?
以前,我?guī)状务雎犨^興安村主任戰(zhàn)洪全講述他的宏偉構(gòu)想:建綠色大棚和養(yǎng)?;?,促進經(jīng)濟發(fā)展,讓村民增加收入走向富裕;改善村容村貌,讓興安村成為美麗的宜居之地;綠化荒山,在山頂修建長城和水庫,讓這里成為旅游休閑的勝地。當時,看著英俊的村主任在那里侃侃而談,我一方面折服于他宏偉的構(gòu)想,一方面也非常質(zhì)疑他和興安村的能力,沒成想,幾年后,這些宏偉的構(gòu)想在他手里一個個成為現(xiàn)實。
順著長城爬到半山,來到一座圓形庫倫面前,大家告訴說,這就是戰(zhàn)洪全構(gòu)想中的“水庫”,只是遺憾,水庫沒有蓄水,是個半拉子工程。也許不久的將來,水庫得以完工。那時,站在山巔,俯瞰山巒吐翠、噴泉濺玉,傾聽百靈婉轉(zhuǎn)、山雀啾鳴,興安村真的就成為宜居宜業(yè)宜游的勝境了。
下午時分,太陽漸斜,帶著一身汗水,采擷一路歡歌,我們又聚首在興安飯店,一場告別晚宴伴著悠揚的樂曲在此舉行。憲奎的“再見了大別山”、云萍的“不想說再見”勾起了大家的離愁別緒,相見時難別亦難,人生就是這樣聚少離多,換一條思路,整理好心情,這一次分別何嘗不是下一次歡聚的序幕?至于我,又將到另一個時空,和嗎呢吐的同學們回顧發(fā)小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