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荷·煙火】鄉(xiāng)鄰情深(散文)
在我幼年時期,一直感覺村里人特別親熱。在村里我輩分較小,出門喊人不是老爺爺就是老奶奶,有時碰到年輕人也得喊爺爺。我曾向父親抱怨:“為啥咱家輩這么???出門光喊爺爺了?!备赣H笑道:“輩分咱沒法決定,輩小說明咱祖上人多,再說了,輩小好說話呀?!焙髞砦野l(fā)現(xiàn)的確如此。村里有些人年齡大輩分小,有些人輩分大年齡小,正如老話說“蘿卜不大長輩上了”。當看到老年人喊年輕人爺爺時,著實有些尷尬。村里有位與我爺爺年齡相仿的老人和我同輩,每次見我從學?;貋恚线h就喊:“放校兒了,冬陽兄弟!”我臉紅脖子粗地回應一句“嗯,哥哥”,便飛似的跑回家去。
在鄉(xiāng)下,人們對輩分很在乎,說話都按輩分叫人,給予長輩很大的尊重。但從我這輩人往后,年輕人就很少論輩喊人了,除院里的近親,大都直呼其名,這要擱在以前會被長輩拿竹竿敲腦袋的。以前人們不光嘴上叫得親熱,鄰里之間相處也很親熱。誰家來了親戚,發(fā)現(xiàn)缺鹽少醋了,不用著急去買,拿個小碗去鄰居家借來便是——借棵蔥、借頭蒜、借個辣椒、借把大料是平常事。家里某樣東西多了,鄰里之間也會互相分享。
周末晚上,因不用考慮接兒子夜校放學,心里輕松不少,感覺有了大把時間可以揮霍,便開始計劃飯后做點兒什么?和父母聊會兒天,還是躺在被窩里看會書又或是找點靈感寫篇文。思索間,院子里傳來一陣急促的狗吠聲。母親笑罵道:“皮皮這憨貨,最近常無緣無故地叫。”父親在一旁附和:“哼!就是,驚擾的四鄰不安生,再這樣下去得把它賣了!”看著老兩口一唱一和,我替皮皮“忿忿不平”。以我對它的了解,這次肯定是有人來了。
妻子端著刷碗盆,邊向外走邊喊:“誰呀?有人嗎?”
隱約間聽到大門外傳來一聲回應,我便對母親說:“你看,冤枉的皮皮不是!”
她沒顧上理我,連忙起身向院子走去。
由于我在餐桌里面,還未走出,便聽到院子里傳來爽朗的笑聲。聞其聲便知其人,是我家后鄰明嬸子。明嬸子是出名的大嗓門,在后街稱第二,沒人敢稱第一。她個子高,身材魁梧,性格開朗,這是嗓門大的原因之一。
進屋后,她把一兜東西放在茶幾上,笑著對我母親說:“嫂子,給你一兜黏玉米面,過年時蒸黏窩窩吃?!蹦赣H禮貌地推辭著,妻子看了一眼玉米面對明嬸子說:“嬸子,您才種了多少,給我們送來這么多?!逼鋵崳鲖鹱蛹曳N的黏玉米,在秋季時我們就已嘗了鮮。某一天早晨,明叔給我們送來了一大兜嫩玉米,現(xiàn)在玉米收獲磨成玉米面,明嬸子又給送來了一兜玉米面,兒時鄰里間濃濃鄉(xiāng)情油然而生。
一陣寒暄后,我把嬸子讓進里屋。她和我母親、父親,開始了鄰間的閑聊。我選擇旁聽,想著從她們口中獲取點寫作素材。母親和嬸子聊得異常火熱。從誰家生孩子聊到誰家老人去世;從村里東家長西家短聊到村外奇聞趣事;從以前聊到現(xiàn)在;從省內聊到省外。此時此刻,我切身體會到什么叫天南海北的聊。不知不覺間就來到了九點多,她們看似還未盡興,但因孩子明天得上學,便結束了這場火熱的“論壇會”。
臨走時,父親拿起門外的一枝蓮藕作為回禮送于明嬸子。父親向外送東西的熱情,沒人能夠拒絕,幾番你推我讓之后,嬸子只好提著蓮藕向大門口走去。這兩枝蓮藕是父親這兩天幫忙所得。表哥家種有大片蓮藕,正值收獲季節(jié),父親閑來無事,便決定去幫表哥挖藕?;貋頃r,表嫂讓他帶回來兩枝蓮藕炒菜吃。剛巧嬸子來送玉米面,這蓮藕便順理成章地被送出去??吹礁赣H裝袋時,頓時勾起我的幼年回憶。
父親第一次承包的藕塘比較小,只有幾分地。到了冬天,他便每天忙碌在干涸的藕塘里,母親也會幫著一起挖藕,待湊夠二三百斤,便由母親拉去集市售賣。當時村里種蓮藕的較少,蓮藕在冬天也比較搶手,一是耐放好儲存,二是炸年貨的必選食材之一。父親挖藕時,如果有村民路過和他聊會兒天,臨走時他便會隨手找一塊破油布或未完全爛掉的荷葉甚至是一段玉米秸捆上兩三枝蓮藕送給人家。前文我說過,沒人能拒絕父親的熱情,村民大都客氣著提著藕回家了。
我家親戚們沒少吃我家的藕。由于他們較遠,父親不方便給他們送,就提前打招呼:“吃藕就自己來挖,我沒空去送?!庇H戚們也都知道父親的脾氣,便隔三差五地來挖,但大部分會幫天忙,走的時候再拿一些。過了臘月二十,父親便派給我一個重要任務“送藕”。
晚飯后,父親和母親便開始裝藕。每個方便袋里會搭配均衡,放上幾塊成色好的藕瓜子,再放上幾塊中節(jié),最后放上幾根大藕棒。藕瓜子脆甜適合炒或涼拌吃,中節(jié)粗細均勻適合炸藕合,這兩段價格相對貴一些。大藕棒是整枝藕的末端,當然不是最末端,最末端是一個小尾巴,大都扔掉或喂豬。大藕棒是倒數第二節(jié)僅次于中節(jié),質地不如藕瓜子脆,形態(tài)不如中節(jié)勻稱,價格也相對便宜,可以炒、煮、腌著吃。農村很多條件不好的家庭,為了節(jié)省開支,舍不得買藕瓜子,就專門買這種藕棒吃。
父親和母親之所以勻著裝也有自己的打算。如果都給藕瓜子和中節(jié),裝滿袋子能有不少,不免有些心疼。畢竟當時種植蓮藕比較辛苦,掙的也都是受罪的錢。再者說,全給人家藕瓜子,鄰里會感覺不好意思,也愿意讓多賣個錢。這樣“葷素搭配”適中,鄰居們也能更好接受一點。
我很樂意干這活,被人感謝心里美滋滋的,有時還有意外收獲。當去給賣糖葫蘆的爺爺家送藕,我把藕放下準備走時,他便叫住我,拿起一個袋子裝了些山楂。如果運氣好,還會送我們兩三串糖葫蘆。我與小妹也會學著大人客氣一番,但肚子里的饞蟲會控制雙手接過來。有的鄰居,看孩子提一兜藕來,感覺過意不去。便會撿家里有的東西讓我們拿回去算作回禮。有時是兩塊地瓜,有時是兩顆白菜、幾根胡蘿卜或幾個青頭蘿卜,湊巧趕上鄰居家吃飯,也有可能是兩個熱乎乎的包子。
回家后,父親會批評我倆一頓:“讓你們去送藕,要人家東西干啥?一點兒事也干不好!”母親會在旁邊打圓場:“哎呀!你吵個啥勁?人家也是覺得讓孩子空手回不好意思,所以象征性地算作回禮,有啥可吵的?”很多時候父親還會不依不饒,讓我們只管送藕不能要人東西。我和小妹怕不好拒絕,再送藕時便敲開人家大門說一聲:“我爸讓給您送點兒藕吃,好的炸藕盒,藕棒就炒著當咸菜,別嫌哈?!闭f完放下就走,鄰居會在后面喊著:“哎!這孩子咋不進門就走了?先別走,我去給你倆拿點兒吃的……”她話沒說完,我倆已經跑出好遠。
后來父親承包的蓮藕塘越來越大,送藕的范圍也越來越大。從周圍鄰居到院里族親、我們老師家、村干部家、村醫(yī)家,再后來村里沾點親帶點故的都送。老師來家訪,走的時候送一兜藕;同學來找我玩,走的時候送一兜藕;來收化肥錢和耕地錢的老板,走時也送一兜藕。后來我問父親:“爸,咱家藕跟不花錢似的,這些藕能賣不少錢呢!”父親邊用粗糙的手擰著蓮藕上的泥邊說:“嗐!自家土里長的談什么錢?”母親一直埋怨父親傻,卻從沒阻攔過他送藕。
直到現(xiàn)在,每年夏天我家還會經常收到鄉(xiāng)鄰送來的時令蔬菜。幾個長長的大青椒、一把嫩綠的香菜、一捆大葉空心菜、幾根頂花帶刺的黃瓜、一兜紫色扁豆角……這些時令蔬菜,值不了多少錢,卻讓我深深體會到鄰里間濃濃的鄉(xiāng)情。
送走明嬸子,我躺在床上竟無困意。回想著鄰里間并不貴重的往來之禮,回味著禮輕義重的濃濃鄉(xiāng)情,思緒萬千,寫下這篇小文《鄉(xiāng)鄰情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