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荷·煙火】悠悠修河水(散文) ——行走九江山水間
修河,發(fā)源湘鄂贛三省交界處江西省九江市修水縣的幕阜山,東注入中國最大淡水湖鄱陽湖,修水縣因修河而得名。悠悠的修河水從遠古流來,奔流不息,碧波瀲滟。修水縣四周群山逶迤,山水環(huán)抱,遠山近黛一衣帶水,修河兩岸風光秀麗。修河水流經(jīng)修水縣城,隔河相望,縣城一分為二,一半修河以北是老城區(qū);另一半修河以南為新城區(qū)。黃庭堅紀念館位于修水縣城南新城修河水畔。
悠悠歲月,時光如水,記得幾十年前,我曾經(jīng)前往修水縣采訪慰問扶貧點的干部,在縣委宣傳部安排下榻縣委招待所。修水縣委宣傳部作為東道主十分熱情,每天應酬和行程安排甚為緊湊,當時的扶貧點在深山里溪口鎮(zhèn),沒有高速公路,鄉(xiāng)村公路崎嶇不平,乘車趕到溪口鎮(zhèn)后,還要步行很遠的山路才能到達扶貧工作點。記憶中修河南岸還是一片荒蕪之地,一座百多米長水泥橋連接南北兩岸,橋下有一座仿宋古建筑的黃庭堅紀念館,原來紀念館規(guī)模很小,孤零零坐落南山下修河之畔。每天也只黃昏后散步修河北岸老縣城,遠遠遙望對岸一河之隔黃庭堅紀念館,幾次都有過橋去探訪紀念館的沖動,無奈路程較遠,當時沒有網(wǎng)約車便利交通工具,也就遠遠隔河觀賞北宋時期這位江西詩派代表詩人的紀念館,采訪結束后又匆忙離開修水縣。
黃庭堅號山谷道人,江西省九江市修水縣雙井鎮(zhèn)人,北宋時期江西詩派開山之祖。黃庭堅詩書雙絕。唐詩宋詞,平平仄仄,唐宋時期,中國詩壇群星璀璨,黃庭堅無疑是耀眼一顆星,且與蘇軾齊名,矗立于北宋詩壇的兩座高峰,世稱“蘇黃”。
江西詩派,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個有正式名稱的詩文派別。以黃庭堅創(chuàng)作理論為中心而形成的詩歌流派取名為“江西詩派”。南宋末年,方回因為詩派成員多數(shù)學習杜甫,便把杜甫稱為江西詩派之祖,稱黃庭堅、陳師道、陳與義三人稱為詩派之“宗”。該流派詩人崇尚黃庭堅的點鐵成金、奪胎換骨之說。提倡詩要有“無意于文,夫無意而意已至”之髓。詩派成員大多受黃庭堅的影響,寫詩風格以吟詠書齋生活為主,重視文字的推敲技巧。
因為黃庭堅九江修水人,我對這位九江老鄉(xiāng)備受崇敬,學習古代文學史特意細讀了黃庭堅的詩,他的詩法度嚴謹,說理細密,注重關鍵字詞的錘煉,代表了宋詩的特點。黃庭堅雖講詩法,但他并不固守詩法,最終超越詩法,達到“不煩繩削而自合”的境界“活法自然”。
曾經(jīng)還萌發(fā)申請到修水山區(qū)參加扶貧體驗生活,滿懷信心希望將來還有機會去參觀黃庭堅紀念館,尚可到修水雙井鎮(zhèn)瞻仰黃庭堅故居。一晃幾十年過去了,扶貧成為泡影,后來約了幾名同事前往修水箔竹古村落采風,當天投宿在修水縣南岸新城區(qū),新城區(qū)已經(jīng)成為修水縣政治文化中心。第二天,我堅持提議參觀黃庭堅紀念館,終遂了探訪黃庭堅紀念館的心愿。
在黃庭堅的故鄉(xiāng)修水縣城,修水縣政府投巨資重新打造了紀念館,較之幾十年前規(guī)模囊括了南山崖景區(qū),依山傍水,風景秀麗。正是新冠病毒較為猖獗防控期,紀念館里參觀游人寥寥無幾。修水縣十多年前大規(guī)模改建和維修黃庭堅紀念館,新館占地面積四五十畝,為江西省十大名人紀念館之一。一行人等到九點開館,便從新建大門入館。工作人員要求掃贛通碼戴口罩入內(nèi)。也許疫情沒有解除警報,館里亭臺樓閣展館冷冷清清。
同行人進入紀念館各奔東西尋找自己興奮點,我先浮光掠影瀏覽了黃庭堅生平創(chuàng)作圖片展覽。學習中國古代文學史,我對黃庭堅生平以及詩歌的思想和藝術特色把握比較全面,也就移步紀念館之外配套的景區(qū),依次有濂山書院、黃庭堅書法碑廊、當代名人書黃庭堅詩詞碑廊、景觀橋、愛蓮池、觀景廓等人文景觀。攀緩南山,挺拔峻峭的南山巖上有一座六角亭子,四周古木參天,不知名的野花點綴在荊叢之間,清幽幽的修河水閃現(xiàn)在樹葉疏影縫隙之間,宛如玉帶的修河從山腳緩緩流淌。水面平緩如一面鏡子映照明朗的陽光,河面好像飄灑著金光閃爍的碎金子,波光粼粼,據(jù)說這里是黃庭堅少年時代讀書休息之地南山崖。步入南山腳下南山崖,河邊崖石上雕刻了黃庭堅手書巨大“佛”字。朱紅底色斑駁可見,翠藤綠葉纏繞,傳說古時此處激流洶涌,屢釀翻舟之災。于是黃庭堅手書“佛”字于此,祈求平安,從此,再沒有舟船遭遇滅頂之災。不知轉入紀念館中濂溪書院,書院前前塑有一尊黃庭堅的全身塑像,山谷老人昂首而立,雙目炯炯有神,直視前方,似乎構思美文佳句,又仿佛憂心人間百姓的疾苦。
一個憂國憂民詩人從這塊山水中走來,憤世嫉俗,德才兼?zhèn)?,黃庭堅憑借聰明智慧博取了功名考取了進士,應試文章最為優(yōu)秀。那一年,黃庭堅22歲。黃庭堅考取進士后被留在北宋政治中樞中央政府工作,同朝為官的蘇軾伯樂相馬,收黃庭堅為學生,成為當時蘇門四學士之一。自古讀書做官,大濟蒼生,一介書生走出悠悠修河水大山深處,黃庭堅秉承封建社會知識分子優(yōu)秀品質,為官清廉,不與官場同流合污,在北宋封建官場里混得不盡人意,人生下半場歷經(jīng)坎坷顛沛流離。
蘇軾直言不違既批評王安石不合時宜變法革新;又反對以司馬光為首大官僚因循守舊。政敵借“烏臺案”攻擊蘇軾利用詩詞含沙射影當朝的皇帝老爺,從此,蘇軾橫生禍端,被排擠出中央核心領導圈。這個江西詩派領軍人物與他的恩師蘇軾一樣,黃庭堅從師蘇軾受到牽連,政敵抓住黃庭堅編撰《神宗實錄》多誣陷不實之辭。黃庭堅無非寫了真話暴露了官場陰暗面,因此遭貶謫,官越做越小,后半輩子一直在基層摸爬滾打。
宋神宗元豐八年(1085年)黃庭堅監(jiān)德州寫了一首《寄黃幾復》詩,抒發(fā)了思念友人的殷殷之情,寄寓了對友人懷才不遇的憤慨。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傳書謝不能。
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國不蘄三折肱。
想得讀書頭已白,隔溪猿哭瘴煙滕。
詩中“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背蔀榉饨ㄉ鐣巡挪挥錾鷦訉懻?,寄托了對功名富貴予以鄙棄,抒發(fā)了縱酒頹放以及笑傲人世的曠達之情。
中國封建社會沒有什么法治,權大于法,缺少監(jiān)督機制,更談不上民主。封建皇帝家天下,盡管有監(jiān)管的官員,往往最高統(tǒng)治者家庭成員就是貪污腐敗根源,這是封建制度所決定的。在封建社會官場做官,完全靠官員自身自律,清官少之有少。黃幾復是江西南昌人,與黃庭堅少年時期交情很深,更是江西詩派志同道合詩友。黃幾復清廉為官,即便當了縣令,黃幾復家中徒有四壁,這樣的清官竟然得不到重用,江湖落魄,一別就是十年。黃庭堅也是一個廉潔自律的清官。而清廉之官在封建官場上倍受排擠,甚至邊緣化,倆人惺惺相惜同病相憐。黃庭堅最終孤獨死在貶謫地寓所結束了他“寂寞無行路”孤獨的一生,終年六十一歲,歸葬修水雙井。
修河水奔流不息,流經(jīng)詩人的故里,逝者如斯夫,黃庭堅對宋詩的影響甚至超過了蘇軾,無疑是那個時代出類拔萃杰出詩人和書法家,領銜江西詩派代表作,是這塊靈秀山水賦予他足夠活法自然的靈感。參觀完黃庭堅紀念館,又驅車去雙橋鎮(zhèn)探望一位在該鎮(zhèn)扶貧的同事,同事告之路徑黃庭堅雙井鎮(zhèn)故居。本來三人出行AA制,大家攤了費用,也只是順道沒有增加油費,誰料掌握方向盤的車主曾經(jīng)游覽過故居,竟然不愿意停留,一腳油門加快速度從黃庭堅故居擦肩而過失之交臂。結伴如此品行之人,終留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