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學網(wǎng)-原創(chuàng)小說-優(yōu)秀文學](/images/top_bg.jpg)
【看點】縫紉機的故事(散文)
記不清有多少時日沒有擺弄縫紉機了?;厥姿鼜倪^去的風光無限到如今的沉寂如斯;回首它陪伴我家四十多年的時長,又跟隨著數(shù)度搬遷,可算是不離不棄、寵辱不驚了。如今的它,要不是前天上午,因了床罩的緣故,突然想到它。恐怕只能算靜靜站立房間角落的獨特存在了。
生怕驚擾了地板的絲滑,小心將其推至窗戶下,挪開玻璃,打開面罩,縫紉機如同一個聽話的孩子般安靜,卻又像蓄積了無盡生命動能般的,只是輕輕踩動了它的踏板,便歡歌如流了。
對縫紉機,我是疏忽了太久太久。孩提時,因了母親縫紉店工作的緣故,我曾對它有過不小的向往,有過太多的喜愛,玩耍的時候總要情不自禁跑進母親的縫紉店,纏著母親要踩那高達我胸口的機器,而母親總是借口忙支開我。
辦法總是有的,每當母親站起身子離開,我便立馬坐在了縫紉機前面,學著母親的樣子,撿了布頭放進機子的壓腳底下,然后踮起腳尖用力一踩,不想,縫紉機也是有脾氣的,每每遇到我這陌生的小鬼,總是立馬倒轉(zhuǎn),以“咔噠”斷針行使拒絕權(quán)!這時恰好母親來了,犯了錯的我,自然不敢再死皮賴臉地霸占了。
真正學會正確踩動縫紉機,是在后來跟著母親值班的一個中午。一直記得,那天縫紉店排門板次第依靠在店兩邊的表情,灰蒙蒙的本色里帶著一抹抹促狹的笑;記得小石街上斑駁的太陽光,如同無數(shù)穿過篩孔的針芒照在縫紉機上的溫和;記得縫紉機沉靜中的微笑。彼時的母親一件衣服剛剛縫紉完畢,我正拿著當天上午母親用各種花布拼制的小包包,在地中心跳著自己的歡樂。小包包的布都是新嶄嶄的,帶著香味??p紉店么,本就不缺這些,可于那時的我來說,那無異于寶貝。包很小,里邊除了放進的花布和一支鉛筆外,還放進了我的喜悅。小包在我的手中舞蹈著,我想著是不是該去幾個小朋友處好好炫耀一下?這時耳邊傳來母親帶笑的問話,丫頭,想不想學?這還用說嗎?我興高采烈地趨近縫紉機,母親在一邊指點著,踏板要怎么踩,輪子要用手往自己身邊撥轉(zhuǎn),母親說,這樣轉(zhuǎn)上幾圈,自然就不會倒轉(zhuǎn)了。母親的話說得輕巧,可我實際操作起來還是不行,那輪子和踏板像犟著的老牛不聽話。
我縫紉的第一件作品是兩塊疊著的花布,無形無貌無規(guī)則,充其量就是告訴我——小丫頭,你已經(jīng)能夠擺弄縫紉機了??杉词故沁@樣簡單到失笑的作品,現(xiàn)在回想起那時的忘乎所以,還是有一種高興的余韻,繚繞在腦海深處的恍惚。
童年的喜歡,隨著年歲的增長慢慢演變成了母親對我未來的期許。中學畢業(yè)后,母親有了讓我學縫紉的打算,她說,這是一門手藝活,學會了以后,起碼不會餓肚子,起碼比種地輕松。半帶混沌半是懵懂的我,就這樣開啟了與縫紉機相依相伴的模式。母親的施教是開放式的,所謂開放式,就是一半自學成才,一半加以指點。其實那時,母親已經(jīng)從縫紉店的車工晉升成了橡膠廠打壓力機的工人了,整天陪著手把手示教確實也不現(xiàn)實。
我的第一個作業(yè)是縫紉五條淡灰色的田徑短褲,要求縫線得直,雙線的寬度得上下一致。那一天,我把縫紉機踩出了一路歡歌,不想母親晚上下班回家一檢查,徹底否定了我的自以為是,最后只得遵循命令拆了縫線重新來過。值得竊喜的是,隨后一件作業(yè)我是博得了高度認可的。那天,母親拿出一塊粗布布料,讓我自己動手,用現(xiàn)在的話說,那是一條龍包攏,包括剪裁、縫紉,做成一條褲子。難題擺在眼前,做不成,意味著我新褲子的夢想泡湯,可把一塊布料變成一條褲子,同樣是艱難之事。都說藝高人膽大,可那時的我,作為無藝之人,膽兒也是壯得如牛。我學著平時母親的樣子,拿了畫粉在布料上裝腔作勢地畫了擦,擦了再畫,最后又拆了一條舊褲子作了參照物,最終,揉巴揉巴的,居然做成了!當然咯,那條褲子最后沒能穿到我身上,至于原因么,不說也能想到,太小啦!不過當天晚上,隔著房門,我還是聽到了父親跟母親說的那句高深莫測的孺子可教。
轉(zhuǎn)眼,我到了成家之年。最終,縫紉沒有成為我的職業(yè)。不過,因為從小耳濡目染的緣故,因為那些年里多多少少經(jīng)歷過的縫紉之事,我對縫紉機還是有著一種近乎執(zhí)著的喜歡。當然,這喜歡與當時青年男女對三轉(zhuǎn)一響的時尚追求無關(guān)。婚后第二年,在籌票無果后,經(jīng)過上海小姑子的斡旋,我們從她朋友的手中,以一百二十元的價格,終于買得一臺九成新的蝴蝶牌縫紉機。此后,縫紉機像個爬山涉水的行者,一路顛簸,在經(jīng)歷了十六鋪碼頭的擁擠,見識了大長江的風浪后,榮登青龍港碼頭,又乘坐青龍港至海門的公交車,最后成為我家最初三十多平小套房里昂首挺胸的鎮(zhèn)房之寶。
如今想來,我家這一臺縫紉機呀,不但承載了歲月的重量,也記載了許多生活的酸甜苦辣。都說一個人可以是一本書,而于縫紉機來說,又何嘗不是?在這本鐵與木板組合而成的書里,不但記載著一個家庭成長的樁樁件件,記載著粗布衣褲的質(zhì)樸、碎布拼接被套的成就、花布罩衫的細膩、喇叭褲的時尚,還有孩子一步步長大的印記和票證時代的縮影等等。有了這些記載,我想,這縫紉機終究是有故事、有靈性、有溫度的。
(編者注:百度檢索為原創(chuàng)首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