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籬】威海之窗(散文)
一
介紹威海這個城市,我寫過《威海之門》,還有一個“妹篇”,就叫“威海之窗”吧。這不是信口開河起個外號,而是國家地理雜志給了一個芳名。
威海是一個優(yōu)美的海濱城市,在城建理念上,要致力于打造一個“家”城市的溫馨感。是家,才有門有窗。或許,就是這樣的想法,一開始就把威海變成了寄托鄉(xiāng)愁的地方。我的一個武漢的朋友說,威海給他的印象是“進門趴窗”,雖遠,但找回了家的感覺。所以,不斷有外地人來威海安家定居,出現(xiàn)了一個新詞叫“威海家”,當然和作家、藝術家的“家”不同,威海家,有名氣也有溫暖。
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創(chuàng)建風格,只要是獨特的,不是模仿的,就值得我們?nèi)ラ喿x和感受。
威海之窗,也是有形的窗子,它位于中國最大的海濱公園內(nèi),公園就叫“威海公園”,它在“海濱南路”東側,北起四方路,南至平度路,面向威海灣。長約3200余米,仿佛是給威海編織了一條綠色的絲帶,也像安裝在大海一邊的一根超常的琴弦,更像一條長龍臥海。雖無山峰起伏,卻公園內(nèi)回轉折錯,別有洞天。即使再無想象力,也會將公園喻為“綠色長廊”。曾有文化人到訪,給了一個“海派文化”的稱謂,讓威海處于文化領先的潮頭。
“海派”,首先是開放的。“威海之窗”就是對“海派”的具體詮釋。它就在公園的中間段,在“唐人海灣假日公寓”前。
二
威海之窗的名字,很雅致,一睹便給人以通透的美感。威海之窗高10米,寬12.2米,是按照黃金分割率規(guī)制設計的,設計的初衷在于表達威海是瞭望世界的窗口,是瞭望海中劉公島的鏡頭。窗子下面兩個角,各被一只銅色的手緊緊握住,是正在建設的樣子。把威海建設成窗口,這是面向未來、面向世界的理念。
透過這個窗口,目擊處就是威海的口岸,璀璨燈光,灑滿海灣,就像我們的夢想池。我這樣抒情。一窗的心事,無法關上,就送給對面的海吧。臨窗臨風,最宜抒懷。盡管窗口里從不留下花草的影子,但海的浪花,從不疲倦,捧給窗口以永不凋謝的花。我在窗口如此繾綣。我特意起早,站在窗口,等待那輪紅日,不斜不偏,正好入窗,每日有這個窗口喚醒我的一天,多么好!可惜我不在威海主城內(nèi)居住。我這樣奢望著。窗子沒有鑲玻璃,一眼可千萬里,日韓在海的那邊,只有幾百里。打開窗口,迎接世界。威海的理念,就是如此直接。
每個城市,都應該有自己的地標,地標是一張簡約的名片,威海的名片是兩張——威海之門和威海之窗。威海的地標,樸實而不花哨,在創(chuàng)意上不求豪華,直追意境。真正有內(nèi)涵的風景,不是講派頭的,而是講究獨特性,能夠讓人悟出一些超越風景本身的東西。這也符合威海的城市特點,威海的名字是威震四海,但威海的城市印象是簡約,就像它的門和窗,一點也不多加裝飾和點綴,是怕影響我們的視線,絆住我們的理解。威海人覺得,太過包裝是會失真的。威海的簡約,就是一海灣,三條馬路拓寬的城,三面被山圍裹的寧靜。它簡約得就像一首宋詞,幾十個字,就可以吟出它清水出芙蓉的韻味。它小,是小巧;它簡,是簡明。要一眼看透,透過一門一窗即可。威海人常以門和窗來比喻自己,清爽透明。無需貼上門聯(lián),無需掛上窗花,一切都是原色的。它是含蓄的,是蘊藉的,綺麗婉轉,只要入門,只要站在窗前,都會實在地把握這些美感。
三
威海之窗,在威海人口里還被喊成“大鏡框”。如果是威海人,就懂得了這個叫法的念舊情懷了。在曾經(jīng)的膠東人家,有炕頭的屋子都放著桌柜,柜上的墻壁都要懸掛一個大鏡框,這是一家人永遠團圓的鏡頭,不管是單人照片,還是合影,最有紀念意義的,都鑲嵌其中。威海人,見面親,只要聽見威海話,就被認作一家人,就是“同框”的意思。大概這個叫法就有這樣的情感緣由吧。這大鏡框可不是掛在家中墻壁,是放在幾乎重合的海平線與地平線的中間,一邊是水天一色,遼遠無垠。一邊是城市風景如畫。這是威海人眼中的“放大”,放大眼界,放大格局。最熱衷來入窗的,是海鷗,穿過來穿過去,是想把飄逸的身影鑲嵌在大鏡框吧?多少游人,首選大鏡框留影,鏡框截取一面海做背景,如果旅游留影太多,從來用不著刻意回憶這張照片來自何處。美麗的海景,俊俏的游人,盡收鏡框,大鏡框是人與自然的親切中介,站在鏡框前,每個人的影像,馬上就入鏡了,成為一幅作品,就像被曾經(jīng)的照相館放進了櫥窗,成為美的招牌。我站在鏡框前,就生出一種從未有過的得意和美妙感,和大庭廣眾之下出鏡差不多。威海近年每年接待游客6000萬,據(jù)說留影這大鏡框前的起碼有4000萬(電子記錄器數(shù)據(jù))。這個大鏡框,可能是最有熱度的。游客為何這么青睞,我想,一張鏡框,可能就是一個鏤空,鏡框能夠給與游人的可能就在于更多的意象空間,引發(fā)最溫暖最瑰麗的想象,從藝術化了的風景,到藝術人生,在鏡框前,距離無限縮短,給自己留下美好的記憶,最通透的心靈空間。給心靈放個假,是閑散;讓心靈在這里凈化,收獲的是深度旅游體驗。
普通人也有“藝術人生”,并非是舞臺上的一個采訪節(jié)目。大約就是最美的儀式感吧。生活里的藝術感,往往是一股不小的生活動力,就像女子逛街,一定要打扮得體面好看點,把自己弄成被人熱眼欣賞的“藝術范”。藝術的終極目的是教育和感染,威海之窗,給了所有人藝術的視覺。藝術,一開始不一定要直接給人以啟迪,但會讓人反思,或者可以達到“關照”的高度,會讓人有享受和放松。
大鏡框有時候就是對生活的高度聚焦。晨練的,慢跑的,漫步的,一一入框,當入框之時,一定有所沉思,應該怎樣以一種精致的生活方式來表達此時的自己。這里是拍婚紗照的最熱地,他們?nèi)肟?,喜歡的是把兩個人的幸福“框”住?!翱颉弊郑谙鄲鄣娜诵闹?,就是一生一世的意思。世上是沒有時光機的,但有大鏡框,一定會收住幸福的瞬間,并在留影人的心中成為永恒。
四
威海之窗,又叫“畫中畫”。我不知,這個叫法是否就來自蘇軾對詩人王維詩的那句評價——“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踏進威海公園,的確有入畫的感覺,公園中有絕不重復一個樣子的步道,有“曲徑通幽”的美感和禪意。單說這“威海之窗”的地面設計,是呈45度三角形的下沉廣場,廣場的鋪裝呈波浪狀,就像海水被推送上來,又像是海唱著浪花的歌,心中可生推窗看景,啟窗聽歌的浪漫感覺。日出日落,月升月沉,云卷云舒,風來風去,潮起潮落,雨斜燕斜……皆入畫中,不少老人,常閑坐威海之窗對面,也不見做什么游戲娛樂,或許,這些美好的詞匯和風景,就是他們的游戲,一個人沉浸美好,其煩惱和無聊,不必找一個消遣來釋放,風景的沐浴,會洗目靜心。
入畫吧??赡苊刻煊崎e地把自己放進威海公園,就是為了入畫。晨釣的漢子們,不管魚獲,可能是只想給游人的鏡頭留下一個“垂釣一海春秋”的詩意,也用這番詩意慰藉著自己。在一棵樹下擺著攤位,賣些小吃飲水,從不吆喝,不在乎賣多賣少,把自己入畫就有了好心情。生活的樣子,并不會精致,有誰可以把自己安頓在畫中,這張窗的畫,應該是讓生活入畫,影響著人們的眼光和腳步。
在海邊看的都是海景,但各處不同,威海之窗提醒了人們,要把海景納入畫中。網(wǎng)上就呈現(xiàn)一個專有名詞,是給這處風景的詞是——無敵海景。無敵,是不可替代的意思。威海灣周邊的船塢塔吊高樓,入畫入眼,海水波動,它們?nèi)谝环嬛刑琛掗煹暮C?,帆船點點,可以來一個妄想,一手握住,拉進畫中畫。好的季節(jié)里,花團錦簇,綠地閃花,藏匿于綠植間隙的雕塑,一旦注意,好像在羨慕入畫觀景的人。山石亭閣,各顯姿態(tài),連成長長的畫卷,無法卷軸帶走,是為了入畫,考驗我們鑒賞風景的眼光。威海獨特的海草蘑菇亭,就像一個個童話,在畫框處變一個角度,就取景進來,如果帶著孩子,可以吩咐他跑到蘑菇亭,做一個童話色彩的夢,然后笑著入畫,用手機,用心情,攝下一幅幸福的畫。海天相銜處,被壓扁成一條線,從窗子看,可放在任何位置,重新做個設計。威海灣里的劉公島,恰如一個青螺,詩人劉禹錫說的“白銀盤里一青螺”是給洞庭湖的,這里是“藍錦托起一青螺”。美好的意象,不一定全是自然賜予,曾經(jīng)的甲午戰(zhàn)爭,那里是一團火,一堆硝煙,一處灼痛我們眼睛的磷光,那時沒有威海之窗,有的是威海抵御外侮的身軀。當我們睜大眼睛,穿透歷史的陰霾,那些畫面都帶著黑白的舊色。
之所以說卞之琳的《斷章》是詩歌的經(jīng)典,我看好他的取景入畫的才氣。站在橋上,藏在橋對面的窗戶里的,都在風景中,都無遺地入畫。在威海之窗也是如此。當另一個人把另一個人的畫面攝進自己的眼中,誰知道誰成了誰的畫,誰的夢。美好是分享的,誰也不計較這些。
要謹慎點啊,表情要醞釀好,不然你入畫的樣子有點瑕疵,那就可能是敗筆。處處皆入畫,人人在畫中。色彩,線條,位置,表情,動作,在一幅畫前,都要有點藝術性,極盡我們的浪漫,一點都不覺得造作和生硬。
五
威海之窗,也是一個取景鏡頭,站在窗前的人,無需經(jīng)師,便學會了怎樣取景,美好是主題,何時也不變。
窗子,是人們從洞穴走向土屋的產(chǎn)物,用于采光和通風,很多故事,也是從窗子發(fā)現(xiàn)的。窗,是所有建筑的靈魂,給自己打開一扇小窗,讓靈魂活起來。這個雕塑正是強化了這樣的意義,于是,那些藝術家看好威海之窗,用藝術的小窗,帶走威海的故事。一部電視劇《小城故事多》就是從這扇窗開始的。
有人說,威海這個小城的出名,應該歸于一門一窗,這話雖偏頗了些,但就其名片價值而言,是恰當?shù)摹?024年中國最具潛力文旅城市,威海在榜首,推介的畫面就是一門一窗。威海是在200多個候選城市中脫穎而出,人們看重的是一窗可見“千里海岸線,一幅山水畫”。這扇窗,攔懷的是藍天藍海,讓人看到的是“藍色的幸?!薄S腥诉@樣形容這扇窗,透窗所見是“一半山海,一半浪漫”。或許,每個人面對這扇窗的感覺不同,但這扇窗也是真實的“世界之窗”,從威海之窗看威海灣,各國的客貨輪,進進出出,往來穿梭,將世界拉到了窗前,這扇窗在不斷地生成歲月的底片,記錄著發(fā)展的光與影。
世界性的表達,也要借助藝術表現(xiàn),威海之窗的風景群里就有一尊音樂家肖邦的雕塑。他的音樂是穿透時空的美聲,威海人聽到了他的時光舞曲,在威海,帶上港灣的醉人夜調(diào),再傳到世界,奏鳴一個更和諧的樂章。如此說來,這扇窗又是一部強大的留聲機和播放器。
粗獷而蒼勁的兩只手,緊緊地握住了這扇窗。這是威海的力量。一個窗口,擺在那,就不怕人隨便當作鏡頭取景,這是威海人的底氣。也正是這樣的意象,讓威海人的言行有了最文明的表達。以前,誰干了不文明的事,會給一句“真丟威海人的臉”;現(xiàn)在,會戲謔地說“請戰(zhàn)在威海之窗反思”……
威海人自覺把自己放進威海之窗的窗口,也收獲著威海的故事,深情地留下每一個游客的身影,將美好收藏在心窗里。
推窗開啟每一天,這是威海人最浪漫最具儀式感的生活。那天,在威海飯店吃完飯,朋友說,走,我們?nèi)タ匆淮靶那?。一窗,就指威海之窗。這是個好句子,是威海人給威海的詩。
但愿每個來威海的游客,能帶走一窗的風,裝走一門的景。威海這邊,風麗景秀,真的好!了解威海,請走進威海之門;把握風情,請臨威海之窗。
2025年1月17日原創(chuàng)首發(fā)江山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