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籬】年的場景(散文)
前幾天,姐姐和堂嫂紛紛問我今年放假要回家過年嗎?原來我已有三年未曾回過村莊了,我查看了日歷才發(fā)現(xiàn),時間已過臘八節(jié)。過了臘八,離春節(jié)也就不遠(yuǎn)了,那一個個兒時的過年場景瞬間充斥了我的腦?!?br />
村莊的春節(jié),從臘月二十四開始。這一天,母親一大早就開始準(zhǔn)備祭品祭拜“家神”——灶神、土神和門神。因?yàn)檫@一天是“家神”上天述職的日子,家家戶戶都需要祭拜。中午過后,母親摘了些竹葉和榕樹葉捆綁在長竹竿上,看上去就像是一把大的“雞毛撣子”,母親要除塵了。母親開始除塵,打掃家里的角角落落,我跟在母親后面,掃掉掉落在地上的灰塵。姐姐則在清洗竹篾子、竹籃子等,過幾天做粿時可以用。
除塵過后,到了臘月二十八,母親要備好年貨,還要將泡好的米帶到村里專門碾成米粉的地方,那里有一臺碾粉的機(jī)器,剛碾好的糯米粉很燙,母親習(xí)慣性地將面粉攤開散熱后再用。母親有專門的陶盆,是用來做紅桃粿揉面的。母親每做紅桃粿,我總是有樣學(xué)樣地跟著母親的手法,先做面湯餅子,將熟餅子放入早已拌好的花紅(花紅是一種可食用的色素)面粉里就開始揉面,揉好的面團(tuán)是粉紅色的,顏色鮮艷寓意著家庭紅火、團(tuán)圓。揉好的大面團(tuán)再揪成一個個小面團(tuán),推平、裝餡、封口、放入模具、壓平,這樣紅桃粿就完成了。做好的紅桃粿需要依次碼好放在平竹篾上,蓋好鍋蓋,準(zhǔn)備蒸粿了!
看灶火成了我的專屬“任務(wù)”,那鮮艷的火焰與柴火的碰撞,時不時地從灶臺底下傳來聲聲“滋滋”響聲。炊煙通過煙囪,彌漫在各家屋頂。這時,鄰居家的嬸子嫂子們來家里問母親有沒有多余的“花紅”,或是面粉……年,開始熱鬧起來了。這會兒的灶臺逐漸滾燙,粿的香味從鍋蓋縫中偷偷溜出來,蔓延在屋里屋外。蒸熟的紅桃粿,作為孩子的我們是最先吃的,母親總是把難看的,或是破了皮的粿給我們吃,要把好看的粿留著拜神和祭祖。
除夕這天中午,母親早已把熱水燒開,新年衣服也備好了,讓我們洗澡換上新衣服,穿上新衣服后,母親會給我和姐姐一人一個壓歲錢,說著“新年好,學(xué)業(yè)進(jìn)步……”等祝福語,隔壁大伯也來到家里,樂呵呵地也給我們壓歲錢,說著和母親差不多的祝福語。下午,大娘喊著母親準(zhǔn)備到祠堂祭祖了,我和姐姐幫著母親拿祭拜的紙錢、檀香等。
傍晚,祭祖過后,母親把飯菜熱了熱,開始吃年夜飯了。飯桌上有魚、蝦、鹵鴨、湯等等,一家人圍坐一桌,燈光下的飯菜氤氳著熱氣,還伴著父親、母親、姐姐和我的說話聲。吃過年夜飯后,姐姐和我總是拿著壓歲錢到小賣鋪買東西,我買喜歡的玩具車、玩具槍,姐姐則買喜歡的裝飾品,還要買我們最喜歡吃的雪糕,雪糕可不是天天都能吃到的,一年也就只有在過年時才可以吃到。除了吃雪糕,還有“蜘蛛”圖案的小鞭炮是必不可少的,姐姐膽子大總愛玩鞭炮,我則不太敢玩鞭炮,怕來不及丟出去,炸傷了手。直到半夜十二點(diǎn),村莊準(zhǔn)時開始放鞭炮,鞭炮的聲響是寓意著新年的到來。
大年初一清晨,母親早已起床在灶臺前忙碌著,新年的第一天依舊是從祭拜祖先開始。祭拜過后,我和姐姐吃過早飯就出門玩了,這天村莊里有鑼鼓隊(duì),走街串巷地,聲聲鑼鼓響徹街道,蔓延在村莊里……村莊里真正熱鬧的是在正月初八,這天是村莊里游神的日子。
每年的正月初二是母親回娘家的日子,初七才從外婆家回來,外公會給母親抓上兩只活雞鴨帶著。母親回來后,給雞鴨拔了毛,架上燒水鍋開始做鹵味,接著母親開始做甜粿,父親則處理豬肉和魚。時間在父親、母親的忙碌中悄悄流逝,不一會兒屋里屋外彌漫著鹵味和甜粿的香味,還有肉香味,原來是父親母親在為明天初八拜神做準(zhǔn)備呢!
正月初八這天,母親先到祠堂占了好上供的位置,挑著大竹籃來到祠堂,擺上鹵鴨、蒸好的甜粿、豬肉、豆腐、折好的紙?jiān)獙殹⑻聪?、蠟燭等等。不一會兒游神隊(duì)伍來到祠堂,人們將神像停放在祠堂里。這時,祠堂外正唱著潮劇《京城會》,旁邊站滿了看唱潮劇的人,祠堂里則是走進(jìn)走出的人們紛紛點(diǎn)起檀香,你推我擠的,只為祈求著新的一年四季平安、萬事順?biāo)?。拜完神之后,燒紙錢、點(diǎn)鞭炮,村莊頓時聲聲巨響,濃煙四起……過了熱鬧的初八,到了元宵節(jié)這天晚上還需要再最后一次拜神,年也就正式結(jié)束了!
歲月催促著我們成長,直至離開家,離開村莊,可那個充滿著兒時的年味,卻早已深深藏在我的心里。今年的春節(jié)我已訂好了回家的票,想再看看兒時過年的那些場景……
能夠再次融入過年的氛圍,參與到每一個環(huán)節(jié),是極不易得的幸福。走一遍過年的流程,重溫美好的記憶。是我這個年齡的人的一種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