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春天】中國春節(jié)的多彩傳統(tǒng)與深厚文化內涵(雜文隨筆)
過年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集除舊布新、拜神祭祖、祈福辟邪、親朋團圓、歡慶娛樂和飲食為一體,其傳統(tǒng)習俗豐富多彩,具體如下:
臘月二十三至二十九
臘月二十三(小年):傳說這日是“灶王爺上天”之日,各家各戶要烙些包芝麻糖的燒餅,名曰“祭灶火燒”,或者備灶糖,給灶王爺吃了嘴甜甜的,希望他“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這日是約定俗成的掃除日,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huán)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有“除陳布新”之意。
臘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傳說玉帝會下界查訪,吃豆腐渣以表清苦。民諺稱:“臘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一些地方還有在除夕以前吃豆腐渣的風俗。
臘月二十六:殺豬割年肉,民間諺語稱:“臘月二十六,燉大肉?!闭f的是這一天主要籌備過年的肉食。此外,這一天還有“臘月二十六,里外洗一洗”;“臘月二十六,洗凈禽畜屋”之說。
臘月二十七:宰年雞、趕大集,民謠中有“臘月二十七,殺只雞”的說法。“雞”同“吉”,有吉利、吉祥如意的意思。此外,這天人們紛紛前往趕集買年貨,春節(jié)所需物品都在置辦之中。
臘月二十八:打糕蒸饃貼花花。“貼花花”就是貼年畫、貼春聯(lián)和貼窗花。其中貼春聯(lián)的習俗源于古代的“桃符”。此外,這天無論是發(fā)面還是做饃,總之各家各戶要開始準備主食,奏響過年的前奏。
臘月二十九:上墳請祖上大供。除夕前一日,俗稱“小除夕”,這一天,人們往來拜訪叫“別歲”,且焚香于戶外,叫“天香”。此外,要籌備年節(jié)中的各種衣食祭品,進行“上墳請祖”這一極其重要的活動。
大年三十(除夕):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除夕夜人們都要除舊迎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這天人們要除舊布新、祭祖、吃年夜飯、守歲等。
大年(正月)初一:金雞報曉。人們早早起床,穿上新衣、戴上新帽,走親訪友,相互拜年問好,恭祝新年大吉大利。晚輩給長輩拜年,長輩給壓歲錢,壓住邪祟。
大年(正月)初二:金吠報春。出嫁的女兒會帶著丈夫及兒女回娘家拜年,并且要攜帶一些禮品和紅包,分給娘家的小孩。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財神,這天無論是商貿店鋪,還是普通家庭,都要舉行祭財神活動。
大年(正月)初三:肥豬拱門。女婿看望老丈人、媳婦回娘家,禮物帶雙數(shù)。傳統(tǒng)習俗中,正月初三被認為是老鼠嫁女兒的日子,所以到了晚上要早早休息,不能打擾到老鼠嫁女兒。
大年(正月)初四:三羊開泰。大年初四是諸神由天界重臨人間之時。有“送神早,接神遲”之說。此外,相傳大年初四灶王爺要點查戶口,所以家家戶戶都要守在家里,不宜遠出,準備豐富的果品,焚香點燭并施放鞭炮,以示恭迎。
大年(正月)初五:艮牛耕春。初五又被稱為“破五”,按民間習俗是五路財神的生日,因此要迎接財神進家,保佑自家新的一年財源滾滾、年年有余。同時自然也是送走“窮”的日子,故有“送窮出門”一說。
大年(正月)初六:馬到成功。初五剛把財神迎進門,初六就要送走窮神。送窮神這一天,要在家里面進行大掃除,掃出來的垃圾,還有沒用的破衣服等等要全部扔掉。
正月初七:被稱為“人日”,即人的生日。根據(jù)古書記載,上天創(chuàng)造萬物的次序是“一雞二狗、三豬四羊、五牛六馬、七人八谷”,因此初七被視為人的生日。
正月初八:為谷日,傳說是谷子的生日,也叫順星節(jié)。這天是諸星下界的日子,如果天氣晴朗,則預示這一年稻谷豐收。
正月初九:俗稱“天公生”,傳說此日為玉皇大帝生日,人們會舉行祭典以表慶賀。
正月初十:是石頭節(ji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動,甚至設祭享祀石頭,恐傷莊稼。也稱“石不動”“十不動”。這天還有抬石頭神、午間供奉烙餅的習俗。
正月十一:是奉紫姑和請子胥日。相傳在西南地區(qū),尤其是湘西,深受壓迫的女性把紫姑奉為弱女子的保護神,多迎祀于家,占卜諸事。此外,這天娘家會利用初九慶祝天公生日剩下的食物招待女婿及女兒。
正月十二:是搭建燈棚日,人們開始準備元宵節(jié)的花燈。同時,這天也是“點丁”日,寓意祈求子孫繁榮。部分地區(qū)還有包餃子、過老鼠節(jié)、藏剪刀等習俗。
正月十三:被稱為“燈頭生日”,民間在這天要在廚灶下點燈,稱為“點灶燈”。因為正月十五鬧花燈的日子臨近了,各家都試點制好的燈。此外,這天還有吃湯圓、祭祀關公等習俗。
正月十四:即農歷正月第十四天,作為中國傳統(tǒng)農歷節(jié)日之一,這一天的中國民俗活動有喝亮眼湯,試花燈,食糟羹,拜臨水娘娘等。臨水娘娘(又稱“順天圣母”)是婦女們在沒有地位、科學不發(fā)達的時代為自己塑造的一位保護神。
正月十五:是元宵節(jié),主要習俗有觀燈會、吃湯圓等。湯圓象征著團圓和美滿,而觀燈則寓意著照亮前程、祈求吉祥。
這些傳統(tǒng)習俗體現(xiàn)了中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也展示了中國豐富的文化底蘊。
其他習俗除了上述習俗,還有逛廟會、舞龍舞獅、踩高蹺等傳統(tǒng)習俗,人們在春節(jié)期間紛紛參與這些活動,以求來年大吉大利、闔家幸福、事業(yè)有成。
逛廟會、舞龍舞獅、踩高蹺都是中國傳統(tǒng)的民俗活動,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悠久的歷史。下面是對這些傳統(tǒng)習俗的具體介紹:
逛廟會
廟會,又稱“廟市”或“節(jié)場”,是中國民間宗教及歲時風俗,也是集市貿易形式之一。其形成與發(fā)展和地廟的宗教活動有關,多設在廟內及其附近,在農歷新年、元宵節(jié)等節(jié)日舉行。
廟會是古老的中國傳統(tǒng)民俗文化活動,流行于全國廣大地區(qū)。除一般年俗外,逛廟會還是舊時北京過年的主要習俗。
廟會上的活動豐富多彩,包括燒香祈禱、觀賞燈市、品嘗小吃、觀看歌舞表演等,富有過年的特色。
舞龍舞獅
舞龍又稱耍龍燈、龍燈舞,人們在喜慶日子里用舞龍來祈禱龍的保佑,以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道具:龍用草、竹、布等扎制而成,節(jié)數(shù)以單數(shù)為吉利,多見九節(jié)龍、十一節(jié)龍、十三節(jié)龍等。還有一種“火龍”,用竹篾編成圓筒并糊上透明龍衣,內燃蠟燭或油燈,夜間表演十分壯觀。
動作:舞龍的動作千變萬化,九節(jié)以內的側重于花樣技巧,如蛟龍漫游、龍頭鉆檔子等;多節(jié)龍則側重于動作表演,如金龍追逐寶珠等。
舞獅:人們在喜慶日子里舞獅,以祈望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平安。獅子外形威武、動作剛勁、神態(tài)多變,被人們看做祥瑞之獸。
起源:這一習俗據(jù)說起源于三國時期,南北朝時開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分類:舞獅分為南獅和北獅。南獅以表演“文獅”為主,講究表情,有搔癢、抖毛、舔毛等動作;北獅以表演“武獅”為主,側重于技巧表演,有高難度動作如走梅花樁、竄桌子、踩滾球等。
踩高蹺是漢族傳統(tǒng)民俗活動之一,俗稱縛柴腳,亦稱“高蹺”“踏高蹺”等,盛行于中國北方民間。
起源:踩高蹺早在春秋時已經出現(xiàn),中國最早介紹高蹺的是《列子·說符》篇。
道具與表演:高蹺多為木質,有雙蹺和單蹺之分。表演有“文蹺”和“武蹺”之分,文蹺重扮象與扭逗,武蹺則強調個人技巧與絕招。
文化傳承:踩高蹺已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是寶貴的文化遺產。
這些傳統(tǒng)習俗不僅豐富了人們的文化生活,還傳承和弘揚了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這些傳統(tǒng)習俗傳承千年,至今仍然被廣大中國人民所熱愛和傳承,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過年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家人團聚、貼春聯(lián)、掛燈籠、放鞭炮、吃年夜飯、拜年等傳統(tǒng)活動和習俗構成了過年期間豐富多彩的文化氛圍。
家人團聚:過年期間,無論人們身在何處,都會盡力回到家中,與家人共度佳節(jié)。這種團聚不僅是對過去一年辛勤付出的慰藉,更是對未來一年美好生活的期盼。
貼春聯(lián):春聯(lián)是用紅紙書寫對聯(lián),并貼在門框兩側的傳統(tǒng)習俗。春聯(lián)的內容通常是對仗工整、富有詩意的語句,表達對新年的美好愿景和對家庭、社會的祝福。
掛燈籠:燈籠是過年期間常見的裝飾品,通常用紅色或其他鮮艷的顏色制成,掛在門口或室內。燈籠象征著光明和吉祥,增添了節(jié)日的喜慶氣氛。
放鞭炮:放鞭炮是過年期間最熱鬧的傳統(tǒng)習俗之一。人們相信鞭炮的爆炸聲可以驅趕一切不吉利的事物,帶來好運和福氣。現(xiàn)在,雖然出于環(huán)保和安全考慮,一些地方限制了放鞭炮,但這一習俗仍然深受人們喜愛。
吃年夜飯:年夜飯是過年期間最重要的家庭聚餐。這頓飯通常會有魚、肉、菜等各種美味佳肴,寓意年年有余、闔家歡樂。在餐桌上,家人們會互相祝福,共同慶祝新年的到來。
拜年:拜年是過年期間親朋好友之間互相祝賀新年的傳統(tǒng)習俗。人們會穿上新衣服,帶上禮物,走訪親戚和朋友,表達對他們的關心和祝?!,F(xiàn)在,隨著科技的發(fā)展,拜年也可以通過電話、短信或社交媒體等方式進行。
這些傳統(tǒng)活動和習俗不僅豐富了過年期間的文化氛圍,還傳承和弘揚了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它們讓人們感受到家的溫暖和親情的力量,同時也增強了社會的凝聚力和歸屬感。
踩高蹺、家人團聚、貼春聯(lián)、掛燈籠、放鞭炮、吃年夜飯、拜年、舞龍舞獅……這些傳統(tǒng)習俗和氛圍所帶來的喜慶、熱鬧、溫馨和祥和的感受和氣氛,讓年味十足。年味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xiàn)了人們對新年的期盼和對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
(文平搜集整理首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