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荷·煙火】辭灶(散文)
今天辭灶。辭灶果(祭灶果)那是相當?shù)刎S盛!橙子、蘋果、紅棗、陽光玫瑰、柿餅、山楂、糖果、炒花生、炒瓜子、軟棗。還有一碗小米和一碗清水。足足十二碗,吉利的數(shù)字:十二分地好。
我仍舊遵照傳統(tǒng)習(xí)俗燒紙燒香并叩頭祭拜。城區(qū)不允許放鞭炮。要不噼噼啪啪的陣陣爆竹聲,更會給小年增添許多熱鬧與瑞氣,更會讓辭灶的流程更有儀式感。
過了臘月二十三,過年一天近起一天。辭灶,是過年的前奏曲。辭灶是人們的一種精神活動。人們在這種活動里表達著種種美好的心愿。
我小時候在農(nóng)村辭灶都是在臘月二十四這一天。臘月二十三村里也有辭灶的人家,是姓王、姓張的人家辭灶的日子。我很奇怪為什么灶君爺爺二十三走一趟二十四再走一趟?母親說辭灶有講究:“君辭三,民辭四”。小孩子唱的童謠里還有一句類似罵人的話:“王八辭五鱉辭六!”
后來看書,據(jù)說南北方辭灶不在同一天。北方二十三辭灶,南方臘月二十四辭灶。十里不同俗,何況南北地域與文化背景本來存在諸多差異。
記憶里小時候的辭灶果簡簡單單。一把糖、一把軟棗、幾個石榴放一個碗里,一碗清水一碗麩子。三個碗的貢品。母親說。麩子與水是給灶君老爺?shù)淖T小金馬準備的。小金馬馱著灶神,穿云鉆霧去天庭,云天霧海也是山一程水一程的,沒有備料是不成的。
母親早早地就叮囑我們不許多嘴多舌,要屏息斂眉恭送灶君啟程上天。放鞭燒紙,跪在鍋屋(飯屋)里,對著灶膛叩頭。然后圍著鍋臺等著分供果。供果擺在大鍋蓋頂上。我瞅著拿些紅紅綠綠的糖紙,想象著里邊的糖的形狀與顏色,預(yù)想糖在嘴里是如何甜的迷人,不由自主地就流口水。但得暫且強忍住,因為母親還沒說完那段話。辭灶還沒有禮成。
母親說:“灶母(君)爺爺灶母(君)娘,一年一回吃甜糖。吃果子哈(喝)茶,小金馬篤篤地往天上爬。爬到天上,少說是非,多說好事。大年除日(除夕),下界回宅過年了!”我的眼一直釘在過蓋頂上的供果上,咽一次唾沫咽一次唾沫。等待的時間那是真漫長!
不到臘月二十,家家戶戶就早早地趕集把辭灶果買好了。大人買來辭灶果要藏好,嚴防小孩嘴饞偷吃。我家的辭灶果重點要防我。因為無論是藏在麥子甕里還是藏在地瓜站(囤)子里,還是用盆子扣在鍋底的草灰里,甚至藏在草垛里,我都能憑借著靈敏的嗅覺與敏銳的洞察力以及準確的判斷力尋找到目標,并且膽大妄為地不止一次進行偷吃。我是家里唯一一個記吃不記打的小孩。
母親被逼無奈,有一年把辭灶果用干草包了,放在筐子里,舉到門樓頂上束之高閣。我在常規(guī)的地方?jīng)]有發(fā)現(xiàn)辭灶果的蹤影,但是我很快發(fā)現(xiàn)了門樓子上的筐。尋思無緣無故不會把筐弄那么高,筐子里肯定有辭灶果。于是踩著門栓爬到高處,拉下筐子,把草拽出來,在里一層外一層緊纏的草蛋蛋里發(fā)現(xiàn)了辭灶果。我欣喜若狂,但不敢多吃,只偷偷地拿一塊糖,或者拿一個山楂。但擱不住這樣一天又一天摳點摳點再摳點。等辭灶的時候,辭灶果往往找不著數(shù)目。母親就會把懷疑的目光投向我。我不敢直面母親的眼神,早已心虛地把頭深埋在胸前。母親告訴我,灶君爺爺沒吃的東西,誰要偷吃了嘴上會長燎泡。過幾天嘴上果然真的長嘴瘡,兩個嘴角也開始潰爛,生疼生疼不敢張嘴。自此就對母親的話深信不疑,心里十分膽怯,以至于越大越不敢偷吃辭灶果。后來辭灶果直接放在炕頭上或者大甕的蓋頂上,或者就掛在一目了然的墻上,一般也不會再隨便去動辭灶果。因為辭灶,在心里已經(jīng)成為一件很重要的活動了。
母親去世后,父親主持祭灶儀式。這個時候的糖果品種就多了,門市部賣的糖有一分錢一塊的硬糖,后來還有一種叫高粱飴的軟糖,還有一種桔子瓣糖,紅黃綠各種顏色,放在碗里花綠綠的,特別好看。去集市上有賣小榨花生餅的,砸的一小塊一小塊的,含在嘴里泡軟一層一層用牙與舌頭把那種香味卷下來,噴香噴香很享受。父親把辭灶果擺上去的時候,會特地留一點糖或果子餅(花生餅)讓我和妹妹吃著解饞。這樣,在等待的時候就不覺得時間是那樣漫長。這個時候,辭灶果已經(jīng)有了三碗,加上那碗麩子與那碗清水,共五碗,正好“五福臨門”。
分配辭灶果的時候,幾個山楂、幾個軟棗、幾塊糖果、幾把方瓜種,在鍋蓋頂上一小堆一小堆撥弄好了,從年齡最小的妹妹開始挑。挑好了全部裝到衣服口袋里,跑出去炫耀。有時候也與小伙伴交換一些東西吃。在此起彼伏的鞭炮聲里,辭灶果已經(jīng)在小孩之間進行流通。二十三辭灶的王姓張姓孩子,手攥著一把軟棗種子,用種子誘惑年齡小的孩子與自己進行交換。
從很小我就聽說本地姓郭的不辭灶。說是因為有這樣一個故事:
從前有個姓張的員外,娶妻郭丁香,娶妾秋海棠。張員外偏聽偏信小妾秋海棠的讒言,休了賢良的正妻郭丁香。秋海棠與張員外過了不到一年,一把天火燒去張員外全部家產(chǎn),秋海棠火中殞命,張員外瞎了眼并淪為乞丐。某一天他要飯要到丁香女家里,叩響門環(huán)說:“大娘大娘給口飯吃?!倍∠闩o他做了一碗手搟面,并在他碗里放了一根自己的頭發(fā)。丁香女的頭發(fā)又粗又硬,吃面的張員外吃出了頭發(fā),用手捻揉著頭發(fā),猜出是丁香的頭發(fā),是前妻郭丁香的頭發(fā)。丁香女就說:“張郎張郎你瞎了眼,趕你前妻叫大娘!”張員外羞愧難當,又一時悲喜交加,一頭拱進燃火的灶膛。后來張員外與丁香女分別做了灶君爺爺與灶君奶奶。本地有民間劇團演唱過這個故事。據(jù)說郭姓后人記仇,不肯辭灶,也不肯與張姓通婚。小時聽大人講這些傳說,覺得好玩,聽得饒有興趣。后來大了,覺得這些鄉(xiāng)野傳說有制造緋聞的嫌疑,遂不再聽這些傳說,有時還要反駁一陣。
等我成家過日子,辭灶時貢品就有了九碗,辭灶果相對比過去更豐盛了許多,糖果都是買大白兔奶糖,水果也是多種多樣。祭灶后,供品堆放在那里,大人小孩都記不起來去吃。有時分給他人吃一些或者有一些就直接禍禍了。都說祭灶的東西不應(yīng)該拿給他人吃或者壞掉。但是小時候給人吃過許多。也就不論忌一些了。從辭灶看生活,我應(yīng)當滿足。
很長一段時間辭灶都是擺九個碗。源于神仙吃單不吃雙。隨著日新月異,后來一種說法,九碗仔細一琢磨就是“缺一少十”,諧音“缺衣少食”。為了討吉利,于是改成了十碗,寓意十全十美。
再到后來,貢品就多多益善了。不過,我基本都是擺十碗或十二碗。十二分好已經(jīng)相當完美?!八疂M則溢月滿則虧”,欲望也往往如此。
很多人與時俱進,省略了叩拜的環(huán)節(jié),尤其是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根本不屑講究老一套。
生活條件越來越好,辭灶果的購買越來越舍得金錢投入。從三個碗到五個碗到九個碗再到十二個碗的變遷,首先是物質(zhì)改善的結(jié)果。其次都是生活如同芝麻開花節(jié)節(jié)高的體現(xiàn)。
我仍舊是虔誠地叩頭恭送灶君上天言好事。以前跪著叩頭是跪期盼,后來是跪信仰,再后來是跪傳統(tǒng)。沿襲了幾十年的習(xí)俗,希望在我這里有傳承。冥冥中有那么一位威嚴的長者,也許還位是長發(fā)多髯的長者,類似書畫中南極老壽星的形象,往來天上人間,帶回吉祥,帶回安康,帶回幸福,滿足人的各種愿望。讓人們在一種虔誠里寧靜地陪伴著歲月,守望家園。
從辭灶看老百姓的生活,比較普遍的現(xiàn)實:呈現(xiàn)一種芝麻開花節(jié)節(jié)高的態(tài)勢。
辭灶,其實是老百姓對安居樂業(yè)、物阜年豐的另一種表達。而我今晚辭灶,還有諸多留戀與思念。經(jīng)歷過貧窮也身處歲月靜好,曾經(jīng)躊躇滿志也心智歸于平淡。在普天同慶祥和小年的夜晚,合手祝愿天下太平,人人心隨所愿。
2025年1月22日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