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學網(wǎng)-原創(chuàng)小說-優(yōu)秀文學
當前位置:江山文學網(wǎng)首頁 >> 淡雅曉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曉荷·煙火】餛飩的滋味(散文)

精品 【曉荷·煙火】餛飩的滋味(散文)


作者:江南小溪 舉人,5535.83 游戲積分:0 防御:破壞: 閱讀:479發(fā)表時間:2025-01-23 11:22:51


   我有每天收聽電臺廣播的習慣。去年十二月中旬的一天早晨,聞聽上海新聞廣播電臺,發(fā)布了一條消息,說上海繼電影《繁花》后,又將有一部滬語新片要上演了,這部電影的片名叫《菜肉餛飩》,已經(jīng)在上海市中心的菜市場悄然開機。聞聽這條消息,我頓感親切,因為這部電影,不僅有許多我熟悉的著名演員出演,而且影片的片名也那么接地氣,仿佛有一股濃郁的煙火氣撲面而來。
   說起餛飩,它大概是老百姓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一種食物,非常普通,但它歷史悠久,且各地方都有自己特色的餛飩。然而,對餛飩情有獨鐘,吃得最多的人群,恐怕是上海人。在上海的吃客中,女人和兒童的比例很大,只要你往面食店里瞅上一眼,就會發(fā)現(xiàn),吃餛飩的絕大多數(shù)是女人,若女人攜孩子而來,孩子多數(shù)也吃餛飩。我曾經(jīng)在某服裝廠工作二十多年,八十年代有一次,單位職工食堂需要重新修建,全體職工都在外面吃飯,我注意到,女職工在面食店吃餛飩的居多,而吃面條水餃的人很少。為此,我曾經(jīng)瞎想過:為啥大多數(shù)上海女人喜歡吃餛飩?也許是餛飩皮要比水餃皮薄些軟些的原因,相比水餃,餛飩可能更符合上海女人的口味,因為她們說話也是軟軟的嗲嗲的,兩者非常相似。
   上海的餛飩種類不少,除了菜肉餛飩外,還有三鮮餛飩、蝦仁餛飩、薺菜肉糜餛飩等等,花色繁多。在燒制方面,有湯餛飩、油煎餛和冷餛飩??崾钪H,假如你買上一碗澆著花生醬的冷餛飩,再搭配一杯赤豆刨冰,或者冰鎮(zhèn)啤酒,那簡直美妙極了。有意思的是,市面上,餛飩還分大餛飩與小餛飩,小餛飩只有一角硬幣這么大,皮如紙薄,包法也非常簡單,手一捏一只。對小餛飩情有獨鐘的,多數(shù)是小孩或者女人,因為小餛飩比大餛飩要便宜,且量少,非常符合胃口不大的女人與兒童。有一次,我去佘山植物園游玩,中午在附近一家點心排檔用餐,看見里面坐著的全是某中學的女生,每人碗里都是清一色的紫菜蝦皮小餛飩,連帶隊的女老師吃的也是小餛飩。
   我過去餛飩吃得不多,主要以米飯和面條為主。倒不是不喜歡吃餛飩,卻是小時候家里窮,吃的都是泡飯和面糊糊,即便過年,吃的也都是湯圓和年糕,所以對餛飩沒什么印象,經(jīng)常把餛飩與水餃混淆起來。真正讓我認識餛飩的,還是從讀小學四年級時,我們家從李家宅搬到了石庫門。石庫門建筑,不像原李家宅的房子分散,它是狹窄的弄堂,門對門,且每個門牌里的廚房都是合用的,一間不大的廚房,放著六七戶人家的灶頭和水槽,非常擁擠。但合用廚房有一樣很特別,就是隨便哪家燒什么飯菜,因香味四處飄溢,讓所有住戶都聞得到,有的住戶還會特地到廚房瞧上一眼,所以,我就是在這環(huán)境下認識餛飩的。
   在石庫門,雖然因廚房的狹窄,造成鄰里之間摩擦,互相吵架謾罵的情況時有發(fā)生,但鄰里關系和諧親近的現(xiàn)象,還是占絕大多數(shù)。譬如我所在的9號樓,上下有六戶人家,都擠在一間廚房里燒飯,幾十年相處以來,從未發(fā)生過爭吵,鄰里關系非常好。平時誰家燒了什么好菜,做了什么好吃的點心,都會端來讓大家嘗一嘗。在我家搬到石庫門不久,有一回,住在前客堂的王阿姨,給我們家送來一碗剛燒好的三鮮大餛飩,讓我饞涎欲滴,這也是我出生以來,第一次吃餛飩。由于我們過去在李家宅生活時,從來沒有鄰里之間送來送去的習慣,所以剛搬來時,對這種鄰里送吃的現(xiàn)象,母親還不太適應。但相處的一久,也就習慣了,母親也學著送來送去,凡是燒了什么好吃的,也都會第一時間給鄰居送去,其中也包括餛飩。
   鄰里之間在吃的方面送來送去,也帶動了其他方面的互動,譬如:誰家水龍頭沒關緊、誰家的飯菜燒糊了,都會上去擰緊龍頭,關掉煤氣;刮風下雨了,誰家衣服晾在外面沒收回來,都會主動幫忙收回來;甚至連誰家的孩子因闖禍被父母罵了打了,都會上人家家里勸說,鄰里關系親如一家。
  
   二
   餛飩也是許多著名作家的最愛,譬如林語堂、老舍、郁達夫、張愛玲等,這些作家不僅喜歡吃餛飩,而且不少作品里,都有著有關餛飩的敘述。譬如林語堂在他所寫《京華煙云》一文中,多次提到北京街頭的餛飩,十分細膩地描繪了北京城清晨賣餛飩小販的情景,以及貧民在寒風中,捧著一碗熱氣騰騰的餛飩的滿足感。老舍則在《駱駝祥子》小說中,繪聲繪色地敘述了祥子,蹲在風雪夜吃一碗熱餛飩的情景,讓讀者既感到溫暖又感到辛酸。
   張愛玲更是描寫這方面的高手,她以其犀利獨到的視角,和細膩敏感的筆觸,記錄下了許多關于生活瑣事的感悟,其中就包括了對市民吃餛飩的描述。在《紅玫瑰與白玫瑰》中,張愛玲借助主人公振保的回憶,巧妙地點出了餛飩這一情節(jié)。而在《半生緣》中,張愛玲則敘述了主人公曼楨與叔惠逛夜市時,倆人品嘗了街頭餛飩的情景。她寫道:“那些在燈光下閃著光的瓷勺,還有那股熱騰騰的蒸汽,使得這夜晚變得異常生動起來?!痹谶@里,餛飩不僅僅滿足了曼楨與叔惠倆人的溫飽,更像是為他們的情感構架了一座橋,使得那個冬夜不再寒冷,充滿了人情味。
   當然,在餛飩方面,張愛玲不僅寫他人,也寫自己,她曾經(jīng)直接描寫過自己對街頭餛飩的感受:“我最喜歡在黃昏的時候,去附近的街角去吃一碗餛飩,餛飩的香味彌漫在空氣中,吸引著每一個路過的人。店主用大木勺輕輕攪動著滾燙的湯水,那一瞬間,我覺得整個世界都被這溫暖包裹住了?!?br />  
   三
   在餛飩世家里,柴爿餛飩,或許是它們的祖宗,因為它最原始,歷史也最悠久。有關柴爿的說法,大概來源于蘇州,蘇州人說“薄片”為“爿”,柴爿就是薄的木片,可以用來燃燒加熱,也就是常說的“柴火”。小時候,我并不知道什么是柴爿餛飩?有些懵懂,直到八十年代初,有一回廠里加班晚了,半夜十二點,跟同事到提藍橋排檔吃夜宵,才對柴爿餛飩有了初步的了解。
   據(jù)悉,柴爿餛飩,是解放前做小餛飩的販子,挑著擔子賣的。一根扁擔兩端,一頭是個小柜子,幾層的小抽屜里,分別放著皮子、餡子、包好的餛飩、蝦皮紫菜蔥花等配料、油鹽醬醋等作料;另一頭,則是爐子和鍋子。小抽屜里的小餛飩皮薄如蟬翼,肉餡卻不少,非常受居民歡迎。小販們挑著餛飩擔子,敲打著手里的竹筒,串街走巷,那“梆梆”的敲打聲,在弄堂里顯得特別響亮。居民只要聽見竹筒聲,就會紛紛拿著盛器走出家門,買上一碗柴爿餛飩。住在二樓的居民,有時候懶得下樓,就在自家的窗口用一只竹籃,里面放好錢和一只小鍋,系好繩子慢慢往下放,由小販盛好餛飩,放在竹籃再往上提,久而久之,這種現(xiàn)象,成為石庫門弄堂一道很有趣的景觀。解放后,小販挑餛飩擔,串街走巷的現(xiàn)象少了,代替的是固定攤位,小販們會在弄堂口,或者馬路邊撐一把大陽傘,擱上一只煤球爐、幾張桌椅,一個餛飩攤便算開張了。
   柴爿餛飩,也往往和穿旗袍的女人,有著說不清道不明的關系,五六十年代,很多上海女人延襲過去的習慣,喜歡穿旗袍,也愛吃柴爿餛飩。只要到了飯點,穿旗袍的女人,就會結伴去吃柴爿餛飩,即使做家務,或者打麻將脫不了身,也常常會吩咐家人,去買一碗柴爿餛飩。此外,在餛飩攤上,與那些狼吞虎咽的男人,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穿旗袍的女人吃相是斯文的,慢悠悠的。那些穿旗袍的女人,大多文靜地坐在餛飩攤位上,手拿調羹的樣子,就像越劇里的女演員,翹著蘭花手指,姿態(tài)十分優(yōu)雅。她們細嚼慢咽著餛飩,像品茶似地邊吃邊說,悄悄聊著家長里短之事,往往一碗柴爿餛飩,可以聊上半天的生活瑣事。
   柴爿餛飩好吃嗎?當然好吃,要不然,怎會有那么多的吃客?柴爿燒制的餛飩,在各種調料的襯托下,悠然地冒著熱氣,飄著香味,尤其是浮在餛飩上面的澆頭:蛋花、紫菜、蝦米和小蔥,讓人胃口大開,只要輕輕地咬上一口,頓時滿嘴清香,足以叫人回味無窮。然而,以前我沒有這種感覺,我曾經(jīng)困惑過:用柴禾燒制的餛飩,與用煤氣或者電爐燒制的餛飩相比,有啥不同?都說柴爿餛飩味道好,難道是柴禾里有魔法?經(jīng)過多年的品嘗,我這才有所明白:柴爿餛飩之所以好吃,主要在于它是用文火慢慢煮,就像煲湯那樣,煲湯一定要文火,否則沒味,柴禾正好符合這一要求,而其他方式燒制餛飩,不容易掌握火候。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柴爿餛飩逐漸退出市場,我們只有在三更半夜的郊區(qū)馬路邊,還能偶爾看見它的蹤影。雖然現(xiàn)在難覓柴爿餛飩,但它那裊裊炊煙、原生態(tài)的作坊,依然是我們心中最美的風景,但愿電影《菜肉餛飩》,能重現(xiàn)當年的情景。

共 3308 字 1 頁 首頁1
轉到
【編者按】在這篇佳作里,作者以餛飩為獨特切入點,引領我們走進了一個充滿煙火氣、文化味與歷史感的世界,為我們徐徐展開了一幅細膩而生動的生活長卷。文章起始,借電臺廣播中滬語電影《菜肉餛飩》的消息,巧妙地將餛飩這一尋常食物推至讀者眼前。作者憑借敏銳的觀察力,捕捉到餛飩在上海人飲食生活中的獨特地位,尤其是上海女人和兒童對餛飩的偏愛,通過服裝廠女職工的就餐選擇等細節(jié),生動展現(xiàn)出餛飩在上海人心目中的特殊位置。同時,對上海餛飩豐富多樣的種類與吃法的描述,諸如三鮮餛飩、蝦仁餛飩等不同餡料,湯餛飩、油煎餛飩、冷餛飩等各異烹制方式,使讀者對上海餛飩文化的豐富性有了直觀感受。而作者講述因家庭住址變遷,從石庫門鄰里間的餛飩往來中感受溫暖情誼的部分,更是充滿了生活的溫度。在狹窄合用的廚房環(huán)境里,餛飩成為了鄰里互動的紐帶,從王阿姨送來的三鮮大餛飩,到母親與鄰里間的相互分享,這種你來我往的情誼,讓我們看到了石庫門里親如一家的鄰里關系,也讓餛飩承載了濃厚的人情味兒。隨后,作者旁征博引,將筆觸延伸至文學領域,列舉林語堂、老舍、張愛玲等著名作家作品中對餛飩的精彩敘述。這些文學大家筆下的餛飩,不再僅僅是一種食物,更是構建故事氛圍、傳遞人物情感的重要元素。如張愛玲在作品中對餛飩的描寫,不僅生動呈現(xiàn)了吃餛飩的場景,更讓餛飩成為了連接人物情感、營造溫暖氛圍的橋梁,深刻挖掘出餛飩在文學作品中的文化內涵與情感價值。文章著重描繪的柴爿餛飩,宛如一顆璀璨的明珠,閃耀著傳統(tǒng)飲食文化的光芒。從其名稱溯源,到解放前挑擔售賣的獨特方式,再到與穿旗袍女人的奇妙關聯(lián),以及其獨特美味背后的原因 —— 文火慢煮的精妙,作者都進行了細致入微的刻畫。柴爿餛飩不僅是一種美食,更代表了一個時代的記憶與生活方式,盡管它在現(xiàn)代社會逐漸淡去身影,但那份獨特的韻味與風情,卻永遠留存在人們的心中。感謝賜稿曉荷。作者以其深厚的文字功底、敏銳的生活感知和對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為我們帶來了這篇佳作。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都飽含著對餛飩文化的深情,讓讀者在閱讀過程中,仿佛置身于上海的街頭巷尾,聞到餛飩的鮮香,感受到那份濃濃的文化氣息。佳作推薦共賞!【編輯:汪震宇】【江山編輯部?精品推薦202501230014】

大家來說說

用戶名:  密碼:  
1 樓        文友:汪震宇        2025-01-23 11:24:16
  這篇文章真的太棒!從電臺播報引出滬語電影《菜肉餛飩》,瞬間把我?guī)腽Q飩的世界。作者對上海餛飩觀察入微,無論是多樣的種類、吃法,還是上海女人、孩子對其偏愛,都寫得鮮活有趣。石庫門鄰里借餛飩傳遞情誼,充滿煙火氣與溫情。文中引經(jīng)據(jù)典,闡述文學作品里餛飩意象,增添文化底蘊。對柴爿餛飩的描述更是一絕,從起源到特色,讓人仿佛穿越回舊時光。感謝曉荷賜稿,佳作生動展現(xiàn)餛飩魅力,讓人沉醉,值得共賞!
回復1 樓        文友:江南小溪        2025-01-23 14:27:29
  謝謝汪帥哥,編文辛苦,編按細膩周到。
2 樓        文友:汪震宇        2025-01-23 11:25:56
  讀此文,如開啟一場奇妙餛飩之旅。開篇借電影消息,巧妙引出主題。作者將上海餛飩寫得細致入微,從不同種類到石庫門鄰里以餛飩互動,滿滿生活氣息。引用多位作家對餛飩的描寫,賦予其深厚文化內涵。柴爿餛飩部分尤佳,其歷史、特色及與旗袍女人聯(lián)系,生動鮮活。小溪姐姐用文字讓餛飩文化躍然紙上,感謝賜稿,帶來如此佳作,讓我們領略到餛飩背后的獨特魅力,強烈推薦!
回復2 樓        文友:江南小溪        2025-01-23 14:27:54
  再次感謝!
3 樓        文友:何葉        2025-01-23 21:06:05
  恭喜精品!小溪老師非常給力!加油!
何葉
回復3 樓        文友:江南小溪        2025-01-24 11:10:51
  謝謝何社長。
4 樓        文友:芹芹森        2025-01-23 21:35:49
  恭喜老師獲得精品!
回復4 樓        文友:江南小溪        2025-01-24 11:11:19
  多謝老師!
5 樓        文友:至簡至愛        2025-01-24 07:15:35
  一篇《餛飩的滋味》,讓人回味無窮。這里有由餛飩引發(fā)的生活感悟和藝術享受。作者是生活的有心人,文化底蘊深厚,著筆視角獨特。恭喜老師獲得精品,向老師學習!
回復5 樓        文友:江南小溪        2025-01-24 11:09:13
  多謝至簡老師光臨拙作,并留下美好的點評,老朽不才,應該多向老師學習才是。
6 樓        文友:梅林臻        2025-01-24 09:14:22
  清晨向老師問安!拜讀老師精心創(chuàng)作的《餛飩的滋味》散文作品,不襟讓我對家鄉(xiāng)的美好生活產(chǎn)生了濃濃的思戀。才以餛飩為切入點,引領我們走進一個煙火氣息濃郁,文化氛圍與歷史氣息深厚的情感世界,就如同置身于上海的街頭巷尾般。感謝老師精彩分享!
回復6 樓        文友:江南小溪        2025-01-24 11:09:53
  多謝老師光臨,并留下美好的點評。
7 樓        文友:陌小雨        2025-02-05 17:23:59
  恭喜老師斬獲精品!
山本無憂,因雪白頭……
共 7 條 1 頁 首頁1
轉到
分享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