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籬】時光里的舊年(隨筆)
新年,為我們所期盼,舊年往往也隨著新年走進(jìn)我們的時光記憶。所謂的一年更比一年好,應(yīng)該是有了對舊年的回憶,才感覺出新年的美好吧。所以,每到一年的過年,我便想起往日時光里的舊年。
一
轉(zhuǎn)眼又到了春節(jié),今年是我國春節(jié)申遺后的第一個春節(jié),這個年過得就有了不一樣的意義。
感覺傳統(tǒng)意義上的過年是從臘月二十三開始的,但東北農(nóng)村早就有“進(jìn)了臘月就是年”的說法,從臘月開始就忙著殺豬宰羊以酬謝鄉(xiāng)鄰,農(nóng)村家家戶戶輪著比著還相互幫襯著準(zhǔn)備著年嚼咕(東北話,食品之意),一直忙乎到年跟前才算消停。然而,三十的年夜飯,初一到初五的串門拜年,還會讓人忙得不亦樂乎,讓人感覺這年過得好累。匜真的是“累并快樂著”。如今年俗畢竟是年俗,傳統(tǒng)的年味越來越少了,拜年也都改成了網(wǎng)上,人們的生活好了很多,平常吃著過年的菜,過年吃些什么倒成了愁事。尤其孩子都成家立業(yè),過年有了自己的安排,加之生活習(xí)慣迥然,即使在一起過年也都沒有了往日的味道,于是不禁增加了對過去年味的懷念。
小時候過年前最忙的是母親,除了灑掃庭除之外,還要忙著為家人準(zhǔn)備過年的新衣、采購蔬菜食品。記得臘月二十八是全家總動員的日子,晚上母親已將醒好的面放在案板上揉開,再搟成一張大大的面皮,幾刀劃成長方正方的片,一家人這時上手,做成各式各樣想做中的東西。這邊大鍋的油已然翻滾,將做好的面坯滑進(jìn)鍋里,炸到金黃撈出放到大盆中晾涼,再用沙布蓋上,這是過年時可以隨時、隨便、隨手抓著吃的點心,也有稱之為炸面花。面花做得最好的當(dāng)然是母親,除了在平面造型上多姿多態(tài)之外,在立體造型上亦然有巧奪天工之妙,有三四層重疊的菱花,有套編出來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花籃,有往復(fù)拉伸的撒子,還有觸角四伸的海膽等等林林總總,好像有做不完的花樣。做出的面坯還看不出模樣,下到油鍋里慢慢地舒展膨脹開來,像一朵朵盛開的花,孩子們圍著大鍋觀看,那種好奇和驚詫之情油然而生,于是跟著母親學(xué)著做著起來。油鍋前的主廚自然非父親莫屬,圍裙、套袖、護目眼鏡穿戴整齊,一雙長長的竹筷撥弄著鍋中的面花,從雪白到金黃,翻轉(zhuǎn)、撈出、瀝油,油溫火候恰到好處,完美實現(xiàn)了從面坯到工藝品的升華。孩子們會把自己的作品偷偷地放入油鍋,在一旁悄悄地觀望,盯著它會變成什么模樣。第二天母親會挑出一些花樣好的面花送給左鄰右舍,也把自家的喜幸傳遞給更多的人家。當(dāng)然在上世紀(jì)五六十年代能吃上油炸食品也是可以顯擺一下的,孩子出去玩忘不了用紙包上幾個,分享給小朋友,換來一份快樂的同時,還會收獲一份羨慕的眼神。
那時食品供應(yīng)多是憑票,年糕是江南人過年的必備,要去糧店排隊按糧本定量購買的,是那種五條一層,層層交叉重疊在一起的,可蒸可炒、可燒可燉,切片晾干可以長久保存。但花式年糕則是在食品商店隨意售賣。那時沒有冰箱,新鮮的魚肉蛋菜和風(fēng)、糟、臘、醉的腌制菜品只需提前幾天選購即可,基本沒有漲價和缺貨之虞。
二
其實還有一件大事是要提前準(zhǔn)備的,就是舂米,那是做元宵、酒釀元子主要原料。舂米總是我跟著母親去的,去時也不知要走多遠(yuǎn),拐了幾個彎也就記不得回家的路了,于是用小手緊緊地牽住母親的衣角,生怕落下。舂米是要將淘洗好的糯米泡上一天,第二天用盆盛了拿到舂米作坊去舂成米粉。記得那間作坊很小,只有兩個工人在做,地上一個很大很深的石臼,將米倒進(jìn)去,那邊是一個杠桿式的腳踏舂桿,為了增強下落的力度,桿頭還綁負(fù)上一塊大石頭,這邊一踩一放反復(fù)舂砸著石臼中的米。那頭的工人在舂桿抬起的瞬間要掃下舂頭沾上米粒并要對石臼中的米翻動一次,兩人配合十分默契,大約二十分鐘左右就可以舂得,工人將石臼中的米粉掏出來過一遍篩一遍籮,再將籮出的粗粒入臼再舂上一會,最后將石臼中的米粉清掃出來?;貋硪院笠獙⒚追哿栏杀4?,為的是正月十五最后的精彩呈現(xiàn)。
母親屬于心靈手巧類型的女人,雖然不識幾個字,但領(lǐng)悟性極高。給個衣服樣子就能做出一套好看的衣裝,吃過一次館子里的名菜,就會做出與館子一樣口味的菜品,演示一遍操作技法,就能在最短的時間里達(dá)到標(biāo)準(zhǔn)的要求。記得是為上海某電器廠生產(chǎn)汽車聯(lián)合調(diào)解器,師傅只教了兩遍,她竟然就能將十幾組電線接得分毫不差,成為工人中第一個做出合格產(chǎn)品的人。母親熱心善良,與鄰里相處得極好,對鄰居有求必應(yīng),所以母親一天價總是少有閑暇。小時候雖然沒有更多更仔細(xì)地觀察過母親,但在耳濡目染中卻是更深層次地體會著母親那種細(xì)膩的感情。
孩子們過年惦記的是玩,鞭炮肯定是要有一點的,但那是要從兩毛錢的壓歲錢中拿出一些去買上一毛錢的小鞭,小心翼翼地將連在一起的小鞭一顆顆地拆開,一個一個地燃放。那時成掛燃放鞭炮的人家也不多,多是象征性地放上幾個二踢腳走走形式,但因鄰里聚集爆竹聲持續(xù)不斷,喜慶的氣氛自然也就形成了。那時長輩間的拜年是有看頭的,一個個都穿戴整齊,到家家戶戶門前雙手抱拳,說上幾吉利話,或是聊上幾句,滿大院地走上一遍,再出門到其他院子。中式的便裝棉襖或是長衫,長長的圍巾一前一后地圍搭著,頭發(fā)吹得板板正正的,一個個風(fēng)華正茂的樣子,常常讓人想到電影中的人物模樣,不由得感嘆:原來電影里的事都是真的啊!
是啊,孩子們要回來了,突然想起自己年輕的時候何曾不是一次次追著年的腳步趕著回家,在望見家門時的那種抑制不住的激動,催促著自己不禁加快了腳步。而回家的第一個夜晚總是睡得特別特別香,覺得這里才是自己真正的家。
年漸漸地近了,那些個過年的程序也漸漸地鋪展開來,祭灶神、貼窗花、掃房屋、貼春聯(lián)、請財神、年夜飯、看春晚、放鞭炮……近了、近了、又近了……數(shù)著年的腳步,帶上新的憧憬,祈福祖國、祈福親人、祈福明天。
也好!現(xiàn)在的年是混合的年味,想著過去的年,過著當(dāng)下的年,感慨現(xiàn)在的年味淡了的同時,更熱愛現(xiàn)在的繁華年。繁華也是一種味道,可遇不可求,珍惜吧。
走過一年又一年,讓我們記住曾經(jīng)過年的好,一年一個好心情,這是每個人成長的土壤。
作于2025年1月22日,發(fā)表于1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