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籬】行走鲅魚圈(散文)
一
我先后來過幾次鲅魚圈,差不多都是從內(nèi)地返回的時候路過這里。記得第一次來的時候,這里在大搞基礎(chǔ)建設(shè),公路還沒有鋪上水泥,一輛輛汽車飛馳而過,卷起的塵煙被風吹到半空中,經(jīng)久不散。路邊有一些不知道在哪里移植來的樹木,被密密麻麻的木架子支撐著,怎么看怎么像架著拐行走的病人。
幾棟黑漆漆的樓房在海邊孤孤單單地直立著,又矮又舊,像臨水垂釣的老人,佝僂著身子,在海風的吹拂下昏昏欲睡,隨時隨地都要倒在海灘上似的。我僅僅是個匆匆的過客,所經(jīng)過的也是別人的時光,這里的一切都與我無關(guān),所關(guān)心和在意的地方不在這里。我的目光在這里停留片刻,就會隨之遠去。
一座城與一個人的秉性是否相同呢?有些約定俗成的東西,一旦形成是很難用什么去改變的。因為那些東西已經(jīng)根植于骨髓里,要怎么清除出去呢?這些東西清除不掉,還談什么改變?我對鲅魚圈的最初印象是既黑暗又臟污,有洗不凈的感覺充填在心頭。
許多年后,又一次來到這座城市,想不到的是,竟然讓我的審美立場發(fā)生了動搖。
大巴車??吭谏胶V場,下車就看見遠遠的海面,佇立著一尊曼妙多姿的雕像。那是剛剛樹立起來的鲅魚公主像,高達六十多米,不銹鋼材質(zhì),通體為淺藍色調(diào),人身魚尾,兩手托舉著一顆明珠,仿佛從海里一躍而起。這是鲅魚圈這座城市的新形象,是以一個嶄新的面貌出現(xiàn)在世人面前的。那顆明珠的閃爍,是照耀暗夜的明燈,給海上行程的人們指明了回家的路。
迷人的渤海灣,曾因一段美麗的傳說而口口相傳,當這個傳說揭去神秘的面紗,展現(xiàn)在這里的時候,讓這里涌起了希望的熱潮。海水里的鲅魚公主,身著具有中國特色的流蘇襦裙,雙手托舉著明珠,面帶微笑,雙眸之中閃現(xiàn)出無限的溫柔。在陽光的照射下,一身靈氣地從海底冉冉升起,顯得那么的華美,那么的高貴,那么的令人敬仰。
悠悠海風,卷起層層波浪,堆起的浪花簇擁在它的腳下。對于漁民來說,海水不是浪漫,也容不得一絲一毫的懈怠。在大海里理解大海,在風浪里理解風浪,平安的價值是誰都懂得的,有這樣一位神明的佑護,讓出海的人們多了一份自信與堅強。
鲅魚圈區(qū)隸屬遼寧省營口市轄區(qū),位于營口市南部,距離營口市老城區(qū)約六十公里,為營口市的新市區(qū)。從一九八四年建區(qū)開始,僅僅不過三十年,便成為東北地區(qū)經(jīng)濟與社會生活發(fā)展最快的地區(qū),從一個小漁村蛻變成一個現(xiàn)代化港口城市,這個速度不能不讓人驚嘆。
我這個旅行者不知不覺間成為這座城市發(fā)展的見證者。這座城市在我的眼里一直都是黑白底片,此刻所看到的色彩斑斕的一面,讓我不由地打開心扉,裝下了這座城市的全部。
二
我是在夜晚的時候進入熊岳鎮(zhèn)的,第一次來這里,也是聽人的傳聞,希望能夠得到證實。我所居住的客房在二樓,天明的時候,便被一股香氣喚醒。聞得出是巧克力的味道,不由地反思了一番。這是東北人的口味在不斷地翻新,更趨于年輕化和市場化。不是嗎?我很執(zhí)著于自己的判斷,想去證明一下,當然只是想去證明,而不是親自去實踐,這樣的口味是不符合我的。
出門來,往樓下的小店瞥一眼,果然看見一對小情侶。兩個人坐在桌前,在相互幫助著,親密地往對方的嘴里喂食。他們一邊細細地品味著,一邊深情地凝望著。甜甜蜜蜜的感受讓人不能直視。他們是在增長著愛情的甜度,這是毋庸置疑的,我也多了一份感受。這般蜜意在某些程度而言,是在說明這里有多么的恬靜與灑脫。
我沿著這一條街走去,這是一條青石板鋪就的街,街兩邊古色古香的民居襯托著,一股氣韻在其間糅合著,演化成一種亮色,有多少故事打印在這條街上,得需要自己去發(fā)現(xiàn)。
還別說,我很喜歡在這樣的街巷里穿行,建筑群落里包含著的古老,是一種清朗,在彰顯其莊嚴與整飭。這是一種氣勢,一種壯闊,同樣震撼人心。
既然是一座城,便是一座工事,一座關(guān)隘。據(jù)史料記載,唐顯慶三年,薛仁貴討伐高麗溫熊山,大戰(zhàn)于此,該城初為山上的巖石所壘,長約二十余里,故稱為“石城”,元代時改稱為熊岳。
歷朝歷代都很重視對城鎮(zhèn)的修建與維護,可見其重要的軍事地位有多么重要。熊岳城的北門便是明代的殘存,此門被稱作“綏德門”,城門的名字有安撫、安好之意,顯示著城防的固若金湯。這里的城墻與別處稍有不同,為大條石基礎(chǔ),青磚墻面,白灰勾縫,墻內(nèi)由黃土泥沙夯實,是典型的明代城防工事的砌法。原本南城門也是同時代修建的,可惜在文革期間被毀,現(xiàn)在只有一些殘石條遺跡了。在街巷里轉(zhuǎn)來轉(zhuǎn)去,有自己的收獲,有自己的認知,古城的古是要從內(nèi)心深處感悟的。
古城四周的城墻目前也僅剩下西城墻和東城墻,南北城墻均已不在。行走在這里會發(fā)現(xiàn),沿街的民居及院墻用料,基本都是城墻的青磚。不用說,城墻用磚被民眾拆下,用于自家的房屋建設(shè)了。保護歷史的意識,是近幾年才得到加強的,也不能怪民眾了。
古城里還有些古建筑,保有四合院的形式,結(jié)構(gòu)完整。這是讓我感覺到欣喜之處。這些民居依舊有遼南特有的囤頂和有硬山頂,基本還保持著當年建造時的格局與風貌。我總是相信,一座城市最好的建筑是幫助人們構(gòu)建和提高理想的。雖然時代已經(jīng)將那一頁翻了過去,然而,理想是終究不會破滅的,人類正是憑借著理想而走向了更加光明的未來。
三
當人們生活在盛大的海洋氣息里,呼吸中有海水的節(jié)律,皮膚上有海風留下的印痕,血脈里有洋流的動能,以致連瞳孔里都是滿滿的波光粼粼。這些還不夠,這里的人們遵循靠海吃海的傳統(tǒng)習(xí)性,已然形成了集體意識。
大海之大,所提供的食物,是江河湖泊所無法企及。鲅魚圈這個名字由來已久,早在清康熙年間,這里就有漁船來捕捉鲅魚了。每年的夏秋之季,是捕撈鲅魚的最好時節(jié)。因這里地處海灣,環(huán)形的地理位置是活脫脫的一個半圓,就如同一個圈圈,又因魚量產(chǎn)量高,而把這里稱之為“鲅魚圈”。
這里的鲅魚主要以藍點馬鮫為主,它屬暖性上層魚,身材矯健而多姿,最大的一條有一米見長。它們夏秋季洄游,到渤海灣產(chǎn)卵,人們便遵循著這條規(guī)律進行捕撈。魚群過處,卷起一個個的旋渦,海水蕩漾,此時所展現(xiàn)出的水紋是讓人眉頭舒展,喜笑顏開的紋理。這些鲅魚的繁殖速度是那么的快,又那么的多,充斥在海灣里,一眼望去,誰的心都要蹦出來。
漁船出動了,兩艘船為一槽,拉動漁網(wǎng),向一邊的海岸靠近。魚頭攢動,紛紛浮出水面。魚群狂躁不已,騰空而起,那場面真的熱鬧非凡。
鲅魚是這座城市的標志,也是這座城市的一個招牌。來到這里,不吃上一頓鲅魚,就等于沒有來過。對食物最大的珍惜就是好好吃掉,包括之前的烹制,要努力保留它的鮮度。
紅燒、糖醋、干煎、大烤、酒嗆等等烹飪手法,對于鲅魚都是完全可以的,似乎怎么制作,都合乎它的肉質(zhì)。慣常的紅燒,味道濃重而熱烈,像大潮一樣涌來,有淹沒之意味和功力。普通的清蒸,香味清淡,優(yōu)雅而有格調(diào)。這里的鲅魚餡餃子,可是要不能不嘗一嘗的,白晶晶的餃子皮,透出里面食材的底色,精巧而又別致。咬一口,鮮香的味道,立刻充盈味蕾,蓬勃暄軟,軟玉溫香,讓人欲罷不能。北方人對餃子情有獨鐘,而配上鲅魚的香氣,絕對算得上是人間絕品,不能不說,這是絕對的家鄉(xiāng)味道,占據(jù)著口中味蕾與靈魂記憶。
又要離開了,站在海岸邊,再回頭看看鲅魚公主的雕像,不禁對這里又有了高度的認識。這片海的鮮度,讓人產(chǎn)生一種信賴與滿足。飲食文化要先有大眾生活作為基礎(chǔ),然后才能有更多的發(fā)展前景。能成為一種文化,必然要與大眾生活密切相關(guān),才是應(yīng)有的面貌,也是真諦所在。
我想起與鲅魚圈的結(jié)緣,不就是一種洄游嗎?構(gòu)成洄游的,可能是生命里的偶然,卻也有一定的必然。遼闊的海灣,是物競天擇之選,冥冥之中有誰能夠抗拒呢?
想起鲅魚圈,我就會想起美人魚的傳說,而后會想起來到海邊的人們,都齊刷刷地長出了鰭和魚尾,那將是何等壯哉的魚群?。?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