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水·暖】年饃飄香,年味長(散文)
小時候,臘月里,最心心念念的,便是母親蒸出的熱氣騰騰的年饃,麥香撲鼻,一口咬下去,滿滿的都是幸福的滋味。如今,小年剛過,這份溫暖的記再度被喚醒。
前幾日,得知老家父母面粉已用完,她本打算用家中的麥子去換取,可那換面的人卻遲遲未來。我給愛人說了,他二話不說,開車去超市買了一袋,順便捎帶了一袋饃回來。
臘月二十四下午,我和愛人回到家,一進(jìn)門,母親就迎了出來,看到我們手里的東西,嗔怪道:“買這么好的面粉,得多花不少錢啊。”母親嘴上雖在嗔怪,可我心里清楚,她的內(nèi)心滿是感動。她一生節(jié)儉,習(xí)慣了精打細(xì)算,可對我們的愛,卻從來沒有絲毫吝嗇。她的嗔怪,不過是不想讓我們?yōu)樗嗷ㄥX,是對子女深深的疼愛。
“都快過年了,人家換面的都不來了,你咋蒸饃呀?”我笑著說?!安恍芯腿ユ?zhèn)子上換面?!蹦赣H說。“都臨近年底了,人家都放假了?!甭犃宋业脑?,母親沒再說什么。
和母親閑聊時,我得知她打算明天(臘月二十五)蒸饃,而且母親提前幾天就開始準(zhǔn)備酵面了。雖然我沒能親眼見證,但我能想象出:母親會從那老舊的柜子里,會小心翼翼地捧出存放酵頭的罐子,那酵頭可是家里蒸饃多年的“寶貝”,陪伴我們無數(shù)個年頭,帶著一股獨特的、只有歲月才能賦予的香氣。然后,母親輕輕地把酵頭掰成小塊,放入溫水中,拿起筷子慢慢攪拌。她的眼睛緊緊盯著酵頭在水中散開的樣子,神情專注而認(rèn)真,仿佛在進(jìn)行一場至關(guān)重要的儀式。為了讓酵面發(fā)得恰到好處,母親肯定守在旁邊,時不時地查看酵面的狀態(tài),滿心期待著它能成功發(fā)酵,好為我們蒸出又香又軟的饃。
此刻,酵面已經(jīng)發(fā)好了,我對母親說:“媽,明天我早早過來幫你,和面這活兒我來干?!蹦赣H聽了,嘴角微微上揚(yáng),眼中滿是笑意,卻又帶著幾分心疼,輕聲應(yīng)道:“天太冷,你別來得太早了。”
第二天清晨,天邊剛泛起魚肚白,我便匆匆起床。簡單洗漱后,七點半,我準(zhǔn)時趕到母親家。本想著能幫母親分擔(dān)些活兒,可推開門,眼前的景象卻讓我吃驚不小。母親已經(jīng)把面都和好了,滿滿一盆發(fā)好的面,白花花的,散發(fā)著發(fā)酵后特有的香氣。父親說,母親昨天晚上九點多就把面和好了。
我忍不住嗔怪道:“媽,咱們不是說好了等我來,你咋早早就把面和好了?”母親只是笑著,眼神里滿是慈愛:“昨天晚上我投了三次酵面,看見酵面發(fā)了,就把面和好了?!?br />
“你媽看你身體不太好,心疼你,怕你累著。你也一樣,心疼你媽,你們娘倆都為對方著想。”聽完父親的話,看著累得直不起腰的母親,我的心像被一只無形的手緊緊揪住,酸澀與感動交織在一起。母親總是這樣,默默為我們付出,不顧自己的身體,只為了讓我們過得舒心。她的愛,如同這冬日里的暖陽,溫暖而又熾熱,這一刻,我深刻地體會到了母愛的無私與偉大。
此時此刻,我能想象得出母親和面時的情景:她站在灶臺前,一手倒水,一手和面,那布滿老繭的手在面團(tuán)上熟練地翻飛,額頭上滲出細(xì)密的汗珠,她卻渾然不覺,眼神專注而堅定,仿佛手中的面團(tuán)承載著她對這個家所有的愛與美好期待。
經(jīng)過一晚上的發(fā)酵,面成蜂窩狀。母親說要蒸點包子,可一看,肉還沒煮呢。我輕聲提議:“媽,咱們先煮肉,等肉煮好了再包包子,您看行不?”母親點了點頭。于是,我們先把肉放進(jìn)鍋里煮上。煮肉時,依偎在父親身旁,望著他專注添柴的模樣,往昔父親為我烤饃的溫暖畫面瞬間浮現(xiàn),那份溫暖一如往昔,從未改變。不過此刻,我的目光更多地落在了忙碌的母親身上,她的身影在灶火的映照下,顯得格外溫暖動人。
肉煮好了,我們開始剁包子餡,這時,二姐和哥哥也回來了。一家人圍坐在桌前,二姐一邊熟練地揉面,一邊眉飛色舞地講著前幾天去集市上遇到的趣事,眼睛笑得瞇成了一條縫:“你們都不知道,那個賣菜的大爺,為了多賣出去一把青菜,追著顧客跑了好遠(yuǎn)呢!”說著,還模仿起大爺奔跑的樣子,惹得哥哥笑得前仰后合,手中的面團(tuán)都差點飛出去。母親也被逗得合不攏嘴,臉上的皺紋都舒展開來,一邊笑著一邊指著二姐說:“你這丫頭,就會添油加醋?!蹦赣H的笑容里,滿是對兒女們的寵愛,那一刻,她的眼神中透露出的滿足和幸福,仿佛所有的辛苦都在這歡聲笑語中煙消云散。她或許在想,一家人能這樣熱熱鬧鬧地聚在一起,就是她最期盼的時光。
我手中捏著面團(tuán),眼睛時不時地看向母親,她微笑著指導(dǎo)我們包包子的技巧,眼神里滿是慈愛。孩子們在一旁嬉笑打鬧,時不時地伸手抓一把面粉,弄得滿臉都是,卻依舊樂此不疲。整個房屋充滿了歡聲笑語,溫馨而又熱鬧??粗矍暗膱鼍?,一家人圍坐在一起,手里捏著面團(tuán),熟悉的場景瞬間將我拉回到童年時光。
那時候,我大概四五歲的樣子,母親每次蒸饃,都會給我一塊面。我就蹲在一旁,看著大人捏,自己也有模有樣地學(xué)著捏。雖然捏出來的形狀奇奇怪怪,一點都不像,但我心里卻特別開心,覺得自己參與到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中。
思緒被孩子的喊聲拉回,在我們共同的努力下,很快第一鍋包子和饅頭出鍋了。大家圍在灶臺前,你一言我一語,都夸贊著這剛出鍋的年饃,有的說個頭真飽滿,有的說香氣撲鼻。孩子們更是迫不及待,踮著腳尖,眼巴巴地望著,嘴里不停地嚷嚷著要吃。母親一邊笑著嗔怪孩子們饞嘴,一邊給他們每個人遞上一個。
白騰騰的熱氣撲面而來,整個廚房都彌漫著饃香。父親收了火,母親把一個個白胖胖、熱騰騰的饅頭和包子端了出來。看著這些出鍋的年饃,母親欣慰地笑了出來,那笑容里滿是滿足和幸福。她的眼神在我們每個人身上掃過,仿佛在說:“這就是家的味道。”
大家圍坐在餐桌前,吃著剛出鍋的饃和包子,歡聲笑語回蕩在整個屋子里。
望著眼前這熱氣騰騰、充滿生活氣息的廚房,看著家人臉上洋溢的幸福笑容,我深深沉浸在這份濃濃的親情之中。這時,女兒跑到母親身邊,拉著母親的手說:“外婆,明年說什么也不讓你蒸饃了,我們直接買兩袋饃就夠了。你年紀(jì)大了,身體越來越不好,蒸饃太累了?!蹦赣H聽了,摸了摸女兒的頭,笑著說:“好,好,聽你的?!笨晌抑溃赣H心里其實是舍不得放下蒸年饃的傳統(tǒng)的,這不僅僅是一種食物,更體現(xiàn)了家的溫暖和對子女的愛。
記得小時候,生活條件艱苦,每到臘月蒸饃,母親總會把最好的食材留給我們。那時物資匱乏,母親為了讓年饃更美味,會提前很久就開始攢雞蛋,還會在自家小菜園里精心照料那些青菜,只為了在蒸年饃時能多放些餡料。每到饃饃出鍋,一家人圍坐在一起,有說有笑,其樂融融,那溫馨的場景,至今仍歷歷在目。如今,我也為人母,更能體會到母親當(dāng)年的不易。在那艱難的歲月里,母親用她的智慧和勤勞,為我們撐起了一個溫暖的家,而這蒸年饃的傳統(tǒng),就像一根無形的線,將我們一家人緊緊地連在一起。
這份蒸年饃的傳統(tǒng),不僅是親情的延續(xù),更是對下一代言傳身教,也寄托著我對孩子的期望。我希望他們能在這熱氣騰騰的饃香中,感受親情的溫暖,傳承家庭的愛與力量。
未來,我會帶著孩子,每年都認(rèn)真完成這一儀式,從準(zhǔn)備酵面開始,手把手地教他們每一個步驟,讓他們明白這不僅僅是蒸饃,更是在傳承一種習(xí)俗,一份對家的熱愛。讓這份傳統(tǒng)在歲月的長河中延續(xù)下去,讓家庭的凝聚力堅如磐石,成為我們最堅實的精神依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