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荷.煙火】守富貴(散文)
過年要守富貴。起碼從正月初一守到正月初三。如果守到正月初七開市大吉,“守富貴”就守的更理想了。
“守富貴”就是年初的最近幾天里,既不讓他人前來打攪自己,自己也不去他人家里造訪。親朋好友之間那些必要的互動,盡量在年前提前完成。年后努力做到互不來往,非必要不聯(lián)系。
做到一不接待來訪者,二不出去走親戚。讓自己從社會人變成真正的“家人”,只守在自己家里,陪伴著自己的家人過自己太平幸福日子,不聚堆不約場,不拋頭露面外出參加活動。若有人打電話誠懇邀約,只一句“我要守富貴”,對方便心領神會,不再勉強并表示非常理解。
守富貴的確切時間應該從“發(fā)紙馬”活動禮成開始算起?!鞍l(fā)紙馬”是民間一直沿襲的過年習俗。在舊年轉(zhuǎn)身離開、新年開始探頭之際,要舉行一種儀式,表示為人的真,對神人的誠。具體時間要看看黃歷,才能確定吉時。吉時也許是半夜,也許是天剛剛露明。一家人需要一塊起床。決不能賴床,也絕不能讓人催起床,否則一年到頭懶惰,被人催被人攆,一年到頭不得好時氣。所以有人戳戳被頭、扯扯頭枕、捏捏耳朵、拍拍臉蛋,就一骨碌爬起來。大人忙著準備“發(fā)紙馬”的物品,忙著燒水準備下水餃,小孩等在一旁不許隨便講話,或者悄悄地試穿新衣服。等水燒開了把餃子下到鍋里,像一則謎語說的“一群大白鵝,撲啦撲啦下了河”,大皮餃子隨著沸水翻滾,待到基本煮熟了,就開始“發(fā)紙馬”。
除夕夜,早已提前在天井(院子)里安放了一張長方形木桌,幾個木板凳,擺上了酒盅筷子,叫“搭天地棚”?!鞍l(fā)紙馬”時把提前準備好的菜與饃饃端上桌供奉著,等餃子一出鍋,撈出餃子端上三碗,就在桌前點燃香燭。用芝麻秸稈、黃豆秸稈生底火,把紙錢、紙元寶、紙錁、紙馬云駝以及祭天文書一塊點燃燒化。然后放鞭炮。全家人虔誠地磕頭敬拜黃天神(一說天老爺)以及天地三界諸位神仙,祈求神人的庇佑與賜福。從“發(fā)紙馬”開始,人們就開始正式進入了新的一年。
后來人們簡化了“發(fā)紙馬”的內(nèi)容。但燒紙燒香祭拜等核心環(huán)節(jié)都予以保留?!鞍l(fā)紙馬”后全家人表情都十分嚴肅,絕對不允許說笑??v然開口講話,也只許說吉利話。
我記得小時候過年根本沒有“守富貴”這一環(huán)節(jié)。只記得禮敬好天地神仙后,面對一碗碗大皮餃子擺滿桌子,熱氣騰騰的,而且香氣撲鼻。便狼吞虎咽地開吃。新年第一頓餃子是素餡餃子,是豆腐餡子的,一般是豆腐與菠菜做成的,不放蔥姜與五香面等調(diào)料,據(jù)說神仙不吃蔥姜蒜。還有紅糖餡的餃子。包錢的餃子只有兩個,據(jù)說包錢的餃子誰吃到誰有福,誰就有錢,一年到頭好運連連。所以人人盼著吃餃子吃出錢。吃了餃子就可以出去拜年,穿著新褂子新褲子新鞋,滿街撒歡地跑,成群結(jié)隊地挨家挨戶去,見人跪就跪下,不管輩分,能掙點糖塊與幾分錢就好。
那時我們管餃子也叫包子。有那種人不會說話,早早跑到人家給人添堵自己也找不自在。那人到人家里正看見人家正在下包子,下得不囫圇,于是就說“你家包子破了,哎呀哎呀,全爛了!”人家會往外攆。并且滿村告訴(控訴)一直說到開春。又說過年吃花生,只吃不講話。有個小孩吃到一個獨粒的花生,說只有一個“仁”(人)。結(jié)果他家五口人最終僅剩了他一個人。這些事例虛虛實實,都說明了過年是一個非常時期,嘴巴絕對不可以隨便亂說。在過年這個特殊階段特殊節(jié)點,口吐蓮花還是“狗嘴吐不出象牙”,不但事關很多隱秘或公開的信仰,而且還關聯(lián)著本人在村民面前的口碑。誰說話“藥人”,誰耍二虎,都是眾口傳播的。
后來到城里居住,發(fā)現(xiàn)城里人也發(fā)紙馬。在樓下燒紙敬天,燃放鞭炮。后來明文規(guī)定禁放煙火,這些活動逐漸在減少。
我記得多年前我家大年初二來了一家親戚,兩個大人兩個小孩。那個小女孩還不會說話。他們進門的時候,我家剛剛點上香火。親戚家從來不搗鼓這些程序,所以男親戚進門就說神仙有嗎?做這些中用嗎?這樣求財靠譜嗎?他對著煙霧繚繞的財神爺神位滔滔不絕地說個不停。弄得我家心里七上八下的。他家那個還不會說話的小女孩,吃飯的時候,大人僅喂了一口魚肉,那小孩就打挺地大哭不止。眾人急急忙忙打車去看醫(yī)生。忙活了整整一上午,費了我家一宗錢款,車費與診療費都是我家承擔。覺得他們是擾亂“富貴”的人,從此我家很怕他們。每年他們都會三番五次地來家里。都不愿意他們過年的時候來家里。所以近兩年就以“守富貴”的理由告訴他們正月初三以前不要來家里。
“守富貴”與這些事有沒有關系,我沒有考證過。我想有點牽扯吧。俗話說語言吉利人富貴,“厚德載物”,言語尖酸刻薄之人絕對擔不起“富貴”。嘴巴不好人主賤,沒有口德就缺少福報。沒有人告訴我“守富貴”的由來與典故。是哪里先開始流行“守富貴”的,“守富貴”嚴格的程序到底如何,迄今為止沒有研究明白。
在我看來,所謂的“守富貴”僅僅是一種行為而不是一種習俗。是某些人為了過年時規(guī)避一些不必要的麻煩與煩惱,或者處于經(jīng)濟時間等考量而找的托詞,或者說是拒絕社交的擋箭牌。
“守富貴”就是過在剛過年這幾天待在自己家里,暫且謝絕社交。一日三餐按點開飯,一日三次按點給財神爺、灶君爺分別上香,燒紙祈福。有人說做官的趁錢的與有閑的都講究“守富貴”。有人說起來聲稱自己是隨鄉(xiāng)入俗,“遵從習俗吧!”我感覺這個不像是民間過年習俗,倒更像是大隱者的托詞。大隱隱于世,身處碌碌紅塵,不愿受世俗桎俈,又跳不出藩籬,于是假托大俗“守富貴”,實則實現(xiàn)大雅“求超然”。
因為普通人絕大多數(shù)社交是無用的。非要堅持,除了“勞民傷財”并無多少益處。禁用“守富貴”三個字就堂而皇之地讓自己有了自由支配時間、安排生活的權(quán)利,細想籌謀此舉的人也是有某種智慧的人。我想,“守富貴”也是移風易俗的另一種表現(xiàn)形式。是對傳統(tǒng)人情方式的一種篩選與改良。
“守富貴”是來城里后探知的過年生活方式。自從探知“守富貴”的妙處,我就積極開始效仿。我還主動“發(fā)揚光大”,有時堅持到正月初七“拆天地棚”開市。很多人知道我正月忙著“守富貴”,就一般不再在這幾天約我出行或聚餐,少了許多勞身勞心的顛簸與透支,年前積攢的各種疲憊就無痕祛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