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靜·新】正月初四的紀(jì)念(散文)
從一記事開始,正月初四就刻在了骨子里,這一天是母親的生日。
早上起來,第一條微信是哥哥從天津發(fā)來的。一段母親和姐姐聊天的視頻,并附了一句話:“今天是母親96歲本命年生日?!蔽易屑?xì)看了兩遍,這個視頻好像我以前真還沒有看過,不知哥哥從哪里翻騰出來,亦或他一直就精心保存著、天天都會看一遍的。我回復(fù)了一句:“過得真快,母親去世快六年了……”
正月請客,是老家的習(xí)俗,是當(dāng)?shù)匾环N莊重的禮儀形式,也是一種親情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在農(nóng)村,除了紅白喜事外,親友間都忙于農(nóng)活和家計,平時很少在一起聚會。到了正月,一是農(nóng)閑季節(jié),二是家家都準(zhǔn)備了平時舍不得吃用的年貨,更重要的是欣逢過年大節(jié)。于是,人們選擇這一時間,宴請親朋,以交流感情,表訴衷腸。請客的時間,一般是在過了破五節(jié)后的初六到正月十五前這段時間。
我家請客的日子基本都在正月初四,這是父母定下的規(guī)矩,也是我家年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初一一過,父母就開始籌辦請客事宜,我曾經(jīng)問父親為什么定在正月初四請客?父親說:“因為初四是你娘的生日?!本枚弥鲁跛慕o母親過生日的意義便超越了請客的意義,但父母每次都囑咐我們,不要對客人提及過生日的事情,那樣是對客人的不尊重。
請客的菜單是父母初二就商量好的,菜蔬的品種質(zhì)量受農(nóng)村生活條件的制約暫且不論,但一定是我家最好的。記得有一年哥哥回來過年,從黑龍江帶回了一條烏蘇里江的凍馬哈魚。這在當(dāng)時的壩上高原農(nóng)村,是絕對罕見且上檔次的美味珍饈。除夕我們幾個孩子就盯上了這條魚,以為母親一定會給我們做魚吃,未曾想年夜飯連一片魚鱗都沒見著。母親似乎很對不起我們,給我們解釋說,要留著初四請客用,到時候客人吃剩下,每個人都會給你們留一塊。后來我才品出了其中的意味,把最好的留給客人用,不僅僅是對客人的尊重和敬愛,同時也是一種家庭品味的彰顯。
初三一早,父母就安排我們出去向親朋發(fā)出邀請通知。這一環(huán)節(jié)被稱為“道人”,接受了邀請的親朋被稱作“道下了”。我家的客人每年都很固定,父親一頭的有我的三大爺、五伯伯、老姑,母親一頭的有我的舅舅,另外有三哥的岳父、和村里的老師?;氐郊液螅改笗鶕?jù)客人的人數(shù)開始準(zhǔn)備筵席。
在我的記憶中,初四請客的筵席是非常認(rèn)真,也非常講究的,父母會使出渾身解數(shù),傾其所有來安排。記得有一年父親做了大碗扣肉,受到了客人異口同聲的夸贊?,F(xiàn)在還能回憶起那肉的晶瑩剔透、綿軟絲滑以及余香四溢的色香味來。很長一段時間,村里都傳說著我家請客的菜肴和父親的扣肉手藝。有幾次村里的小伙子結(jié)婚,都來請父親去做扣肉。更夸張的是,公社一位領(lǐng)導(dǎo)到村里下鄉(xiāng),竟然自己買了一塊肉到我家讓父親給他做一碗扣肉。
后來父母都離開了農(nóng)村,跟我們來到了華北大平原,家里初四的請客筵席也就終止了,不過初四給母親過生日的家規(guī)一直沒有破。這一天,比除夕還要熱鬧,兒女子孫們都會趕回來,幾十人聚在一起慶賀母親的生日。叫娘的,叫老太太的,叫奶奶的,叫姥姥的,還有叫太太的……此起彼伏。特別是幾個孫子孫女外孫女參加工作后,生日更加熱鬧,不僅有生日宴,孩子們還要給母親發(fā)紅包。筵席結(jié)束后,母親會像小孩一樣清理紅包,一邊清理,一邊念叨孩子們的名字,還會說:“給這么多錢,我去哪兒花去呀?!?br />
母親去世之后,初四的聚會就沒有了。兄弟姐妹們也似乎缺少了到一起聚會的動機,更缺少了動力,一家一個世界,一人一片兒孫。還好,現(xiàn)在有視頻電話,大家都在電話里見面,紅包也改成搶紅包,倒也熱鬧,但我還是感到了年氛的異樣,我忽然覺得,春節(jié)也在衰老,不知那天,也會和母親一樣壽終正寢。
給哥哥回完信息,我把視頻發(fā)給了姐姐,我估計這段視頻她也沒有見過。今年的初四哥哥在天津,姐姐、三哥在壩上高原,我和弟弟則在華北平原。雖然不在一起,但我知道,今天念叨最多的都是母親生日這個話題,正月初四,那可是全家的“家慶”日,這是載入每個孩子心頭的節(jié)日。
今年春節(jié)正是甲流爆發(fā)的時候,我和妻子都未能幸免。初三下午開始有了癥狀,到初四就都厲害了。早上給孩子們打電話,誰也不要回來,小心傳染。這樣,家里就剩我倆和一條小狗。為難的是這小狗,除了我倆,誰也不認(rèn)。在我們生病期間,無人能夠承擔(dān)喂狗、遛狗的樂趣,身體多么不適,遛狗的任務(wù)是必須完成的。遛狗回來,妻子蓋著大被子仰臥在沙發(fā)的榻上,我則躺在床上,鉆在被窩里,一個看電視,一個看書。只有小狗不停地轉(zhuǎn)悠,一會兒到床前撓撓,一會兒到沙發(fā)邊呼呼兩聲,不了解大白天的,為什么兩個人都躺在了那里,對它的殷勤不屑一顧。
一個冬天都是晴朗的天,快過年了下了一場雪。這幾天就忽晴忽陰起來,但陰天偏多。初三陰了一天,初四還是陰天,溫度也降到了零下15度以下。天氣晴暖的時候,屋里還挺暖和,顯不出冷來,一降溫才發(fā)現(xiàn),屋里的溫度只有16度,陰面的小屋才14度。幾個鄰居家也遭遇了寒冷,打電話問我家的情況,然后說,我們掏著采暖費,但享受不到該有的溫暖,應(yīng)該投訴這些良心被狗吃了的混蛋!我說扛扛吧,能過就過,好歹屋里能伸出手來,耳朵還不會被凍腫,這比我小時候在壩上高原的景況好多了。那時,每個冬天手腳和耳朵都會留下凍瘡。再說晴天之后,太陽出來,屋里一下就會暖和起來的。投訴只能惹得更生氣,人老了,不能招惹生氣,特別是不能和“大腿”扭勁。因為我已經(jīng)有了經(jīng)驗,前幾年都是投訴的,有一年還打了市長熱線,但冠冕堂皇一番后,五六年了,還是這樣。后來不投訴了,也就少了因投訴招惹的生氣。
投訴是一種生活方式,不投訴是一種生活哲學(xué),不投訴更需要具備模范國民應(yīng)具備的素質(zhì),這是國學(xué)“忠孝信勇”一再強調(diào)的。
妻子堅信兩人的感冒是被凍出來的,她扛著病體,穿著羽絨服搗鼓出了電暖氣放在臥室里,客廳開啟了空調(diào),電表就呼呼地飛轉(zhuǎn)起來,我擔(dān)心電用完放假買不上,提醒妻子注意。妻子似乎早有先見之明,知道會降溫,放假前就買了500塊的電,夠用。
原來母親在世的時候,不記的正月初四有這么冷過,暖氣總是熱得燙手。暖氣一來,我就會在母親臥室的暖氣片上蓋上一條浴巾,生怕母親不小心燙了手。初四的晚上,我們會放一些煙花,母親坐在打開的窗戶前,樂呵呵地觀看,涼風(fēng)從窗戶吹進(jìn)來,一股淡淡的、涼絲絲的火藥味道,屋里也不覺得冷,母親更沒有因為暖氣不熱被凍病過一次。
現(xiàn)在有關(guān)部門總是宣傳說地球在變暖,連南極洲和北冰洋都在快速融化,看來這宣傳也不夠準(zhǔn)確,我的切身感覺,這幾年的天氣是越來越冷了,至少是家里的暖氣越來越冷了。
晚上翻出了和母親過年的一些老照片,一大部分是母親的生日照,我想發(fā)給哥哥姐姐,但終究沒有發(fā)。因為我忽然發(fā)現(xiàn),原來回憶是很痛苦的事情。特別是在冷氣襲屋,病痛纏身,孤獨寂寞的大節(jié)大日期間,是絕不可回憶美好過去的,過去的美好往往是今天的折磨。這折磨有一個人承受足矣。
“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正月初四,這是母子天性牽絆的一天,不論美好還是艱難,都難以忘卻,這就是紀(jì)念。
好想念母親,更想念母親在世時家中的那種溫暖……
202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