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曉荷·煙火】孫女續(xù)填家譜(散文)
正月初七那天中午,我們一家六口,去老家二哥那兒吃飯。午餐很是豐盛。二嫂燉的牛肉、羊肉,二哥做的清蒸鰈魚,現(xiàn)成的鴻宴肘子、花椒肉,我下手炒了幾道素菜,還有好多涼菜。主食呢,有饅頭、米飯、水餃,還有蒸白薯、胡蘿卜、山藥等等。標準的圓形飯桌,摞了兩層。紅酒白酒飲料,更是早早地恭候在靠北墻的柜子上了。二哥、二嫂,都是近八十歲的老人了,二嫂還患有腦血栓,行動不便。但他們老兩口生怕我們吃不飽吃不好,提前作了這么充分的準備,這讓我們心里很是感激。我的十二歲的孫女,七歲的孫子,按照他們父母的旨意,一個勁兒地表示感謝。
我們這個村名叫夏屋村,四五百戶,一千五六人口。原屬豐潤縣,現(xiàn)歸唐山高新區(qū),在唐山的西北方向,緊鄰二環(huán)路。在地震前,村子共五條大街,從東往西,分別為前街、大街、南場、小胡同和西小莊。地震后,村里重新規(guī)劃,房子增多,村莊老的格局就被打破,后來又有高鐵從村里通過,好多老宅被占,村莊街道,早已由五條增加至十幾條了。我家老宅,就坐落在小胡同這條街。二哥現(xiàn)在的住房,在我家老宅最北端。
來老家,總是我最覺充實飽滿的時刻,也是我思緒活躍、最易穿越的時刻。院子里的雪,還沒有化凈,室外氣溫在零下十度以上。二哥的老宅封閉并不嚴實,偶爾有冷風從窗縫里打進來。但我們一點沒有感覺到冷。
二哥、我和我的兒子喝白酒,其他喝飲料。幾口酒下肚,情緒立時活躍、話題立時稠密起來。當然,說得最多的是村莊的變遷,是村里的傳聞軼事,是本家的人丁賡續(xù),是家里幾代人的新事舊事。二哥從開灤唐山礦退休,老三屆畢業(yè)生,長我九歲,愛看書,記憶頗好,好多諺語土話,方言俚語,我從他那里學了不少。平時我到二哥家時,總要和二哥喝上二兩。但二哥沒有熱過酒。但今天,二哥還把白酒用溫水熱了一下,如同當年父親在世時喝酒一樣。這讓我馬上想起了小時候的過年,想起了父母健在時的幸福時光。這也許是二哥的特別用心。
村莊的歷史已有六百多年,是明朝永樂年間,先祖趙貴從山東棗林莊遷徙到此,挖坑建房,開墾土地,定居下來,繁衍生息,延續(xù)至今。我們的祖先是有遠見的。他們認為,承先者乃能啟后,源遠者自可流長。所以,從先祖落戶在此開始,趙氏家族即有家譜記載。到第十世,不知何因,家譜中斷。至同治二年,十三世祖趙云錦才重續(xù)家譜,十五世祖趙潤田又修家譜。為方便記載,防止再斷,潤田祖同時定“家、聲、振、赫、世、澤、綿、延”八字為排行,用于名字中間,自十六世起啟用。十六世用“家”字,十七世用“聲”字,十七世用“振”字,用完這八字,從頭再排,以此類推,世世相傳,不得更替。按照這次修定的家譜規(guī)定,我們這輩是十七世孫,名字中間是“聲”。本人名聲仁,遵從家譜規(guī)定是也。截止現(xiàn)在,已經(jīng)傳至二十二世。八字排行,父輩和我輩用的尚好,十八世孫,就只有一半人延用“赫”字,到了十九世孫,所定“世”字,則用的寥寥無幾了。況且,十八世孫,還大都用“賀”取代了“赫”。這是遺憾,也許是社會進步使然。
各種原因所致,趙氏家譜,修到我們十七世,就又中斷了。盛世修志。到了2017,村里有幾個老人攛掇村委會,意欲再次續(xù)寫家譜,但不知何種原因,中途流產(chǎn)。
這時二哥像想起什么事情似地突然起身,從北面寫字臺抽屜里拿出一個十六開的本子。我拿過一看,是用A4紙裝訂成的一本書,簡易線裝,十幾頁,封面上寫有“趙氏家譜”四個大字。
“是哪來的?”我問。
“趙聲如新弄的呀?!倍缯f。
“噢,已經(jīng)修好了呀!這真是老書記的一大新貢獻!”我說。
突然想起,二年前的一天,還在疫情期間,我突然接到一個陌生電話,一問,是趙聲如。他說他在修家譜。問我,我的孫子叫什么,我北京大哥的孫子和重孫子叫什么。他說,他是從我二哥那打聽到我的電話號碼的。我一時感慨萬端。竟然是他,在操持趙氏家譜的事。
他是我本家大哥,家住南場。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曾任村里支部書記五年,為人正派,做事勤勉,口碑很好。1971年,我初中畢業(yè)升高中時,因為某種原因,村里沒有推薦我。按照父親的意見,我復(fù)課一年。又一次畢業(yè)后,就趕上了趙聲如擔任支部書記,我被順利推薦,獲得了讀高中的權(quán)力。我終生難忘。
“聲如大哥,應(yīng)該八十多歲了吧?!狈粗€散發(fā)著墨香的趙氏家譜,我問二哥。
“八十五了,身體很好!”二哥說。
“有四世沒有續(xù)寫了,村里現(xiàn)有人口一千多,還有好多寄居在外,可是個浩繁的工程?!蔽艺f。
“可不!聽說他從2020年就著手了。弄了三四年?!倍缯f。
“有人幫忙嗎?費用誰出?”我問。
“就他自己鼓搗,打字,孫子媳婦幫忙,都是自費!”二哥說。
我鼻子發(fā)酸,一時無語,眼睛望向窗外。我家老宅南面,原是一個大水坑,隔著這個水坑,他和我家對面。小時候,我經(jīng)常從水坑東沿的一條小路上跑到他家,找他的一個叔伯兄弟去玩。那時他二十多歲,面頰白凈,身材魁梧,見到我總是一笑。
“什么時候發(fā)下來的?”我問二哥。
“年頭。收點工本費,一本三十五元?!倍缯f。
我翻閱著,找到了記載我家這支兒的頁面,看到我的孫子、我家住北京大哥的重孫子的名字都赫然紙上。我的孫女,二哥的重孫女,則“譜上無名”。老書記的工作如此精細。前幾年,我曾在二哥處,看到過原來的趙氏家譜,黃色的宣紙,精致的小楷行書,只寫到我們十七世。
二哥和我就這么天涯海角地聊著。誰也沒有注意到,有一雙晶亮的小眼晴,始終在盯著我們,一雙小耳朵,始終在聽著我們說話。這是我的孫女。她這時管我要過家譜,離開飯桌,坐在沙發(fā)上,擦擦眼鏡,認真地翻閱起來。在中間的一個頁面上,她定下眼神,凝視。
良久,她突然沖我二哥、我和她爸爸說道:“我小弟的名字都在上面,怎么沒有我的名字,也沒有卓越大哥那小侄女的名字?”卓越,是我二哥的孫子,他的女兒,剛過了一周生日。
“過去有規(guī)定,家譜上不寫女孩。女孩婚后,記載在丈夫名下,只記姓,不注名?!蔽腋忉?。
“過去是過去,現(xiàn)在可不行!我要填上!”孫女本來就諸事認真,這會兒又有理了。說著站起來,找筆。
這讓我也敏感起來。是啊,家譜,作為歷代宗族的記載,是中國幾千年文明的見證。對于凝聚宗族,傳承文化,規(guī)范言行,起到了重要作用??梢宰尯笕酥販叵茸娴膬?yōu)秀,恪守敬祖的信仰。但家譜畢竟起始于封建社會,是重男輕女文化下的產(chǎn)物,有一定的歷史局限。新的時代,男女平等,續(xù)寫家譜,為什么還將女子排除在外呢?聲如大哥也忽視了這一點。
正想間,孫女把家譜又遞給我。她已經(jīng)把自己的名字、還有她小侄女的名字,工工整整地填寫在上邊了。是水筆字,比打印的字跡還醒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