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曉荷·煙火】禮輕肴淡情卻濃(散文)
過了正月初十,走親訪友接近尾聲。年前準備的一大堆禮物,帶著我的新年祝福,堆放在某位近親或遠親屋子的角落處。孤獨落寞的它,開始回味起幾天來的旅行軌跡。從一家到另一家,再從另一家到下一家。它被賦予銜接親友間關系的紐帶,見證著親戚們久別重逢的喜悅,以及敷衍味濃的新年話語。
過年走親訪友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之一,更是春節(jié)假期的標配。其實想來也是,過年不就是為了家人們團聚,親友相逢嘛!大年初一開始,少數(shù)人便開始把品牌不一的酒水,五花八門的奶制品,多種多樣的糧油蛋類裝滿車,開啟“慰問”親友之路。
初一上午拜年,下午無事我便帶著孩子去縣城附近景區(qū)游玩,初二爺爺上兩周年墳不便出門,初三開始正式串親。一大早裝上滿一車禮物,到姑舅家走親。長輩們笑臉相迎,平輩或晚輩連忙接過禮物,并客氣地把我們讓進屋。因為親戚多時間少,我們客氣幾句話,一杯茶未喝完,便起身告辭。長輩們則盛情挽留,“一大年了,來都來了,哪能不吃飯?每年都是這樣,站一站就走,今天怎么也得在這里吃?!边@是過年走親戚出現(xiàn)頻率最高的一句話。中年的我自然能夠讀懂,哪些話是真心挽留,哪些話是客套而已。
車輛啟動,落下車窗,繼續(xù)熱情地揮手告別?;叵虢裉齑^的每家親戚都像是一個個公交站牌,車輛作短暫停留,便駛向下一站。我與妻子談論著“走親戚,怎么就成了形式主義”,親戚間的談話比以前更文明,更親昵,更圓滑,但親情卻不像以前那般濃厚。
八九十年代,過年走親訪友不像現(xiàn)在這么匆匆忙忙,交通工具也都是一些畜力車或人力車。大年初三,鄉(xiāng)間小路車來車往,老牛拉著板車,板車上鋪有棉被,被窩里坐著婦女和孩子,男人則坐于板車前端,手握馬鞭趕車。自行車上,車把處掛著一個黑皮提包,皮包口帶有拉鏈,但我知道里面裝的什么,二斤糕點,二斤白酒。大一點的孩子坐在車子前端橫梁上,小孩子則由母親抱著坐在后車架上。男人在寒風里用力蹬著自行車,卻絲毫看不出他有冷意。由于鄰村村民之間比較熟,走在路上,時不時地打著招呼:“去哪里走親呀?”“去李莊大姑家,你呢?”“去王莊二舅家,走了哈!”說話間,便擦肩而過。裝有禮物的黑皮包,在車把處晃晃悠悠;大梁上的孩子,雙腿晃晃悠悠;后車架上的婦女,雖然努力保持平衡,但雙腿依舊輕微晃晃悠悠,他們像打著節(jié)拍,讓走親訪友的路上洋溢著歡快的節(jié)奏。
來到親戚家,隨著幾聲鈴鐺響。主人迎出門外,接過手提包,嘴里埋怨道:“你這孩子,來就來唄!還拿什么東西,空著手來,你姑不管你飯咋滴?”一行人熱熱鬧鬧地朝屋里走去,而接包人把包提進里屋。便開始做到桌旁,吃花生瓜子,喝茶聊天,談一談今年的收成,聊一聊長輩的身體。
主人家的孩子們,最喜歡看一看客人們拿來了什么?其實無需看也能猜到,當時走親訪友標準配置,二斤糕點,二斤白酒,關系好的會放一袋花糖。孩子們偷偷拉開皮包拉鏈,兩瓶帶有包裝盒的白酒,并排立在皮包一側,兩包紅色標簽油皮紙包裹的糕點,摞在皮包另一側。
如果剛巧主人家看到孩子翻書包,會怒目圓瞪著輕聲呵斥,要被客人看到會很難堪,顯得孩子沒家教。我至今記得,父親的工友每次來我家喜歡放上一袋花糖。我與小妹會偷偷一遍又一遍去看那袋花糖,祈禱哪怕糕點和酒不留,一定要想辦法把這袋花糖留下。父親工友看出我倆的小心思,便起身拿出花糖,準備撕開包裝袋。父親會立刻起身阻攔客人撕袋便呵斥我們:“去去去,出去玩一會兒,一會兒吃飯再回來?!蔽遗c小妹遲遲挪不動腿,待客人和母親一陣拉扯后,花糖還是被撕開??腿俗ソo我倆一人幾塊,我們才心滿意足地朝街上跑去。
那會家里來親戚,孩子和婦女是不允許上桌的。當時,農村條件都不是很富裕,來親戚大都是上四個或六個菜不等且盤子較小都是六寸盤。由于物質條件有限,也沒有什么精致菜肴,一平盤油煎花生米、一盤蔥拌豆腐皮、一海碗白菜燉豆腐、一盤火腿片、白肉蒸碗、切幾個自家腌制的咸雞蛋,條件好的家庭會燉個白條雞。雖然菜肴簡單,但僅僅是蔥拌豆腐皮,就足以讓孩子們垂涎三尺了。母親做菜時,會給我們留上一些,讓我們在廚房吃。酒水方面也很簡單,茶大都是一塊錢左右的花茶,酒則是裸瓶的蘭陵大曲二曲。
餐桌是孩子們最向往的地方。我們都想著快點長大,能有機會坐在餐桌上和大人一樣推杯換盞,想吃哪個菜,就能夾上一筷子。酒過三巡,主人和客人越聊越熱乎,把頭歪靠在一起,像在密謀一件不可告人的事。隨后又像是密謀成功,哈哈大笑并喊道:“來來來,走一個,走一個!”說著舉起酒杯,抿上一口,眉頭緊皺,嘴唇微收,發(fā)出“嘖嘖”的聲音,愜意無比。
不知不覺間,已下午時分??腿艘撸魅送炝?,越留越走,越走越留。婦女開始去里屋拿出黑色提包,客人踉踉蹌蹌著去搶自己的皮包,開始拉扯著向外掏酒掏糕點。而主人家卻極力阻止讓其留東西。就這樣,一場爭奪混戰(zhàn)開始。每家送客人時皆是如此,你爭我奪,扯著嗓子喊:“別,別,這樣你留上一斤酒,一斤果子,你不留我是不走?!薄霸趺吹?,看不起兄弟我呀!來這里拿什么東西,在一塊樂呵樂呵就行,家里啥都有,啥也不缺,走,走,俺攆你呢?!边@場混戰(zhàn),會持續(xù)很久,直至糕點包裝被撕破,甚至皮包帶被扯斷,酒瓶外包裝盒被撕開,方才作罷。
妻子知道我寫這篇文章,就和我說起她家一件往事。她的一位舅老爺因家里貧窮沒娶上媳婦,身邊只有一個親戚家過繼給他的養(yǎng)女。每年年后,他便提著一個黑皮包,里面也放上二斤酒,二斤糕點,領著養(yǎng)女串親戚。由于他輩分高,走到外甥女外甥家,都是好酒好菜招呼,走時也不會留他任何東西。就這樣,每年這位舅老爺都能憑著二斤酒和二斤糕點當飯票,能吃出元宵節(jié)。
隨時代發(fā)展,社會進步,過年禮品不再像以前那么單一,而是多種多樣,五花八門。串親也發(fā)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從手提包到方便袋再到禮物越來越精致,花費越來越大,從一天走一門親到如今一天幾家甚至十幾家“慰問式”走親,讓人心生感慨。年輕人更是被戲稱為“散財童子”,禮物好,飯菜好,親友間的感情卻日漸淡薄。很多年輕人更是私下抱怨“過年串親勞民傷財”。
新春佳節(jié),我不喜歡一味地去碼字贊頌小美好,而是借助回憶致敬曾經(jīng)的情濃意重和淳樸民風。曾經(jīng)是“禮輕肴淡情卻濃”如今卻是“禮重肴豐情卻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