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籬】童年的鍋巴(散文)
小時候,最愛吃老家的飯鍋巴。
那個年代,農(nóng)村里做飯一般要過兩道程序。淘了兩三次的米,倒在鍋里,鍋是很大很大的那種鐵鍋,固定在灶臺上,然后加上滿滿一鍋的水煮沸四至五分鐘,完成第一道程序,沸騰的水就成了飯湯,用來作全家人一天的飲用,或者偶爾用來伴飯吃。這樣出來的飯其實是半熟的,如果誰家有小孩餓了吵著要吃,誰家的母親就會在這時用手把那半熟的飯捏成團給孩子吃,這叫“飯團”。農(nóng)村的小孩胃口似乎都很好,我記得那時候和四姐就常吃母親用手捏出來的半熟的飯團,竟然感覺味道特好。
也許,美食是也時代性;也許,不同人對美食的感覺不同。
母親把半熟的飯從飯湯里撈起后,把飯湯全部舀起盛在一個很陳舊的小圓木桶里,用來飲用或者拌上豬食喂家豬,然后擦干鍋底,把撈起來的飯鋪在鍋底,攤勻,成一個球缺狀,在四周澆上幾滴清水,蓋上大鍋蓋,進入第二道程序,稱之為“悶飯”。母親說這樣悶飯可以省些柴禾,只要燒上幾把火就可以悶熟。家境稍好的人家這時也會用圓木桶器皿去蒸,據(jù)說用圓木桶蒸出來的飯要好吃些,但比較耗時。農(nóng)村燒的都是生產(chǎn)隊里分的或自家自留地季節(jié)收后的柴草,燒的時間久了,整個灶臺上便會飄上點點滴滴的柴禾煙灰,每每此時,母親便要不時地用嘴對著那些沾在灶臺上的煙灰左吹吹,右吹吹,沾上水的煙灰吹不動,便用濕抹布去抹,混有油污的濕抹布有時也擦不干凈,留下一抹抹煙灰劃過的痕跡,時間長了,灶臺上和鍋蓋上就留有一絲絲母親用抹布擦出來的煙灰痕跡,我站在灶臺邊竟然會時常出奇地把那些一條條不規(guī)則的煙灰痕跡想象成各種奇異的圖案,甚至鼻子湊上去聞香,這就是我小時候心中的煙火氣。
悶飯要出鍋的時候,我和四姐照例要圍在灶臺上盼著鍋巴吃,母親總是用那把大得像鋤頭一樣的鍋鏟把飯一層一層地挖起來,倒在飯盆子里,動作顯得很熟練。鍋巴是結在鍋底的,母親把上面那層飯挖去后,便可以看到那層粘在鍋底的厚厚的鍋巴了,那個時候我和四姐總是瞪著大大的眼睛,盯著鍋底那層香噴噴的鍋巴,生怕一眨眼就不見了,嘴巴里泛起的那股酸味,恨不得立刻就能把它揣在自己的手里。母親用鍋鏟精心把鍋巴上少量粘著的飯粒一次一次用力刮干凈,我此刻真是希望母親動作快點,可母親的動作越發(fā)顯得慢,像無止境一樣地刨著飯粒,生怕漏了一顆。我一邊咽著口水一邊總要在心里計劃和盤算著要抓到那塊鍋巴,因為四姐同樣在旁邊虎視眈眈呢。
等到母親終于要鏟鍋巴了,我和四姐就會爭著叫著要哪邊哪邊的哪塊哪塊,有時甚至爭得面紅耳赤。母親一邊聽著一邊用雙手開始鏟鍋巴了,鍋太大,母親總要傾著身子才夠雙手握住鏟柄,母親的雙手顯得很細弱,動作也很吃力,那“咔嚓咔嚓”的聲音就像音樂一樣的好聽,每鏟一次我的心就要揪動一下,生怕母親鏟不動或把鍋巴鏟壞了,而更擔心的是怕那塊好的鍋巴要落到四姐手里,母親看著我們爭吵總是說:“有有有,咯多哩多!”母親終于鏟完了,放下鍋鏟,雙手抱起那塊大鍋巴,在手心里像疊被子一樣再疊上兩次,雙手擠壓幾下,讓它變得緊些。我和四姐的手這時幾乎就會同時伸向母親手中的鍋巴,指著自己要哪塊哪塊。我們倆通常要的都是同一塊,母親也并不為難,總是很老練地用那雙滿是老繭的手從某個地方一掰,分成兩塊——農(nóng)村的父母多是重男輕女的,我是家中的幺子,那塊好的自然都是落在我手里。四姐這時就會半哀怨半無奈地哼哼嘰嘰幾句,我則心安理得地享受母親的偏愛。我和四姐得了各自的鍋巴后,皆會心滿意足地走出廚房,從前門啃到后門,再從后門啃到前門。
遇到悶飯時火勢燒得旺些,鍋巴就會燒糊一點,母親在分鍋巴之前便會叉開五個手指把那點糊了的鍋巴掐下來,捏一捏,放在鼻孔下聞聞,倘若不是很壞時就塞進自己的嘴巴嚼上幾口,然后把剩下的掰給我和四姐。若是不小心火勢太旺,鍋巴燒得太焦糊,母親就會看著那些燒得沒法吃的鍋巴心痛得不止一次的嘆息:唉,燒得太大哩,燒得太大哩,嗨,可惜哩。于是我們就只能吃到邊緣上稍好些的那一點點鍋巴了。
崢嶸歲月,太多往事已趨無痕,唯有母親那聲長嘆的惋惜和每日握著鍋鏟的羸弱雙手至今還一直深深的印在我的心中,每當我想起,眼里總會蓄滿無法抑制的點點淚水。
如今,融入大都市的我已多年未吃過母親做的鍋巴了,每回揣著足夠多的錢走進碩大的超市,看著那些琳瑯滿目包裝精美的食品,卻沒有了胃口,于是又憶起童年的鍋巴,心中便會不自禁的啞然失笑。然而,我想,即便是今天讓我再去品嘗老家的鍋巴,只怕是也早已經(jīng)尋不出當年的那種滋味了。
沒有想到,現(xiàn)代食品制作技術很發(fā)達,鍋巴也有袋裝的產(chǎn)品,但絕對不是我母親鏟下的鍋巴的樣子和味道,也絕不是我和四姐爭搶的那一塊鍋巴。其實,每段日子里都有食物的香,只是我們常常要求太高,反而少了生活的滋味,更沒有了過日子的味道了。
并非要把日子倒回去,過著童年吃鍋巴的生活,但往昔的鍋巴香,始終是一個無法排遣的東西,也許這就是念舊的好,懂得珍惜一縷香,一塊充饑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