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見證】【浪花】故宮博物三文物(散文)
◎清玉雕大禹治水山子
清玉雕大禹治水山子,初看名字很怪。山子是俗稱,玉山子是文博圈內(nèi)一種約定俗成的叫法,是指巨大的像假山一樣的玉石,一般用于制作大型玉雕。這個山子就雕刻了大禹治水圖。山子雕刻于清乾隆年間,所以全名叫清玉雕大禹治水山子。
古往今來,在以農(nóng)耕文明為主的中國,治水歷來就是國家的頭等大事。大禹治水是傳說,只不過是因為歷史久遠,沒有相關(guān)遺留的文物作證。我相信,在那個時代,我國是有這么一位英雄,帶領(lǐng)著中華人民,攻堅克難篳路藍縷,終于平息了水患,還華夏一個朗朗晴天。對比西方的諾亞方舟,我們應(yīng)該感到自豪,因為我們是憑借自己的力量挽救了我們民族,而西方是靠神跡聽天由命,事實上就是說沒法自救了。從大禹開始,我們的文化就體現(xiàn)出了自強不息,敢于斗爭又善于斗爭的特質(zhì)。大禹以后,歷朝歷代都會把治水當做頭等大事,因為我國是農(nóng)業(yè)文明,農(nóng)業(yè)是我們的根,一場大水,毀壞的不僅是當時的生活,甚至是一年的辛勞。有人做過統(tǒng)計,中國有記載以來的兩千多年,水患就有一千五百多次,平均不到兩年就有一次水患,可以說,中國的歷史就是和水患作斗爭的歷史,就是治水的歷史。中國的水利工程,都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像都江堰、京杭大運河等,都是自從建成之日直到現(xiàn)在,都還在護佑著一方百姓。所以,這個描寫大禹治水場景的玉雕,實際上是治水人的豐碑,更是警示碑,告誡著君王,不可不重視水利。
乾隆帝好大喜功,他這個山子有幾個最:1、最大的玉雕。體型如此巨大的和田玉,玉料本身就是無價之寶。專家介紹,和田玉其實不僅僅指和田,而是昆侖山以北的玉統(tǒng)稱和田玉,真正產(chǎn)于和田的玉相當稀缺。這塊和田玉,肯定產(chǎn)于和田,而且如此龐大,自然舉世罕見。而且由于過度開采,現(xiàn)在不管哪的和田玉都很少了。昆侖山以東的玉叫青海玉,北京奧運會獎牌金鑲玉使用的就是青海玉,可能也是因為和田玉稀缺的原因。2、運輸里程最長。玉,最終是要進入紫禁城的,但這塊玉山到紫禁城前,卻先去了揚州,因為當時揚州玉雕工藝甲于天下。所以,這塊玉山,從西北昆侖山,到了長江下游,最后才到了北京,游歷了大半個中國。3、耗時最長??上攵?,最大的玉山,當然需要最多的玉工,但玉工可以找,就一塊玉,雕琢的時候顯然是無法同時開工的,所以這塊玉雕是耗時最長的,也說明其工藝肯定也是最繁復(fù)的。確實,成品玉雕晶瑩剔透,處處光滑圓潤,大禹形象惟妙惟肖,僅看工藝也是上乘之作。這塊玉雕如此珍貴,乾隆帝如獲至寶,可能覺得這樣的玉雕太難得了,也可能是因為對這山子太滿意了,居然赦免了和田地區(qū),停止了貢玉的傳統(tǒng)。如果玉有靈,肯定會為自己感到自豪,挽救了太多的兄弟姐妹。
中國歷史上出現(xiàn)過很多盛世,積累了豐富的治水經(jīng)驗,但都沒根除掉水患。這不是中國人無能,是因為自然的偉力太過強大,很多自然災(zāi)害是無法幸免的。當然,中國人無論今古,在水患面前,呈現(xiàn)出了太多的勇氣和智慧??购閾岆U時,我們的工人和解放軍,都會義無反顧的手牽手跳進洪水,不畏風險不計生死,用人肉組成大壩,以挽救更多的百姓,避免造成更大的損失;我國從良渚文化時期,就開始修筑水利工程,中國歷史上的水利技術(shù)也是在世界上遙遙領(lǐng)先的,大禹治水的故事就可見一斑。這是我們的寶貴財富。然而,這都無法根治水患。也許根治水患只是個夢,就像風調(diào)雨順一樣只是個美好的期盼。但是,現(xiàn)在國家水利局建設(shè)的水利孿生系統(tǒng),卻足以將水患的危害降到最低。這個系統(tǒng),依托現(xiàn)代電子信息技術(shù)和大數(shù)據(jù)管理,模擬了全國真實的水利狀態(tài),將每條河,每個水庫等水文信息全部輸入系統(tǒng)。這個系統(tǒng)最重要的作用,當然是預(yù)警,水利局會實時監(jiān)測氣象資料,哪個地方出現(xiàn)強降雨或連續(xù)降雨,當?shù)氐乃w有了危險,可以第一時間排查處置。預(yù)警和處置是聯(lián)系在一起的,水利專家們舉了一個例子,比如有一年黃河上游幾條河接連大雨,水量暴漲,都匯到黃河主干道,流經(jīng)花園口時,危險就出現(xiàn)了。從花園口向下的黃河,是懸河,高于兩岸地面,就是靠大壩攔著,所以一決口就了不得,抗戰(zhàn)時期蔣介石為了阻擋日軍曾經(jīng)人為決口,造成了千里黃泛區(qū)和河南千萬人大饑荒,損失無法計算。專家計算,從花園口開始,大壩的承載量是每秒四千八百立方,而現(xiàn)在黃河流量要高于這個數(shù)值,怎么辦?只有依靠黃河上游水庫的蓄水功能,但每個水庫承載量也是有限的,于是就出現(xiàn)了小學數(shù)學的經(jīng)典問題:一個水庫,一邊下雨進水,一邊泄洪防水,要達到水庫存水量,需要放多少。當然,實際運算要復(fù)雜很多,因為幾個水庫要綜合考量,各個水庫存多少水,放多少水,還要考慮當?shù)亟邓靠赡艿淖兓胂攵碱^疼。不過,有了模擬系統(tǒng),有了人工智能的計算能力,這些問題都迎刃而解了。事實上,專家們給出了效果圖,經(jīng)過測算,那段時期,確實黃河流域的水流量始終控制在最大閾值內(nèi),成功避免了水患?,F(xiàn)代科技,終于解決了中國千百年來從未解決過的難題。
系統(tǒng)還有一個作用,是推算。以前我們要修建水利項目時,只是靠數(shù)據(jù)評估,事實上總會有不確定性,而水利工程耗費巨大,建成后再要修改,損失自然不可估量。但現(xiàn)在有了模擬系統(tǒng),簡單多了,可以在系統(tǒng)上加上項目成功后的數(shù)值,該項目對水利生態(tài)有什么影響就一目了然了。實際建設(shè)不可更改,但系統(tǒng)中可以無數(shù)次推演,項目數(shù)值修改也是輕而易舉的事,最終能夠多次研判,達到最好的效果再進行施工,或者經(jīng)研判放棄這個項目。這些,都是我們的水利先輩們無法想象的杰作。
人類技術(shù)的先進,可以完成千百年先人所無法實現(xiàn)的夢想。但是,先人們流傳千百年的逐夢精神和意志,卻是我們要永遠繼承的。
◎蘭亭八柱
蘭亭八柱,顧名思義似乎就是蘭亭的八根柱子。事實上確實是一個亭子的八根柱子,不過不是蘭亭,是圓明園的一個亭子,后來圓明園被劫,亭子損毀了,八根柱子還在,就移到北京中山公園,還以這八根柱子為基礎(chǔ),重新修建了亭子,就叫蘭亭八柱亭。這八根柱子,都刻有后世書法家臨摹蘭亭集序的作品,所以叫做蘭亭八柱。
王羲之貴為書圣,可惜卻沒有一幅作品傳世。僅靠后人的傳頌和臨摹,就將其奉為圣人,可見他當時的成就是多么驚人。他最好的作品是蘭亭集序,寫作時曲水流觴,文人雅集,心情痛快,意興湍飛,酒肯定喝得正好,微醺,于是提筆而書,形成這篇千古名文。文章有敘事,有感觸,文學價值本就不低,更可貴的是書法價值,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恐怕他換了場景,自己也寫不出來的。作品一出,天下奉為至寶,到了唐太宗年間,太宗尤其偏愛,讓宮廷作家紛紛臨摹,于是各種摹本傳之天下,而原本,據(jù)說隨太宗入土,永伴太宗去了。所以,唐早期摹本,如虞世南、褚遂良等人的摹本,均是至寶,后人又有臨摹摹本的作品。當然,書法作品和石經(jīng)拓本不一樣,石經(jīng)拓本當然是越接近原本越好,書法作品,哪怕是摹本,各位大家也自帶個人特色,有自己的理解、用筆,有自己的氣韻特色。乾隆皇帝時期,將收集到的八幅蘭亭集序摹本(含復(fù)摹本),刻于圓明園八根柱子上,這就是蘭亭八柱,里面就有虞褚等大家,價值非常高,所以是國寶。我甚至在想,建個亭子大概就是為了讓柱子免遭雨打日曬,是為了更好的保護柱子吧。
書法,是中國的傳統(tǒng)藝術(shù),可惜現(xiàn)代人辦公寫文章更多的是依靠電腦,寫字不多了,提筆忘字是經(jīng)常的事。電腦的智能當然有其好處,編輯非常方便,不像寫字,寫錯了就留下涂抹痕跡,甚至有的書家,一個字寫錯了就要重寫。天下第一行書,就有錯字涂改痕跡。但是,書法作品傳遞出來的美感,傳遞出來的個人特性,傳遞出來的喜怒哀樂,卻是冷冰冰的電腦打印文字所無法比擬的。現(xiàn)在方正公司的電腦專家們,也在嘗試將書法作品像圖畫一樣掃描成編碼輸入電腦,然后依托人工智能編出帶有書法特色的字體,好像也很成功,但終究沒有人的感情,沒有人氣。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同一個人寫的同一個字,都不會完全相同,一個人不同心緒下寫的字肯定不一樣,這是電腦所無法替代的。電腦,能筆跡鑒定,能證明這個字是誰寫的,但能看出這個人寫這個字時的心緒嗎?
書圣王羲之,晚年居住在浙江嵊州華堂村,村里人王姓居多,他們都是書圣后人。這些人中,沒有出現(xiàn)像書圣一樣名震全國的書法大家,但村里幾乎人人學書法,每年還有書法藝術(shù)節(jié),也算不墮先人之風了。他們都是普通人,沒有專業(yè)的書法家,最多就是在村子里教教孩童寫字,但他們傳承了對書法的愛好和敬重,這其實才是最珍貴的。駐村干部介紹,村里一些老年人,字都不認識幾個,但有時填單子簽名,他們名字簽在上面,自己都不好意思簽名了,因為人家寫的太好看。我還記得工作后有次參加軍訓,疊被子,我已經(jīng)盡可能將被子疊得整整齊齊,可看到旁邊真正士兵疊的豆腐塊時,才明白什么叫相形見絀,于是默默的把自己的被子挪開了??梢韵胂瘢谶@個村子里生活,潛移默化的就要練字,不然恐怕就要裝文盲了。我們常常說,名師出高徒,而找名師自然代價不菲,可村子里的孩子,從不找名師,就是對照王羲之的字自己練,寫得不好就重寫,沒什么訣竅,就這樣一遍又一遍的逼著自己把字寫好。有一位村民介紹,自己臨摹蘭亭集序已經(jīng)不止千遍,甚至哪兒有個小點,哪兒有點涂抹都爛熟于胸。說到底,我們都是普通人,對書法只是愛好,不去成為專業(yè)的書法家,自然不需要太多的專業(yè)知識,熟了自然生巧,更何況有第一行書這么一個最好的范本,好好練習確實夠了。
書法,對于個人而言,是修身養(yǎng)性的最好方式。希望在辦公自動化,書寫電腦化的今天,還是能保留這一份文化傳承。
◎交泰殿銅壺滴漏
交泰殿,后宮三大殿之一,主要用于皇后慶典時召集群臣,也會用于祭祀,處于北京的中軸線。這個位于交泰殿的滴漏,絕不像我們玩具那樣正反倒著流沙計時,那太小兒科了,這個滴漏造型是個巨大的銅壺,是從上到下四個水槽,水從最上面的水槽開始往下滴,匯總到最下面水槽,最下面水槽是有刻度的,水量多少表明時間是多少。原理并不復(fù)雜,和流沙差不多意思,但由于體型龐大,存水量眾多,所以統(tǒng)計時間也很長,估計一天應(yīng)該沒問題。當然,如果有小太監(jiān)負責加水,可以循環(huán)往復(fù),那就可以持續(xù)計時。
滴漏之所以珍貴,首先是器型優(yōu)美。這種造型,猶如一般景區(qū)里經(jīng)??吹降募偕狡俨?,還是幾層的,水從最上一層流到最下一層,在計時的同時還具有觀賞效果。其次,這是保存最完整的中國傳統(tǒng)計時工具。中國傳統(tǒng)的天文學、星象學神奇莫測,蘊含了豐富的天人合一和五行循環(huán)的哲學思想,破除掉其中的靈異成分,對星空的觀測,對季節(jié)的變幻,對時間的流變等科學認知還是很豐富的,設(shè)計的計時工具如日晷等還是很科學的。由于中國信奉君權(quán)神授,對星象的研究,對時間的把控似乎成了皇家專有,普通人想研究那是窺探天機,難上加難。所以,很多宣示皇家威儀的場所都會設(shè)置日晷等計時工具。從這個意義上來講,這個位于交泰殿的滴漏不僅僅是計時工具,更體現(xiàn)了皇權(quán)。這個滴漏的制造者是乾隆,其實乾隆時期已經(jīng)有西洋的自鳴鐘,但正因為事涉皇權(quán)威儀,乾隆還是使用了我們傳統(tǒng)的鐘漏。最后,這個滴漏,位于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軸線,位于國家的心臟,所以,它規(guī)定的時間是全國統(tǒng)一的標準時間。作為時間的標準器,其價值可想而知。
時間,對于一般人來說,其實沒那么寶貴。年輕求學的時候,都知道要珍惜時間,要利用一切時間,去學習無限的知識,記得當時看到朱自清的《匆匆》,還深有感觸,覺得時不我待。等到成年以后,已經(jīng)明白,其實我們只是普通人,我們應(yīng)該有自己的閑暇時間,可以打打牌,喝喝酒,聊聊天,到野外逛逛,甚至什么也不做,放空大腦,就這樣任由時間流走。時刻在珍惜時間的人,肯定不會養(yǎng)生,反而容易英年早逝。所以,我們的時間沒那么重要,不需要那么精確的衡量儀器。但是,在有的時候,時間是需要非常精確的。就像太空站和宇宙飛船的對接,要知道,兩者都是在高速運轉(zhuǎn)的,別說相差一秒,就是百分之一秒,可能都會相差好幾十米,那就別指望對接成功了。這就對時間的精度提出了極為苛刻的要求,像鐘漏那樣的計時器肯定不頂用了。
我們總以為,時間都是全國統(tǒng)一的,所有的鐘表、手機等都一樣,可能從沒想過,北京時間是從哪來的,最標準的時間是什么?原來國家還有一個授時中心的機構(gòu),是專門研究時間的科研院所。正像當年乾隆要用自己的滴漏一樣,我們新中國的北京時間自然也要用我們的計時器,而且這個計時器精度要非常高,否則會影響其他相關(guān)學科的發(fā)展。如果連計時器都不夠精確,只能利用別人的工具,跟在別人后面亦步亦趨,談何自己的時間?所幸,我們對時間的科學研究,也已經(jīng)走在世界的前列。
空間稱宇,時間稱宙。在廣闊的宇宙中,人類太渺小了。在宇宙的時間長河中,人類同樣太渺小了。如果把宇宙的誕生到現(xiàn)在視作一年,人類的誕生連一天都沒有;如果把人類的誕生視作一年,我們的科技大進步也就幾天的事。人生百年,任何一個人在人類的時間長河中連一朵浪花都算不上,更不要說在宇宙的進程中了。百年過后,我們不用說給世界,就說給自己,給后人留下了什么?面對時間,值得思考的東西太多。
滴漏是我們傳統(tǒng)的計時工具,現(xiàn)在已經(jīng)不再用。但是,滴漏的傳統(tǒng)并沒有離我們遠去。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一刻鐘,其實就是滴漏上的一個刻度的時間,十五分鐘。當傳統(tǒng)碰撞到現(xiàn)代科學,我們當然毫不猶豫的要擁抱現(xiàn)代科學,因為這才是我們民族的未來。但是,接受現(xiàn)代科學不代表完全拋棄傳統(tǒng),正如現(xiàn)代的我們,使用著最先進的計時工具,還保留著一刻鐘的傳統(tǒng)叫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