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見證】【浪花】香港三文物(散文)
◎屏山鄧族祝壽賀幛
屏山鄧族祝壽賀幛,就是住在屏山的一個鄧姓家族使用的祝壽賀幛。賀幛非常精美,上面有南極仙翁、郭子儀、麻姑獻壽等祝壽常見主題。屏山的鄧族,是住在香港新界的一個有影響力的大家族,是宋代時候遷到這里居住的,那時候這兒還隸屬于廣東。賀幛雖然精美,但成為國寶,唯一的理由是:它見證了香港的百年悲歡。
賀幛誕生于1872年,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了,是當時為鄧族中的一個長輩祝壽而制作。到了1898年,清政府和英國簽訂勘界條約,整個新界租賃給英國。作為長期居住在這里的鄧氏家族,保留了民族血性。當時,家族中鄧蓉鏡算是朝廷官員,想通過朝廷阻擋英軍。事實上新界就是朝廷給洋人的,這樣打算當然是癡心妄想,不可能實現(xiàn)。但是,朝廷放棄了國土和人民,人民卻沒有放棄自己的國家。報國無門的他,毅然號召周圍村民,誓死不做亡國奴,召集了兩千左右的農(nóng)民,抵抗英軍的入侵。兩千拿著土槍甚至大刀的農(nóng)民,面對堅船利炮的英軍,當然是以卵擊石。僅僅六天,這兩千人就失敗了,這次事件也被稱為六天戰(zhàn)爭。英國港督府對事件進行了嚴厲的處置,在鄧家旁邊專門設(shè)了警署用來監(jiān)督鄧氏家族,并把鄧家人全部召集,進行訓斥,讓他們保證不再出現(xiàn)類似事件。訓斥的照片傳了下來,在港督身旁,赫然掛著這個賀幛。訓話結(jié)束后,賀幛也作為戰(zhàn)利品被港督收去。曾經(jīng)充滿鄧家人歡樂喜慶的賀幛,成了香港人屈辱的見證。
六天戰(zhàn)爭,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是中國人的血性。特別是在政府指望不上,力量相差懸殊的時候,為大義而不計生死的民族魂,更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白山黑水間的抗聯(lián),幾乎是在絕境中維持,他們或許不能給關(guān)東軍太多打擊,但是,他們的存在就意味著在東北中國人民的反抗還存在,東北人沒有屈服。國民黨幾個元老在提到抗日時間時,大家公認從1931年開始,但林森意志堅定的說道,清政府從1895年將臺灣割讓給日本,中國人林森抗日從那時起!這句擲地有聲的話,昭示了中國人民不屈的意志。不管我們是不是絕境,不管我們能不能成功,但我們是中國人,就要抵抗外族的入侵,這是中國人骨子里流傳下來的血性。
新中國站了起來,更強了起來。強者,自有其說話的分量。新中國從成立之日起,打過美國,對抗過蘇聯(lián),揍過越南和印度,甚至還沒統(tǒng)一時就炮轟過英國的軍艦,錚錚鐵骨傲然挺立。據(jù)說,鄧公當年和鐵娘子談判香港問題時,鄧公明確說,主權(quán)問題不是個可以談判的問題,我們談的只是收回香港的時間和方式。如果談不攏,我們自己解決。這么強勢的話,讓以強勢著稱的鐵娘子腳都一軟。果然,不到百年,中國毫無爭議的收回了香港。在收回香港以后,鄧氏家族旁邊的警署成了鄧家的家族博物館,里面的第一個藏品就是從港督府取回的賀幛。這是何等酣暢淋漓的痛快!國家的強大,也讓賀幛重新煥發(fā)出光彩。后來香港歷史博物館成立,鄧家將這幅記載了百年中國的恥辱和光輝的賀幛無償捐贈給了港歷博。
都說香港沒有文物,錯了。香港不是美國,香港從來都是中國的一部分,是華夏文明的一部分,華夏文明五千年,香港也就是五千年文明的一部分。只是英國港督控制香港時,出于政治需要,不去探究香港的歷史,像六天戰(zhàn)爭這種事更是提都不會提。事實上,香港和大陸的血脈聯(lián)系根本不會割斷,香港人反抗英國殖民統(tǒng)治的氣節(jié)從來沒有消失。
歷史,可以被掩蓋一時,不會被掩蓋一世。這幅蘊含著香港鄧家血淚史,蘊含著香港百年興衰史的賀幛,告訴了我們,香港當年存在過六天戰(zhàn)爭,存在過中國人對英國人入侵的反抗,存在過中國人視死如歸的自救,這一切,都值得我們銘記。
◎齊風六篇
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是《詩經(jīng)》,也是中國文學的源頭。詩經(jīng)里面又以國風部分為佳。所謂國風,實際上就是先秦時期各個國家的民歌。這里的齊風,就是指齊國地區(qū)的民歌。詩經(jīng)共計三百零五篇,其中齊風十一篇。這里的齊風六篇,與普通詩經(jīng)不同的,是這六篇都帶有繪畫,為宋畫家馬和之所繪。馬和之當時為詩經(jīng)中所有的篇章都畫了畫,所以共計也是三百零五篇,很可惜的是,如今這些篇章已經(jīng)散佚各地,香港現(xiàn)存齊風六篇。
為詩作畫并不難,難的是,將詩三百全部作畫。雖說詩三百,每首都不一樣,但有的主題是類似的,畫出來的效果也差不多,可以想見,馬先生要畫好畫,首先要精讀詩經(jīng)每首詩,找出各自的特點和不同之處,才能緊扣詩意而作畫,還要在每幅畫作中體現(xiàn)本詩的特色。所以,如果整幅畫作能流傳下來,該是怎樣的文學、書法、繪畫集于一體的寶貝。看到這六幅畫作,先是詩,后是畫,頗有點看連環(huán)畫的感覺,對吸引一般人閱讀詩經(jīng)是大有好處的。但是,連環(huán)畫不再連環(huán),詩三百只剩了六首,真可惜了馬先生的心血。不知道這些作品可不可以再聚首,哪怕能找到的現(xiàn)存于世的再聚首,想來都是煌煌盛事。當然,很難。
說到這些作品,又是溥儀皇帝當年做的混賬事。正是他,將這些作品以賞賜的名義散入民間,實際上是變樣販賣撈取個人好處,從而讓國寶流落各地。不出意外的,遼博也有,因為偽滿洲國在沈陽,很多書畫也被他帶到了沈陽。齊風六篇當年其實已經(jīng)流落國外,是香港的劉作籌先生回購后,捐給了香港藝術(shù)博物館。都說香港是國門,確實是,對國寶而言香港也是國門,很多國寶都是通過香港流出國外,又有很多國寶通過香港流回國內(nèi)。在這一來一回之中,很多香港的有識之士,就盡自己所能,能買一件是一件,能留一件是一件。
令人欽佩的是,雖然香港流落在外近百年,香港人的民族心真的并未改變,他們牢記自己是中國人,和中華文化同宗同脈,在香港回歸祖國后,這些個人收購的國寶基本上都無償?shù)木璜I給了香港和內(nèi)地的各大博物館,其中就有《韓熙載夜宴圖》《五牛圖》等這些舉世知名的國寶。
記得當年圓明園的獸首,也有兩個是香港賭王何鴻燊先生購得,無償捐獻給了祖國。真的很奇怪,這些愛國行為都是確確實實的存在,為什么還有跳梁小丑煽動香港和大陸的對立情緒?幾千年的血脈聯(lián)系,僅僅離家不到百年,就忘記了家人?事實上也不存在啊,香港人的愛國情,在文物回歸的路上展露無疑。
◎李小龍黃色戰(zhàn)衣
李小龍黃色戰(zhàn)衣,是李小龍拍攝最后一部電影《死亡的游戲》時所穿的衣服,后來成為李小龍的象征,很多致敬李小龍的影片中都有李小龍穿黃色戰(zhàn)衣捏鼻子的橋段。
李小龍是演員,是中國第一個在好萊塢立足的演員。但是,他的成就遠遠超過了一個演員的身份,而是變成了文化交流的先行者。他是第一個把中國武術(shù)帶到世界的人,是真正讓西方人認識中國功夫的人。李小龍之前,西方人認為中國是東亞病夫,因為二戰(zhàn)中中國軍人對日本人拼刺刀的戰(zhàn)損比太高了,一對一根本不是對手,往往要死幾個人才能拼殺對方一人;體育競賽等更與中國無緣。
李小龍橫空出世,真實的和西方人同場競技,用自己的速度、力量征服了西方人,讓西方人驚呼中國功夫的不可思議。李小龍之能取得如許成就,絕不是偶然的。徐克總結(jié)了他的幾個特點:1、真實。在他之前,香港的動作電影也是程式化的,是假打,像我們的戲劇舞臺。只有李小龍,堅持拳拳到肉的真實格斗,為此還和導演起了沖突,差點被踢出影藝圈。這不奇怪,你試試在京劇舞臺上用真刀真槍對砍試試,誰敢和你演戲?當然要把你趕下舞臺。但這樣肯定好看啊,觀眾喜歡。李小龍以自己的堅持,改變了中國動作電影的沿襲,給了觀眾最真實的觀感和體驗,從此香港的功夫電影蔚為大觀。2、兼收并蓄。所有有成就的大家,都不會囿于成見,任一己之私,舉一孔之見。李小龍亦然,他學習了中國很多種拳法,當他來到國外時,又學習了空手道、柔道、跆拳道等武術(shù),將各種武術(shù)的精華融合在一起,創(chuàng)立了自己的截拳道。更了不起的是,他沒有寶珠獨珍,而是以開放的心胸,將截拳道毫無保留的教給了西方人。截拳道以真實、實用為宗旨,沒有花拳繡腿,都是干貨,所以從創(chuàng)立之日起就風靡西方,美國從西海岸到東海岸,幾乎到處都是學習截拳道的人。3、勤奮。李小龍是武癡,興致到時不管手頭在干什么都會放下來耍兩手,對跑步、俯臥撐等鍛煉更是熱衷。正是堅持不懈的鍛煉努力,他的爆發(fā)力簡直驚人,一拳把一個大胖子打到幾米開外不成問題。李小龍的成功,絕不僅僅是他個人的成功,從此老外迷上了功夫,神化了功夫,神化了中國人。再加上中國國力的逐漸強盛,世界重新認識了中國,認識了中國文化。李小龍憑著一己之力,將中華文化帶給了世界,為后來的成龍李連杰打開了國際化的大門,從他開始,中國和西方可以平等的進行文化交流了。
香港選擇這件戰(zhàn)袍作為國寶,還有一層含義,就是為了紀念上世紀末的香港流行文化。香港,是一個國際化的大都市,不足百年的英國統(tǒng)治時期,自然讓香港受到西方文化的熏陶;而千百年來的中華文明傳承,又讓香港擁有著中華文明的根。兩者的結(jié)合,形成了香港獨特的流行文化。上世紀末,香港的流行文化成為風靡一個時代的符號,從唱歌、選美、影視等各個方面影響了大陸、影響了東亞乃至全球。在這股流行風中,選美、服飾、舞蹈等文化外殼,明顯是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響;但骨子里的文化基因,比如金庸的武俠小說,黃霑的音樂、鄧麗君開始的流行歌曲,無不具有著中華文明的內(nèi)核。特別是集大成的文化載體——影視,基本都是中華文明的基因在西方文明外衣下的再現(xiàn)。在這個浪潮中的演員歌星,有的至今還活躍在舞臺片場。當然,這個浪潮也離不開李小龍的帶動。
香港的流行文化,不管將來是衰落還是復興,都改變不了曾經(jīng)輝煌了一個時代這個事實。李小龍的這件戰(zhàn)袍,成了這個輝煌時代的印跡,香港人希望大家記住的不僅僅是李小龍,還有這個香港的流行文化時代。
斯人已逝,戰(zhàn)衣猶存。一代巨星的隕落是個悲劇,但無論是他個人還是他電影中體現(xiàn)出來的自強不息精神,還有自他開始的一代流行文化的繁榮,都會永遠留在人們的記憶中。那是香港的精神,更是中華文明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