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岸·福】餃子情 (散文)
歲月如流!不知不覺,到東莞已經生活了20多年。在這漫長的歲月里,我已經逐漸熟悉并習慣了南方的飲食,但有一種美食——餃子,在我心目中是任何美食都無法取代的。逢年過節(jié)時,第一時間浮現(xiàn)在我腦海里最重要的事情便是包餃子。這已經是我多年的習慣。餃子對于我來說,它不僅僅是一種美食,更是一種情感的紐帶,它包裹著無盡的滋味、承載著溫暖的情懷。
一、娘家的水餃
水餃是我們小時候吃過的最好最香最難忘的美食。每次包餃子,過去的許多情景總會浮現(xiàn)在眼前,仿佛時光倒流,讓我又回到了那個溫暖的廚房。
包餃子是母親手把手教會我的。母親包餃子又快又好看。起初,她先告訴我怎樣包,然后拿起餃子皮讓我邊看邊學。母親把餃子皮托在左手心上,然后右手夾一筷子餃子餡,放在餃子皮的正中間,再把餃子皮對折一下,用雙手的拇指和食指熟練的一捏,一個胖乎乎的餃子就呈現(xiàn)在我的面前,真是可愛極了。我小心翼翼地跟著母親動起手來,最后一下,把餃子皮的兩端往中間一合,使勁一捏,不料,餡兒從側面露出一股。母親笑著說:“你的手勁太大啦!餃子邊稍微用點勁,中間有菜的地方不要捏的太狠?!?br />
看著我包的像蛤蟆張嘴似的餃子,我很難為情!母親于是又拿起一個餃子皮遞到我手里,說:“再試試,哪里有天生就什么都會的人,誰都是從不會到學會的。你隨便包,多包幾個就會了。”
在母親的耐心指導下,我終于學會了包餃子。
搟餃子皮是我跟著姐姐學會的。姐姐比我大兩歲,她很早就學會了搟皮。她搟的皮又圓又薄,母親常夸獎她。我心里很不服氣,爭著要搟皮,可怎么也學不會她的樣子。她拿起一個小面餅用手壓扁,接著用一只手壓在搟面杖上,另一只手的大拇指和食指捏著面餅的邊緣,隨著搟面杖在案板上滾動著,面餅也隨著手指作圓形運動,很快一個圓形的薄薄的餃子皮就搟好了。我模仿她的每一個動作,可搟出來的皮總是歪歪扭扭,薄的薄,厚的厚,不堪入目。父親看到我失望的樣子,總是笑呵呵地鼓勵我說:“一回生二回熟,多學幾次你也會成高手的?!?br />
不知過了多久,我終于熟練地掌握了搟面皮技術,直到母親夸我比姐姐搟皮還快還好看時,我才心滿意足了。
此后,我家包餃子的場面可熱鬧啦!尤其是過年的時候,全家人都忙碌起來,和面的、剁餡的、搟皮的、包餃子的,搗蒜和蒜泥辣子水的,我們分工明確,歡聲笑語不絕于耳。
父親邊拉風箱邊給灶堂里夾煤塊,火苗映紅了父親的笑臉。母親很快將餃子下在鍋里。隨著水溫的上升,鍋底開始冒出細小的氣泡,然后逐漸增多,水面上泛起一層薄薄的白霧。很快地,餃子在沸水中翻滾,皮兒漸漸變得透明,隱約透出內餡的顏色。鍋里的水咕嘟咕嘟地冒著泡兒,餃子的香氣隨著蒸汽飄散開來,彌漫在整個廚房。
餃子出鍋后,全家人圍坐在暖暖的熱炕小桌邊,蘸著醋和蒜泥,吃著熱氣騰騰的餃子,心里暖暖的,覺得那是我們小時候最幸福的時刻。
這樣的場景,每年都會上演,成了我們家過年的傳統(tǒng)。
后來,我遠離故鄉(xiāng)來到東莞,我們很少回老家過年。每逢暑假回家,我們兄弟姐妹都會聚在母親那里,熱鬧非凡。母親總是“進門餃子出門面”,她把所有離別的思念都揉進了面團里,搟成了薄薄的皮,包進了滿滿的餡。餃子是她迎接我們回家的方式,而細細長長的面條則是她送別我們的儀式。每一次離別,母親總是默默地在廚房忙碌,仿佛只有這樣才能讓心中的不舍稍微減輕一些。她知道,我們終究要離開,但她希望,無論我們走多遠,都能記得家的味道,記得那份深深的牽掛。
二、婆家的蒸餃
結婚后,我和愛人每年回老家,都會吃到一種與水餃不同做法的蒲城蒸餃。
蒲城蒸餃是當地的傳統(tǒng)美食,也是婆婆最拿手最喜歡做給我們吃的好飯。跟著婆婆,我學會了做蒲城蒸餃!
做蒲城蒸餃有一系列復雜的工序,它包括燙面、配餡、揉面、搟皮、包餡、蒸制等環(huán)節(jié),而且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是非常有講究的。
首先,是燙面,要先將大肉放在大鍋里煮到五六成熟后撈出,然后用煮肉的湯燙面。燙面時,水不能多,也不能少,適量的溫度適量的肉湯燙出來的面才柔軟勁道,富有彈性;
其次,是配餡,這是蒸餃制作中非常重要的一步。蒸餃講究原汁原味,口感鮮嫩,所以將前面燙面撈出來的肉晾涼后剁碎,再配上鮮嫩的韭菜或者花白,或者用韭菜加南瓜,再加上泡好切碎的粉條,最后再加一定比例的油鹽醬及椒面等調料攪勻即可。
接下來,是揉面、搟皮和包餡。婆婆說,揉面要揉到三光——手光、盆光、面光;搟皮要注意中間略厚,四周薄而且要均勻,這樣蒸出來的餃子才會透明;包餡,要將調好的餡料放在搟好的皮中間,盡量使中間鼓起來,然后將面皮對折捏一層邊,最后再加一層褶子。婆婆包的蒸餃非常精致,褶子均勻,像一朵朵含苞待放的花。
最后一道工序是將包好的碼得非常整齊有序的餃子放入蒸籠中,蒸制25分鐘就熟了。
“趁熱吃。蒸餃你們在外面很難吃到?!泵磕昊氐郊遥瑢釟怛v騰的蒸餃端上桌后,婆婆總是這樣說??粗К撘淄傅恼麸?,我們貪婪地吃著,一個接一個,皮薄餡大,湯汁四溢,口齒留香。婆婆總是笑瞇瞇地看著我們大快朵頤,眼角的皺紋里藏著說不盡的滿足。這一刻,時光仿佛靜止,只剩下蒸餃的香氣在空氣中緩緩流淌。
三、兒媳的水煎餃
兒子結婚后不久的一天,我無意中看到我閨蜜發(fā)在朋友圈里的圖片——金黃酥脆的水煎餃,煞是羨慕。我也想學水煎餃的做法,于是準備發(fā)信息求教,不料站在我旁邊的兒媳輕聲說道:“媽,讓我來嘗試一下吧!我雖然沒有做過,但在網上看到過。咱們先試試再說。”
看到兒媳很熱情很認真的樣子,我立刻爽快地答應了。我們說干就干,立刻動手包起餃子來。
包好餃子后,兒媳按照網上蒸餃的做法和步驟開始操作。
她先在平底鍋中倒入少量食用油,用中火加熱;預熱平底鍋后,她將餃子等距離環(huán)繞鍋邊整齊有序地擺放好,用了大約2-3分鐘的時間,將餃子煎至底部呈金黃色;然后她非常利索地給鍋中倒入大約到餃子三分之一高度的適量的水,再蓋上鍋蓋,調至中小火,讓餃子蒸煮;當平底鍋里的水快蒸發(fā)完時,她打開鍋蓋,讓剩余的水分蒸發(fā),使餃子底部再次變得酥脆;出鍋前,她再倒入兩個打好攪勻的雞蛋做點綴,雞蛋在鍋底先散開,然后像一朵盛開的太陽花一樣將12個餃子連接起來,形成一層薄如蟬翼的金色紗網,她立刻關火。
看著兒媳嫻熟老道的手法,我心里有說不出的喜悅。
兒媳善良純樸知性,進入新家,她每一次花時間做出的泡芙、蛋糕、壽司等美食都讓我眼前一亮,喜出望外。
“水餃煎好啦,大家嘗嘗!”兒媳將煎好的餃子端上飯桌??粗撞拷瘘S酥脆,上部卻依舊保持著柔軟的白皙,層次分明,仿佛一件精心雕琢的藝術品似的水餃煎,我大開眼界,佩服至極!若非親眼所見,我還以為眼前的水煎餃是出自那位專業(yè)大廚師的杰作呢!
兒媳的水煎餃,咬一口,外焦里嫩,帶著一絲獨特的香氣。那是她用心琢磨出的手藝,是她融入新家的心意。她每一次嘗試做出花樣不同的美食,都是她對家庭的付出與努力,是新時代女性在傳統(tǒng)與創(chuàng)新之間的平衡。
能擁有如此知書達禮,心靈手巧的兒媳是我們全家的福氣,我這樣想著,心里充滿了欣慰和感激!
吃餃子,品的是味道,更是那份難得的親情。無論是娘家的水餃,婆家的蒸餃,還是兒媳的水煎餃,每一種餃子都承載著不同的情感與故事。它們不僅僅是美食,更是家的象征,是親情的紐帶,是愛的傳承。無論時光如何流轉,餃子的味道都始終如一,溫暖著我們家每個人的心。
在這個快節(jié)奏的時代,我們很少有時間坐下來,慢慢品嘗一頓餃子,感受那種大家庭親人團聚其樂融融的氛圍。但每當想起那些熟悉的味道,我的心中總會涌起一股暖流。那是家的味道,是無論走到哪里都無法忘懷的深情。
餃子,是一個個快樂和幸福的吉祥物,吃在肚里暖在心里!它永遠是我心中的至愛!
廚房煙火味,美食暖人心!愿我們每個人都能珍惜每一次與家人團聚的時光,愿每一口餃子都能讓我們感受到那份濃濃的愛與溫暖。
2025年3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