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見證】【云水】佛爺溝(散文)
佛爺溝位于曹窯村西北部,處于扣門山與黑虎山的銜接處。原名龍?zhí)稖希驕现杏幸缓邶執(zhí)抖妹?。后因曹窯村先賢捐資修建佛爺廟,此溝便改名“佛爺溝”,一直沿用至今。
佛爺溝呈東南西北走向,地勢上東南高、西北低。東南端起于古絲綢之路駱駝洼驛站的坡下,西北端止于黃河南岸的槐扒村。站在溝東南端處向北望,此溝恰似一把利劍將扣門山與黑虎山從中劈開。佛爺溝狹長幽深,兩側溝壁山峰對峙,最窄處不過半丈。沿溝底行至扣門山、黑虎山兩山斷裂處,兩側絕壁高約千尺,東壁近底處有一蓮花座,有鐘乳石倒掛,形態(tài)萬千。
佛爺溝景色秀美,兩側的山坡上,松柏茂密挺立,灌木郁郁蔥蔥。逢春暖花開之時,溝內溝沿上野花遍地,爭艷斗奇,耀眼奪目;夏季三伏之時,溝外上空赤日炎炎,而溝內幽靜清涼,是難得的避暑之地;秋季豐收時節(jié),溝內野山葡萄黑如珍珠、酸甜可口,霜降之后,溝坡上灌木葉紅黃相雜,五彩斑斕,遠遠望去,令人陶醉。
佛爺溝溪水清澈,常年不斷。從溝東南始端駱駝洼東側,泛水泉汩汩流出一股清水,向北順溝而下,沿溝底瀉入黑龍?zhí)秲?,與潭水會合,蜿蜒流入黃河槐扒段。黑龍?zhí)段挥跍系咨习氩?,約占溝長五分之一,上下落差有一丈有余。該潭近橢圓形,潭面約20平方米,深不可測。每遇大旱之年,潭上溪水干涸而潭水不竭,水量不減,甚為奇妙。
水澤萬物,有水方能生存,無水則無生命。千百年來,人們無不近水而居,靠水而活。據(jù)推測,古絲綢之路駱駝洼驛站、古藏兵洞,或因佛爺溝而建,因溝內有黑龍?zhí)哆@一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神奇水源。位于佛爺溝東南起端的駱駝洼,從唐朝開始,便是西域商隊穿越山西,經(jīng)槐扒渡口過黃河,沿佛爺溝而上,東至東都洛陽的必經(jīng)之地。因其地勢平坦,面積約有20畝,且距黑龍?zhí)遁^近,故被選定為驛站。當時該驛站規(guī)模較大,建房舍數(shù)十間,可停歇百余頭駱駝。驛站周圍商鋪眾多,商賈云集,人流不斷,熱鬧非凡,成為當時遠近聞名的東西方文化交流場所和商貿集散地。該洼原稱西洼,因西域駱駝隊過往停留而改名為駱駝洼。后因戰(zhàn)亂不斷,該驛站被毀。
扣門山、黑虎山向北據(jù)守黃河天險,向南屏障中原平川,自古以來便是兵家必爭之地、軍事要塞要沖。為便于屯軍防守,駐軍選擇在佛爺溝南側(即黑虎山東麓)絕壁之中間,鑿壁修建藏兵洞,洞長約百米、寬半丈,約一人高。據(jù)洞而住,軍士上山守衛(wèi)、下溝汲水皆依棧道而行,一則可防敵偷襲,二則汲水便利,實為軍事史上的奇觀。
更為神奇的是,位于佛爺溝上段北側的鱉蓋山,其形成亦與黑龍?zhí)队嘘P。相傳,很久以前,此鱉蓋山乃一即將成精的千年老鱉石化而成。據(jù)說有一年,天下赤旱,地裂人絕,一只百里外的千年之鱉聞知黑龍?zhí)短端唇^,便長途爬行往之,爬至龍?zhí)稖希ó敃r因佛爺廟未建,龍?zhí)稖仙形锤姆Q為佛爺溝)上端,距黑龍?zhí)恫蛔阋焕锾帲阋蝮w內極度缺水而亡,后漸漸化為一座石山。站在山對面俯視,可見鱉頭、鱉脖和鱉蓋,鱉尾與扣門山西麓相連,活靈活現(xiàn),栩栩如生。該鱉蓋山長約2里,鱉蓋約寬1里,頭頸部系山石,兩側陡峭,俗稱“滾牛坡”;鱉蓋部土層深厚,土質肥沃,后被先民們開墾成良田約30畝。該鱉蓋山如此形似,且前后段地質構成迥異,實屬天造奇景。
清朝雍正皇帝篤信佛教,其子乾隆皇帝為求國泰民安,廣弘佛法,一時間全國佛風日盛。為上應合皇家興佛之舉,下教化村民廣行善道,保佑地方安定興旺,曹窯村的先賢們集思廣益將建廟地址選于龍?zhí)稖?。?jù)碑文記載,乾隆五十年(1785年),善士趙金德、曹乃端、曹元鰲集資興建了佛爺廟。廟建于龍?zhí)稖媳眰鹊陌倜捉^壁下端近溝底處(即扣門山西麓絕壁),距黑龍?zhí)都s50米。此廟建造工藝與洛陽龍門石窟類似,鑿石成洞,洞內雕鑿西方圣人伽藍大士、龍王和山神像,軀體豐腴,面相圓潤,頂為穹窿,一龕三室,雖自人力,疑是神功,堪稱石雕藝術之佳作。
咸豐六年,佛像嚴重受損,澠邑治西儒生蕭口口、陜州治東楊六口為還愿功德重修此廟,金像裝身。佛爺廟自修建以來,游人旺盛,每逢初一、十五及佛誕辰日、成道日,善男信女們成群結隊,皆前來焚香上供、頂膜禮拜。村民及附近鄉(xiāng)民遇家人染疾,或天旱無雨,或感諸事不順,或求子續(xù)嗣,亦赴廟中祈禱佛祖消災護佑、心想事成。據(jù)老人們相傳,此廟甚為靈驗,每逢旱情出現(xiàn),凡心存善念虔誠者,到廟中求雨后,天必降甘露。許愿而事成者,至廟中還愿者絡繹不絕。
佛爺廟建成以后,曾出現(xiàn)了兩個奇異現(xiàn)象:一個是不知從何方何處飛來一群白鴿,多達數(shù)百只,棲居廟頂一天然洞穴,齊飛時遮天蔽日,令人驚異。山中有獵人曾欲獵殺此鴿,持槍射之,均未傷其毫毛,甚至出現(xiàn)獵槍啞火怪事,致狩獵者甚為驚恐,問神漢神婆,釋之曰:“此鴿乃佛爺信使,聰慧靈異,不同凡鳥,人難傷之。如若傷之,必遭災受難。”自此以后,人們對溝中的白鴿敬畏有加,常投食喂之。另一個是在佛爺溝東南起端溝內出現(xiàn)一匹石馬,栩栩如生。傳說是佛爺來時所騎的一匹馬,因馬去不到佛爺廟,便在佛爺廟上的溝內化為一石馬。所以該溝段又叫“石馬溝”。
上個世紀六十年代,紅衛(wèi)兵“破四舊,立四新”,不幸的是佛爺廟遭受空前毀滅性破壞,佛像被砸,石碑被毀,面目全非。時至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遠在他鄉(xiāng)的一些佛教信徒集資重修了此廟。在中洞主殿塑“橫世三佛”坐像三尊,中為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左為東方凈琉璃世界藥師佛,右為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并在兩側副殿分別重塑了財神像、龍王像,佛爺廟重續(xù)香火。每年,都有一些善男信女前來祈福許愿。人們祈愿父母健康,孩子學業(yè)有成,或獲得好姻緣,有的為了求子。總之,這里香火一直不斷。遠望處,一條彎彎曲曲的小路一頭連著曹槐公路,一頭連著這個有著千年文化的石廟,香氣繚繞,也讓這里蒙上了一層神秘的特色。
山不在高,有仙則靈;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傳說這里的廟宇住著保護信徒的神仙,再加上有山有水,讓人們對保護古跡文化有了新的想法。令人遺憾的是,隨著個體經(jīng)濟的風起云涌,佛爺溝附近的鋁土礦資源曾一度遭到瘋狂開挖。開礦者將礦渣堆向駱駝洼、佛爺溝,導致這里有著千年古跡的古絲綢之路——駱駝洼驛站遺址被毀,鱉蓋山被覆蓋,佛爺溝黑龍?zhí)侗惶盥瘛9挪乇催z址也因黃河槐扒工程開山修路被損毀,只有佛爺廟尚存。2014年三門峽市人民政府將佛爺廟列入市級文物保護名單并公布,2021年澠池縣人民政府在此廟對面曹槐公路北道牙邊立“曹窯石窟寺”石碑示世。
山水依舊的佛爺溝和佛爺廟裊裊升起的香霧,不僅僅是視覺上的震撼,更是心靈的觸動,似乎在無聲地講述著這里曾經(jīng)的繁華與厚重,讓人不禁沉醉于那段遙遠而神秘的歷史之中。佛爺溝見證了時代的變遷,承載了人們的信仰與希望,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這里也必將重現(xiàn)昔日的美麗與繁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