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見證】【寧靜】品味建水(散文)
一
三月初,正是油菜花黃透滇南的好時節(jié)。這個時候出行頗有不負春光的意味,我便來到了建水小城,漫步其間,訪今尋古。
按照我自己定下的規(guī)矩,凡是去過的城市都要至少寫一篇文章作為紀念,建水作為千年古城當然也不能例外??墒?,擬定標題時卻卡住了,不知如何是好。想起當下風頭正勁的AI智能寫作,嘗試著讓它顯顯神通。幾秒鐘的工夫它就給出一個標題:建水,時光深處的滇南舊夢。我又點了一下再來一遍:建水,時光雕琢的滇南明珠。我嘆息一聲,這家伙思路太窄了,真比不上我的人腦?!暗崮稀币辉~用得不錯,定位了建水的地理位置,“時光”一詞也還可以,表明建水歷史悠久,至于“舊夢”和“明珠”則顯得語焉不詳。兩個標題很是“高大上”,飄在空中,不接地氣。
民以食為天,寫一座城若是從飲食上入手,更能貼近生活,彌漫出一絲絲人間煙火氣。我第一次聽說建水這個地名,正是在德宏瑞麗市吃火鍋的時候。火鍋里除了鮮魚,還添加了白嫩的豆腐。夾一塊豆腐入口,清香醇美,滑嫩軟糯,不禁對飯店老板說,這豆腐真好吃。老板很自豪地回道,這是建水豆腐,我家菜肴只用建水豆腐。盡管我心存疑惑,建水到瑞麗有八百多公里,怎么把軟軟的豆腐運來?但我還是記住了建水,知道了建水那個地方出好吃的豆腐。
想起建水豆腐,文章的標題也就有了:品味建水。建水歷史文化底蘊深厚而豐富,古屋舊宅建筑風格獨特,古城內外的巷道里民俗風情淳樸,哪一樣都需要細細品味,就像小時候吃糖塊從來不會咀嚼,而是含在嘴里“吸溜、吸溜”地咂巴著。
建水縣隸屬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大約在唐朝南詔時期開始筑城,取名“惠歷”,漢語的意思就是“建水”,明代改稱臨安府,到清朝改為建水縣,沿用至今。如今,這座位于紅河北岸的縣城,居住著漢族、彝族、回族、哈尼族、傣族、苗族等民族,五十多萬人生活在這片紅土高原上,安逸祥和。
二
在云南高原看日出日落是一件很尋常的事情,山頭、湖畔、梯田、菜地甚至是行駛的高鐵列車上,都能瞥見旭日東升或是夕陽西下。正因為如此,清晨我去往臨安火車站時,一輪紅日正從民居的屋頂上冉冉升起,街道上灑滿陽光,古城漸漸醒來。
米黃色的臨安站佇立在一個路口處,經(jīng)歷了百年風雨洗禮依然風韻十足。提到臨安自然會想到杭州古稱“臨安”,至于明朝為何要把南宋京都的名字用在這里,我沒有深究,反正就是此臨安非彼臨安?;疖囌静⒉桓叽?,坡屋頂、飛檐翹角等中國傳統(tǒng)建筑特征非常明顯,雕花裝飾等呈現(xiàn)出云南地方文化元素,而外觀局部線條、拱形門窗又體現(xiàn)出西式建筑風格,成為一座中西合璧的建筑,古典莊重,默默注視著寶馬香車從門前疾駛而過。
一百多年前,距離建水七十多公里的個舊縣發(fā)現(xiàn)了豐富的錫礦資源,這無疑是一個“淘金”的熱點。但當時交通不便,要把開采的錫石運出,只能依靠人力和馬幫,這讓礦主們非常焦心。為了提升運輸效率,礦商和企業(yè)家決心自主建設一條鐵路。鐵路自一九一五年開工建設,到一九三六年全線貫通,連接起個舊、碧色寨、石屏等城鎮(zhèn),成為當時中國唯一一條民營窄軌鐵路——個碧石鐵路。這條鐵路最初設計為600毫米軌距,后來改建為1000毫米,因而被稱作“米軌”(目前國際標準鐵路軌距是1435毫米)。毫無疑問,個碧石鐵路的建成和運營給當?shù)亟?jīng)濟發(fā)展插上了騰飛的翅膀,見證了近代工業(yè)化在云南的發(fā)展歷程,凸顯了民族自強和自力更生精神。
車站內和站臺聚集了不少游客,有人坐在站臺上靜靜等候火車開動,也有人圍著木質復古小火車車廂拍照。實際上,這趟看上去還在“運營”的火車,鐵路12306小程序上查不到班次,它是當?shù)厍靶┠觊_發(fā)的旅游項目,乘坐米軌火車穿越田野鄉(xiāng)村,最終抵達團山。還別說,旅游旺季一票難求,得提前幾天預定。我來建水是旅游淡季,沒預定,但此時也只有站票了。
我決定不坐小火車了,與他們反向游覽,乘出租車前往十多公里外的團山,一個典型的滇南漢族移民村,吹一吹古村雜糅著悠悠古韻的清風。
三
走在一段上坡路上,路邊盛開的鮮花,一簇簇都在晨光里精神抖擻。遠遠地就看見一座門樓,雙重翹檐,方門圓窗,青瓦下“團山村”三個字格外醒目。
團山村建在一坡地之上,背依青山,居高臨下。來團山就是看民居,這里的古民居以明清時期為主,既有漢族的傳統(tǒng)青磚四合院,也有漢彝結合的瓦檐土掌房,豪門大宅與蓬門篳戶交錯著坐落在青石板路兩側,風格獨特,各具特色,被冠以“云南樓蘭古城”的美譽。
不得不表揚一下自己,反向游覽的決定非常正確,那一火車的游客還在來團山的路上,我已經(jīng)“承包”了團山一整村的靜謐。按照村口的導覽圖指示,從右手邊的小巷走進團山村,第一間大宅是將軍第,搞不清楚幾進幾出,反正一間間房屋互相連同,據(jù)說共有三十八間房屋。蓋起這座大宅子的主人名叫張和,在一百多年前爆發(fā)的辛亥臨安起義中,領導民眾平息匪亂,贏得時任云南都督的蔡鍔將軍賞識,委任其為個舊國民軍第四營管帶,并授將軍第匾額。我在一間院落里看見一對老夫妻正在晾曬地瓜干,便買了一點,也與他們閑聊幾句。原來老爺子是張將軍的后代,其兒孫們都在建水縣城工作學習,只有他倆留在空落落的深宅大院里,守望曾經(jīng)的繁華。
從將軍第出來,不遠處是張家花園,團山民居建筑群中比較有代表性的建筑,一座庭院式的私家花園民居。說起張家花園就不得不說說張福這位先人,還是明朝那會兒,這位江西老表便帶著家眷入滇,最初居住在建水古城西門外,后來定居團山,從這時算起到如今張家在團山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了。我查到了一份二〇〇二年的統(tǒng)計資料,當時全村二百多戶八百多人,其中姓張的有六百多人。
那么張家是如何發(fā)達的呢?用當下網(wǎng)絡語言說,就是“家里有礦”。到了清朝末年,原本為鹽商的張氏族人改行從事采礦業(yè),在個舊錫礦開發(fā)中大賺一筆,掙得巨額錢財,回鄉(xiāng)蓋起豪宅,光耀門庭,張家花園就是其中最大、最豪華的一棟。走進張家花園,寬敞的四合天井令人倍感舒適,院中青石圍池,碧水微瀾,頗有點江南水鄉(xiāng)的意境。廳堂、宅屋上下都可與四圍連通,恰到好處地表現(xiàn)了“跑馬轉角樓”的大氣。最引人注目的是門欄、窗欞的鏤空雕花,技藝精巧,華麗而不俗氣,張家過去的輝煌一覽無遺。
團山村現(xiàn)保存完好的傳統(tǒng)民居和古建筑有二十一座,號稱“五大間”規(guī)模的,也就是五間大瓦房連在一起的,就有十二座。除了司馬第主人姓司馬以外,其它的大宅門都姓張,譬如皇恩府、秀才府、保統(tǒng)府、知雯園等,一塊磚石、一方斗拱、一扇門窗、一副楹聯(lián)都有自己的故事,見證了團山六百年間的興衰與發(fā)展。因為都姓張,所以村子里建有一處規(guī)模不算大的張氏宗祠,門前石碑上刻著祖訓:莫言人短,莫道己長;施恩勿講,受恩勿忘。十六個字淺顯易懂,細品卻意味深長,令人感佩。
在“張家村”里轉得差不多了,就在一棵大樹下的石桌旁坐下歇息。一位大哥從土坯房子里出來,把門前的摩托車挪到陰涼處,然后也在石桌旁坐下,我倆便費力地交流起來,之所以費力主要是大哥的口音帶著濃重的方言。大概意思都弄懂了,大哥當然姓張,他說村里很重視老宅舊房子的保護,像他現(xiàn)在住的土坯房也不許私自改建,土坯房看著不起眼,住著挺舒服,冬暖夏涼。我說,那個小小的窗戶采光不好吧?他說,那都是因為從前匪盜多,開小窗戶是防盜的。他的話,讓我想起剛剛看到的門樓和大戶人家的圍墻都留了射擊孔,亂世之中防盜也是大事。相比之下,村外一片新建的民居都是大落地窗,世道不一樣了。大哥最后告訴我,張家宗祠的地界原先是他家的,老輩人把那塊地賣了五百塊大洋。他感慨道,那可是一筆大錢呀。
告別張老哥,我走到離村子不遠的團山火車站。恰巧從臨安駛來的小火車剛剛進站,一大幫游客分乘四輛大巴車直奔團山村,我想村里該熱鬧起來了。
團山站是一座很洋氣的小樓,小巧玲瓏,端莊典雅,像一位美女優(yōu)雅地佇立在油菜花田邊。車站門前,兩條窄窄的鐵軌泛著青光伸向遠處。我乘坐出租車沿著與“米軌”平行的鄉(xiāng)道,來到鄉(xiāng)會橋,一座滇越鐵路線唯一融合了中法建筑風格的車站,外秀內雅兼具滄桑感十足。
一名年輕漂亮的女孩坐在車站屋檐下拍照,青春與老舊、鮮亮與滄桑在那一刻形成強烈的反差,就像一位白發(fā)蒼蒼的老人呵護著一個乖巧的孩子。然而,誰能想起一九三六年的鄉(xiāng)會橋車站,也曾青春過,靚麗過。
四
回到建水古城,從西門進,沿著臨安路向東走,青石板路在腳下延伸,古色古香的建筑撲面而來,古韻便從街道兩旁彌散開來。
臨安路是古城貫通東西的主要街道,也是建水人寄情于此的老街,見證了建水古老的歷史文化,號稱“滇南第一古街”。臨街的老宅子大多是商鋪,賣吃的、喝的、玩的、穿的、用的。有人在評價一些古城時,常常會說商業(yè)化嚴重,我不大認同這個觀點。在古時候,老街就是商業(yè)貿易的集散地,酒肆店家比比皆是,吆喝聲此起彼伏,這才是古城的本色。沒有酒家,更無商鋪,這大抵是鄉(xiāng)下。就像一名出租車司機說的那樣,他們小時候的建水古城就是這樣繁華,他們最喜歡的事情就是跟著父母逛古城,有得吃,有得玩。
臨安路兩旁的建筑大多是明清時期的,沿街面一路走著能看見許多風格各異的古建筑。城隍廟、文廟、顯靈坊、臨安府衙、天君廟、文昌宮、指林寺等等,忽左忽右閃現(xiàn)身旁,令人目不暇接。學政考棚,顧名思義就是科舉考場,建筑布局嚴謹、設施完備,像我這樣的差生到此一游腿都哆嗦。我感興趣的是考棚外一組雕塑,有的學子表情嚴肅抬頭看榜,有的學子喜笑顏開地離開,估計是高中了,還有一位坐在地上痛哭,這十有八九是考砸了。我高考發(fā)榜時,沒有痛哭流涕,但的確和這位爺一樣考砸了。
拐入一條小巷,走不多遠就是號稱“西南邊陲大觀園”的朱家花園。這是一組規(guī)模宏大的清代民居建筑,由鄉(xiāng)紳朱渭卿兄弟于光緒年間開始建造,用了二十年才落成的私家園林。一進大門,迎面是巨大匾額,上書“循規(guī)蹈矩”四個大字,這是老朱家的家風家訓。接下來就是以竹、蘭、梅、菊命名的庭院,格局井然有序,院落迭進層出,有點像迷宮一樣。宅子外面是一個大花園,亭臺、假山、水榭、廊道錯落其間。最令我感興趣的是戲臺,這個戲臺前面有一灣池水,就是說唱戲也能回清倒影了,古人太有想象力了,也很會享受生活。能夠擁有如此豪宅,必定是滇南巨富。果然被我猜中,以販賣茶葉為生的朱家,與團山張氏家族一樣,后來轉行開采錫礦,同樣是“家里有礦”。
從朱家花園出來,回到臨安路上,抬頭看見古城的東大門——朝陽樓。它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二年,比北京天安門早建二十八年,當?shù)乩习傩瞻阉凶觥靶√彀查T”。仰望著這座雄偉的建筑,城樓高大巍峨,飛檐斗拱,氣勢恢宏,還真有點天安門的風采。城樓上懸掛著“雄鎮(zhèn)東南”的巨匾,透著一股威風和力量。登樓遠眺,古城盡收眼底。放眼望去,一黛遠山環(huán)擁古城。
逛累了,也到了傍晚時分,在老街尋了一家小店吃飯。當然要吃豆腐了,又點了一份炒草芽。草芽是建水特產(chǎn),草芽生長在水里,主干露于水面,芽竄于水底中,吃起來又脆又嫩,口中泛起一絲淡淡的清香。
吃飽喝足已是夕陽西下,趕緊直奔雙龍橋。之所以選擇這個時間點,就是想在雙龍橋一睹金光穿孔的景象。雙龍橋也叫十七孔橋,始建于清乾隆年間,其橫跨在瀘江和塌沖河交匯的水面上,因兩河蜿蜒如龍而得名。橋是石頭砌筑,百余米長,橋身有十七個孔洞,兩端各有一座亭閣,中間高聳一座三層樓閣,長虹臥波,氣勢恢宏,難怪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將其列為中國十座大型古橋之一。
橋梁最本質的特征是解決兩岸交通問題,但在古人眼里它也是藝術表達形式。橋上樓閣飛檐翹角,與橋下碧綠的河水,岸上蔥綠的植被,定格了人與自然和諧統(tǒng)一的畫卷。橋欄上雕刻的石獅子、石象形態(tài)各異,栩栩如生。橋身上彩繪的壁畫色彩鮮艷,內容豐富,盡顯建水厚重的文化底蘊。
斜陽照射在雙龍橋上,余暉盡染,水面熠熠生輝。由于季節(jié)的原因,太陽沒有處在最佳位置上,因此想象中的金光穿過十七個橋孔的景象沒有呈現(xiàn)。但我一點不覺得遺憾,時光不會為誰加速或停留,已經(jīng)發(fā)生或是正在發(fā)生的故事,已經(jīng)讓我有幸見證了屬于建水的古韻、文脈、詩意,以及滄桑與燦爛。
2025年3月24日寫于大理劍川,題圖拍攝于建水雙龍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