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見證】【浪花】福建博物院三寶(散文)
◎黃昇墓服飾
黃昇,南宋一個十七歲的小姑娘,不幸夭折??赡芩紱]想到,千年以后,她會因為她墓葬中的服飾,名字響徹華夏大地。
1974年,福州七中在操場拓寬的工程中,無意中發(fā)現(xiàn)了一個宋墓。經(jīng)調(diào)查,是一個趙姓宗室子孫和他前妻、續(xù)弦三人的合葬墓。墓室有盜洞,所以在打開主人和他后來妻子的主墓室以后,并沒有發(fā)現(xiàn)多少有價值的文物。就在考古人員垂頭喪氣之時,打開了主人前妻黃昇的墓室,驚喜的發(fā)現(xiàn)該墓室沒有被盜,從而出土了大量的寶貝,尤以服飾為勝。陰差陽錯,大概盜墓賊沒想到,這個墓居然是三個人的合葬墓,有兩個墓室。我們在慶幸的同時,也只有感慨,主墓室的寶貝應該更多,可惜已經(jīng)不知所蹤了;當初次要的墓室,如今成了冠名的墓葬,世事之難料,可見一斑。我們中國確實地大物博,古人留下的珍貴文物比比皆是,我們發(fā)掘了很多,但流失的可能會更多。這是無可奈何的事情,也從另一方面提醒我們,要珍惜每一件幸免于難的文物。
黃昇墓室中陳設的基本都是女子生活用具,如金簪銀飾化妝品等,都是精美異常,像粉撲都制成花的形狀。服飾自不必說,都是絲綢質(zhì)地為主,大到上衣長褲,小到香囊文胸,凡女子所用衣物,應有盡有,完美反映了南宋女裝的整體風貌。我就看到有一個學者,借助這個發(fā)現(xiàn),發(fā)表了一篇關于南宋女子服飾裝扮的論文,實際上就是墓室服飾的介紹。服飾的華美,證明了幾件事:1、南宋時期,福建地區(qū)的絲綢業(yè)非常繁榮,據(jù)說當時福建、川蜀、江浙是國家三大絲綢基地。那兩處可是歷來絲綢繁盛之地,福建能媲美他們,一個重要原因是當?shù)貧夂蜻m宜養(yǎng)蠶,一年能收獲八季蠶絲,從而絲織業(yè)很快得以發(fā)展興旺。2、絲綢產(chǎn)量增多,必然帶來絲織技術的提升。墓中最重要的絲織品是羅,羅本身以輕著稱,織造技術相對較難,最難的是四經(jīng)絞羅的技法,這里第一次發(fā)現(xiàn)了大量用這種技法制成的成品,讓人們第一次真正了解了這種技藝。尤為難得的是,這里的羅產(chǎn)品,在運用這種高難度技法的織品上,同時暗用了二經(jīng)絞羅的技法制作了內(nèi)襯的暗花,更為復雜困難,也更為精美。3、南宋生活的富庶。南宋在中國歷史上算是政治軍事上非常無能的一個時代,但卻是經(jīng)濟文化上非常繁榮的一個時代,由墓葬的服飾也可見一斑。這里的服飾,都有精美的刺繡圖案,一條佩巾上居然能繡上十幾種花的圖案,極盡繁復之能事。服飾種類之多,也讓人嘆為觀止,居然有現(xiàn)代女子用的衛(wèi)生巾、文胸之類產(chǎn)品,雖然和現(xiàn)代形狀有所不同,但功能是一樣的。僅僅一個前夫人的墓葬,就能發(fā)現(xiàn)這么多精美的葬品,可見這家人生前生活是如何奢侈精美,對生活細節(jié)是如何的精益求精,更可見南宋盛世的繁華。
墓中能發(fā)現(xiàn)這么多絲織品,本身就是奇跡,而絲織品大多沒有腐朽,又是奇跡,大概和馬王堆漢墓一樣,也是有意或無意的借助墓室中的隨葬品,營造出了干燥恒溫的環(huán)境。但是,終究還是有一些絲織品,因為年代久遠,已經(jīng)風干毀損。考古工作人員做了一個最明智的事:將這些織品,原樣封存于倉庫中,一直到四十年后,絲綢修復工藝發(fā)展到可以修復這些產(chǎn)品以后,才重新啟封,對產(chǎn)品進行修復。想想明長陵的發(fā)掘,事實上毀壞了多少寶貝,更能見到閩博人的遠見卓識。中國絲綢博物館的專家介紹,現(xiàn)代科技對絲織品的修復,最大的成就是氨基酸的使用。蠶絲,說到底是一種生物制品,是由多種氨基酸組成,隨著時代久遠,這些氨基酸斷裂毀壞,成品也就成了毀損狀態(tài),碰都不能碰。所以,絲織品文物修復工作者,首先用噴壺將氨基酸噴至這些織物之上,讓新的氨基酸慢慢滲透進去,先修復好已經(jīng)斷裂的氨基酸,織品的韌性就會大幅提高,從而能夠承受下一步的修復。氨基酸的研究,還能進行古物的檢測,專家就講到有次在一個古墓中發(fā)掘出一團不知是啥的東西,就是因為檢測出了氨基酸,才得以確認是毀壞的絲織品。想想太驚人了,人的身體不也是氨基酸構成的嗎,將來不知道有沒有修復人類氨基酸的技術,將人類返老還童?
中國是絲綢之國,絲綢工藝自然全球領先。絲綢工藝,不僅僅是藝術,還有技術。中國絲綢技術的發(fā)展,不僅能重現(xiàn)古代織機,還能修復古代絲綢,真正神乎其技。在這種近乎神話的技藝面前,那些什么通經(jīng)斷緯、四經(jīng)絞羅等等織法,顯然都不是困難了。黃昇墓中的服飾,再一次證明了,中國從古代到現(xiàn)代的絲綢工藝,都站在世界的頂峰,并且遙遙領先。這一切,都是源于我們大國工匠們的匠心獨具。
◎與妻書
一方巾帕,幾行心語,就這樣成了國寶,因為這是林覺民的《與妻書》。這份國寶,巾帕的質(zhì)地一般,只是林覺民常用的一個;書寫還行,但與頂級大家相去甚遠;巾帕上只有字的墨跡,絕無精美的裝飾和雕琢。文物從外形來說很普通,但看過無數(shù)精美的文物,真正感動內(nèi)心的,還是這一封簡簡單單的書信。
林覺民,出身書香門第,官宦之家。其實,辛亥革命最初的會黨,基本上都是家庭優(yōu)渥的讀書人,都是可以在社會上出類拔萃,不用擔心個人前途的士人。原因很簡單,當時的同盟會,基本都是海外留學生組成,如果沒有優(yōu)渥的家庭條件,是不可能出國留學的。都說造反是農(nóng)民走投無路從而鋌而走險的結(jié)果,是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可這些人,沒有誰逼他們,他們都有著大好的前途和舒適的生活,但他們就是反了朝廷。說明什么?他們是真的有理想有追求的一代人,他們認為反朝廷不是為自己而是為國家為人民,他們中沒有一個人是為了個人私利投機革命,他們是最純粹的革命者,最純粹的愛國者。然而,這些國之棟梁,本應該用自己的學識為國家的發(fā)展做出卓越的貢獻,最終卻像一個普通年輕人,一個普通士兵一樣端起了槍,走在了沖鋒的道路上,和那些大字不識一個的清軍士兵以命換命,這是怎樣的人才浪費!但是,沒辦法,這些銳意救國的志士們除了這樣做,在當時確實想不到救國的其他途徑。
公認的辛亥革命是1911年武昌首義,其實武昌不是首次起義,而是首次成功的起義。在此之前,孫中山先生已經(jīng)號召了十多次起義,都失敗了。這里面,規(guī)模最大也最重要的一次,就是林覺民參加的黃花崗起義。起義同樣失敗了,而且當時參加起義的志士們其實是有預感的,因為起義前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情報泄露、力量不足等問題,但他們還是無人退縮,還是義不容辭的走上了這條不歸路。正如先賢譚嗣同所言,革命自流血始,這些志士,是想用自己的鮮血,喚醒麻木的國人,從而推翻滿清的腐朽統(tǒng)治。林覺民在起義失敗以后被俘,因為他是官宦之后,又儀表堂堂一表人才,清廷是有意放他一馬的。如果從實用的角度來說,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他完全可以委曲求全先保住性命,但他還是毅然展示了革命者不屈的風骨,展示了中國人舍生取義的大勇,最終選擇了死亡。正是這些青年人一次次的死亡,一次次的流血犧牲,滿清封建王朝這臺腐朽的機器得到了潤滑,開始了艱難的向現(xiàn)代化的運轉(zhuǎn)。黃花崗起義半年之后的武昌起義,是對烈士們最好的回報。
烈士們都有遺書。林覺民身份不比其他烈士高貴,遺書也不比別人重要,所以這篇遺書之所以打動人,完全是書中人性的真實體現(xiàn)。我們的烈士,不是鋼鐵機器,不是鐵石心腸,都是懷著大愛的人,他們愛自己的家人,愛父母愛妻子愛孩子,可還是拋棄了這一切,為什么?林覺民的這個遺書,給出了答案。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正是愛你,不想離開你,所以我希望天下的有情人都能夠不分開??墒?,國家昏庸,百姓離亂,不革命,不推翻這個國家,百姓就不能夠得到美好的生活,有情人就不能在一起。為了大家,犧牲小家,所以我要離開你去鬧革命。說來簡單,但真正面臨生死家國的抉擇時,還是太難了。林覺民做出了選擇,可選擇以后,對妻子的愛,對孩子的愛,又讓他肝腸寸斷。這才是我們活生生的英雄,是有著大義也有著小情的英雄。英雄氣和兒女情,對家的依戀和對國的忠誠,所有的家國情懷都體現(xiàn)在這方巾帕上,人性的溫暖和剛強也凸顯在這封遺書里,這就是這封遺書的寶貴之處,也是最打動人心的地方。
福建林家,是望族。早在鴉片戰(zhàn)爭時期,就有林則徐;在林覺民時代,還有林徽因這個知名才女是他侄女。和林覺民一起犧牲的族人,就有三人,更不用說還有其他為國獻身的林家人。這才是真正的望族,有著愛國心的傳承,有著不怕死的勇氣。在任何時代、任何國家的任何地方,永遠不是留給子女很多金錢的富豪就可以稱貴族的,那只是暴發(fā)戶。金錢不是傳承,高貴的人的精神才是傳承。有人說,中國缺少貴族精神,林覺民告訴我們這種說法不對,中國是有貴族精神的,從孔孟流傳下來的舍生取義就是貴族精神。
◎德化窯文昌坐像
中國對某方面的頂尖人才,都喜歡用“圣”這個稱呼,如詩圣、畫圣、書圣、茶圣等等。在陶瓷領域,中國也有個瓷圣,叫何朝宗。他不是出自景德鎮(zhèn),也不是出自越窯青窯等著名窯口,而是出自德化白窯。他之所以被稱為圣人,當然是技藝高超。他以塑造觀音等神像著稱,這座文昌坐像就是他的產(chǎn)品。整座坐像溫潤如玉,細節(jié)刻畫生動形象,面容飽滿栩栩如生,還在眼睛處使用了朱色點綴,深顯點睛之妙。何朝宗對產(chǎn)品要求極其嚴格,任何一個細節(jié)都不放過,只要有丁點的缺漏,寧可毀掉重做絕不將就。他對出自自己手下的每個產(chǎn)品,都會蓋上自己的章,留下自己的印跡,事實上和商標差不多,就是產(chǎn)品質(zhì)量的保證。在他的帶領下,德化白瓷被稱為中國白,也是名聞遐邇的產(chǎn)品,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產(chǎn)品之一。德化白瓷最重要的特點就是細節(jié)生動,有一個產(chǎn)品叫做“紙張”,就像一張張的紙隨意放置在一起,刻畫之細致入微,每一張紙都薄若蟬翼,真令人嘆為觀止。還有一個仕女造型,頭發(fā)絲都根根分明,飄飄欲風,那哪是瓷器造型,簡直達到了極品繪畫的標準。
瓷器,最重要的是火和泥。德化的傳統(tǒng)瓷器,就是用的幾百年來不熄的窯火,還有當?shù)靥赜械母邘X土。德化的高嶺土本身就是白色,應該是和土中所含礦物質(zhì)有關,從而燒制出來的成品也是雪白之色。當然,工匠們還會添加一些礦物,這些礦物是為了增加成品的溫潤度,從而成品溫潤如玉,光潔耀目。傳統(tǒng)的手工白瓷,坯胎成型后,就是靠工藝大師們用篾刀,一刀一刀雕刻成型。德化盛產(chǎn)竹子,所以大師們都用竹子制成的篾刀,這種篾刀細膩堅韌,能夠雕刻出微小的細節(jié)。都說大音必希,真正的大師們從來不用繁復的工具,就是一個簡單的篾刀,隨處可得人人會用的篾刀,造就了一個個出神入化的工藝品。看到這個文物,我似乎可以看到,在一個明媚的午后,一個小院子里,陽光透過紗窗留下斑駁的陰影,在一張小方桌邊,一個大師戴著眼鏡,手持一把篾刀,另一只手捧著坯胎,細細端詳,不時用刀留下自己的印跡。他們就在這樣的時光流逝中,將自己的心血注入到這一個個坯胎,從而燒制成一尊尊活靈活現(xiàn)的雕塑。大師們的靈氣注入到了白瓷,成品自然都是精品。
德化白瓷曾經(jīng)埋沒了一段時間。不奇怪,都是靠手工工藝,又太繁復了,只能是奢侈品,就像中國的緙絲產(chǎn)品,很難流行于大眾。不過,新時代的工匠們,依托科技的進步,對傳統(tǒng)手工藝進行了改善,改造成如今機器大生產(chǎn)的流水線。從而,德化白瓷從奢侈品進入了尋常百姓家,也煥發(fā)了新生?,F(xiàn)代的德化白瓷,已經(jīng)有了一整套科學燒制瓷器的流程和操作規(guī)范,坯胎可以三維打印,燒制也是電爐生產(chǎn)線,產(chǎn)能和以前相比提高了成千上百倍。為了適應市場的需求,白瓷還可以進行彩繪,就像白紙上描繪出美麗的圖案,讓產(chǎn)品更吸引人。科技,改變了時代?,F(xiàn)在的德化白瓷,既有奢侈的大師手工藝品,也有常見的現(xiàn)代工藝產(chǎn)品,各取所需。這也是我們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的現(xiàn)狀吧,傳統(tǒng)技藝和現(xiàn)代科技并行不悖,共同引導著社會走向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