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學網-原創(chuàng)小說-優(yōu)秀文學
當前位置:江山文學網首頁 >> 星星文學 >> 短篇 >> 現代詩歌 >> 【星星】寫在清明前的禮贊(詩歌)

編輯推薦 【星星】寫在清明前的禮贊(詩歌)


作者:梅香透雪 舉人,5622.05 游戲積分:0 防御:破壞: 閱讀:1378發(fā)表時間:2025-03-27 13:08:53
摘要:原創(chuàng)首發(fā)

寫給您,偉大的領袖,
   我在時光的長河中執(zhí)著追求。
   您如破曉的曙光穿透黑暗的穹頂,
   您似領航的燈塔在風雨中堅守。
   從嘉興南湖的小小紅船起航,
   一路披荊斬棘駛向勝利的遠方。
   那星星之火在您的指引下,
   燃成燎原之勢照亮中華大地。
   您的思想是偉大的旗幟,
   飄揚在每一個奮進的征程里,
   激勵著我們不斷向前,
   向著那光明而偉大的理想追求。
  
  
   寫給你,我的親人,
   把根深深留在歲月的泥土里。
   我們同根而生,血脈相系,
   家族的故事如同一幅長卷在眼前鋪敘。
   先輩們的勤勞勇敢刻入家族的基因,
   每一道皺紋都是歲月的詩行,
   每一根白發(fā)都是時光的痕跡。
   從故鄉(xiāng)的老屋到城市的街巷,
   親情的紐帶永遠緊系,
   那是一種深入骨髓的情感,
   無論風雨如何侵襲,
   都不會被剝離。
  
  
   寫給你,我的朋友,
   讓我們大踏步地走在生活的旅途。
   像那展翅高飛的雄鷹搏擊長空,
   似那奔騰不息的駿馬跨越山丘。
   在充滿機遇與挑戰(zhàn)的世界里,
   我們手挽手,肩并肩共同奮斗。
   當困難的陰霾籠罩大地,
   我們是驅散黑暗的陽光;
   當失敗的苦澀涌上心頭,
   我們是相互慰藉的暖流。
   朋友啊,在這漫漫人生路上,
   讓我們大踏步向著夢想奔走。
  
  
   寫在清明前,
   我用我這并不華麗的禿筆頭。
   它或許沒有犀利的鋒芒,
   卻飽含著我對世間的洞察與情柔。
   沾滿花露的它,
   如同汲取了自然的靈秀。
   一點一滴,
   書寫著春秋的故事,
   丈量著歷史的深幽。
   我用春秋筆法,
   去追溯那往昔的洪流。
   那震天的吼聲,
   是中華兒女不屈的怒吼。
   從列強侵略時中華的熱血悲歌,
   到新中國成立時民眾的歡聲高奏。
  
  
   我不是,不是,不是祖先的一聲咳嗽,
   那只是偶然的生理現象的緣由。
   我只有,只有,只有下定決心不怕犧牲的大山的褶皺。
   那是在艱難歲月里刻下的堅守,
   是對正義與真理的執(zhí)著追求。
   像劉胡蘭面對鍘刀時的英勇不屈,
   像董存瑞托起炸藥包時的慷慨赴死,
   那一道道“皺紋”是精神的豐厚。
  
  
   清明,
   應是春和景明令人陶醉的樣子,
   桃花枝頭鬧,楊柳風中柔。
   那翩翩起舞的花瓣似精靈在游走。
   想象著月宮中的吳剛,
   在夢里似乎也舒展廣袖,
   灑下那清冷的溫柔。
   而此時大地上漫天飛舞的鵝毛,
   那是潔白的雪花在四月的大地飄蕩,
   像一場錯亂時空的奇想。
   它想讓世間的游魂得以按揭,
   讓那些不安的幽魂能夠安然歇休。
   悠悠歲月,悠悠情愁,
   在這清明前,
   所有的思緒都在心頭纏糾。
   而我們就在這特殊的前夕,
   懷揣著思念、敬意與奮斗的勁頭。

共 1178 字 1 頁 首頁1
轉到
【編者按】這首《寫在清明前的禮贊》以多重對話結構展開精神圖譜的繪制,在傳統(tǒng)節(jié)氣中熔鑄家國情懷與個體省思,展現了當代漢語詩歌處理宏大敘事的可能性。以下從三個維度進行解析:1.空間拓撲學下的三重祭壇,詩歌構建了"領袖祭壇-宗族祠堂-友盟圣殿"的立體祭祀空間。值得注意的是,這三個場域并非平行結構,而是形成拓撲學意義的莫比烏斯環(huán):寫給領袖的"紅船"意象最終在友人段落轉化為"跨越山丘的駿馬",而家族"老屋的基因"又在清明段落升華為"大山的褶皺"。這種空間折疊消解了傳統(tǒng)頌詩的單向度崇拜,使政治話語與私人記憶產生量子糾纏。2.物候學反寫中的意識形態(tài)解構,四月飛雪的異常物候被賦予"時空錯亂"的寓言功能,恰與"按揭幽魂"的金融隱喻形成互文。這種對自然秩序的戲仿,暗合齊澤克所謂"意識形態(tài)的崇高客體"批判——當雪花成為安撫游魂的符號貨幣,革命記憶的債務關系便顯影為資本主義幽靈的彌散。詩人以反邏輯的物候現象,解構了傳統(tǒng)清明書寫的悲情經濟學。3.身體政治學的雙重編碼,"不是祖先的咳嗽/而是大山的褶皺"的辯證,揭示了身體書寫的雙重性。咳嗽作為生理偶然性,與褶皺承載的歷史必然性形成張力,這令人聯想到梅洛-龐蒂的身體現象學:革命者的皺紋既是苦難的拓撲學痕跡,又是意識形態(tài)的等高線圖。當劉胡蘭的鍘刀與董存瑞的炸藥包成為"精神皺紋",肉體傷痕便轉化為政治地形圖的測繪坐標。詩歌的突圍性在于:它用節(jié)氣的時間容器,封裝了意識形態(tài)的空間博弈;以反常的物候語法,破解了革命修辭的崇高密碼;更通過身體的物質性與精神的抽象性之糾纏,重構了當代中國人的記憶考古學。這種寫作策略既延續(xù)了郭沫若《女神》的浪漫主義激情,又注入了第三代詩歌的解構智慧,在頌詩與反頌詩的臨界點上開辟了新的抒情維度。好詩推薦欣賞!【編輯:燕雙鷹】

大家來說說

用戶名:  密碼:  
1 樓        文友:燕雙鷹        2025-03-27 13:09:31
  感謝作者賜稿星星,問好作者,期待更多佳作!
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詩情畫意,悅讀人生!
2 樓        文友:紀昀清        2025-03-30 21:06:50
  欣賞佳作!祝好!
中國散文學會會員,陜西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陜西省散文學會會員,西安市作家協(xié)會會員,長篇連載《砥礪人生》
共 2 條 1 頁 首頁1
轉到
分享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