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學(xué)網(wǎng)-原創(chuàng)小說-優(yōu)秀文學(xué)
當(dāng)前位置:江山文學(xué)網(wǎng)首頁 >> 東籬采菊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見證】【東籬】吃寒食(散文)

精品 【江山·見證】【東籬】吃寒食(散文)


作者:天方夜譚 秀才,1984.80 游戲積分:0 防御:破壞: 閱讀:456發(fā)表時間:2025-03-29 07:28:36
摘要:現(xiàn)在的日歷上都看不見寒食節(jié)的字樣了,只有清明。寒食是一個即將被遺忘的節(jié)日,它的習(xí)俗被融合在清明里。在以后的每個清明節(jié),我和我的家人們都要在群里喊出:“家人們,清明快到了,都回家‘吃寒食’”啰!

前兩天,家族群里三叔又發(fā)來信息:今年“吃寒食”照舊,定在3月30號,周日,望大家相互轉(zhuǎn)告。好多親人跟著回復(fù)“收到”,“支持”……群里免不了一陣熱鬧。這是家族的第二次大型“吃寒食”聚會,說來起源,還得聽我慢慢講來。
  
   一
   說到寒食節(jié)的最早起源,就離不開兩位古人。他們是2000多年前的晉文公和他的門客介子推。
   春秋時期的晉國公子重耳在外流亡期間,饑寒交迫,介子推割肉奉主,為主公熬湯奉上,挽救了病重的重耳。待到重耳返回晉國當(dāng)上國君,也就是晉文公,追隨他的那些門客都受到了封賞,唯有介子推不羨高官厚祿,背上老母躲進深山。晉文公深受感動,親自帶人趕到綿山請求介子推出山,介子推避而不見。無奈,晉文公放火燒山,想逼迫介子推出來,可惜山火把介子推母子燒死了。晉文公非常后悔,把介子推死去這天定位“寒食節(jié)”,不準(zhǔn)老百姓生火做飯,只可食用冷食,以示紀念。
   中國人向來重注氣節(jié),這個節(jié)日就這樣慢慢流傳開來,成為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寒食節(jié)”,也是中國唯一以飲食命名的節(jié)日。唐朝詩人盧象作《寒食》詩,曰:“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秋為一人?!?br />   也有說寒食節(jié)的前身為禁火節(jié),禁煙節(jié)。這大概來源于古代對火的崇拜。遠古時代取火不容易,家中要常備火種。在寒食這天,要把保存了一冬的火種完全熄滅,以冷食度日,過了這天再生新火,名為“改火”,象征新的生命,新的循環(huán)的開始。蘇軾在《望江南?超然臺作》里寫到“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
   由于寒食節(jié)在清明節(jié)的前一天,又和上巳節(jié)(三月三)相近,隨著2000多年的發(fā)展融合,三個節(jié)日的內(nèi)容、形式大有趨同的特點。我小的時候還聽到大人們還經(jīng)常提寒食,趕到現(xiàn)在的年輕一代,大多只知道清明節(jié)祭掃了。其實清明是節(jié)氣,祭掃應(yīng)該是寒食的傳統(tǒng),三月三是踏青和水邊祭祀的活動。
   這不是近代才叫混的,早在唐朝白居易就在《寒食野望》寫到“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清明寒食,哭聲不斷,都是以祭掃的方式進行的。
  
   二
   我家祖上一直有吃寒食的習(xí)俗,源于何時已不可考。老人們說,田氏一脈原是明朝永樂初年從山東移民過來的,填補這里因戰(zhàn)亂造成的人口損失,就此推斷應(yīng)該在此繁衍了600年上下。附近村莊的田姓多是從我們村莊搬出立莊或入贅的后代。他們不忘祖先的艱辛和恩澤,在寒食這天都要回到祖墳一起焚香叩拜祭祖。落葉歸根,歸根培土。這是中國人的生死情結(jié)。
   田氏的傳統(tǒng)墓地在村莊東側(cè)的小東山向陽處,以前有專人負責(zé)看墳。作為回報,墳地周邊有兩三畝族里的公田讓看墳人免費種。在寒食這天,祭祖結(jié)束,回到看墳人的小院,談天說地論收成。看墳人用公田所得,做些簡單吃食,招待族人。大家靠血脈溝通感情,靠祭奠延續(xù)傳統(tǒng),這就是我們田氏吃寒食的來歷。
   解放后,土地收歸公有,看墳人沒有了這塊兒收入;1958年后,全國又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平墳開荒,向鬼要糧”平墳運動,田家祖墳被平,接下來幾年的“三年自然災(zāi)害”老百姓又開始挨餓,再加上移風(fēng)易俗運動的持續(xù)展開,大型的家族“吃寒食”活動就此中斷。我的父親生于建國那年,他還隱約記得上百人一起吃寒食的壯觀場面。
  
   三
   祖墳平整后,村里在村南建了公墓,后來修路又改到村西北,這些我都有印象。再后來2008年因為開礦占地,又把公墓搬到了小北山。小北山只是個土坷垃的小山包,修成了多個梯田,遍植松柏。這里容不下棺材,每個逝者只能享用一個半平方大小的淺坑,放骨灰盒,而且全村多個姓氏雜居,墳?zāi)挂膊粚儆谀硞€姓氏獨占了。我的爺爺奶奶在經(jīng)歷了一次遷墳后,最終也在葬在了這里。外村人常常調(diào)侃我們:“田峪村活人拆遷上樓了,死人也上樓了!”這句話是調(diào)侃,也可以見證一個時代的變遷。
   那時候,每年的寒食,我的四個姑姑都要相約和家里人一起燒紙上墳。按習(xí)俗,不能讓姑娘們空嘴回家。母親最為家里的大嫂,總會準(zhǔn)備一些簡單的吃食,讓四姐妹吃完再回家。這樣的習(xí)俗延續(xù)了10多年。
   我的二叔、老叔都沒有自己的孩子,家族里什么事他們也不操心。三叔家跟我家一樣,也是一兒一女??傇谖壹页燥?,他有些過意不去。四五年前,他提議在他家吃寒食,讓姑姑們帶上姑父和孩子們一起回來。他說,大家都年齡大了,過年都各自忙,也湊不到一起,趁著現(xiàn)在還都能活動,天氣也暖和了,盡量湊在一起大家熱鬧熱鬧。三叔手巧,在北門口做了一個簡易灶臺,支起大鍋,架上木柴,燉了大鍋肉,大鍋魚,弄幾個涼菜,大家吃得很開心。如果爺爺奶奶在天有知,能看到幾十年后這一大家子后人還能和和睦睦圍坐桌旁,一定非常安心。
   這些長輩是看著我一點點長起來的,我也是看他們一點點老去的??粗麄儾紳M皺紋滄桑的面孔,我感到歲月的流逝。那年父親從墳地下來,半開玩笑地說,我的上面沒有年紀人了,該輪到我們這輩人上山了。我的心里一陣酸楚。
   第二年,我和媳婦兒不忍心勞累老人做飯,可是嫌麻煩,手又笨,不愿意自己干活兒,就想著在飯店吃飯省事。跟三叔家的弟弟商量,就由我們哥倆一起埋單。在飯店只吃了一年,三叔就不樂意了。他說飯店貴就不說了,沒有在家的氣氛,那大劈柴火一燒,全村都看得見,都知道咱們一家子和睦,多好!我還能動,你們等著吃現(xiàn)成的就行了。沒辦法,后面幾年,又在家里做。我和弟弟看著外面什么好,會買上一些海鮮、煙酒之類的,誰也不會計較花錢多少。
  
   四
   這期間族里其他叔伯弟兄開始羨慕我們一家。去年寒食前,我們是“大門”(家族有老三門之說),其他家族的叔叔開始找三叔,商量組織整個“大門”聚會。然后,各自跟自己小家族商量,沒想到大家一致同意。最后定的是每家出資一百元,回家上墳的姑娘們是親戚回娘家,不論人口多少,都不用掏錢。族里的人更是無特殊情況必須到位。
   于是,去年寒食這天,請了流動飯店,在村大隊門口,支起了帳篷,擺上了一拉溜桌椅,還拉起一塊紅色橫幅,上寫著——田峪田氏大門第一屆寒食節(jié)。
   加壓的燃氣灶嘶嘶地吐出藍色的火焰,一道道美味佳肴陸陸續(xù)續(xù)被端上了餐桌。祭祖回來的男女老少,按長幼尊卑陸續(xù)入座。族里健在的輩分最大的二爺爺一家住在城里,這天騎著三輪也來了。他年齡沒有父親大,但也是須發(fā)皆白,不過身體還算硬朗。他帶來了一箱子香蕉,分給我們吃,就像我們小時候給他拜年,他往我們手里塞東西一樣,心中涌起熱血。不知道哪位弟弟拿出了過年剩下的鞭炮,喜慶的煙花在村莊上空綻放,回響,引來全村人的羨慕和圍觀。
   我們一家常年不在老家生活,媳婦兒和孩子們自然跟家里人不是很熟悉。我?guī)е齻?,挨個給她們介紹??粗疑砗髢蓚€門扇一樣高的兒子,族里長輩都很驚訝,說,長這高了,這是老田家后繼有人呀!自然也有人問到我的大兒子有沒有女朋友。我兒子說不急不急。一位叔叔指著自己剩下的四五顆牙齒說,小子,你不著急,我著急,要不就啃不動骨頭了。說到孩子成績,老田家的后生更是個頂個的成績優(yōu)秀,長輩們都說是祖墳上長蒿草,冒青煙了。
   這句話讓我想起,我那年高考完老叔趕著大車接的場景。他問我考得怎么樣,我說差不多。他說,老田家墳上長了那棵蒿子了。這是老家話,長了蒿子就是有了出息人的意思。但我見上墳的人都是把一眾雜草全部除掉,也不會留下蒿子草。不知道這是怎么聯(lián)系起來的。這會兒,我問老叔,你看,老田家墳頭是不是長滿了蒿子草?老一輩少一輩出了這么多的大學(xué)生,后生更是可畏!老叔點點頭,說,一代更比一代強,不像村里某某家,竟出敗家子,老祖宗的棺材板都快壓不住了。
   說話間,大家陸續(xù)到齊。田金生、田福才、田福來,田金鐘這四位叔叔是組織者,他們桌前放著張手寫的族系家譜,讓新到的人對照自家那一支名字找對錯,漏寫、錯寫的一一修改補上。老田家到本村后,祖上應(yīng)該沒出過什么名人、大戶,更沒家譜傳承,這次修家譜可能是歷史上頭一次的大事兒。
   一個弟媳看著家譜驚訝道,怎么這么多的沒有后代的老祖?老人們長嘆一聲,很多是窮得娶不上媳婦兒,就斷了后,有些個看著有后代,其實也是過繼了自己的侄子;還有100年前的那場瘟疫,讓老田家一年就起了20多個墳頭,世事艱難,古代哪有現(xiàn)在這么好的條件?
   我想起,在我小的時候還能看到亂葬崗子上夭折的草席裹孩子,過去再加上兵荒馬亂,天災(zāi)人禍,怪不得繁衍了600年,在世的也就是幾百人呢。這大概也是整個中國歷史真實的人口狀況。哪像朱明王朝,朱元璋小時候要飯餓怕了,給自己的子孫都封了王封了爵,世代享受爵祿。到大明一朝終了,朱姓子孫有百萬之巨(也有說20萬,60萬的),靠財政供養(yǎng),老百姓的負擔(dān)自然很重。
   有一種說法是現(xiàn)在活下來的在古代都是王侯將相的子孫,普通人的子孫在歷史長河潮起潮落里早就被洗刷得干干凈凈了,我認為有一定道理。我們田家據(jù)說是田齊的后代,歷史上也曾輝煌一時?,F(xiàn)在有一種科學(xué)叫做23魔方,通過一口唾液就可以測DNA,找到血脈傳承。我跟三叔提起過,他說,這個不能測,測出來如果家族里有其他血脈,惡心不?是抱養(yǎng)入贅還是其他原因誰也說不清,我們中國人講究文化傳承,這個N什么A不重要。老話說,“栓在誰家槽頭上,就是誰家的驢”。
   這話沒錯,歷史上連秦始皇都搞不清他到底是贏氏子孫還是呂不韋后代,咱們升斗小民就更不用糾結(jié)血統(tǒng)了。那些過于追求血統(tǒng)的中世紀西方貴族近親結(jié)婚,最后很多出現(xiàn)了夭折,不孕,大下巴。
   我弟田立超提議先組織大家照相。他是網(wǎng)紅,口才好,把人安排得妥妥當(dāng)當(dāng),按輩分,親疏遠近照了很多相片。田福才叔叔代表上一輩做了簡短的發(fā)言,大意就是老田家和和睦睦,能聚在一起吃頓飯,繼承了傳統(tǒng),更要發(fā)揚孝道、團結(jié)精神,傳承老田家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的家風(fēng)。我想,我所認識的這上下幾代人,忠厚是夠忠厚;詩書濟世長這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還得看下一代。雖然有不少大學(xué)生,但是出類拔萃的還真沒有。甚至連村長書記這樣的芝麻官這一脈都沒出過。他還說,孝敬老人就像給莊稼培根,根扎的越深,莊稼長的越旺;教育子女,就是施葉面肥,讓祖國的花朵更鮮艷。莊稼人說話總離不開身邊的莊稼,我想這和祖先的那句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有著同樣哲理。
   吃寒食,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還是吃,民以食為天嘛!這和古代吃“寒”食的傳統(tǒng)就大相徑庭了。古代這天是清鍋冷灶,今天是熱火朝天,杯盤羅列,喜氣洋洋,推杯換盞。席間,比我小一點的弟弟田杰跟我說,大哥,在家的您就是老大了,以后老人們組織不動了,就得你出面組織了,兄弟們對不對?他看向同桌的其他弟弟們。大家隨聲附和,紛紛向我敬酒。我感到未來肩上的擔(dān)子還挺重。
   趁著腳下的步子還不算重,我?guī)ьI(lǐng)著我們這輩人向長輩們挨桌敬酒。孩子們吃得差不多了,也開始熟絡(luò)起來,就開始三五成群地追逐打鬧。大人們都說,要是在家就又要玩手機了,這多好,向咱們小時候一樣,玩兒著鬧著,血脈聯(lián)系就更緊密了。
  
   五
   不久后,家譜做了出來,是用黃色錦緞盒子裝著,米黃仿古紙內(nèi)文,藍色的封皮,還是豎版印刷的,顯得很有年代感。合影的照片也都打印出來了,每家每戶都放在了顯著的位置。母親告訴我,最全的大合影上有82人之多。照片背景有兩棵盛開的玉蘭樹,再遠一點是兩排泛綠的垂柳。我所在的燕郊這兩天天冷,我所在的小區(qū)玉蘭還處于含苞待放。兩地氣候溫度差不多,我想今年家鄉(xiāng)的玉蘭也在等著聚會那天再次盛開吧。
   聽說,今年吃寒食的人又增加了,有得多訂兩桌了。又聽說,其他二門、三門的田姓族人,還有張家、李家也在私下了討論組織“吃寒食”。
   消失了半個多世紀的吃寒食習(xí)俗被我們這一代重新拾起來,發(fā)揚起來,也會繼承下去。
   現(xiàn)在的日歷上都看不見寒食節(jié)的字樣了,只有清明。寒食是一個即將被遺忘的節(jié)日,它的習(xí)俗被融合在清明里。在以后的每個清明節(jié),我和我的家人們都要在群里喊出:“家人們,清明快到了,都回家‘吃寒食’”啰!
   中國社會,從獨居,到洞穴聚居,再到婚配組成家庭,世代繁衍,才逐步有了家族的概念,這是我們的社會發(fā)展脈絡(luò)和傳統(tǒng),這些年,家族的概念和實際,都在淡化,但在民間,依然重視著“祖?zhèn)鳌保@就是文化的力量。盡管是一族之事,卻關(guān)系到和睦相助的精神傳承,依然有著積極的意義。一頓寒食節(jié)飲食,只是形式,但卻包含了很多溫暖的親情文化。
   年年寒食,庚傳有序,我希望更晚的時間接續(xù)族人長輩這個擔(dān)子。我多么希望借助這個時代的力量,讓那個田氏家族的后人不斷出類拔萃,為社會貢獻田家的更大力量。
  
   2025年3月29日首發(fā)原創(chuàng)于江山文學(xué)
  

共 5034 字 2 頁 首頁12
轉(zhuǎn)到
【編者按】寒食節(jié),我只知道有這么個節(jié)日,但從沒見誰過過,今天這是第一次,所以也非常感慨。從文里可以看出,天方老師家族祖上一直有吃寒食的習(xí)俗,源于何時已不可考,一直延續(xù)到1958年后,大型的家族“吃寒食”活動方被迫中斷。雖然中斷了,但“吃寒食”已成為天方老師家族源遠流長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也成為家族興旺發(fā)達的重要標(biāo)志,同時也打上了時代和歷史的烙印。實事求是地說,大到一個國家,小到一個家庭,一些事情的發(fā)生和發(fā)展,往往與時代和歷史緊密相關(guān)。天方老師家族的“吃寒食”由大轉(zhuǎn)小,再由小轉(zhuǎn)大,正因應(yīng)了這一關(guān)聯(lián)。時代好了,生活好了,人的心情舒展了,天方老師家小范圍的“吃寒食”,在“三叔”的倡導(dǎo)和推動下,變成了大家庭的聚會。支起大鍋,架上木柴,燉的不僅是肉和魚,更燉出了其樂融融、熱火朝天的和諧氣氛。正因為如此,族里其他叔伯弟兄開始羨慕天方老師一家,開始找三叔,商量組織整個“大門”聚會,并且得到熱烈響應(yīng),這是一種對美好的強烈向往和期待,所以聚會搞得非常成功,引來全村人的羨慕和圍觀,甚至其他田姓族人和別的人家也私下里討論組織“吃寒食”??傮w上說,這是一篇寫家族傳承和家庭關(guān)系的散文,厚重有力,具有濃厚的人文色彩,由此生發(fā)的一些觀點引人共鳴。比如關(guān)于沒有后代,的確帶著歷史和現(xiàn)實的諸多無奈與蒼涼;關(guān)于血統(tǒng),誰又能保證誰是純正的呢?即使純正了又會怎么樣呢?尊重現(xiàn)實,過好當(dāng)下,這是正確的發(fā)展觀和辯證觀的體現(xiàn)。【東籬編輯:佳華】【江山編輯部?精品推薦202503290008】

大家來說說

用戶名:  密碼:  
1 樓        文友:佳華        2025-03-29 07:30:39
  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好多與吃有關(guān),但吃只是一個表面的行為,體現(xiàn)的是吃背后的文化內(nèi)涵。“吃寒食”也是,歷史上的觀點是源于晉文公和介子推,背后是中國人對氣節(jié)的推崇。除了這些文化之外,節(jié)日還被賦予了家庭文化,團聚,團圓,團結(jié),這是節(jié)日文化的進一步延伸,我覺得尤為重要。
回復(fù)1 樓        文友:天方夜譚        2025-03-29 17:49:27
  深謝佳華老師的精彩按編,按編精彩,起到了高屋建瓴的的作用,非常喜歡。我昨天已經(jīng)回來了,最主要的就是參加明天的活動。寒食是個幾乎被遺忘的節(jié)日。要不是老人嘴里經(jīng)常提到吃寒食,這些年組織吃寒食,我也長期忽略。寒食前趕寫出這篇文章也是為了應(yīng)景。祝佳華老師萬事順意,創(chuàng)編快樂!
2 樓        文友:韓格拉圖        2025-03-29 08:25:15
  寒食節(jié),也是個光宗祭祖的節(jié)日,但現(xiàn)在人過得少了,老師的家族能把這個傳統(tǒng)堅持下來,值得點贊!這也是個契機,親戚之間加深感情,讓親情之火燃燒起來。親戚靠走動,不走動,人就冷漠了。沒有親情,這世界就是一片冰天雪地。很好的題材,很棒的散文,拜讀學(xué)習(xí),順祝生意興隆,寫作愉快!
帶著影子散步。
回復(fù)2 樓        文友:天方夜譚        2025-03-29 17:54:06
  去年的寒食就應(yīng)該有這樣的文章,今年趕上江山的征文題目“見證”,想想正好符合征文,就匆匆趕了一篇。我已經(jīng)到家,明天回家祭祖,吃寒食。以后這是我們家族的傳統(tǒng)活動了。我覺得很好。問候老師春安,祝創(chuàng)編快樂!
3 樓        文友:滴善齋        2025-03-29 08:45:58
  這篇關(guān)于家族“吃寒食”傳承的散文,厚重且具人文色彩。從祖上習(xí)俗的中斷到如今的復(fù)興,展現(xiàn)家庭關(guān)系的變化。成功聚會令人羨慕,盡顯家族傳承魅力與時代關(guān)聯(lián)。 問候天方老師,祝你生活愉快!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shù),閱人無數(shù)不如名師指路,經(jīng)師易得,人師難求。
回復(fù)3 樓        文友:天方夜譚        2025-03-29 17:58:52
  斷了半個多世紀了,弄不好就真沒人記得了。在整個家族的心心念念下,在長輩的號召和后輩的擁護下,終于回復(fù)的傳統(tǒng)。沒有鑼鼓喧天,舞龍舞獅,更沒有祭詞、儀式。只大家心向往之就夠了。問候龍老師春安,創(chuàng)編快樂!
4 樓        文友:懷才抱器        2025-03-29 10:00:27
  家庭是一個社會組織的細胞,家族這個概念,很長時間是被忽略的,其實,考證中國社會,家族的力量,是不能忽視的。不然,認祖歸宗這個詞,始終是正能量的。每個節(jié)日,都是文化的,是文化,就應(yīng)該發(fā)揚和紀念,這是我的觀點。我讀這篇文章很感動,田氏家族,在一代代人的傳承里,我們看到的是興旺,這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小支,不斷組合就成了力量。近30年前,我去蛇口做一份材料,看到廣告公司正在給幾個家族的家譜排版,那么厚重,我想到了我的家族,兩三百年繁衍,到我在村中時,也就是六七戶,還沒有出五服,更沒有天方老師筆下的田氏家族這般興旺。建設(shè)家族文化,建設(shè)家庭文化,都是文明的需要。這篇文章寫出了深度,材料很鮮活。用文學(xué)表現(xiàn)這一點,這是正確的。懷才抱器拜讀。
懷才抱器
回復(fù)4 樓        文友:天方夜譚        2025-03-29 18:09:41
  謝謝老師的肯定,也注意到了老師文末對文章的升華。南方的家族、宗祠觀念比北方要強烈的多。舊社會皇權(quán)不下鄉(xiāng),靠的就是士紳和宗族管理鄉(xiāng)里。甚至宗族的權(quán)利要凌駕于法律之上,發(fā)生大規(guī)模械斗也經(jīng)常有之。我們這里以前戰(zhàn)亂頻繁,很多家族幾乎沒有宗祠和家譜,多是移民后代。這一塊在寫文章中想到了,但是沒有提及,祭祖更沒有展開寫。把斷了半個實際的傳統(tǒng)延續(xù)下來,已經(jīng)很好了。問候老師春安,創(chuàng)編快樂!
5 樓        文友:吳孟友        2025-03-29 11:53:16
  寒食節(jié),我僅知道,這天不能祭祖,其他的寒食文化一無所知,今天讀老師的寒食文,長知識、長見識了。這一天,不生火,要吃寒食。這一天也是家庭聚會團圓的日子。好文,拜讀學(xué)習(xí)!問好老師,祝春祺筆豐!
回復(fù)5 樓        文友:天方夜譚        2025-03-29 18:15:52
  其實清明或者寒食上墳燒紙要看天氣,只要在節(jié)前某個天氣晴好的日子相約上墳就行,日子并不固定。但是大規(guī)模的吃寒食只能選擇周日大家相對能抽身的日子。寒食這個字眼現(xiàn)代人很少提到了,要不是這兩年組織聚會叫做“吃寒食”,很多人也忽略了!沒有舞龍舞獅,祭詞悼文,就是簡單溝通感情。這就夠了!問候老師春安吉祥,萬事如意!
6 樓        文友:紅花草        2025-03-29 15:09:28
  寒食節(jié),只知道有這回事,沒真正過過。清明節(jié)倒是年年過,我們這里的過清明有的家族也是在一起吃一餐飯,說的是“清明會”,每年輪流轉(zhuǎn)的形式。天方夜譚老師的田姓家族一直還保留著寒食節(jié)這一傳統(tǒng),真好。同姓的親人們,一脈相承,這天可以聚聚,增進親情。很美的文章,學(xué)習(xí)了,祝老師工作愉快!
回復(fù)6 樓        文友:天方夜譚        2025-03-29 18:23:42
  我們聚會的意思應(yīng)該跟老師講的是一回事,只不過我們叫“寒食節(jié)”,您那里叫“清明會”。這些年規(guī)模越來越大了,大家很是欣慰。把斷了半個世紀的傳統(tǒng)延續(xù)下來,是我們這一代人的責(zé)任。雖然沒有祭詞悼文,沒有舞龍舞獅,只是簡單一頓飯,也成為家族共同的期待和記憶!問候老師春安,祝創(chuàng)編快樂!
7 樓        文友:羅蓮香        2025-03-29 16:52:58
  我們江南一帶好像都不過寒食節(jié),今讀天方老師的文,漲知識了。作者的家族很重視寒食節(jié),這個節(jié)日親友之間互相走動,加深了交流,成了情感的紐帶。很棒的美文,樸素的情感在字里行間流淌,很感人!大贊才思,問好,謹祝春安!
回復(fù)7 樓        文友:天方夜譚        2025-03-29 18:28:45
  我們這里最早是因為在周邊各村多有分支,路遠,又有公田,就留大家吃飯;我小時候的記憶就是姑娘們上完墳回家簡單的吃頓飯。這幾年規(guī)模越來越大,也延續(xù)著傳統(tǒng)叫法“吃寒食”。清明、寒食節(jié)日的形式內(nèi)容基本都一樣的。祝老師萬事如意,春日吉祥!
8 樓        文友:簡柔        2025-03-29 18:56:08
  我也從來過寒食節(jié),大概因灤州在春秋屬晉國,故而堅守至今。雖然吃的方式改變,但是對傳統(tǒng)節(jié)日的堅守值得佩服。老師此文讓我們感受到田氏家族的和睦與融洽,更認識到寒食節(jié)的意義。質(zhì)樸豐厚的佳作,點贊。
回復(fù)8 樓        文友:天方夜譚        2025-03-29 20:59:59
  灤州春秋戰(zhàn)國屬于燕國苦寒之地,不是晉國。以前我小的時候基本上百姓口中寒食用的比清明多。現(xiàn)在隨著清明的放假,地位越來越高,把寒食的習(xí)俗都吸引進去了。可是沒人吃“寒食”,成了家族上墳、聚會,用餐的節(jié)日。網(wǎng)上看三月三原來也很熱鬧,現(xiàn)在只是邊遠少數(shù)民族還有過三月三的習(xí)俗。世事總是在不斷地演化,唯有用文字記錄下來,傳承下來才算是文化。問候老師春安,感謝閱讀留墨!
9 樓        文友:李湘莉        2025-04-01 16:08:09
  讀天方老師的文,不僅讓我知道了一些歷史知識,風(fēng)俗文化,更讓我看到了一團和睦,一團喜氣,一團擔(dān)當(dāng)。好文章就該是這副模樣!文章語言娓娓道來給人親切,質(zhì)樸中不失靈動和厚重!大贊才情!遙握問好,謹祝春祺,一切都好!
回復(fù)9 樓        文友:天方夜譚        2025-04-02 20:49:56
  30號已經(jīng)吃完了,擺了8桌,正如老師所說,坐在一起大家說的最多的就是和氣,和睦。我贊助的白酒,有別人贊助的啤酒。不為吃的好壞,沒有鑼鼓喧天,沒有祭詞悼文,就是樂呵一下。老人們說,過幾年交給我。未來擔(dān)子很重啊。感謝老師駐足留墨,謹祝春日吉祥,萬事如意!
共 9 條 1 頁 首頁1
轉(zhuǎn)到
分享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