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籬】消失在歲月里的風箱聲(散文)
一
八十年代之前,老家每戶人家都有用土坯和磚砌成的鍋灶,灶臺邊都會放著一個風箱。每當做飯點時,隨著村子上空升起的裊裊炊煙,就會有風箱“咕嗒,咕嗒”的聲響從每個莊院傳出。這富有節(jié)奏、帶著煙火味、令人感到親切而溫暖的聲音,如今已經(jīng)永遠淡出生活,潛入歲月深處。
風箱,顧名思義就是用來產(chǎn)生風力的設(shè)備。農(nóng)家灶用風箱由一個木箱、一個推拉的木制把手、兩根一高一低的長條拉桿和活動木箱、風門等構(gòu)成。木箱桿子連結(jié)的風板,也可稱作活塞,纏綁著一圈雞毛,如同活塞環(huán)。隨著桿子的運動,雞毛如扇子般扇出陣陣旋風。風通過輸風道,進入預留的圓洞進入灶膛之中,起到助燃作用,使灶火旺盛。
記憶中,我們家的風箱就置放于灶臺的右側(cè),靠著窯肩子。做飯時,左手向灶膛里添柴禾,右手握著風箱拉桿來回拉動,隨著風箱之聲或快或慢,灶膛里的火忽大忽小,鍋里的飯菜由冷到熱、由生到熟,飯菜的香味便漸漸彌散開來。一瓢飲、一簞食,都要在這“咕嗒、咕嗒”的風箱聲中完成。
在這個過程中,雖有風箱助燃,卻往往伴隨著的是煙熏火燎。那時候,人們生活的艱辛與物質(zhì)的匱乏呈現(xiàn)于方方面面。從我能記事起,家里用于燒火做飯、取暖的燃料,除了有限的莊稼秸稈,多是一些從植被稀疏的山野溝洼斫來的蒿草、雜草以及渾身都是尖刺的酸棗樹枝。既是有一些用镢頭刨挖的樹根、斧頭砍下的樹枝等硬柴,也只能放在過年或過事蒸饃、煮肉時用。
那些用鐮刀斫來的柴草多半燃點低,不耐燒且煙大。特別是受潮之后,盡管有風箱送風助燃,但依然會產(chǎn)生大量的濃煙。當煙囪因風向或煙道不暢等原因排煙不好時,濃煙就會從灶膛涌出。老家窯洞的穹頂結(jié)構(gòu)以及小小的窗子,又不利于排煙,致使?jié)鉄煆浬⒄麄€屋子。每當這個時候,我們都跑到室外,等著煙霧慢慢散去。唯一不能離開的就是做飯的人,那多是家里的主婦。我們家多半是祖母。由于在灶臺長期勞作,受煙熏火燎之苦,祖母的眼里常常布滿血絲、淚流不止,且伴隨著一聲聲咳嗽。
二
燒開一鍋水,做熟一頓飯,到底得推拉多少次風箱,付出多少氣力?小時候的經(jīng)歷,讓我深感拉風箱并非一件輕松的差事。一般拉風箱的活都是家庭婦女,或一人忙于灶臺鍋里的飯食,一人幫著拉風箱,這樣的組合當然是最佳的。但農(nóng)忙時,只能是一個人既要忙灶臺之上的事兒,又要一邊拉風箱,一邊給灶膛里填柴禾。如果家里有小孩,大人就會讓小孩幫忙拉風箱。
我初次拉風箱時,由于心急缺乏耐心又不得要領(lǐng),想著拉得越快灶膛里的火會越旺,能把鍋里的水盡早燒開,或者飯盡早做熟,早早結(jié)束這單調(diào)而乏味的勞作。但拉不了一會兒就累得氣喘吁吁,胳膊沉重的就不聽使喚,拉風箱的節(jié)奏越來越慢,拉桿也拉得越來越短,自然送入灶膛的風越來越少、越來越?jīng)]勁。每當這個時候,祖母或者母親就會接手,她們的動作不急不躁,風箱拉桿拉出、推進的幅度大,動作均勻,風箱發(fā)出的聲音也富有節(jié)奏、不急不緩,灶膛里的火會越燒越旺。
風箱的構(gòu)造并不復雜,有大有小,都是木匠手工制作而成。木匠的手藝有高有低,做出來的風箱質(zhì)量也會有優(yōu)有劣。好的風箱密封嚴實,拉起來不輕不重,產(chǎn)生的風力強勁,發(fā)出的聲音渾厚而富有節(jié)奏。不好的風箱不是拉起來輕飄,產(chǎn)生的風力微弱,就是拉起來過于沉重,使用起來特別費勁。因制作風箱是專業(yè)性強的木工活,所以,一般木匠輕易不做,制作風箱的多為專業(yè)木匠。當然,風箱使用到一定時間,短則一兩年,長則三四年,就要進行檢查,更換或者添加風板上的雞毛,使其用起來更省力,扇出的風更多更強勁。
三
小時候偶爾到公社趕集,看到一些飯館燒的是煤炭,用的是鼓風機,煤煙味伴隨著鼓風機“呼呼”的聲音,灶膛里的火紅似太陽,做飯又快又省力。當時就想,老家的人們什么時候能用上鼓風機多好。但那時老家還沒通電,有鼓風機也用不了。七十年代初,老家終于通了電,鼓風機風力大,燒柴禾當然不行,燒煤炭最好。可人們連照明的電費都負擔不起,哪里還有錢買煤炭。所以,在我離開故鄉(xiāng)的時候,風箱“咕嗒,咕嗒”的聲音,依然響徹一個個地坑莊子,回蕩在故鄉(xiāng)的大地上。
風箱無疑是勞動人民在長期生活實踐中創(chuàng)造的產(chǎn)物,是農(nóng)耕文明智慧的結(jié)晶,為華夏民族繁衍生息立下過汗馬功勞。風箱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春秋后期,當時我們的古人以牛皮或馬皮制作的橐來鼓風冶鐵,揭開了風箱的序章。雙動活塞式風箱出現(xiàn)于唐代或宋代,是中國在鼓風技術(shù)方面最重要的發(fā)明。但在現(xiàn)代文明面前,風箱由于其工藝的簡陋、質(zhì)地的粗糙、使用起來費時費力而顯得陳舊落后,一臺小小的家用鼓風機,就將千古不變的它徹底打敗。
而今,在鄉(xiāng)下“咕嗒,咕嗒”的風箱聲幾近絕跡。從鼓風機到電飯煲、電磁爐、煤氣灶,燒火的燃料也從煙熏火燎的柴禾、煤炭到清潔環(huán)保的電力、液化氣,其演變可謂天翻地覆。興盛于80年代之前、有著兩千多年歷史的風箱,被改革開放近50年的飛速發(fā)展永遠拋棄在歲月深處。曾經(jīng)像我的祖母、我的母親那樣的家庭主婦,再也不用躬身彎腰,為一瓢飲、一簞食而受苦受累。
逐漸遠去的“咕嗒,咕嗒”的風箱聲,讓我永遠難忘昔日那些生活艱苦的悠悠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