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見證】【云水】清明前后的醬汁肉(散文)
蘇州人講究吃,而且吃時令物品,“不時不食”,便是吃東西要應(yīng)時令、按季節(jié),也許這也是我們中華民俗的一種傳統(tǒng)吧。
我們蘇州人一年四季有四塊肉,春天是醬汁肉,夏天是荷葉粉蒸肉,秋天是走油扣肉,冬天是醬方。那么道理何在呢,聽我簡單說來,春天是補(bǔ)肝養(yǎng)胃的時節(jié),酸咸開胃,甜食補(bǔ)肝。夏天是荷花開放時節(jié),要品味荷葉的清香,去除內(nèi)心的煩悶。秋天開始貼膘,走油扣肉正好達(dá)到這一要求。冬天的醬方與春天的醬汁肉有相似之處,只是顏色、口感等不同,也是補(bǔ)身體的佳肴。
清明前后,正是蘇州人愛吃的醬汁肉上市之時,要吃正宗的,那得去“陸稿薦”買。無論排多長隊,都不在乎。我怕排隊,但是為了這一口醬汁肉,也愿意去排,因為每天都是火爆,根本沒有不排隊的時機(jī)。
其實呀,醬汁肉看上去就是那種紅紅的、淡淡的醬油顏色的四四方方的一小塊一小塊的肉,但是,看那顏色就會流“哈喇子”,文明的說法便是“垂涎欲滴”。醬汁肉的顏色更接近那種桃紅色,粉粉的,嫩嫩的,與清明時節(jié)的桃花相似的。記得以前父母在的時候,清明祭祖時,一定要用上醬汁肉,也許是代表紅紅火火吧。
小時候,家就住在中街路,靠北面,走上不消百米便是西中市,西中市有個皋橋,那里有個“老陸稿薦”,是蘇州百年老字號的熟食店。父親會帶著我和小弟常常去那里玩,還給我們講故事,也許并不真實,但是我們愛聽,用蘇州話來說,就是“說戲話”“嚼白蛆”。說戲話,好理解,就是不一定有根據(jù)。嚼白蛆,就弗解些,帶有點胡說八道的意思。父親騙我們說:去陸稿薦可以碰著(遇見)“仙人(神仙)”,可以去搶一把稻草,回家燒個醬汁肉。我們信以為真,邊走邊纏著父親講故事。父親慢條斯理,故意擺架子,然后開口道:這家店老板善良心好,乞丐來店總能免費吃飽,有一天來了個乞丐,帶著個草席,不敢要東西,只要一碗水解渴,店主給了水和食物,還讓他在店后小柴房休息,然后就去忙了。忙完了一看,乞丐走了,沒有帶走草席。那破草席也沒啥用,店主就放爐堂里燒著。誰知道,一陣陣香味飄著,連鍋里的肉也比平時香了,店主將余下的草席收好,每次煮肉時放幾根,香味飄了很遠(yuǎn),附近的人都來買肉了。我和小弟嘴急,忙問道,這陸稿薦和醬汁肉的名字呢,怎么來的?父親開始“嚼白蛆”了,說是草席也叫“破稿薦”,店主姓陸,所以叫陸稿薦。這還能理解,那么醬汁肉的解釋,完全是嚼白蛆,說是店主將破稿薦放在灶臺邊,后來燒肉時發(fā)現(xiàn)破稿薦上的汁水流進(jìn)鍋里,肉更香了,所以叫醬汁肉。我們聽了也只能是哈哈大笑,并不相信,但是感到好好玩。每次,我們都興致勃勃地來失望地走,并沒有碰著仙人,搶不到稻草,只能買些醬汁肉回家去。
醬汁肉,四四方方的一小塊,大約五六厘米見方,如今小了些只有四厘米見方,也許現(xiàn)代人沒有以前的人胃口好了,肉類吃多了怕油膩。別擔(dān)心,醬汁肉吃多了也不會油膩的,因為講究的是火候,講究的是佐料,嚴(yán)格控制才能達(dá)到最佳狀態(tài)。我工作的地方常常會有廚師來,向他們討教,得到一些燒醬汁肉的方法,于是跟母親講,讓母親買一塊不肥不瘦的五花肉,這還得跟賣肉的隔夜講好,讓他們給留著,因為一層肥肉一層瘦肉的平時很難買到稱心的,到家清洗干凈后再用鹽抹上一層,放置二小時左右,再“焯水”。特別講究的是佐料,除了正常的八角、香葉、蔥姜鹽、生抽、冰糖、黃酒之外,還要放中草藥包,這草藥包里有什么,一般的廚師不愿意說,如今可以在網(wǎng)上買一些配好的調(diào)料包,千萬別忘了放紅曲粉,這放多放少可是一門技術(shù)活,多了發(fā)苦且顏色不好看,少了太淡不像是醬汁肉。我們中國人燒菜講究的是少許,至于多少才為少許,真的是各人各悟了,外國人都害怕的“少許”,不像洋人都是用多少克來表示的。所以說,中國的菜譜是世界上最難學(xué)的一門技術(shù)活。
那次,母親燒醬汁肉以失敗告終,燒的醬汁肉雖然好吃,但是跟陸稿薦的就是不一樣,父親還笑話母親。母親用一句話甩了過去,下次你來燒。父親是位好動嘴之人,動手能力極差。他讓母親替他燒,他用嘴指揮著,什么燉、燜、煨、焐等等解釋了一大堆,倒也新鮮。母親聽他的話,這次買來的五花肉帶了些肋條骨,父親說那叫“轎杠五花”,肉下面有兩根骨頭支撐著,父親還問我們像不像抬著一頂轎子呀。這骨頭呀,吃完不能丟,要細(xì)細(xì)呡,呡出汁水來,這才叫“會吃”(如今叫吃貨)。待這一鍋醬汁肉出鍋,我猴急似的夾了一塊丟進(jìn)嘴里,父親朝我白了一眼,說道:女孩子家,哪有這樣的吃相,要“細(xì)模細(xì)樣”地吃,慢慢品。問我味道怎么樣,我語無倫次地說:甜、咸。父親丟下一句:這叫“甜開門,咸收口”,然后背著雙手走開了。這次的醬汁肉,明顯比上次的要好吃些,但是還不能達(dá)到人家的那地步。
江南地帶是吃甜食的,蘇州和無錫更喜歡甜,所以這醬汁肉偏甜些,但是這種甜北方人也是能接受的。每次去觀前街,觀東的陸稿薦從早上八點半就開始排隊了,隊伍里有外地人,上海人來蘇州的居多,蘇州本地人大多是老太和老頭,年輕人喜歡在網(wǎng)上買,而網(wǎng)上買到的不去說正宗不正宗,到家時已經(jīng)涼了,再加熱就不是原先的味道了,少了那種特有的香。我們小時候要吃醬汁肉,首先想到的是皋橋頭的陸稿薦,如今觀前店成了網(wǎng)紅,也許地理位置很重要吧。看到那長長的隊伍,真不得不說,蘇州人最會吃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