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見證】【浪花】吉林省博物院的文物(散文)
◎百花圖卷
中國人自古愛花,特別是女孩子,都喜歡在頭上插朵花,唐代就有過簪花仕女圖。可以理解,人面桃花相映紅嘛,花朵會更增加女孩容貌的艷麗。其實,古代男性也有喜歡簪花的,尤其是宋朝。水滸英雄中有個蔡慶,因為喜歡戴花,綽號就叫一枝花。我們看到宋朝很多詩詞中,都會有賣花賞花的記錄,足見花朵的受當時百姓的歡迎程度。
古時候畫花的作品也非常多,百花圖卷也不止一幅。吉博推出的這件國寶,是中國有據(jù)可查的最早的女畫家的作品,所以非常珍貴。這幅百花圖卷,共分十七部分,前十二部分都是花,每部一花,花后有詩,用詩隔斷;后五部分是祥瑞圖案與詩。詩、書、畫俱為佳品,娟秀清麗,明顯女子手筆。因為古代對女子的歧視,本作品的作者已不知姓名,只考證出姓楊,在朝中做過婕妤的女官,所以稱為楊妹子或楊婕妤。也有人判斷,楊婕妤就是宋寧宗的楊皇后,因為這個皇后多才多藝,又曾經(jīng)做過婕妤。如果真如此,此畫可了不得:本身是皇后所畫,又兩次被皇帝作為禮物送給皇后做賀禮,與皇家天然有著密切關(guān)系,自帶豪富氣質(zhì)。
此圖第一次被作為禮物,是宋理宗送給自己的皇后謝道清。謝道清頗為長壽,直至自己孫子即位,仍以太皇太后之尊活躍于南宋政壇。此時蒙元已入侵,南宋風(fēng)雨飄搖,所以謝道清下過罪己詔,號召各地豪杰入京勤王,確實也有文天祥、張世杰等人率軍趕來。但是,謝道清悔之晚矣,南宋氣數(shù)已盡,徒留下英雄們的無奈之舉。中國王朝的更迭,有時頗令人唏噓,主要原因是末代皇帝并不盡是昏庸無能之輩,而是國家積重難返,一人之力已難救國;或者確實已經(jīng)充分認識到自己曾經(jīng)犯下的錯,但歷史沒有給他們留下悔過改正的機會。他們亡國滅家,受了最嚴厲的懲罰,而后代的修史者還經(jīng)常為他們增添許多莫須有的罪過,以證明后代皇權(quán)的合理性。南宋王朝的抗元斗爭尤為激烈,因為這是抵抗外族入侵。最后崖山海戰(zhàn)失敗后,軍民寧死不屈,跳海自盡,譜寫了中華民族的壯烈篇章,充分表現(xiàn)了華夏兒女的氣節(jié),讓人蕩氣回腸,甚至感慨崖山之后無中國。而謝道清,在勤王失敗之后,卻向敵人獻上了投降表,雖屬無奈,終是恥辱。
中國人自古愛花,華夏的“華”,表示華美,古時就通“花”,美麗的花,可以說,中華民族本就是花的民族。中國古代花卉種植也領(lǐng)先于世界,很多花都是從中國傳到國外??上У氖牵袊浜罅?,一落后就全方面落后,科學(xué)技術(shù)跟不上不說了,連種花的工藝都落后了,據(jù)說像表達愛情的玫瑰(其實就是月季了,因為月季才每月都開,能夠保證一年四季供給),這種花本產(chǎn)自中國,后來傳到國外,國外培育出多種類型,這些種子返回到國內(nèi),然后我們每銷售一朵這種花就要給他們一毛錢的專利費,豈不是滑天下之大稽!專家做過測算,中國每年玫瑰的消耗量是一百九十多億朵,就是說要給別人接近二十億的專利費!中華民族可是被稱為種花家的,卻種不出自己的花,而是在種別人的花,這不是笑話嗎?好在,現(xiàn)在我們云南花卉研究所已經(jīng)培育出了多個我們自己的品種,省下了這筆錢。云南,由于氣候原因,是我國的花卉之都,四季長春,美不勝收,所以花卉研究自然也走在全國的前列。
花,在生活中確實沒有什么用,既不能吃,又不能穿,現(xiàn)在也很少有人戴著花出門。但是,無用之用,方為大用,事實上,花卉就代表著審美,代表著趣味。古代人已經(jīng)以花的美麗和芬芳代表著自己的高貴品質(zhì),這是屈原開始的文化傳統(tǒng),花的美,花的香,表明了君子福澤萬物而不求報答的高尚品格。中華民族,對花的喜愛是深入到骨子里的;花的芬芳,也穿透了中國幾千年的文明史,一直流傳至今。
時至今日,我們依然可以從屈原的作品中,聞到香草的芬芳,感受屈子的高潔;可以從周敦頤和陶淵明等賢人喜愛的不同品種的花朵中,感受到他們的獨醒于世和卓爾不群。
值得一提的是本畫的收藏者張伯駒先生。張先生出身富貴,卻是個“敗家子”,將所有的財產(chǎn)都購買了文物字畫,寧可自己和家人生活簡樸。當年日本人要購買張先生收藏的字畫,張先生不愿意,于是日本人綁架了他。在家人為他奔走之際,他帶話給家里人,寧可坐牢,甚至寧可身死,收藏的國寶一幅都不能給外國人。最終身陷囹圄八個月以后,先生獲救。新中國成立后,先生陸續(xù)將珍藏?zé)o償獻予國家。
本畫是先生最后一幅珍藏,伴隨先生度過無數(shù)個日月,先生日常把玩,珍愛無比,最終還是在晚年捐贈給了曾經(jīng)工作過的吉林省博物院。當有人問到張先生后人,對張先生沒有留給后人財產(chǎn)有什么感想,那位張先生的后人不假思索的說,張先生留給我們的是愛國心,是無私和寬廣的胸懷,是舍小家為大家的家國情,這是最寶貴的財富,也是最好的遺產(chǎn)?!獜埾壬鷰Ыo國家和民族的不僅僅是保存的文物,更是愛國的情懷,對華夏文明的敬愛。
張先生是中國文物保護者中的一員,正是眾多的張先生,中國的文明得到了賡續(xù)和傳承。
◎中共吉林特支第二交通站隱藏文件用的花瓶
這就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花瓶,它的主人,在外人看來也就是一戶普普通通的人家。之所以成為國寶,是因為它成了中國共產(chǎn)黨人反抗侵略的武器。
中共吉林特支第二交通站站長,鄧曉春。不要覺著站長很神氣,實際上這個站就他們夫妻二人。而且,交通站只存在了幾個月,就被敵人破壞了。鄧曉春后來加入抗聯(lián),在戰(zhàn)斗中犧牲了。所幸,他的妻子成功活到了解放以后,捐贈了這對花瓶。花瓶本是他們結(jié)婚時的信物,就一直成了他們交通站傳遞情報的工具。
喜歡看諜戰(zhàn)片,總以為諜戰(zhàn)片是藝術(shù),現(xiàn)實根本不是那回事??催^一些回憶錄,也確實沒那么精彩。但是,拍過多部諜戰(zhàn)劇的劉江導(dǎo)演說,諜戰(zhàn)片中展示出來的情節(jié)基本都源于真實的諜戰(zhàn)素材,而真實的斗爭遠比影視劇中精彩和殘酷。我想,也許他們說的是不同方面,現(xiàn)實世界曾經(jīng)也出現(xiàn)過精彩的諜戰(zhàn)故事,后來搬上了熒幕,但更多的諜戰(zhàn)沒那么精彩的,就是些常規(guī)的事務(wù)性操作。無論故事是否精彩,間諜們的宗旨是一樣的,就是劉江所說的戰(zhàn)線無形,英雄無名,誓言無聲。還有,危險是一樣的,都是在刀尖上跳舞,稍不注意就會萬刃加身萬劫不復(fù)。
根據(jù)解密資料,我們了解了很多中共藏在敵人身邊的尖刀,像熊向暉、沈安娜、郭汝瑰等等,他們每個人都是無可替代的,說他們一個人等于幾個師是貶低他們,因為再多的部隊也無法替代他們的杰出貢獻。他們當然值得我們銘記,但是,更多更普通的戰(zhàn)斗在敵人心臟的人物,則很遺憾的被歷史遺忘了。原因很簡單,當時諜報人員都是單線聯(lián)系,因為知道他們的人越少越好,而只要他們的上線因為某種原因失聯(lián),他們就成了斷線的風(fēng)箏。連身份都成疑,還想留名青史?還有,他們干的都是重要而又普通的事,基本都是物資、人員、情報的傳遞,可我們只記住了情報的獲取者,卻不會記得傳遞者。像沈安娜他們,很不簡單,獲取了絕密情報,但這些情報如何到了中共高層,有多少人在這些絕密情報的傳遞中作出了貢獻甚至犧牲,有誰還記得?這些戰(zhàn)斗在敵人心臟的英雄們,從經(jīng)濟學(xué)角度來講,都是傻瓜,因為對個人而言,他們的付出和得到的收益根本無法對等——他們承擔著個人的巨大風(fēng)險而幾乎沒有任何回報。但這是他們的信仰,是因為黨和人民需要有人做這樣的犧牲,所以他們義無反顧。這就是中國古代士人舍身取義精神的最好傳承。
在東北選取這樣一件國寶,尤具意義。整個中華大地的抗日戰(zhàn)爭,東北是最難的,因為東北是日本蠶食最早、控制最嚴的地區(qū)。當時的東北奴化最嚴重,日本人將之視為侵略中國的大后方,甚至等同于日本本土。抗戰(zhàn)時期,有的日本戰(zhàn)略家還提出逐漸蠶食中國的戰(zhàn)略,就是一塊塊消化掉中國的地區(qū),而東北,就是日本人以為已經(jīng)消化掉了的地區(qū)。都知道中國抗戰(zhàn)是全民抗戰(zhàn),毛主席在《論持久戰(zhàn)》中就指出:中國抗戰(zhàn)偉力最深厚的根源,就存在于民眾之中。中共正是在全國百姓的支持下如魚得水,發(fā)展壯大。但是,在東北,日本人多如牛毛,對中國人的控制極其嚴密,又沒有革命思想的傳播,反而是日本的奴化政策,所以,中國的武裝力量在東北很少能得到人民的支持。東北的抗聯(lián),基本上就是在白山黑水之間和敵人躲貓貓,英雄領(lǐng)導(dǎo)楊靖宇絕糧傷重,冒險下山找到人民試圖買糧,但都沒人敢賣,最后被捕犧牲;抗聯(lián)的英雄,很多都死于叛徒的出賣;存放本花瓶的交通站,也是很快就被破壞。東北的交通站破壞速度之快,是想象不出的。就是在這樣艱苦卓絕的條件之下,東北抗聯(lián)始終存在,始終宣告著日本人沒有完全占領(lǐng)東北,宣告著東北的反抗勢力依然存在,宣告著東北的中國人沒有也永遠不會屈服。
東北的交通站,如同本站一樣,在惡劣的斗爭環(huán)境中存在時間很短,但建了被破,破了再建,始終堅持在東北大地上,以致于勝利以后根本無法統(tǒng)計當時交通站的數(shù)量。這是我們最為寶貴的精神財富,就是民族危難關(guān)頭,中國人永遠不屈的戰(zhàn)斗精神,永遠無悔的犧牲精神。
花瓶讓我們記住了鄧曉春,而更多的無名英雄們則被遺忘了。我們只知道,我們的勝利,是無數(shù)這樣的無名英雄用生命換來的,正是他們的犧牲,挽回了我們民族的尊嚴。
◎遼契丹文八角銅鏡
在中國歷史上,民族融合是個總的趨勢,而民族紛爭又是很多時期的特點。北宋時期,中國境內(nèi)建立了多個政權(quán),所以整個宋朝,從來不是一個完整的國家,只不過我們的史書,將漢族建立的宋朝政權(quán)作為正統(tǒng)。在北方,相繼成立了遼、夏、金、元等強悍的民族政權(quán),這件文物就證明了那段歷史。
文物是八角銅鏡,就是八邊形的銅鏡,是大安縣一個小學(xué)生無意中從地下挖到,挖到時只是單獨一件,沒有任何其他文物可做佐證。最為奇特的是,銅鏡上居然有契丹文字,而邊角有漢字“濟州錄事完顏通”。專家考證,遼宋時期,民族間的戰(zhàn)爭頻仍,青銅是重要的戰(zhàn)備物資,民間不得私自流通,所以該銅鏡應(yīng)該是大遼制造,后來流落到金國,金國濟州這個叫完顏通的錄事(金國官職),簽上了自己的大名,實際上就是允許銅鏡可以流通的憑證。契丹文字翻譯過來是“時不再來,命數(shù)由天;逝矣年華,紅顏白發(fā),脫超網(wǎng)塵,天相吉人”。
這個文物,是民族文化交流與融合的最好見證。銅鏡是契丹所造,但四周有對稱的纏枝紋,那是中原文化的常見形狀。專家說,從契丹文,就可以看出民族融合的痕跡,因為遼國本來是沒有文字的,和漢族打交道多了,所以一般就使用漢文,但建國以后,遼國統(tǒng)治者覺得連自己的文字都沒有,太說不過去了,于是仿照漢字造出自己的契丹文字,可下層百姓還是習(xí)慣用漢語,所以在歷史上,契丹文很快就消亡了。民族的融合,不是一兩個統(tǒng)治者的意志所能夠阻止的。契丹文非常少見,足可見這個文物的珍貴。而且,從翻譯過來的文字來看,當時的契丹民族明顯受到了漢族文化的影響,可以說這些銘文,是契丹文字為載體的中原漢族文化思想的反映。
文物產(chǎn)生于東北,更是民族交融的體現(xiàn)。契丹的大遼,興盛于包括東北的北方;而白山黑水之間,很快又有女真的大金興旺起來,加上大漢民族,當時的東北地區(qū),可以說是諸多民族雜居之地。濟州,就是大金的發(fā)達之地,也就是岳武穆抗金時要直搗黃龍的黃龍府。這件文物,制造于遼,合法于金,又使用了漢字和漢族圖案,充分反映了東北地區(qū)民族雜居的狀況,是一代歷史的最好體現(xiàn)。
文物,反映了歷史。一件文物,往往可以讓我們透過歷史的塵煙,看到一段真實的王朝。這件文物,正反映了北宋初期各民族交融的真實狀況,讓我們可以從中了解大遼大金的文化制度、生活習(xí)慣等等,了解到民族融合的大勢所趨,成為國寶理所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