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學(xué)網(wǎng)-原創(chuàng)小說-優(yōu)秀文學(xué)
當(dāng)前位置:江山文學(xué)網(wǎng)首頁 >> 淡雅曉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曉荷·過往】白薯炕(散文)

精品 【曉荷·過往】白薯炕(散文)


作者:趙聲仁 秀才,2896.40 游戲積分:0 防御:破壞: 閱讀:242發(fā)表時間:2025-04-16 14:58:07
摘要:培育白薯苗的溫床,我們家鄉(xiāng)叫白薯炕。這是傳統(tǒng)農(nóng)耕方式的一個縮影。很有特點,很接地氣,富有詩情畫意。

我們八小隊隊部,在村北端,它的西側(cè),有一個水坑,橢圓形,東西四十多米,南北三十多米,四周野生了不少雜七雜八的樹,歪脖子的,禿腦袋的,斜生橫長的等,都不成材;還有一堆一堆的灌木。它的南面,是一條土路,西面和北面,就是生產(chǎn)隊里的田地了。一到夏天,坑里就積滿了水,隊部院里的水,南面路上的水,都流進坑里。臭哄哄的,水面上飛著不少蚊蠅。這還是個漏坑,到了秋天,水就見了底兒;上凍的季節(jié),水就徹底干了,坑底干透的淤泥,裂出一條條手指頭粗的裂紋。總之,在社員們的眼中,這個水坑是個廢坑,不能養(yǎng)魚,也開不了荒。我們小孩子,也總是躲著這個水坑,上樹撅樹枝喂羊,也輕易不上這里的樹。
   但有一年春天,這個水坑被派上了大用場,結(jié)束了它有水則臭、沒水則荒、令人厭煩的歷史。那年春天的一天,我采野菜回來,看到水坑北沿上邊,冒出了幾股徐徐的青煙,隊部倉庫管理員趙榮寶在坑底正彎著腰收拾劈柴。他背有些駝,左肩高,右肩矮,我叫他大叔。我感到新奇,就跑下水坑,來到趙榮寶面前。
   “大叔,這里是在干什么?”
   “白薯炕啊?!?br />   啊,白薯炕,我是知道的,是培育白薯秧子的溫床。白薯,是我們家鄉(xiāng)并列于小麥、玉米的主要大田作物,村里人的口糧,十成里,有三成是白薯。栽白薯,是生產(chǎn)隊的一件大活。每年栽白薯,收白薯,切白薯干,軋白薯面,做白薯粉,大人干,我們小孩子也跟著干。白薯的各種吃法,我也全部領(lǐng)教過。白薯,伴隨我走過少年、青年的全部時光。所以,白薯種植的全過程,我自然是一清二楚。
   每年初秋,是白薯秧子長得最繁盛的時候。這時正是種植種薯的最佳時機。從白薯地里,找那些粗壯鮮亮的白薯秧子,斷其巴掌長的一節(jié)一節(jié),栽到另外一塊土地上,到了秋后,地下就長成一根根種薯,比大拇指粗些,長長的。將這些種薯,放進事先挖好的薯窖里,保濕保溫,度過一冬。來年春天,把這些種薯取出,碼放到白薯炕里,就開始培育白薯苗了。
   種薯是學(xué)名。我們家鄉(xiāng)那,管種薯叫脈紅薯。脈紅薯也好吃,又甜又嫩又水靈,但隊里寶貝似的收藏、管理,誰也不讓動一根。有淘氣的孩子,曾趁夜間無人之際,下到窖里,偷吃脈紅薯。被隊長發(fā)現(xiàn),罰其家長五天工分,當(dāng)事者在小隊全體社員會上公開作檢查。
   白薯炕,是很講究的一個小建筑物。有灶、有炕,有煙囪、有頂蓋。放學(xué)后,或從地里采野菜割草回來,我就要到白薯炕旁轉(zhuǎn)一圈,玩上一陣。趙榮寶和我父親的關(guān)系好。我去了,他不但不攆我,還讓我在白薯炕的上下四周隨便蹓跶觀看,回答我好多關(guān)于白薯炕的提問。
   借助水坑的一面搭白薯炕,可算是父輩們的一大發(fā)明。火在下邊燒,煙往上邊冒,熱能往上傳遞,坑和地面形成天然的落差,省了地,效果好。坑的北岸,上下垂直削平,掏出灶眼,挖一個直徑一尺的豎洞,直通地面,上邊安一節(jié)煙囪,就上下通氣了。與灶眼相對應(yīng)的,是地面上長方形的火炕,東西寬約兩米,南北長約三米,四周用土坯壘成一尺高的沿,上邊搭著拱形架子,架子上邊蒙著一層白色塑料布。隔著塑料布,依稀可見一層細細的沙子,沙子底下,就是脈紅薯了。煙囪,就豎在炕的北端。并排,一共四座白薯炕。燒火掏灰、通風(fēng)透光、控制溫度,都由趙榮寶大叔一人負責(zé)。他五十多歲,身體不是太好,但很精明,很負責(zé)任。多年的庫管,沒有出現(xiàn)一點差錯,是隊里的骨干。
   農(nóng)諺說,春分節(jié)到不能讓,紅薯母子快上炕。春分是脈紅薯上炕的最佳季節(jié)。白薯炕預(yù)熱三天,就可將一個個脈紅薯按四十五度角斜排在炕上,上邊再蒙上一層細細的沙子,全部蓋過來,噴上水,保持薯炕的濕度。溫度控制,是燒好白薯炕的關(guān)鍵環(huán)節(jié)。大叔告訴我,要保持溫度在二十五到三十度之間,低了,脈紅薯會凍壞,不出芽;高了,脈紅薯會腐爛變質(zhì),也不發(fā)芽。燒白薯炕的燃料有玉米秸,玉米骨頭,樹枝和煙煤。十幾天后,沙子表面,就長出一層密密的白薯芽,紅白相間,紅綠融合,呈現(xiàn)出旺盛的生命力。適當(dāng)噴水保濕,夜間蓋好塑料保溫。四十多天后,薯芽就長到有一虎口高了。隊長就泒幾個婦女拔白薯苗了。她們蹲在薯炕周圍,挑選粗壯的薯苗,一棵棵地拔下,一捆捆地捆好,放在柳條筐里,噴點凈水,就運往白薯地里了。而這時,隊長早已安排其他男女社員,在這里刨溝、挖穴、施肥、澆水。拉薯苗的牛車一到,一棵棵的薯苗,就被抹到一個個的坑穴里,安家落戶,成活生長了。幾個月后,整塊的白薯地,就全被白薯秧子覆蓋,一片青翠的世界。而每棵坑穴的下邊,則生出一窩一窩白薯,悄悄長大,拱得地面都扒出縫隙了。霜降一到,白薯秧變黑,社員們就拿著鐵鎬,將一塊塊白薯請到了地面之上。出白薯,大致是秋收的最后一輪農(nóng)活,田野基本一片空曠,碧云天,黃花地,北雁南飛。我跟出白薯的大人在白薯地里玩,啃白薯吃,手和嘴唇全吃黑了。
   白薯,生的熟的都可以吃。我最不愛吃的,是白薯面饃饃,甜的味道不對,咬著發(fā)苦,吃完還燒心。但白薯蒸熟后晾成白薯干,我沒有吃夠,膠皮糖一般。生白薯,饑渴的時候,咬上一塊,脆甜,也覺得心里挺美。
   我愿意去白薯炕那里玩,不僅是看到一塊塊的脈紅薯,在炕上竟然生出小苗,把這些薯苗,栽抹到地里,就可以長出大塊大塊的白薯,挺神奇。它還讓我感覺到了這里,就有煙火的味道,有到家的感受。
   剛生火的時候,是初春,乍暖還寒。樹枝子在灶眼里燃燒著,不時有火舌伸出灶眼,一股熱流便在身上流淌。煤火呢,在爐箅上冒出紅藍色的火苗,和媽媽在家做飯時大灶冒出的火苗一樣,它在水坑的土地燃燒,顯得有詩意,有情調(diào)。有一次,我們幾個小伙伴,抓到幾只麻雀,拿來求大叔給我們烤,他起初不答應(yīng),但禁不住我們軟磨硬泡,他就答應(yīng)了。原來,他比我們自己烤得好看好吃,外焦里嫩,一咬噴香。這以后,我們就經(jīng)常來找他烤麻雀。還有一個更吸引我的事,就是吃白薯掉子。培育的白薯苗用完了,就要把白薯炕沙子底下的脈紅薯扒拉出來,否則它會在炕里腐爛變臭,產(chǎn)生毒素,影響薯炕的來年使用。用完后的脈紅薯,我們叫白薯掉子。白薯掉子,扒拉出來后,如同蟾蜍一樣,渾身長滿了疙瘩,而且,大部分變形變黑,水分沒了,一咬是苦的,糟糠一般。這是必須扔掉的。但有一小部分,芽眼小,出苗少,沒大變形變色,還可以吃。這個時候,我出現(xiàn)在白薯炕前,趙榮寶大叔就完全知道我的企圖了。他毫不吝嗇,隨便我吃,隨便我拿,還幫著我挑好的。雖然有些苦澀,水分也少,遠不如真正的白薯好吃,但這個季節(jié),那樣的白薯沒了,正是青黃不接的時候,可充饑的食物也太少,能夠吃到這樣的白薯掉子,我還是感覺挺美的。拿回家?guī)捉?,媽媽蒸熟,家人都可以享受幾塊。每人吃著白薯掉子,夸獎我?guī)拙?,更讓我飄然欲仙了。
   據(jù)說,我們生產(chǎn)隊的白薯炕搭在隊部旁的土坑里,是新上任的生產(chǎn)隊長的主意。他在別的村看到了,借鑒了過來。把始終沒用過的大坑利用起來,社員們都直叫好。(2025.4.16)
  

共 2742 字 1 頁 首頁1
轉(zhuǎn)到
【編者按】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這處曾被視為廢坑的地方,在生活智慧的點化下,搖身一變成為承載希望的白薯炕。作者借白薯種植的全過程,細膩展現(xiàn)鄉(xiāng)村生活的質(zhì)樸與堅韌。從種薯的精心留存,到白薯炕的巧妙搭建、悉心照料,再到白薯的收獲,每一步都凝聚著村民對土地的深情與依賴。白薯不僅是飽腹的口糧,更串聯(lián)起童年的記憶。趙榮寶大叔的熱心與負責(zé),小伙伴們圍繞白薯炕的趣事,還有白薯掉子帶來的別樣滿足,都成為鄉(xiāng)村歲月里難忘的片段。這不僅是關(guān)于白薯的故事,更是一代人對艱苦卻充滿煙火氣鄉(xiāng)村生活的眷戀,見證著平凡日子里人們的勤勞、互助與對生活的熱愛,在歲月長河中散發(fā)著溫暖的光芒。感謝賜稿曉荷,佳作推薦共賞!【編輯:汪震宇】【江山編輯部?精品推薦202504170023】

大家來說說

用戶名:  密碼:  
1 樓        文友:汪震宇        2025-04-16 14:59:28
  讀此文,仿佛回到鄉(xiāng)村往昔。廢坑變寶,白薯種植滿是生活智慧。兒時趣事與白薯相伴,平淡日子的煙火氣,暖人心扉,令人沉醉。
2 樓        文友:汪震宇        2025-04-16 15:00:04
  故事太妙!把廢坑和白薯寫活了。從種到收,滿是鄉(xiāng)村勞作的質(zhì)樸??韭槿?、吃白薯掉子,字里行間都是難忘的童年,超贊!
3 樓        文友:蔚藍楓葉        2025-04-16 20:44:55
  這篇白薯炕寫的栩栩如生,我小時候也見到過白薯炕,今天好像我又一次回到了童年,那個吃白薯的年代。好文拜讀學(xué)習(xí)!
回復(fù)3 樓        文友:趙聲仁        2025-04-18 04:44:27
  現(xiàn)在都不用這種方法了
共 3 條 1 頁 首頁1
轉(zhuǎn)到
分享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