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學網-原創(chuàng)小說-優(yōu)秀文學
當前位置:江山文學網首頁 >> 柳岸花明 >> 短篇 >> 作品賞析 >> 【柳岸】無腸可斷聽花雨(賞析)

編輯推薦 【柳岸】無腸可斷聽花雨(賞析) ——劉辰翁詞賞析


作者:風之丐 秀才,1890.15 游戲積分:0 防御:破壞: 閱讀:332發(fā)表時間:2025-04-23 08:45:56

劉辰翁,字會孟,別號須溪。廬陵灌溪(今江西省吉安)人。他在南宋曾中進士,宋朝滅亡后就不再做官,專心著述,寫有好多懷念故國的詩詞。其中詞中比較有名的是:
   《蘭陵王·丙子送春》
   送春去,春去人間無路。秋千外,芳草連天,誰遣風沙暗南浦。依依甚意緒?謾憶海門飛絮。亂鴉過,斗轉城荒,不見來時試燈處。
   春去,最誰苦?但箭雁沉邊,梁燕無主。杜鵑聲里長門暮。想玉樹凋土,淚盤如露。咸陽送客屢回顧,斜日未能度。
   春去,尚來否?正江令恨別,庾信愁賦。蘇堤盡日風和雨。嘆神游故國,花記前度。人生流落,顧孺子,共夜語。
   “丙子”,宋恭帝德佑二年(1276年),該年元軍攻陷臨安,南宋實質上滅亡。所以清人陳廷悼在《白雨齋詞話》中,關于這首詞,寫道:“題是送春,詞是悲宋。曲折說來,有多少眼淚”。
   “人間無路”,是一種絕望的感覺;“風沙暗南浦”,“風沙”應該是代指來自草原的元軍;“南浦”,南面的水邊,指南宋僅存的國土;“暗”,被風沙籠罩了。當然不是現在沙塵暴一樣的“暗”,是心理上的“暗”。“依依”,是舍不得的心情;“謾憶”,無可奈何時想起;“飛絮”,離開樹的柳絮,代指沒有根據地的宋室君臣?!皝y鴉過,斗轉城荒,不見來時試燈處”,外敵來后,所有的一切都改變了?!霸嚐簟?,農歷正月十五日元宵節(jié)晚上張燈,以祈豐稔,元宵節(jié)前張燈預賞就是試燈。“春去”,指亡國;“箭雁”,中箭而墜逝的大雁;“沉邊”,消失于邊塞。要是有所指,那指的應該是戍邊的戰(zhàn)士?!傲貉唷?,生活在梁間的燕子,代指普通百姓?!岸霹N”,借用“杜鵑啼血”;“長門”,漢宮名,借指宋帝宮闕;“暮”,衰敗?!坝駱洹?、“淚盤”,金銅仙人典故,本來是國家象征的東西,被人遷移走,是亡國的象征。“咸陽送客屢回顧”,依舊出自李賀《金銅仙人辭漢歌》,化用了其中的“衰蘭送客咸陽道”。最后一段應該是作者的希望。其中“江令”,指江總。他在陳后主時仕至尚書令,故稱“江令”,陳亡后,他寫了好多憑吊故國的詩作。庾信寫過《愁賦》。“蘇堤”,蘇軾守杭州時修筑的西湖長堤?!氨M日風和雨”是個人感覺?!扒岸取保莿⒂礤a“前度劉郎今又來”,但說實話,搞不清楚用在這里是什么意思。最后一句回歸到自己,感覺也沒有陳廷悼說的那么傷心,畢竟他還能回到家和孩子說話。
   這首詞整體上不好,應該是當時詞人心亂了,寫的東西也就東一榔頭西一棒槌的。但限于作者的才力,似乎也只能這樣。卓人月在《詞統(tǒng)》中評價說:“‘送春去’二句悲絕;‘春去,最誰苦’四句凄清,何減夜猿;下片悠揚悱惻,即以為《小雅》、楚騷可也。”讀不懂就抬高它,說它是媲美什么什么的名篇,應該是朱熹之后沒有自己見識的文人們的通病。賞析這事,基礎是先讀懂,前提是不要跪,做起來要實事求是,要用自己的經歷去注解。而不能一聽說是曹雪芹,即便他放了一個屁也馬上寫《屁頌》。這不是賞析,是奴才們的諛詞。
   劉辰翁喜歡寫元宵,也喜歡李清照寫元宵的一首詞,下面我們來看看他由于喜歡李清照詞而擬寫的一首關于元宵的詞,看看他和李清照到底差別有多大。
   《永遇樂·璧月初晴》
   余自乙亥上元,誦李易安《永遇樂》,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聞此詞,輒不自堪,遂依其聲,又托之易安自喻。雖辭情不及,而悲苦過之。
   璧月初晴,黛云遠淡,春事誰主?禁苑嬌寒,湖堤倦暖,前度遽如許。香塵暗陌,華燈明晝,長是懶攜手去。誰知道,斷煙禁夜,滿城似愁風雨。
   宣和舊日,臨安南渡,芳景猶自如故。緗帙流離,風鬟三五,能賦詞最苦。江南無路,鄜州今夜,此苦又誰知否?空相對、殘釭無寐,滿村社鼓。
   小序說了寫這首詞的緣由。大意是他在“乙亥”,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年),“上元”,元宵節(jié)。讀了李清照的《永遇樂》,流淚了。現在過去三年了,每次讀到這首詞都不免流淚。于是和了這首詞(他和過兩次,有兩首,這是其中較好的一首)。序中說到的李清照的《永遇樂》,是她晚年寫元宵的詞。下面我們先來看看李清照的詞:
   落日镕金,暮云合璧,人在何處?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元宵佳節(jié),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侶。
   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鋪翠冠兒,捻金雪柳,簇帶爭濟楚。如今憔悴,風鬟霜鬢,怕見夜間出去。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
   前兩句寫景,“落日镕金,暮云合璧”,“璧”么,圓型的玉,寫的是元宵,所以用它來代指月亮。落日使云彩染上了金色,這金色漸漸消逝,變成了暮云,在暮云的圍繞中,月亮出來了?!叭嗽诤翁帯?,感覺很突兀的一句。人當然是自己,我在什么地方?是一種恍惚的表達。經歷過苦難或者噩夢后,會不自覺地問自己一句:我在哪里?月色下,柳樹有些朦朧,“染柳煙濃”;而不知道什么地方正在吹奏《梅花落》,“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由于感覺到冷,所以很懷疑春天到底來了沒有。再次到了元宵,天氣這么好,居然沒有風雨?!按蔚谪M無風雨”,有人解釋說,馬上就要有風雨了,感覺理解得不是太好。在人世久了,“花無百日紅”,應該是常態(tài)。要是經歷過很多打擊,每次碰到好事,總會不自覺地懷疑是不是真的。我的理解她就是這么一種心態(tài):居然有這么好的賞月機會,并且有同好的朋友來相約。但自己沒有去,“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侶”。為什么呢?這就是下半闕要回答的。曾經在沒有經歷苦難時,“中州盛日”?!爸兄荨保腥苏f是指北宋的都城汴京,其實不一定就是實指;“盛日”也不一定理解成北宋還強盛的時候,應該理解成她人生最圓滿的時候。這種圓滿時刻,在每個人的生命過程中都會有,只不過有些人來得早,有些人來得遲;有些人能體會到,而有些人卻一直不能體會?!岸嘞尽?,比較悠閑;是很看重元宵節(jié)的,“記得偏重三五”?!坝浀谩笔腔貞?,回憶就很主觀,現在關心什么,回憶里就看重什么。“鋪翠冠兒”,給帽子裝飾翠羽;“捻金雪柳”,精心準備頭上的裝飾;“簇帶多濟楚”,穿戴等等的都很漂亮?!按貛А薄ⅰ皾?,據說都是宋時方言。現在呢?現在這樣的節(jié)日,像我這種年齡的人,最好就不要和年輕人一樣出去了;還是躲在一邊,聽年輕人說他們的快樂事吧。能甘心讓自己躲在幕后,是智慧,而這種智慧需要經歷才會有。
   這首詞沒有一句悲傷語,但確實很悲傷。本來很討厭人動不動就說文學作品表現了深沉的什么什么之類的,總覺得那是沒有讀懂的一些貨色們的套話。但這首詞確實表現了深沉的身世之感。什么叫深沉呢?“而今識盡愁滋味,卻說天涼好個秋”。經歷了苦難,但再也不糾結于困難,而是覺得日子還是日子,該過的還是得過,這就是深沉。本詞也這樣,沒有一句悲傷語,可你有了一定的經歷后,讀懂了,就會悲傷。所以劉辰翁讀一次流一次淚,終于忍不住也自己寫了一首。下面我們再來看看他寫的。
   “璧月初晴”,雨剛停,圓月升起來了;“黛云遠淡”,“黛云”,黛字由于林黛玉的原因,好多人不自覺就會覺得是很好的字。其實它僅僅是古代女子們用來畫眉的一種青黑色顏料。這里是說黑色的云,到了遠方的天空并且也淡了?!按菏抡l主”,這句感覺和上兩句不太相關,而和李清照表達的表面意思有關:是和下面的表達相關。是誰主持春天的事宜?“禁苑嬌寒”,皇帝的苑園還有些冷;“湖堤倦暖”,可湖堤上已經習慣于暖了;“前度遽如許”,“前度”是上一次,“遽”,倉猝;從上一次開始,突然就變成這樣了。這當然是心理感受,是世事引起的作者主觀情感上的變化。代表故國的“禁苑”是傷心地,是春天都不到的地方。當然不是春天不到那里,是在那里感覺不到春天該有的氣息。“香塵暗陌”,來來往往的人濺起的塵土把街道都遮住了,是人多;“華燈明晝”,家家戶戶的燈把夜晚照如白晝。“長是懶攜手去”,偏偏我卻根本就不想去看。這幾句很明顯地具有文人特色,對仗很工整,其實表達的有問題。說是對過去的回憶,卻也寫當時。那不長的篇幅,天上一下,地上一下的,不成章法。說是想象,那下句就不能理解?!罢l知道,斷煙禁夜,滿城似愁風雨”,明顯前面是雨過天晴,這里是“似愁風雨”,寫這首詞時,是杭州淪陷三年后,那么這句應該是追憶,而上句應該是實寫。現在的人們又開始正常生活了,誰還會記得曾經的愁風苦雨啊。下半闕開始是更遠的過去的回憶,也可以看成是在敘述李清照的故事,是借李清照來寫自己?!靶团f日,臨安南渡,芳景猶自如故”,宣和舊日,是宋徽宗宣和年間;臨安南渡,是南宋建都臨安時;“芳景”,元宵節(jié)的景色;猶自如故,和以前一樣?!熬|帙”,書卷;“流離”,散失;“風鬟”,漂亮的頭發(fā),李清照說“風鬟霜鬢”,是頭發(fā)已經花白了,而這里用“三五”來表現“風鬟”,有些奇怪,只能理解說是象元宵節(jié)的月色吧?要理解成十五歲少女的樣子是和前后不相符的?!澳苜x詞最苦”,文人的自憐,寫李清照當然更主要的是在寫他自己。“江南無路”,指南宋已經滅亡,這句開始又完全回到了自己;“鄜州今夜”,借用杜甫“今夜鄜州夜,閨中只獨看”詩意,是用前句暗示后面一句,“只獨看”,表示只有他一個人在乎南宋的滅亡。這樣也就有了后面的“此苦又誰知否?空相對、殘釭無寐,滿村社鼓”?!皻堚G”,即將油盡的燈。對于那個“無路”的“江南”,沒有人在乎,“滿村社鼓”,人們該干啥還在干啥;只有他獨自一人睡不著,“空相對”。一個“空”是很無奈的表達。
   這首詞,表現的是南宋滅亡已經三年,人們似乎都已經習慣了新的朝代,只有他自己念念不忘故國。他在序最后的“雖辭情不及,而悲苦過之”,“辭情不及”有自知之明;“悲苦過之”,但或許是實情,只是他的表達不能把他那份“悲苦”表現出來。
   通過上面的對比分析可以看出,把他和李清照放在一起,那就是大師和一般人的差別。
   關于李清照的這首詞,宋代張端義在《貴耳集》中說:“(李清照)晚年賦《元宵·永遇樂》詞云‘落日镕金,暮云合璧’,已自工致。至于‘染柳煙輕,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氣象更好。后疊云:‘于今憔悴,風鬟霜鬢,怕見夜間出去?!砸詫こUZ度人音律。煉句精巧則易,平淡入調者難。”還是有一些見識的。至于張炎在《詞源》中的:“至如李易安《永遇樂》云:‘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此詞亦自不惡。而以俚詞歌于坐花醉月之際,似乎擊缶韶外,良可嘆也!”有人理解說他的“嘆”,是贊賞。應該是沒讀懂。他其實是在“惋惜”,是說李清照的那句是用民間樂器演奏宮廷音樂(擊缶韶外),想用俗語來表達高尚的情懷,有些可惜。這個觀點也表明張炎他們或許是學者,但不是一流作家。他們有知識,盡管也經歷過許多事,但那些事在他們過去了就過去了,沒能觸動過他們的靈魂,也就沒有讓他們產生過深刻的反思。因此可以說他們沒經歷,而沒經歷的人當然也就不可能有見識。在他們這一類人的認識里,文學不過是用漂亮的文字表達情感,高明者僅僅是表達得高明而已。他們根本就不明白真正能感人的文學都是在表現作者們的見識。而見識不是知識,它不是僅僅靠熟讀什么書就能得到,它是苦難的經歷沒有壓垮你后老天給你的禮物。
  

共 4425 字 1 頁 首頁1
轉到
【編者按】《無腸可斷聽花雨》是對劉辰翁詞的賞析。作者對劉辰翁的詞《蘭陵王·丙子送春》和《永遇樂·璧月初晴》兩首詞逐字逐句進行了賞析解讀。經過對第一首詞的分析,作者得出了結論:“這首詞整體上不好,應該是當時詞人心亂了,寫的東西也就東一榔頭西一棒槌的。但限于作者的才力,似乎也只能這樣?!苯又謱⒊轿逃捎谙矚g李清照詞而擬寫的一首關于元宵的詞《永遇樂·璧月初晴》與李清照的《永遇樂》進行了比較賞析,又得出結論:“通過上面的對比分析可以看出,把他和李清照放在一起,那就是大師和一般人的差別?!弊詈螅髡哂滞ㄟ^張炎在《詞源》中對李清照《永遇樂》這首詞的點評,闡述了自己的獨到見解:有人理解說他的“嘆”,是贊賞。應該是沒讀懂。他其實是在“惋惜”,是說李清照的那句是用民間樂器演奏宮廷音樂(擊缶韶外),想用俗語來表達高尚的情懷,有些可惜。這個觀點也表明張炎他們或許是學者,但不是一流作家。他們有知識,盡管也經歷過許多事,但那些事在他們過去了就過去了,沒能觸動過他們的靈魂,也就沒有讓他們產生過深刻的反思。因此可以說他們沒經歷,而沒經歷的人當然也就不可能有見識。在他們這一類人的認識里,文學不過是用漂亮的文字表達情感,高明者僅僅是表達得高明而已。他們根本就不明白真正能感人的文學都是在表現作者們的見識。而見識不是知識,它不是僅僅靠熟讀什么書就能得到,它是苦難的經歷沒有壓垮你后老天給你的禮物。作者的剖析有理有據,難能可貴的是作者并沒有以個人的好惡而評賞詩詞,而是通過翻腸倒肚式的細膩評析,挖掘詩詞背后所蘊含的底色,尤其是作者以其敏銳的眼光和敢說敢評的勇氣,才發(fā)出了最后關于非同一般的有關“見識”的深刻洞察和見地,實在難能可貴,值得推崇!【編輯:紀昀清】

大家來說說

用戶名:  密碼:  
1 樓        文友:老百        2025-04-23 10:05:55
  佳作欣賞推薦,已向江山精品審核組申報!
柳岸花明社團歡迎各位文友 聯系群QQ:858852421
回復1 樓        文友:風之丐        2025-04-23 15:10:11
  謝謝!
共 1 條 1 頁 首頁1
轉到
分享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