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學網(wǎng)-原創(chuàng)小說-優(yōu)秀文學
當前位置:江山文學網(wǎng)首頁 >> 金文圣地 >> 短篇 >> 雜文隨筆 >> 【金文·芳華】現(xiàn)實的死亡哲學【隨筆】

編輯推薦 【金文·芳華】現(xiàn)實的死亡哲學【隨筆】


作者:薛飄 白丁,10.55 游戲積分:0 防御:破壞: 閱讀:203發(fā)表時間:2025-04-25 15:06:20

人,生是一個偶然,死是一個偶然中的必然了。
   前不久外甥的發(fā)小遭遇車禍丟下母親和患肺癌的父親,還有四歲的兒子,年輕的妻子,一句話沒留下撒手人寰,猝不及防的死亡讓親人們悲痛欲絕一時無法接受,三十二歲的人生令人惋惜卻也無奈。
   人都是要死的,每天都有n個生命,在不同的地方,時間與不同的方式死去,不管你愿意不愿意。
   其實,在這個世界上唯死神是最公平,無論貧富貴賤,任何人都避免了。
   它不會因為你的偉大卓絕而枉開一面讓你的生命永留世間,也不會因為你的懦弱無能而提前掠奪掉你生存的權利,從不像生那樣強加給你很多東西,它只是在生死的路上耐心的等待,等待一個屬于他的機會,這機會也許是天災,也許是人禍,也許是你自己拋棄塵世的訣別,
   所以我們是不應該怨憎死神的,死亡是一切生命的歸宿,我們應該感謝死亡讓我們得以釋放。要憎我們應該憎恨那個被稱為魔的東西,無孔不入的狡猾與殘忍。
   我們很多時候不知道我們活著的意義是什么,我們想知道,所以我們活著,在追求與探索去知道我們不知道的東西,我們無法預知我們的一生會發(fā)生什么,但我們都知道人活著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死,當我們有能力抵御一切的時候,我們感覺不到死神的存在,我們會覺得死亡離我們很遠,所以我們也從不杞人憂天,我們煩惱著我們的煩惱,快樂著我們的快樂,我們也從不庸人自擾,這就是人的開明之處,我們也從不去思考一下死亡哲學,直到我們遇到不幸身處絕境時,我們才清楚的想起我們的一生是帶著死神過日子的,悲也好喜也好,苦也好樂也罷,死神每時每刻都在窺視著每一個生命,從生的開始到最后像我們的影子。
   生命與死亡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一體兩面。在無限時空的宇宙中,生死輪回是不可避免的自然現(xiàn)象。
   我們每一個人,都必須面對死亡。很多人心里很害怕,非常的悲觀,因為從來就沒有思考過生命的死亡哲學。也許你會認為讓一個活的好好的人去思考死亡簡直荒唐,可別忘了人生如變幻莫測大海跌宕起伏的,當我們面對生存的壓力,繁忙的生活節(jié)奏、物質(zhì)的追求以及對未來的焦慮,使得我們往往忽視了對死亡的哲學思考。這種忽視也導致了對生命的懷疑,也讓我們在面對無法預知的死亡時感到無助和恐懼。
   伊壁烏魯:死亡對死者并非不幸,對生者才是不幸。
   有的時候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死亡前等待的那個過程,如何面對即將走到盡頭的生命,去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安排生命終結(jié)等待的最后的一段,才是我們面對死亡,超越生死最好的超越。
   每一個人都希望自己有尊嚴的生有尊嚴的死,那么什么叫尊嚴,一位哲學家說,把人當成人來對待。在這里,我想問臨終者的尊嚴在那里,是渾身插滿管子做無謂的等待,讓自己與家人都煎熬在精神與肉體的雙重折磨中,還是按自己的意愿死去就顯得很重要,當然我們不能責備小輩與自己的無知,倒是每一個人都應該有正確的生死觀,在思考生的同時也思考一下死,做到知彼知己心中有數(shù),早點做好安排,并且多幾個驚嘆號,提前告訴家人。
   尊重自己最后的愿望才是最好的歸屬,恐懼死亡是人之常情,但認識到有生必有死,以其害怕,不如保持生命最后的尊嚴,給親人和世界留下一個瀟灑的背影。
   那么死亡究竟意味著什么呢?
   道教認為,死亡是生命能量的重新分配,而佛教則強調(diào)輪回轉(zhuǎn)世,認為死亡只是生命旅程中的一個階段。是生命的一部分,是我們理解生命意義的契機
   道教也好,佛教也罷,他們對死亡哲學的釋解是一致的,生命的終結(jié)也并不是一切真正意味的結(jié)束,而是一個新生命的開始。
   生命的存在本身就蘊含著一種責任和使命。
   讓我們從佛教的視角釋解一下死亡哲學,死亡是一個生命由生向死,有由死向生的周期性的刷新。人的生命是一個周期性運動,就是從一個起點到另外一個終點,這個終點又是另一個起點,它是一個周期性的活動,也是一個生命的刷新。死亡并不是說所有的生命結(jié)束,在這個宇宙間,沒有任何一種力量比生命更強。
   佛教認為,死亡是生命的‘往生’是生命的輪回,是眾生從生到死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眾生經(jīng)歷了無數(shù)的苦難和痛苦。佛教通過修心和悟道來幫助眾生超越生死,達到涅槃的境界。
   那么,往生究竟意味著什么呢?對于佛教徒而言,他們常常立志前往佛國凈土,追求永恒的寧靜與智慧。當然,也有人選擇發(fā)愿重返人間,繼續(xù)行菩薩道,以慈悲和智慧度化眾生。因此,在佛教的視角下,面對死亡并不意味著恐懼與絕望,而應滿懷歡喜與期待,這種理解無疑為生命帶來了深遠的安定力量。
   曾聽臥龍寺智真師傅講過如是的一則故事,聽完之后我就把這則故事從【念經(jīng)】里完整的抄錄了下來,故事是這樣的:佛在舍衛(wèi)國祇樹給孤獨園之時,佛門雙賢舍利弗、目犍連已滅,佛年近八十,許多比丘僧甚至佛陀自己也認為自己大限將至。死亡,不再是一門修行課程,而是擺在他們面前必須考慮的事。
   一天,佛對諸弟子說:“汝等當修行死想,思維死想,歲月不饒人,咱得面對現(xiàn)實了?!?br />   其中有弟子回答:“我們已經(jīng)這么準備了?!?br />   佛問:“那你們是怎么做的?”
   一弟子回答:“如果生命將到盡頭,我會按自己的意欲生活七日,其余時間則修行佛的七覺意法,以讓自己死后無恨。世尊,我就是這樣修行死想的?!?br />   那么,佛是如何看待死亡的呢?佛說:“善能思惟死想,厭患此身惡露不凈。若比丘思惟死想,系意在前,心不移動,念出入息往還之數(shù)。于其中間思惟七覺意,則于如來法多所饒益?!?br />   佛陀認為,一切諸行皆空,寂、起、滅者皆幻化,輪回面前,世間沒有是真實不虛的。所以,死亡是生命形式的一個階段,沒有什么值得恐懼的。所以,心不起意欲,既不要覺得自己意欲未盡,帶著悔恨離去;也不要臨時抱佛腳,祈求佛菩薩此福于你。一切緣起緣滅,因果不虛,冥冥中早已注定。
   佛還說:學佛人修行死想,不懼死亡。如此悟透生、老、病、死、憂、愁、苦、惱種種。如是,道就在眼前。
   生與死的問題,是亙古的生命問題。關于生與死,尤其是死亡,人們歷來有不同的認知。死亡是否是生命的終結(jié)是人類一直探索的問題。
   對于我們普通人來說,死亡沒有什么太大的意義,只是一個脫離的解脫。但對于一個有訓練的人來說,死亡是非常有意義的,很多經(jīng)過訓練的人,他們不僅不害怕死亡,而且他覺得死亡是一個提升自己生命級別的一個非常難得的機會。
   也許你并不是一個佛教徒,但佛教的這些觀點,為我們提供了一種超越生死的視角,讓我們變得坦然豁達。
   所以,我浮淺的認為,繁忙中不妨思考一下死亡哲學,尤其是當我們有意識為自己和家人購買人生意外保險時不要只想著最后的利益,不妨也想一下如果有意外后的愿望,可以讓我們更好的理解生命的意義,也會更加珍惜當下的每一刻。古人說:“死生有命,富貴在天?!鄙慕K結(jié),也許正是我們重新認識生命、理解生命的開始。
   人生就是一場修行,正如泰戈爾說的:“生命作為一個整體永遠不會把死亡看得很嚴重,在死亡面前它歡笑、舞蹈和游戲,它建設、貯藏并相愛。只有當我們把個別死亡的事實同生命整體分離時,我們才會看到它的空虛并變得沮喪。我們忘記了生命的整體,死亡只是它的一部分,就好像是從顯微鏡中看一塊布,它看起來像一張網(wǎng),我們注視著那些大大的洞,由于想像而顫抖。但事實是,死亡并不是最終的真實,它看起來是黑暗的,有如天空看上去是藍色的,但是死亡并不是變黑了的實體,正像天空并不在鳥的翅膀上留下它的顏色一樣。”
  
   (原創(chuàng)首發(fā)》
  
  

共 3006 字 1 頁 首頁1
轉(zhuǎn)到
【編者按】這是一篇關于生與死的深度思考的文章,作者文筆富有這里,思想深邃,寫得很有特色,不僅引人深思,而且給人啟迪,內(nèi)涵十分豐富,既提出問題,又提供了解決問題的方法,讀后令人有所感悟,給人以智慧的力量,讓人看懂生死,看淡生死,勇敢面對死亡。推薦閱讀欣賞,并申報精品。 【金文編輯 王金啟】

大家來說說

用戶名:  密碼:  
1 樓        文友:王金啟        2025-04-25 15:12:33
  深思才能感悟,深邃才有見地,作者思想深邃,文心縝密!
回復1 樓        文友:薛飄        2025-04-26 11:06:49
  感謝王老師精心點評,不足之處敬請老師指教,敬茶問好。
2 樓        文友:王金啟        2025-04-25 15:13:24
  關于人生,每個人都應該深思。作者的文筆有哲理有內(nèi)涵!
3 樓        文友:張鵬        2025-04-25 21:30:01
  充滿哲理的文字
共 3 條 1 頁 首頁1
轉(zhuǎn)到
分享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