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見證】【東籬】扁擔(散文)
一
今天想吃點鍋巴和鍋巴粥,計劃在柴火鍋里煮飯。我便到柴房去抱些柴。推開虛掩的門,“吱呀”一聲,一直站在門角守候的兩條扁擔,居然順墻緩緩倒在我的腳下。還好,扁擔的速度慢,我的反應快,扁擔沒有與我的腳來一次強有力的親密接觸。我四下望了望,沒貓沒鼠,咋啦?是扁擔嫌閑置時間太長,心中苦悶,不樂意?想再次出山,去“吱呀吱呀”彰顯能耐?真的是好日子過得不耐煩了,這才閑置多久?真是有“賤骨頭”的本質(zhì)。就像不少勞動慣了的人,一旦歇下來,不是這里不舒服,就是那里難受,站著不行坐著不行,渾身不自在。只要背起鋤頭拿起鐮刀,到地里壟壟溝,到園里扯扯草,到山里走走看,身上的不舒服一掃而光,不再哼哼唧唧,精神頭也上來了。
隔壁組的一位七十多歲的大媽就是如此。去年有段時間,她兒子不讓她干活,她一天到晚都是哼哼唧唧,腰也疼腿也不舒服。她兒子出門幾天,她偷偷種了幾分地的油菜,天天有事干,也不喊腰疼腿疼了。她兒子回家一笑了之,隨她去吧,也權(quán)作另一種孝順。
不過,我認為扁擔不單只是想擱上肩膀那么簡單,它肯定還有另外一番心思,是在提醒我什么吧。否則,不會早不倒晚不倒,昨天沒倒前天沒倒,愛人經(jīng)常進出也沒倒,偏偏我來就倒了,還是以慢騰騰、優(yōu)雅的姿態(tài)倒下,生怕傷到我嚇到我。
什么原因?哦,我突然明白了!萬物都有靈。別看扁擔不過是個物件,它也是有它的禪意表達。我在家里的一舉一動,它清楚,有感應。它肯定是見我經(jīng)常寫文,寫了背簍寫風車,寫了巖滾寫石臼,甚至還寫了沖擔寫了稻草,獨獨沒有寫扁擔,心中有些不滿了。雁過留聲,人過留名,扁擔過也要留下影,它也想留墨在世上。唉,我沒寫,別人寫過呀,為什么非要我寫?考驗我?檢查我這幾年努力的成果?對比以前寫的那些農(nóng)具有進步?jīng)]?看來扁擔的心思還挺重,挺看好我的。算了,它畢竟伴隨著我們走過了無數(shù)的艱苦歲月,為我家流過不少汗,做過不少貢獻。它肯定是提醒我,應該寫寫它。
既如此,我水平再不濟,也只好硬著頭皮接招。只是,該怎樣寫呢,我得好好構(gòu)思一番,盡量不讓扁擔失望才好。
二
扁擔,是放在肩上挑東西,或者兩人甚至多人抬東西的工具。扁擔一般用大竹條或者木質(zhì)軟、硬度大的木頭做成。中間扁而稍寬,兩頭扁而稍窄,兩末端各釘有兩截短筱(后來常用鐵釘釘),管住系繩不下滑。扁擔的長短和寬窄因人因需要而異。
扁擔最早出現(xiàn)在商朝。據(jù)考證,“湯人(商湯的祖先)因居天山,取水于天河,湯人旦部為減輕山地負擔,發(fā)明了‘竹扁擔’,因而扁擔成為旦人的專利”。我國的扁擔已經(jīng)有數(shù)千年的歷史。據(jù)說,國外沒有使用扁擔的記錄??磥?,我們中國的祖先比外國的祖先就是要聰明些,有智慧一些,也勤勞一些。
曾經(jīng)的歲月,扁擔是每家每戶必備的“標配武器”。挑糞、挑土、挑水、挑糧食、挑草等,它是當家里手,首當其沖。我是山里人,從會走路就知道扁擔的存在,開始與扁擔有意無意地接觸。我家里,父親的扁擔長而粗而扁,厚實、笨重,可挑兩三百斤;母親的扁擔相對短而扁而窄,輕巧、秀氣,能挑百斤左右。它們只要有重物加持,就會發(fā)出有節(jié)奏的“吱吱呀呀”聲,或大或小,或快或慢,或粗或重。父母從不慣著我們,我們兄妹稍大一點,便給我們準備了相應的、且十分養(yǎng)肩的扁擔。開始學著如何將扁擔扛在肩上,學習干活吃飯活命的本領。當然,我的扁擔就只是個樣式擺著,很少真正用它,全家人都寵著我。
扁擔,自然有好壞之分。竹扁擔的竹子,要用粗壯標志的中年大竹,一剖兩開,整理成行即可。木扁擔可用桑木、柏樹、槐樹木等,這些木料木質(zhì)堅硬有韌性有彈性。
一條好的扁擔,養(yǎng)肩,省力,百斤的擔子在肩上挑出五十斤的感覺,輕松。相反,邦邦硬的扁擔,不養(yǎng)肩,百十斤的擔子會挑出兩百斤的重量,笨重累人。
父親常告誡我們,做事的第一步,要把姿勢擺正,方法學會,然后才是追求質(zhì)量和數(shù)量。挑擔子首先要掌握平衡,兩邊的重量要相差無幾,這樣扁擔的正中間就剛好擱在肩上。挑擔走路時的腳步,要根據(jù)扁擔忽閃忽閃的節(jié)拍起伏,帶著小跑形式,晃出相應的節(jié)奏。挑擔子過溝過埂,要隨著忽閃晃動借力送力,跨出律動感,輕松邁過。挑擔子走路換肩時,要在保持節(jié)奏不變的情況下,借助雙手雙臂的力量,這邊肩膀送那邊肩膀接,默契配合,穩(wěn)穩(wěn)當當迅速將扁擔遞過去,還不失平衡。只有兩邊肩膀輪番休息輪番上崗,將力平攤,受的累才會減輕很多。有的人只一只肩膀會挑擔,這只肩膀常以磨出了血而嫉妒另一只肩膀,產(chǎn)生罷工的心理,得到偷懶休息。
母親也常說:扁擔越壓身子越穩(wěn),我們的日子,便在扁擔的起伏中越來越這扎實,越來越幸福。
三
成家后,愛人知道我力氣小,挑擔方面的事,他也會主動擔責。不過,農(nóng)村里過日子,我也不能太嬌貴,太自私。因此,一條養(yǎng)肩的扁擔我還是有的。在曾經(jīng)的年代,我有著年輕的本錢,幾十斤的擔子我自然可以挑戰(zhàn)。挑水吃的日子,愛人出門干活,缸里沒水,用上我的專用扁擔,挑著小水桶“幺幺——呵呵——”“一、二、一”,感覺也還不錯。大天干抗旱的日子,我也曾當男人用,挑著小水桶在地里高一腳低一腳,救苗保希望。家里的菜園要追糞,我也會挑上半擔糞給菜增加一些營養(yǎng)。稻谷、油菜、麥子、黃豆等農(nóng)作物收回家時,我也會少挑一點,與愛人一道,蹬著開心的步伐,晃出豐收的喜悅,“嘎吱嘎吱”出快樂的歌謠,挑著日月晃晃悠悠……
曾經(jīng)的日子,外出謀生的人,也常用扁擔挑起行囊走南闖北,用扁擔撬開城市的大門,讓自己立足。走街串巷的賣貨郎,挑起貨物,走走停停,一晃一吆喝,給人們送上所需物品,自己也得到相應的報酬。那個時候,扁擔成了人們走出土地、擺脫貧困的物理紐帶,它的一端挑著對土地的眷念、對故鄉(xiāng)的不舍,一端挑著親人的希望、幸福的未來。
后來,自來水有了,獨輪車、兩輪車等多輪車逐漸增多,人們的肩膀漸漸得到解放,很多家庭的扁擔,大部分時候都是處于閑置狀態(tài)。扁擔呢,有的安靜站在門角,有的掛在了墻上,有的干脆和犁耙一塊收進雜物間。日子一長,那些木質(zhì)差的扁擔,或開裂或自然損壞,它們知道,該慢慢隱退了。
四
此刻,我輕撫著扁擔,以前用汗水浸潤過、磨得十分光滑的扁擔,現(xiàn)在居然有些糙手,同時還散發(fā)著久遠的霉味。我拿過抹布給它們通身抹了一遍,然后干脆把它們拿到了三樓的陽臺上,這里比較通風一些。我還得將它們保管好,當作我家的傳家寶保存下來,留給后輩。我覺得,它們的退場,是社會進步的必然,是農(nóng)耕文明的又一次開端,它留下了豐厚的精神遺產(chǎn)。它教會我,在追求效率的同時,不忘勞動的尊嚴、汗水的溫度,并銘記“平衡”與“韌性”的力量。
扁擔,想要再次回到過去,是不可能的了。已經(jīng)過了溝越了坎,步伐只能繼續(xù)向前,前路越發(fā)平坦,越發(fā)輝煌。就像一些老人,也不可能回到年輕時代,哪怕是心有不甘,也得面對現(xiàn)實,慢慢退下來,看進步,看發(fā)展,享休閑,享快樂,把寶貴的精神財富留給后人。扁擔的退休,不是終點,而是繼續(xù)前進的起點。
上面林林總總寫了些,也不知道扁擔滿意不,我就這點水平,還請一直有擔待特征的扁擔多擔待,謝謝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