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學網-原創(chuàng)小說-優(yōu)秀文學
當前位置:江山文學網首頁 >> 淡雅曉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曉荷】又到麥熟杏黃時(散文)

編輯推薦 【曉荷】又到麥熟杏黃時(散文)


作者:王慶炎 布衣,159.95 游戲積分:0 防御:破壞: 閱讀:130發(fā)表時間:2025-05-07 09:14:20

???①農忙假:一場沉浸式的成長課
   四十多年前的五月,山區(qū)鄉(xiāng)鎮(zhèn)中小學總會在麥熟杏黃時放一周農忙假。相較于如今形式化的研學活動,這場與土地親密接觸的"實踐課",才真正讓孩子們觸摸到生活的肌理——沒有觀光車與研學手冊,只有鐮刀割麥的聲響、挑擔磨出的血泡,以及曬黑的臉龐上閃爍的汗珠。
   初為人師的1982年麥收季,留校的"知青教師"成為特殊的陪伴者:英語尹主任扎根農村,把農活練成了"看家本領";語文陳老師留守校園,用一頓熱飯搭起了通往城市的橋梁。那個夜晚,為了返鄉(xiāng),我爬上食品所給武漢運送牲豬的貨車頂棚,在繩網與油布間顛簸——省道旁金黃的麥浪曾讓人心曠神怡,卻也抵不過暮色中蚊蟲的侵襲、牲豬的異味,以及錯車時樹枝掃過臉頰的刺痛。當武漢的燈火刺破黑暗,讓二十歲首次進入省城的年青的我,在電車與公汽的洪流中,像翻開一本鮮活的"城市教科書"。
   ②泥土里的生存哲學
   江城里陳老師家的紗窗擋下了蚊蟲,卻擋不住鄉(xiāng)村與城市的溫差。那個鋪著干凈床單的房間,與次日清晨望見的黃鶴樓、長江大橋,共同構成了一場奇幻的"跨界之旅"。然而當班車駛入沔陽,熟悉的麥田再次鋪展時,所有關于城市的新奇感,都在父親"腳沾了泥,心里才踏實"的叮囑中沉淀下來。
   四天農忙里,鐮刀割破的手掌、挑擔壓紅的肩膀,讓我這個讀高中后遠離農活的書生,重新讀懂土地的分量。返校時我?guī)У街v桌上那袋新麥,與學生們曬黑的面龐、磨繭的手掌,共同寫成了最生動的"勞動答卷"。那些帶著陽光與小麥香味的作文里,沒有矯飾的辭藻,只有"彎腰割麥時看見螞蟻搬家"的細節(jié),以及"汗滴入泥土瞬間"的頓悟——原來真正的教育,從來不是走馬觀花的打卡,而是讓孩子們在真實的勞作中,懂得每一粒糧食的重量,學會對土地與勞動的雙重敬畏。
   ③麥浪里的教育啟示
   想想如今的研學旅行常淪為"上車睡覺、下車拍照"的形式主義,而四十年前的農忙假,卻在麥浪里藏著最樸素的教育哲學:播種與收獲之間,隔著一整個季節(jié)的汗水;成長與認知之間,需要一次與土地的深刻對話。當學生們在割麥中學會"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在挑擔時懂得"腳踏實地"的分量,這樣的"沉浸式課堂",早已超越了知識的傳授,成為滋養(yǎng)生命的精神沃土。
   正如與土地打了一輩子交道的父親所言:"人就像莊稼,腳沾了泥,心里才踏實。"教育的本質,或許正是讓每個生命都能扎根真實的生活,在汗水中學會擔當,在勞作中懂得感恩——這或許就是麥熟杏黃時節(jié),土地給予我們最珍貴的饋贈。

共 1164 字 1 頁 首頁1
轉到
【編者按】本文以質樸的筆觸回溯四十多年前的農忙假,將鄉(xiāng)村教育與土地哲學熔于一爐。作者從知青教師的親身經歷切入,將麥浪里的汗水與城市燈火的對照融入生命敘事,以鐮刀割麥的疼痛感與學生作文的泥土芬芳,重構了勞動教育本真的靈魂。文章既是對傳統(tǒng)農耕文明的深情回望,更是對當下研學形式化弊端的隱喻式批判。作者用方言“腳沾泥”的智慧,闡明教育本質在于讓生命扎根泥土,既賦予鄉(xiāng)村教育以詩意,又為現代教育反思提供了厚重底色。這種在麥浪中浸潤出來的成長課,遠比任何教科書都更有分量。佳作力薦賞閱,感謝賜稿曉荷!【曉荷編輯:芹芹森】

大家來說說

用戶名:  密碼:  
1 樓        文友:芹芹森        2025-05-07 09:15:43
  為老師點贊,敬茶獻花!祝老師創(chuàng)作愉快!
2 樓        文友:芹芹森        2025-05-07 09:16:39
  一篇富有鄉(xiāng)村氣息的佳作,值得細細品讀!
3 樓        文友:書者茶道        2025-05-07 15:32:25
  這是一篇很有教育意義的文章,正如文中的父親所言:人就像莊稼,腳沾了地才踏實,我們現在的教育,其實就是遠遠脫離了實際,脫離了生活的土地!好文拜讀!
共 3 條 1 頁 首頁1
轉到
分享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