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見證】【曉荷】水鄉(xiāng)黎里,搖櫓蕩起八百年煙雨(散文)
搖櫓船載著喜形于色的游人,在古鎮(zhèn)的市河里晃晃悠悠,好似在歷史的長河中漫游,一櫓一槳看上去像是在綠波上深一腳淺一腳地探究。
這條河叫黎川河,從東到西貫穿古鎮(zhèn)老街,約有兩三公里長。河岸岸墻石砌,有諸多的石駁岸,方便取水、洗刷和泊船。
古鎮(zhèn)名叫黎里。而黎是姓氏,里為鄉(xiāng)里,難道是因為黎姓人家曾經(jīng)居住于此?
走在市河兩岸的老街上,觀賞著岸畔的桃紅、柳綠、海棠艷、梨花白。我又想,莫不是因為“黎”與“梨”通假,黎里古鎮(zhèn)是個梨花盛開的地方?
探尋黎里古鎮(zhèn)的前世今生,它曾稱黎川,又名禊湖,也古稱:梨花里。所以,黎里確實曾是梨花盛開的地方。但是,根據(jù)《黎里志》記載,“黎里”的得名,是因為鄉(xiāng)人對唐朝官員黎逢吉的感激。
話說唐元和年間(806年-820年),湖州刺史范傳正派黎逢吉前來興修水利。他疏浚河道、修橋筑路、造福百姓,本地人為表達對他的感激,遂將地名改為“黎里”。
感恩,是黎里人的優(yōu)良品格。他們還用一座東圣堂,感謝為黎里成鎮(zhèn)奠定基礎(chǔ)的人——趙磻老。南宋時期,黎里最初只是個村莊。后來,在宋淳熙五年(1178年),官至代理工部侍郎的山東東平人趙磻老,時年57歲,來到黎里定居。在這里,憑借他的資歷與才干,整修市河,修建街道,并在黎里建造了第一座私家花園,讓黎里從村升格為鎮(zhèn),奠定了它成為江南大鎮(zhèn)的基礎(chǔ)。
如今,東圣堂簡樸的大門挺立在市河岸畔的長廊下,而堂內(nèi)已辟為“江南民俗博物館”。館內(nèi)舊家具與老農(nóng)具,木制的與竹編的,手推的石磨與健身的石鎖,紡車與織布機,還有一間江南人家的廚房。特別是那婚嫁的紅妝,不僅有一頂精美的大紅婚轎,還有成套的禮盒,都是紅艷艷的,琳瑯滿目。
人們在好奇地參觀民俗館時,也像黎里人一樣,感恩趙磻老,是他讓我們現(xiàn)今可以在這座古樸、恬靜的古鎮(zhèn)里,悠游自在,在這座最經(jīng)典的江南古鎮(zhèn)里徜徉,老街長弄,風雨長廊,小橋流水,人們怡然自得,懷舊追古,登橋攬景,倚欄沉思。
黎川河孕育了兩條老街,一色的麻石板路,街道干凈整潔。老街上鱗次櫛比的都是兩層的老房子,粉墻黑瓦,漆黑的門板似乎輕輕敲擊就會落下墨粉。如果黎川河是老街的緯線,那么一條條從老街往南或往北延伸的弄巷,就是古鎮(zhèn)老街區(qū)的經(jīng)線。據(jù)說這樣的弄巷有115條之多,有暗弄與明弄,甚至有的先明后暗。
暗弄是藏在墻間房屋下的弄堂,不怕刮風下雨,但卻很幽暗。明弄頂部無遮擋,故也叫朝天弄。有的弄巷筆直到底,有的卻折角小拐,遮遮擋擋。
我喜歡走進這樣的深弄,尤其那些暗弄,雖然它們大都窄逼得兩人要側(cè)身才能通過,但它們像時光隧道一樣深邃,給人的不僅是“庭院深深深幾許”的感嘆,還有在古巷探幽覓境的愜意體驗。兩側(cè)一扇扇小門內(nèi),就是一戶戶看似深居簡出的人家。在這些幽暗的弄巷里,我似乎聞到了彌漫在其中的幾百年煙火味,那是柴米油鹽醬醋茶般的五味雜陳,是江南水鄉(xiāng)人家吳儂細語的呢喃。
其實,這些深巷里藏著許許多多的故事,值得我們像尋寶一樣找尋。
比如恒豐泰弄,不僅有歷史,而且有有趣的故事。黎里老街上有恒豐泰東弄與恒豐泰西弄,它們長60多米,六進深,都是暗弄。恒豐泰原是道光年間開設(shè)的文魁齋南貨店。在那動蕩的年歲里,按說弄堂以暗為安,邊門以少和小為好,且一般只在一側(cè)開有邊門。但文魁齋的老板為了出入方便,在東西兩弄都開了門。結(jié)果,小偷經(jīng)常光顧,以致文魁齋最終倒閉。光緒年間,換了老板,開設(shè)了恒豐泰布店,加固了東弄的門,封閉了西弄所有側(cè)門,布店開得穩(wěn)當、安定。
黎里老街上,不僅有汝家弄、汝家橋弄,還有汝家灣堂弄、中汝家弄,甚至市河上有座“汝家橋”。四條汝家相關(guān)的弄巷及其古宅,加上“汝家橋”,可想汝家在黎里古鎮(zhèn)的實力與規(guī)模。
汝氏是隨趙宋南渡來到江南的。其始祖汝德遠,于南宋建炎初年定居江西。傳至汝尚質(zhì),他于元延祐元年(1314年)帶領(lǐng)全家遷居黎里。相傳,汝尚質(zhì)豪爽質(zhì)樸,心胸寬廣,急公好義,常常為鄉(xiāng)親排難解憂。他的這種美德代代相傳,故而家族興旺發(fā)達,才俊輩出。從汝家的老宅院里,先后走出了四位進士和多位舉人、貢生,用事實說明了古訓:“積善之家,必有余慶”。
汝家初時居住地在黎里北岸,后來人口多了,有幾兄弟移居到了南岸,就有了汝家弄。他家的房宅,尤其是在汝家弄2號的,白墻黑瓦,古樸典雅,還有很精美細致的磚雕門樓,雕飾有“八仙”“三英戰(zhàn)呂布”等,配以龍、獅子。門樓上的“貽謀燕翼”四字,出自《詩經(jīng)》。
為了方便南北交通,汝家人在市河上建了一座三孔梁式石橋,橋上的石階由整塊石板鑿刻而成。橋叫迎祥橋,但坊間習慣稱它是“汝家橋”,正如橋上對聯(lián)所說:“東西迎接川流水,南北常通行旅人”,它方便了千家萬戶。
同汝姓人家一樣,至今保留有四條用家族姓氏命名弄巷的是蒯姓。
黎里蒯姓人家是蘇州吳縣香山人蒯祥的后裔。蒯祥(1398年-1481年)是明代建筑大師,蘇州明代建筑流派“香山幫”的鼻祖,擅長園林營造。他曾在京城四十多年,營造宮廷建筑,被封為工部左侍郎,授二品官,享受一品官俸祿。黎里蒯氏后人中,也是俊才星馳。如浙江按察使蒯士薌,一生勤勉,可惜后來卷入清末四大冤案之一的《楊乃武與小白菜案》。蒯廳曾經(jīng)設(shè)為書場,是當年黎里最老、名氣最大的說書場,但一直禁說《楊乃武與小白菜》。黎里老街上的四條弄巷:老蒯家弄、新蒯家弄、南蒯家弄、南柵蒯家弄,分別對于蒯家的四座老宅院:敦睦堂、樹滋堂、崇恩堂、慎余堂。
走在黎里的老街上,一不留心,在某個轉(zhuǎn)角就可能遇到名人故居,那種感覺對心懷探究的我來說,就像拐角遇見那個“她”。
如,深108米的西徐家弄,弄口掛著“徐達源故居”保護牌。
徐達源(1767年-1846年),官至翰林院任待詔,工詩文,善書畫,著有《黎里鎮(zhèn)志》《澗上草堂紀略》等。他的妻子吳瓊仙(1768年-1803年)也是詩人,他們都是清代著名詩人袁枚的弟子。徐達源故居共八進,其中第三進是吳瓊仙的書房“寫韻樓”,第五進是徐達源的書齋“新詠樓”。
廟橋弄是黎里最寬敞的明弄。明清時期,它是黎里最為繁華熱鬧的商業(yè)街,寬闊的石板街上,店鋪林立,人來人往。如今,在廟橋上以廟橋弄口的古宅為背景,是一處人們喜歡的攝影打卡地。廟橋弄對岸是古鎮(zhèn)的一處寬敞地,曾經(jīng)的“廟”不見了,一座仿古的戲臺聳立在北端。
據(jù)傳,廟橋前后曾經(jīng)有全真道院和財神廟,且在明代,全真道院的道長吳云山在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修建了廟橋,也就是大陵橋。就像許多事物都會留下它的歷史痕跡,雖然如今全真道院不復存在,但其欞星門的兩根石柱依然屹立在橋頭,被支撐與保護著,像是一片書簽,讓后人可以翻到歷史故事的這一頁。
黎里老街最長的一條弄巷是李廳弄,全長135米,為暗弄。李氏一族在黎里,人丁興旺,是“八大家”之一?,F(xiàn)今,李廳內(nèi)布置有《在歷史邊緣歌唱》展覽,是一個關(guān)注中國傳統(tǒng)戲劇、曲藝及其傳承人的非遺影像展。
黎里古鎮(zhèn)的“八大家”是“周陳李蒯汝陸徐蔡”,他們在這里有相當多的遺存。
在黎川河畔,有一座極為特別的石牌坊,上面“樂善好施”四字描金。從這里,我們可以將黎里古鎮(zhèn)的史冊翻到周氏那一卷,里面的故事感人且非凡。
黎里周氏是宋代著名理學家、《愛蓮說》作者周敦頤的后人。這個家族自清康熙年間(1662年-1722年)遷到黎里后,上承祖訓,樂于助人,幫貧濟困,救災賑災,善舉諸多。
“樂善好施”牌坊后是一座縱深六進的周宮傅祠,內(nèi)設(shè)義莊。
話說黎里周氏始祖周奇齡一直有設(shè)立義莊的理想,幾代人秉承善義之風,到了第五代孫周光緯終于實現(xiàn)祖先愿望。
周光緯致力于治理家業(yè),熱心鄉(xiāng)里,每遇災害,都盡力施救鄉(xiāng)人。道光元年(1821年),他將周宮傅祠增加第四、五、六進,擴建為義莊,其中第五、六進為義學。因此,清道光皇帝下旨賜予黎里周家“樂善好施”牌坊。
周氏義莊的建成,其實不僅有周光緯的功績,也有他的兄弟、堂兄弟及其子侄們的努力。特別是周光緯為籌建義莊殫精竭慮,終因積勞成疾,44歲便英年早逝,后來主持義莊建設(shè)的是他的堂兄、曾任江西按察使知事的周芝沅。
在蘇州地區(qū),建造義莊幫助貧苦人群,相傳源自范仲淹。范仲淹籍貫蘇州,他在蘇州率先倡導興建義莊。所以,“樂善好施”牌坊上的對聯(lián)就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碑?shù)厝嗽诹x莊建成后贈送的匾額“德馨黎川”,仍然掛在周宮傅祠內(nèi)。
黎里周氏在老街上留下的何止是這座牌坊和義莊,更多地是家族的口碑和黎里婦孺皆知并樂意與外人分享的佳話。
周奇齡的兩個兒子周昴、周星,分別在黎里建造了壽恩堂與鴻壽堂,現(xiàn)在這兩棟大宅仍然存在。其中鴻壽堂原有七進,現(xiàn)存五進,它第五進的匾額“洛雅草堂”,由清嘉慶七年狀元蘇州吳廷琛手書。而壽恩堂共有五進,現(xiàn)在掛著“南社通訊處舊址”的牌子。
南社是曾經(jīng)在中國近現(xiàn)代史上一個產(chǎn)生過重要影響的資產(chǎn)階級革命文化團體,發(fā)起人是柳亞子、高旭和陳去病等。
1909年秋和1915年,柳亞子等人在黎里創(chuàng)建南社和酒社,壽恩堂曾是這兩個社團的通訊和活動處?,F(xiàn)在壽恩堂內(nèi)是黎里革命歷史文化、南社活動歷史、烈士張應春事跡和蘇州民革等內(nèi)容的展示。
在黎里老街,還有“柳亞子紀念館”。柳亞子出生于書香門第,家學淵博,受父母教育與影響,他不僅喜讀古詩,而且贊成維新。17歲后到上海,受蔡元培、章太炎等影響,他加入同盟會和光復會。后來他創(chuàng)立南社,加入中國國民黨,并始終堅持民主革命,是著名的民主人士。他在1945年在重慶結(jié)識偉人毛澤東,新中國成立時,他參加了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等,被毛澤東贊為“人中麟鳳”。
這座紀念館,也是柳亞子故居,叫賜福堂,曾經(jīng)是清乾隆年間(1736年-1796年)的直隸總督、工部尚書周元理(1706年—1782年)的私邸。
周元理是周昴的兒子,為黎里周氏的第三代,故壽恩堂就是他生長的宅院。他于乾隆三年(1738年)考中舉人,乾隆十一年(1746年)被列入大挑一等,開始任職,首任直隸蠡縣知縣,后任清苑縣縣令。因勤政愛民,且心性謙和,受到乾隆器重。賜福堂是他當官后所建宅院,有個弄巷就叫周賜福弄。而周宮傅祠,是他去世后,用于祭祀他的專祠。
黎里周氏,以善義之心待人,以好施之舉立名,無論古代還是近現(xiàn)代,都人才薈萃。以這個家族在黎里留下的物質(zhì)和精神遺產(chǎn)而言,確實無愧于“黎里第一家”的名分。
不過,黎里古鎮(zhèn)的名人還很多。南宋以來,這里出狀元1人,進士26人,名人碩儒大有人在。
其中,南宋特奏名狀元魏汝賢(1216年—1245年),是吳江歷史上唯一的狀元,現(xiàn)矗立于黎川河岸畔的“迎恩坊”就是紀念他的。他出身于黎里望族魏氏,其曾祖兄弟兩進士,其祖父也是進士。又如,清末愛國名將張曜(1832年-1891年),幼時他曾隨姑父蒯賀蓀在黎里讀書,新蒯家弄底的“退一步處”是他的故居;被孫中山先生稱為“是醫(yī)國手”的金誦盤(1894年-1958年),曾任黃埔軍校軍醫(yī)處處長;倪徵燠(1906年—2003年),中國著名法學家,新中國首位國際法院法官,曾在東京大審判中擔任中國檢察組首席顧問,黎里現(xiàn)設(shè)有他的紀念館。
黎里的名人很多,黎里的故事很多,確實難以細表。
在探尋黎里古鎮(zhèn)弄巷里的這些豐富又精彩的史話時,我們也愜意這里有可浪漫徜徉的風雨廊,有廊下的美人靠可輕松倚坐。
黎里老街兩岸的風雨廊很長,所以我寧愿叫它長廊。雨敲廊瓦時,在長廊下聽雨瞧雨;日曬柳岸時,在長廊下遮日擋日,這是江南水鄉(xiāng)最讓人愉悅的體驗。
長廊下令人欲罷不能的還有飄香饞人的黎里小吃,其中“黎里三寶”分別是馮記油墩、王記辣腳、阿王套腸。我品嘗了一個肉餡的油墩,它色澤黃燦,外酥里嫩,噴香可口。
我也在黎川河的橋上來回行走,既在橋上欣賞市河兩岸旖旎的風光,看那楊柳輕拂水波漾,看那花艷古宅詩韻生。
在我尋找著這里古韻與人文諧美的景致時,還在細心地尋找市河岸墻上的纜船石。
纜船石是黎里古鎮(zhèn)的一道不易察覺的風景,它們零零散散地分布在市河的岸墻上,主要集中在一個個駁岸處,說是有人細數(shù)過,總數(shù)超過250顆。它們像一個個“象鼻眼”,細小地挖鑿在某一塊岸墻石上,便于系纜泊岸的船只。
簡單的纜船石,只是在石頭上挖一個貫通的凹孔即可系船。但顯然,有文化底蘊且愛美的黎里人不甘于如此,故而也像雕飾房宅一樣,在纜船石鑿飾上花、草、瑞獸,如魚、象、鹿、蜂、猴、鶴等,甚至有雌雄劍、暗八仙等。若去深究這些雕飾,說不定能發(fā)現(xiàn)其中也深藏著什么奧秘。不過,對于黎里人來說,纜船石系住的是船,也系住了從黎里外出的游子們的心。
午后,長廊下歇息的老年人越來越多,他們顯然都是祖祖輩輩生活在黎川河岸畔的居民。他們有的三三兩兩閑聊著,其樂融融;有的獨自倚坐著,怡然自得,表情坦然地看著來來往往的人。他們有的耄耋之年,銀絲白發(fā),仍然精神矍鑠??此麄兊拇认榕c安然,我就想猜猜他們各是哪個黎里望族的后人?
黎里的古韻醉人,黎里的故事迷人,黎里古鎮(zhèn)的歷史沉淀與它蘊藏著的煙水江南人家慢生活的雅韻,更是讓人心馳神往。所以,我已經(jīng)是三次專程來到黎里古鎮(zhèn)游覽,并把這篇文章的時間點設(shè)定在那次春光明媚時。因為在我心中,這座古樸、雅致的古鎮(zhèn),雖然許多古宅閑置、老損,但正在得到保護、維修與利用,讓人感覺,它悠然與嫻靜,仍然煥發(fā)著活力,像春天一樣美麗。
搖櫓船在市河里來來回回地搖蕩,深深淺淺的櫓槳漾起的何止是水波,分明是把黎里古鎮(zhèn)八百年的歷史,化作一串串漣漪,讓靜立岸畔的我們細思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