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月】家有潮老媽(散文)
五月的陽光透過紗窗織出碎金,我在周末的困意里翻了個身,枕邊手機突然“叮咚”震動。點開微信對話框,老媽的消息帶著一貫的干脆:“驛站快遞順路取。”——這位拄著拐杖,仍能在淘寶比價的82歲老太太,又用購物車刷新了我對“晚年”的認知。
老媽年輕時是下鄉(xiāng)知青,吃過不少苦。后來當了小學老師,長年操勞落下了雙膝關節(jié)嚴重退化的毛病。雖住在電梯房,出門對她來說仍是件麻煩事。過去家里需要添置什么,總是交代我們去買。但我們工作繁忙,不能常去她家,這讓她覺得事事不便。
搬進新居不久的一天,老媽突然問我:“你們平時在網(wǎng)上買東西,都是怎么弄的?”
“淘寶啊?!蔽掖?。
“那你幫我也裝一個,教教我怎么買。”她說。
我一下子愣住,脫口而出:“你要買什么告訴我,我?guī)湍阗I就行啦?!?br />
她推了推老花鏡,鏡片后的目光像極了當年站在講臺上批評調皮學生的模樣,枯瘦的手指敲了敲手機屏幕:“你們年輕人能玩的,我怎么玩不得?”
拗不過她,我只好幫她下載淘寶、支付寶,注冊賬號、綁定銀行卡,還細心地把支付限額設得比較低,防止誤操作。
應用裝好后,老媽就像小孩拿到新玩具一樣,迫不及待地點開淘寶首頁,開始了她人生第一次網(wǎng)購。我教她使用搜索欄,她的手指在屏幕上懸停許久,指尖因用力而微微發(fā)顫,鋼筆字般工整的筆畫落在搜索欄里——那是她花了三天時間,對著字帖練習觸屏手寫的成果。我在一旁協(xié)助,她一邊學一邊操作。不一會兒,終于下單成功,完成了“首購”,老媽興奮得像個孩子。
從此,老媽的網(wǎng)購之路就停不下來了。家里日用品基本都由她自己下單。好在家附近就有驛站,小件快遞,她拄著拐杖自己去取,大件才會讓我們幫忙。
有一天晚上八點多,家里電話突然響起,老媽急促地說:“快來快來,我買東西點錯了,錢已經(jīng)付了,怎么辦?”我趕過去一看,她坐在客廳,手里的手機還有點發(fā)抖。幸好只是操作失誤,我?guī)退暾埩送丝?,錢很快就退了回來。她松了口氣,說:“退錢挺快的,比改作業(yè)還快呢!這下我也學會退貨了?!?br />
當快遞驛站的老板都熟稔地喊她“陳老師”時,老媽的“線上版圖”又擴張了——這次她盯上了生鮮采購。老媽腿腳不好,超市購物已成奢望。我告訴她,大潤發(fā)的商品在“淘鮮達”上就能下單送貨上門,她立刻來了精神。我教她如何使用,她一邊學一邊下單:“正好想買牛奶,又拎不動,這下可方便多了?!睆哪且院?,家里牛奶、雞蛋、零食不斷貨,全靠老媽掌舵“線上采購”。
某天,老媽突然說:“你教教我怎么打車吧?!?br />
我驚訝地說:“你去哪兒我們送你就行,或者我們幫你叫車?!?br />
“不用麻煩你們,我自己學會方便?!彼龍猿?。
“我可是老師出身,愛學習。”老媽笑著說。這句話讓我想起她抽屜里泛黃的備課本——四十多年前,她在鄉(xiāng)村小學的煤油燈下抄教案,如今對著手機屏幕劃動的手勢,竟和當年在黑板上寫板書一樣認真。
于是我給她下載了“滴滴出行”,手把手教她打車流程。午飯后,她說要去文峰商場買衣服,堅持親自嘗試打車。我建議她走到小區(qū)門口再下單,避免司機久等。到了門口,她打開滴滴,一邊點屏幕,一邊皺著眉頭,嘴里嘟囔著“這手機怎么又出問題了……”原來是移動數(shù)據(jù)沒打開,我?guī)退O置好,終于順利叫到車。
上車后,她激動地跟司機聊了起來。司機驚訝地問:“老人家您今年多大了?”
“快八十啦?!?br />
“哎喲,這么大年紀還會自己用手機打車,真是了不起。”
“我可是老師出身,愛學習?!崩蠇屝χf。
前陣子她讓我?guī)h員學習資料給她,我說我這邊只有電子檔。她回說退教協(xié)那邊也發(fā)了文件,但手機打不開。我便通過微信發(fā)了PDF文件,又幫她裝上WPS,方便她用平板閱讀。她一本正經(jīng)地說:“這是組織安排的學習任務,要認真完成。”
她對工作的敬業(yè)精神至今未改。舅舅曾笑她是“馬克思主義老太太”,但我想,正是這種認真勁兒,才讓她不斷跟上時代步伐。
如今,智能手機和平板已是老媽生活的“必備神器”。她每天在平板上看電子書、聽廣播劇、追劇、刷抖音,偶爾用APP賺點金幣換點小禮物,樂在其中。和朋友聯(lián)系多用微信:“某某老師不會微信,每次都打電話,我耳朵不好,聽不清,還不如打字方便?!?br />
老媽的“潮”并非追求時髦,而是她一貫的好學態(tài)度使然。每天晚上我下班回家,她總預備好一堆問題,像個好奇寶寶,常說:“真是活到老學到老,活了八十多,又長見識了!”
家有潮老媽,其樂融融。深夜路過老媽房間,總見她戴著老花鏡研究手機教程的背影。這讓我想起電梯里偶遇的其他老人——有人抱怨掃碼太難,有人對著智能音箱手足無措。而我的“潮老媽”用布滿老年斑的手,在屏幕上劃出了一道跨越代際的光:原來所謂“與時代并肩”,從來不是年輕人的特權,而是每個生命對活力的本能追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