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見證】【云水】進退有節(jié)郭子儀(散文) ——汾陽三杰系列之一
最初知道郭子儀其人,是晉劇《打金枝》,因其子郭曖在他的壽誕時單身赴宴,成雙成對的兒女上前拜壽,唯皇家駙馬郭曖孤零零一人,受到兄弟們的嘲笑,他因吃酒帶醉,回宮打了皇家女惹下“以下犯上”的禍端,郭子儀將其子綁著前去見皇上,意要其子以國法弄處。結果皇上卻和顏悅色,以家法說事,說:“老親翁莫在意,小夫妻爭吵是常有的,做親翁你一眼睜來一眼閉,年邁人休管他們少年夫妻,莫說是替王傳旨將他斬,你就是動一動孤我也不依。”聽厭了冠冕堂皇的說辭,讀到這些暖心話,皇上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君王,而是和藹可親的父親?;噬喜粌H沒有判其子有罪,還官加三級賞賜了他。顯然,皇上認為金枝不去為翁公拜壽失了家道倫理,丈夫理應以家法教妻,做丈夫就得有綱有法。而且讓郭子儀上殿不必下跪,在殿前穩(wěn)坐金交椅,與君齊肩,共商國事。
而國母領了萬歲的旨意,勸愛婿:“我養(yǎng)的女兒不成器,駙馬你擔待這一回,人前教子人后教妻,夫妻恩愛有情誼?!必熍畠海骸凹偃缒愀富蕢垩悠?,駙馬不來你依不依,手壓胸膛想情理,你何不將人比自己,你雖是皇家帝王女,嫁到民間是民妻,從此以后要留意,賠情認錯不為低……”
這唱詞百聽不厭,人間的大美回味無窮。想象著那時候的君臣如此和諧,即便是兒女親家各自對家中子女嚴格管教。國父、國母,理講的絲絲入扣,句句暖心,真正做到為天下人表率,國事家事如江河入海。身為華廈子孫,誰不感到自豪溫暖?文化的厚土就是用來滋養(yǎng)溫潤人心的,無論時代怎樣定位帝王的殘酷無情,但《打金技》讓我對這個皇帝充滿敬畏!假如歷朝歷代都如唐皇帝的風范,天下當是怎樣和樂?曾經以為郭子儀是夸張的人物,皇家的謙和也不過是劇作家的粉飾。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早已說這是古代的等級森嚴,你敬我讓都不過是一種虛假的禮節(jié)須要推倒,講求人人平等。當推陳出新一刀切的概念和觀點覆蓋了文化,其實文化就早已消耗了血肉只剩下了骨架。文化不是用來裝飾,而是如同汁劑滲透在血液當中作為行為的依托。平等不是形式,而是心境。通過皇帝和郭子儀的家事處理,我發(fā)現(xiàn)了古典文化的精髓。君愛臣,臣忠君,父慈子孝,本是雙向和合關系,是君臣父子之禮的秩序,何來等級?觀其歷史是,等級是權力者擷取自己的有力條件,慢慢演變成等級,臣可忠君,但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形成單向效忠,君愛臣只是個說辭,也便成了“利器”。當權力者去除文化的本意,只流于形式,文化就失去了滋潤人心的價值。即便《打金枝》是君臣和合曇花一現(xiàn),但也為后人提供了對文化追本溯源的機會。
走近郭子儀的故居,回想《打金枝》的溫潤。據(jù)說歷史上很多“功高”之人,皆因“蓋主”而不得善終。而郭子儀卻擁有“功高不自居,再造唐室無異心”且有“名震中外,獨著于史”的美譽。而他卻安享和樂,壽終正寢,擁有“人儀德圣”之稱,這不能不讓人驚嘆!于是,我對郭子儀產生了探索之心,當人間失格,道德淪喪,七尺身軀已不再是大丈夫的標式,陰盛陽衰已成常談。瞻望他的生平及塑像,馬蹄的噠噠聲響過耳際,一個雄姿魁偉,仁智集中的形象浮雕般掠過腦海。青年時他以武舉奪魁,授官于左衛(wèi)長上,中年兵戎,官至三品,六十六歲封王,皆因他平定安史之亂,抵御吐蕃入侵,安定邊疆與朝局,維護國家統(tǒng)一,為唐朝延續(xù)了百年的國運,屢建戰(zhàn)功不自傲。郭子儀因平定安史之亂威名震天,虎膽驚世,戰(zhàn)亂后吐蕃軍誤聽郭子儀戰(zhàn)死,趁虛而入,攻陷長安。郭子儀率少許兵力顯身,頓然把吐蕃大軍嚇跑,聲言:若不是聽說郭令公已死,斷不敢冒然入侵。可見他的威名聽之膽寒。
在人間,戰(zhàn)亂不斷,英雄倍出,人們往往把英雄看作七尺男兒,但我覺得這樣來判斷七尺男兒還有所殘缺。真正男兒本色,不僅僅是馬上英雄虎膽,還應在馬下?lián)碛袦貪櫲缬竦男木?,郭子儀即是如此!人常說伴君如伴虎,歷經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代皇帝卻能安全著陸,代代皇帝都對他如沐春風,如飲甘露,其密訣在道不在術。且說郭子儀的人格力量能去忌心,可泯恩仇,面對賊人可春風化雨。
據(jù)說在安史之亂爆發(fā)前,同朝做官的李光弼與他不睦,使盡了心機心術與其作對,但郭子儀在軍中朝內日見筑高的威性,只怕有一天與他對壘。戰(zhàn)爭爆發(fā)時,郭子儀力薦李光弼當河東節(jié)度使,還把朔方嫡系軍分出來給李光弼率領去河北平亂。
李光弼錯把郭子儀其心當惡意,心中產生恐慌,說你怎么對我都可以,但要放過我的家人。郭子儀風輕云淡,態(tài)度和藹,一頓推心置腹,二人把酒交心,握手言歡,共濟國事。李光弼所擔心的事一直沒有發(fā)生。此后兩個人成為大唐中興的帝國雙璧。共同平衡各方勢力,為大唐爭取了穩(wěn)定。海納百川只因江河通暢,打通人心更需大丈夫氣度。你疑我,我信你,可見其心的坦蕩與定力!這是就郭子儀對“仁義”的極致表達。
另有一太監(jiān)叫魚朝恩,對郭子儀懷恨在心,想板倒郭子儀其力不夠,當面應和背地下黑手,把郭子儀的祖墳刨了以泄憤。世上莫過于殺父之仇,奪妻之恨,挖祖墳之怒。人們?yōu)樗麘崙嵅黄?,都以為郭子儀咽不下這口氣。但郭子儀淺淺一笑,說人譴不如天譴。人們都以為郭子儀功可蓋世,名可遮天,對付一個太監(jiān)還不就是抿個螞蟻?但他以靜治動,并未因坑害而顯出憤慨。魚朝恩請他赴宴,部下要他多帶幾個人去,以免不測。他擺擺手只身一人前去。那時他一定是從容淡定,深入虎穴而不懼的英雄氣概!你害我,我心知肚明而不計。一切都交給蒼天處理是一分明白,一種智慧,一種氣度。胸懷坦蕩的人何懼小人作怪?也許他早已照見人心不古,夯定:天道有輪回,蒼天饒過誰的因果報應,何須自己操持?
晚年時,他深知帝王忌諱功高震主,他自動交出兵權,功成身退,不勞帝王操心?;始覇査裁促p賜,他說要幾個小妾伴身。人們不禁對他的要求感到索然無味,朝臣立功之后,獲得朝廷賞賜是最快樂的時候,他要什么要不到啊,可他要幾個小妾,人們一定覺得他冥頑不化,愚蠢之極??稍谖铱磥?,大丈夫功成身退,淡然處之,進可退敵,退可守心,心不貪,氣定神閑。他一生有“三不”虎狼見他都得繞行?!安煌九獧啵徊粨肀灾?;不居功自傲。”因而擁有“功自大而人主不疑,位極人臣而眾不嫉”。難怪《打金枝》中的皇帝對他溫情有加,免去君臣之禮,放一把金交椅,穩(wěn)坐殿前的敬重之情。他讓我想到,萬物萬有的無盡之美,完全來自坦蕩的光明之心,當人成為一束光,能把黑暗一點一點逼退,能把猜忌心一點一點化解,能把恩仇一笑了之。
何為道?所謂生養(yǎng)萬物而不占有,推動發(fā)展而不自恃其功,引導成長而不強行主宰,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這種不爭不顯,不居功的品格與境界,不就是圣德嗎?
何為大丈夫?做事盡誠竭力,做人寬厚仁義,律己嚴格,待人謙恭,用情不問親疏,泛愛無論貧賤的平等之心,我以為就是大丈夫。
何為君子?古人云:“自夸才能的不會成功。功成不退的就會失敗。聲名顯赫的必定受辱?!憋@然,飲著“汾酒”的甘醇,汾陽王郭子儀讀透了“曲就和全”的真經:不自我表揚的反而能夠顯明,不自以為是的反而能彰顯,不自我夸耀的反而能夠見功,不自我矜持的反而能夠長久。這不就是水的格調,“道”的真諦嗎?
太陽賦予世界以溫度,每日里升落有致,孜孜不倦反而長久。一個人能審時度世,順應自然,不事功名利祿,反而贏得長久的富足,死而不亡者,謂之壽!精神世界是看不見的無極。持這樣品格的人,天下人沒有與之可爭的。大丈夫能屈能伸,磊落光明是他一生的注解。得道者,道也會成全他。這就是汾陽王世代受人尊崇的啟示!



